《大佛普拉斯》的灯光艺术手法
《大佛普拉斯》这着实是一部充满符号化和隐喻,同时又很直白、也颇有力量的一部影片。
但在这里,我不想对此影片进行过多,个人感性的,文学性延伸想象。
在这里,只对编剧、摄影、形式手法、主题等各方面,拿出影片中的部分实例,展开一些理性思考。
一开始看影片时不是很习惯,导演解说又是像说书人似的,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因为想到另一部台湾电影《血观音》也是大量旁白(《血观音》的民俗弹唱更加民间艺术一些),觉得有点重复了。
而且,如果没有用特定的艺术方式呈现,那么用越多旁白解说越会显得镜头语言的匮乏,我一开始这么认为。
后来渐渐发现,这个解说,在此故事中,不仅是交代人物故事的作用,还有其他作用是:打破第四面墙。
众所周知,电影中的打破第四面墙,也就是打破屏幕内和屏幕外之间的隔断,打破影片与现实的隔断。
举个例子,马丁 斯科塞斯的《华尔街之狼》、伍迪艾伦的《安妮霍尔》,都是主人公时不时冲屏幕外的观众唠叨两句。当然啦,无论是摄影、剪辑、剧情、立意还有种种方面,这影片和大师相比还稚嫩许多。
话说回来,《大佛》的导演虽未露面,其实也用声音某种程度上做到了“打破观众隔阂”这一点。
这个其实既是优点也是弊端,一方面导演偏向于民间“戏说”的口吻,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对于这么一个略微玄幻的故事,很有传统“三言二拍”的味道。
另一方面,也可以借解说之口,输出大量黑色幽默段子。
但不知道是刻意为之还是没有设计好,主角在这里也有一句和观众面对面的台词,但只有一句:
但是也有弊端,就是旁白真的太多了,有些该留白的地方也说得非常直白,非常满。
因为太直白、太满的解释,时不时让我感到,看的是一部长篇新闻评论……而且,也丧失了剧本情节的内在驱动力,变成导演在奋力推着向前走……
不过,瑕不掩瑜,这部影片还是有很多不错的巧思,同时也有一些缺点,下面展开来说说吧:
作为影片的绝对女主,镜头只有三四个,(这个镜头的光影还不错)说明这里面所有的人物更多是符号化的象征,只是象征社会上的某个群体,并不需要太多具体人物的背景介绍,后面还会说到其他隐喻性的人物和物件。
镜头来到了某娱乐场所的泳池,一次性集中介绍了影片中所有反派的人物。镜头在这里停留很久,用了很长篇幅、不剪切,去表现这群政商的奢靡生活。
镜头来到了某娱乐场所的泳池,一次性集中介绍了影片中所有反派的人物。镜头在这里停留很久,用了很长篇幅、不剪切,去表现这群政商的奢靡生活。
紧接着的对比画面,是底层人民低矮的房屋,寂静的天空乌云密布,仿佛预示着什么。
两种阶级场景的对比视听,用的还不错,比较有张力。
情节来到了影片的关键点,也就是爆发事件:偷看老板的行车记录仪。
这里是一个巧思,对比整个黑白影片,行车记录仪却是彩色的,因此真相的代表色彩是彩色。(包括后面土豆那台摩托车)
关于符号化的人物,影片中还有一大亮点,就是释迦这个人物。看似是主角肚财的朋友,其实他的名字,还有导演对他的背景刻画,都充满了直观的隐喻:一个捡垃圾的,所有人不知道他从何而来,每天的工作就是闲逛。释迦就是导演对佛教救世主最直观的隐喻。
影片中还有一个有趣片段,就是肚财 和释迦被警察莫名其妙抓进警察局的这一幕。
解说这里完全是黑色幽默到底,既讽刺了治安体系是片面之词,胡乱抓人,自己的影片将提供观众客观视角;
又一方面隐喻自己的影片不像其他影片那样晃来晃去,话说,这位导演真的很爱固定镜头,全篇是固定镜头,连别的电影喜欢用手持镜头,也不忘讽刺一下......呵呵
而这段显得就有些冗余了,用近乎煽情的方式直白地道出导演的观点:社会讲究公平正义,但像肚财这样的人,连捧饭碗都要没力了,哪还有力气去讲那些有的没的……
这段可以说……越发呐喊,越发无力。是没有情节可刻画了吗,在影片中段,非要来一段煽情才圆满??
