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兴奋:在生理学中将这些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及表现,称之为兴奋。
2.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3.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这种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4.运动性血尿: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显微镜下或肉眼可见的血尿称为运动性血尿。
5.最大吸氧量: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力竭性运动中,当氧运输系统中的心泵功能和肌肉的用氧能力达到本人的极限水平时,人体每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直接反映个人的最大有氧代谢能力,标志一个人氧运输系统功能的强弱。
6.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称为氧脉搏,可以用每分摄氧量除以每分心率计算。 7.心指数:人体静息时的心输出量与体表面积成正比。以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8.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9.基础代谢: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所谓基础状态是指人体处在清醒、安静、空腹、室温在20~25℃条件下。
10.青春期高血压:青春发育期后,心脏发育速度增快,血管发育处于落后状态,同时由于性腺、甲状腺等分泌旺盛,引起血压升高,称为青春期高血压。 11.红细胞压积:即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健康成年人为全血标本中0.37~0.5、即37%~50%,女子低于男子。 12.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动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
13.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提取的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
14.运动性贫血: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运动训练,尤其是耐力性训练的运动员在安静时,其红细胞数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被诊断为运动性贫血。
15.状态反射:是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活动。
16.吸收:经过消化的食物,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
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17.身体素质:通常人们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身体素质。
18.生长:是指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内细胞增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整体上表现为组织、器官及身体形态和重量的变化,以及身体化学组成成分改变的过程。
19.发育:是指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不断分化和完善,心理、智力持续发展和运动技能不断获得和提高的过程。
二、简答和论述
Ⅰ.血液的功能?
答:①、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作用。血液能维持水、氧和营养物质的含量;维持渗透压、酸碱度、体温和血液有形成分等的相对稳定性。这些因素的相对稳定会使人体的内环境相对稳定。只有内环境相对稳定时,人体组织细胞才有正常的兴奋性和生理活动。
②、运输作用。血液不断地将从呼吸器官吸入的氧和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各处,供给组织细胞进行代谢;同时,又将全身各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二氧化碳、水
和尿素等运输到肺、肾和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
③、调节作用。血液将内分泌的激素运输到周身,作用于相应的器官改变其活动,起着体液调节的作用。所以,血液是神经—体液调节的媒介。
④、防御和保护作用。血液有防御和净化作用,白细胞对于侵入人体的微生物和体内的坏死组织都有吞噬分解作用。血小板有加速凝血和止血的作用。
Ⅱ.简述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P293
答:无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①.肌肉内无氧酵解能供能的能力与无氧耐力。肌肉无氧酵解能力主要取决于肌糖原的含量及其无氧酵解酶的活性,优秀赛跑运动员腿肌中慢肌纤维百分比及乳酸脱氢酶活性随项目的不同而异,长跑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高,中跑居中,短跑最低;而乳酸脱氢酶和磷酸化酶的活性相反,短跑最高,中跑居中,长跑最低。
②缓冲乳酸的能力与无氧耐力。机体缓冲乳酸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碳酸氢钠的含量及碳酸酐酶的活性,研究表明,经常进行无氧训练,可以提高血液中碳酸酐酶的活性。
③脑细胞对乳酸的耐受力与无氧耐力。尽管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能中和一部分进入血液的乳酸,减弱其强度,但由于进入
血液的乳酸量大,血液的pH还会向酸性发展,加上因氧供不足导致代谢产物堆积,都会影响脑细胞工作能力,促进疲劳的发展。经常进行无氧耐力训练的运动员,脑细胞对血液中代谢产物的耐受力提高,如短跑和游泳运动员对静脉血CO2含量增多的耐受力比长跑和长泳运动员增强,这是运动员对长期无氧训练产生的适应。
Ⅲ.简述心率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105
答:①晨脉,清晨起床安静时的心率,可以判断是否发生运动性疲劳。即心率比平时变快时,说明身体对现有的运动强度不适应应该降低运动量。
②运动时,个体的最大心率大致可以为220-年龄,可以用心率控制运动强度。
③运动后,测定及时心率在测定休息后10分钟的心率,如恢复到接近安静时的心率,说明机体对运动强度适应,身体机能良好,反之不好。
④心率的测定可以检查运动员的神经系统的调节,对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有一定意义,常用的卧倒-直立实验和直立-卧倒实验,通过测定实验前后的心率并根据心率增减次数可评定受试者植物性神经系统机能。
Ⅳ.运动技能形成的泛化阶段有什么特点?
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P244
答:特点:皮质内抑制尚未确立,所以大脑皮质中的兴奋与抑制都呈现扩散状态,使条件反射暂时联系不稳定,出现泛化现象。
教师应该抓住动作的主要环节和学生掌握动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教学,不应过多强调动作细节,而应以正确的示范和简练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动作。
Ⅴ.为什么运动队经常测试血红蛋白指标?