但接下来在编剧方面,还是有可圈可点的情节哈:
看似虔诚的善男信女们在面对刚修好的佛像时,挑剔起佛像的外表:眉毛不对称、脸型不对称……
议员和信女两人,一边举手投足间不断讲着“阿弥陀佛”,一边唇枪舌战、斗智斗勇。
至此,影片主题的三方终于全部登场:一边是现实中苦海无边的贫穷民众,一边是表面虔诚的佛教弟子,一边又是骄奢淫逸、官商勾结的官员和商人。
这段对话很是精彩,但可惜的是,影片的主角群体贫穷民众,在此段片段中并未登场交锋。
而且,就算是影片后半段,贫穷民众的主角们在无助中寻求宗教的帮助,这段剧情关联建立得同样有点牵强。(因为主角们对于宗教的信仰,没有足够的铺垫介绍)
影片高潮来临,以行车记录仪的视角,还原了影片最初的女人和老板之间的故事,这样就恰巧可以用两种不同角度描述了事情的真相,并且这次以正叙的方式交待了下面的情节:原来是一件凶杀事件。
不得不说,这个剧情设置还是精巧的。
行车记录仪下,老板露出了真实的样子,原来是个秃头.......
在这里,对各位秃头男士予以同情。这也是人物刻画,意指人物的表里不如一,和内在的猥琐。
紧接着,在启文老板和保安菜浦一次心与心的或交流中,这段场景的视觉呈现,导演还是经过一番设计的:
两人坐姿一高一低,一左一右,或以镜面做中间隔断,或是前景的大门将两人隔开,都象征了两人身份的不同,故事中人物势力的不均等、与隔阂。
临近末尾,并没有用紧张的情节呈现肚财被杀的过程,而是用了一段十分平静祥和的剧情,这个也是剧情中的一个隐喻和亮点。
肚财在一位好心的饭店老板娘餐馆中,温暖祥和地吃完了人生中最后一顿饭。这一段是全片最具有人性关怀的一幕,让肚财的赴死有了那么一丝仪式感和尊严,不会过于可笑和随意。
另一方面,这个店铺也是黄泉路上孟婆汤的一种隐喻。
毕竟,“黄泉路上不做饿死鬼”是中国文化中,民间流传的一种特殊人文关怀。
结局用一段长镜头,展示了“肚财之死”,地上的人性划线,让这场事故显得更加无足轻重。
不过,从风吹层层麦浪的唯美画面,镜头一气呵成摇到了事故现场,也算是导演对主角这场死亡,略微厚重而有诗意的一种表达方式了.......
影片结尾,大全景,一个肃穆庄严的圣殿,新打造好的佛像落座其中,一望无垠的善男信
女们在这里虔诚祷告。
这颗镜头可以说是全片中最为壮观、最有力量的一颗镜头。
然而,祷告渐渐变得诡异起来,佛像巨大的身影像社会的黑暗面一样,压在圣殿的墙上。
一阵妖风吹来,一排蜡烛吹灭,原本在诵经的住持,仿佛发现了什么,细密的汗珠在他头上越来越多,他越发心神不宁,众人面面相觑中,影片结尾。
导演最终用玄妙的因果轮回解释,作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
导演除了想要给我们讲一个社会穷富阶级对立的故事以外,还想要讽刺如今民间普遍存在的修佛观————
民间社会中所倡导的“功利修佛法”,大量看似虔诚的“假”佛教信徒,修佛只为求得自身权势,而对社会真正的疾苦却报以冷漠和观望的姿态,实际是荒诞可笑的。
总之,这是一部充满符号化和隐喻的影片,内里其实有着中国民间传奇故事的味道。和另一部台湾电影《血观音》有着一些相似之处。但是与《血观音》不同的是,这部《大佛》没有那么离奇,内容也更偏向生活中的新闻故事,因此对现实的批判上,显得更加有力和扎实。
总体来看
在剧情处理的技巧上,是有力度的。
在摄影、美术、灯光等艺术呈现上,可能是限制于小成本的原因,乏善可陈。
在社会政治、与人性主题的思考上,是一种是非曲直简单对立,善恶分明的中式特有的轮回价值体系,和西方同类题材相比,缺少一些具体人性的观察与判断,和不同角度的辩证思维。
可能这也是归根究底:为什么在大中华地区,人治总是无法顺利过渡到法治的原因。
另外,导演的价值观输出比较强硬,没有适度留白,从豆瓣评分就可以看出,可以让影片的可看性大大增强:这样看懂的人更多,也更能迎合大多数人对于社会阶级的看法和理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