答:①因为它能综合反映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血液携带氧的能力。
②在运动员营养评定中,通过测定血红蛋白,了解运动员的营养状况,以及集体是否处于贫血状况。
③在高原训练中,它是评定运动员对缺氧适应的指标。 ④在运动队大负荷训练中,教练员可根据血红蛋白的高低掌握运动队的训练量是否合适,了解运动员是否处于疲劳状态,从而及时调整运动量的大小。
Ⅵ.简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P92
答:①心脏每搏输出量。当每搏输出量增加而外周阻力和心率变化不大时,动脉血压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升高不多,故脉压增大。反之,当每搏输出量减少时,
则收缩压减低,脉压减小。
②心率。如果心率加快,而每搏输出量和外周阻力都没有变化时,由于心舒期缩短,在心舒期内流至外周的血液也就减少,所以心舒期末,贮存于大动脉中的血液就多,舒张期血压也就升高。
③外周阻力。如果搏出量不变而外周阻力加大时,心舒期中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心舒期末存留在动脉中的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
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存作用。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的可扩张性和弹性具有缓冲动脉血压变化的作用,也就是有减小脉压的作用。
⑤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关系。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相适应才能使血管足够地充盈,产生一定的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体循环平均充盈压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
Ⅶ.简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P213
答:①适宜刺激。每种感受器都有它最敏感的刺激,这种刺激就是该感受器官的适宜刺激。例如,视网膜上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适宜刺激是300~800nm光波。
②换能作用。各种感受器可将其所接受的各种形成的刺激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传向中枢。
③编码作用。感受器不仅将外界刺激能量转变成电位变
化,同时将刺激的环境信息转移到动作电位的排列组合中。
④适应现象。当一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其感觉神经产生的动作电位频率,将随刺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
Ⅷ.骨骼肌的肌纤维的收缩原理?P33
答:①兴奋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导到肌细胞内部
②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③肌质网对Ca2+在回收,肌浆网(纵管系统)中Ca2+的释放:指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终池的Ca2+顺浓度梯度进入肌浆,触发肌丝滑行,肌细胞收缩。所以,Ca2+是兴奋收缩耦联的耦联物。
Ⅸ.结合运动实践说明人体运动时是如何进行供能的?P163
答:①磷酸原系统,又称ATP-CP系统。ATP、CP构成,由于在供能代谢中均发生磷酸基团的转移,故称为磷酸原。维持运动的时间仅仅6~8秒,但却是不可代替的快速能源,例如,短跑60米。
②酵解能系统。又称乳酸能系统,在无氧条件下酵解,生成乳酸并释放能量供肌肉利用的能源系统。在运动30秒左右供能速率达最大,例如,200米。
③氧化能系统。又称有氧能系统,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氧供充分时,可以氧化分解提高大量能量。维持运动时间较长可达1~2小时,例如,马拉松。
Ⅹ.试述氧离曲线的特点、生理意义和影响因素?P125
答:特点:氧离曲线呈现特殊的“S”形。
生理意义:“S”形氧离曲线的上段显示为当PO2在60~100mmHg时,曲线坡度不大,形式平坦,即使PO2从100mmHg降至80mmHg时,血氧饱和度仅从98%降至96%,对人体的肺换气有利。曲线下段,曲线逐渐变陡,意味着PO2下降,使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对人体的组织换气大为有利。
影响因素:血液中PCO2升高、pH值降低、体温升高以及红细胞中糖酵解产物DPG的增多,都使Hb对O2的亲和力下降,氧离曲线右移,从而使血液释放出更多的O2;反之,氧离曲线左移,从而使血液结合更多的O2。
三、填空和判断
⒈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
神经调节—快速、短暂、精确
体液调节—缓慢、广泛、持久 自身调节、生物节律。
⒉肺功能测试的指标
①肺活量:肺活量反映了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也是测定肺通气功能简单易行的指标,应用较普遍。 ②连续肺活量:连续地测五次肺活量,根据五次所测数值的变化趋势,判断呼吸机能的机能能力。 ③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以最快速度进行最大呼气,记录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 ④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每分通气量。
⒊气体交换的动力是(分压差)。 ⒋本体感受器
肌梭:是一种感受长度变化或牵拉刺激的特殊感受器。
腱梭:分布在腱胶原纤维之间,与梭外肌纤维串联,是一种张力感受器。p222
⒌在运动技能中(分化过程)的阶段老师纠正学生的
错误动作最重要。
⒍疼痛、焦虑会使(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P197
⒎人体的直接供能物质是(ATP)。P142 ⒏骨骼肌和心肌收缩,有哪几种类型?
骨骼肌
①向心收缩②等长收缩③离心收缩④等动收缩 心肌收缩
①对细胞外液的Ca2+浓度有明显的依赖性②“全或无”同步收缩③不发生强直收缩。P35、P81
⒐兴奋收缩耦联的耦联物是(钙离子)。P33 ⒑胃:消化,正常成人胃液分泌量为1.5~2.5升/天。
胃液的pH为0.9~1.5,具有较强的酸性,可以激活胃蛋白酶(其最适pH为2)。
小肠:食物消化的主要部位在小肠,小肠是吸收主要部位。P145
⒒正常成年正担平衡,儿童是负担平衡。× ⒓什么是发育?
发育是指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不断分化和完善,心理、智力持续发展和运动技能不断获得和提高的过程。P366
⒔前庭器官半规管、球囊、椭圆囊其适宜刺激是耳石
的重力及直线正负加减速运动。水平半规管主要感受绕垂直轴旋转的变速运动,而前后半规管主要感受绕前后轴和横轴旋转的变速运动。p221
⒕呼吸商的知识,不只是概念?
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称为呼吸商。
RQ:糖1.00、蛋白质0.80、脂肪0.71)p160
⒖肺通气:外界环境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换气:肺与肺毛细血管中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p1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