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偶比较法

来源:尚车旅游网


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

1 引言

顺序量表是一种比较粗略的量表。它没有等距的单位,也没有绝对零点。建立顺序量表时,要求被试将事物按照某一标准排出一个顺序即可。心理物理学中,建立顺序量表的主要方法有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

等级排列法(或等级法)是建立顺序量表的直接方法。该方法让许多刺激同时呈现,由多个被试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这些刺激进行排序;然后把所有被试对同一刺激的评定等级加以平均,对刺激各自平均等级赋予数值,即成为顺序量表。

对偶比较法(或配对比较法)是把所有需要比较的刺激配对,然后逐对呈现,让被试对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判断:配对的刺激中哪个在这种特性上感觉更为明显。由于各种刺激都需要分别和其他刺激比较.若以n代表刺激的总数,则配对的个数是n(n-1)/2。最后依它们各自更明显于其它刺激的百分比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成一个顺序量表。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对刺激需要比较两次,前后两次的呈现要在时间和空间位置上进行平衡。所有的刺激对的呈现顺序也要按照台阶式或斜线式的方法进行安排。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5种图片的爱好程度的测定,学习如何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量表。

2 方法

2.1 被试

某大学本科生五名,一男四女,20岁。 2.2 材料

5张不同的图片 2.3 程序

(一)对偶比较法

1 按台阶式排出呈现刺激的顺序,见表1 。

表1 n=5时台阶式的排列顺序

A B

A * 1

B *

C

D

E

C D E

2 8 9

3 4 10

* 5 6

* 7

*

2 给被试如下指导语:“每次都给你看两张图片,请你告诉我你喜欢哪一张。” 3 按预定的顺序呈现各对图片,每次要将两张图片同时呈现给被试。将被试的反应记录到相应的位置上。做完十次后休息3分钟,然后再用相反的顺序比较十次,这十次两张图片呈现的左右位置与前十次相反。

(二)等级排列法

1 排定呈现5种图片的顺序,A、B、C、D、E。

2 给被试如下指示语:“请你将这五张图片按自己的喜爱的程度排一个顺序:将自己最喜欢的图片放在最左边,最不喜欢的放在最右边,其余3张按自己喜欢程度一次排在两者之间。”

3 主试做好记录。

3 结果

对偶比较法中,A、B、C、D、E五张图片被试选择的次数分别为6、7、2、5、0。根据最后矫正得到的Z值,可以将五张卡片排序为B、A、D、C、E;等级排列法中A、B、C、D、E五张卡片的等级总和分别为10、7、19、14、10,按照计算得到的Z值排序,得到的次序为B、A、E、D、C。

从图2 来看在,在等级排列法中A、C、D的等级排列的次序基本相似,但是B、E两张图片的等级次序相差较大。从图1 来看,是从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的结果的比较,从这张图上来看对A、B的偏爱一直,对C、D的偏爱较一致。对E的爱好程度明显有差异的存在。

具体数据详见表2、表3。

表2 对偶比较法的实验结果和具体运算过程

A B C D

A * B(B) A(A) A(A)

B * B(B) D(B)

C * D(D)

D *

E

E 第一轮 第二轮 总计C P=C/2(n-1) C’=C+1 P’=C’/2n

Z Z’ 名次

A(A) 3 3 6 0.75 7 0.7 0.674 0.524 2

B(B) 3 4 7 0.875 8 0.8 1.175 0.841 1

C(C) 1 1 2 0.25 3 0.3 -0.674 -0.524 4

D(D) 3 2 5 0.625 6 0.6 0.331 0.253 3

* 0 0 0 0 1 0.1 - -1.281 5

表3 等级排列法的实验结果和具体运算过程

图片 A 评判者 1 2 3 4 等级总和 MR Mc P=Mc/(n-1) Mc’=Mc+0.5 P’=Mc’/n

Z Z’ 名次

2 2 3 3 10 2.5 2.5 0.625 3 0.6 0.331 0.253 2.5

1 4 1 1 7 1.75 3.25 0.8125 3.75 0.75 0.877 0.674 1

4 5 5 5 19 4.75 0.25 0.0625 0.75 0.15 -1.555 -1.036 5

3 3 4 4 14 3.5 1.5 0.375 2 0.4 -0.305 -0.253 4

5 1 2 2 10 2.5 2.5 0.625 3 0.6 0.331 0.253 2.5

B C D E 注:MR为平均等级;Mc为平均选择分数,Mc=n-MR;

6543210ABCDE

图1 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的5张图片的名次比较

对偶比较法名次等级排列法名次6543210ABCDE

图2等级排列法不同被试选择

被试1被试2被试3被试44 讨论

本次实验在对偶比较法中第一轮实验和第二轮实验的结果比较一致。对这五张图片的选择次数,第一轮分别为3、3、1、3、0,第二轮分别为3、4、1、2、0,情况基本一致。虽然第一轮实验与第二轮实验两张卡片的呈现的左右方位不同,但对卡片的选择结果是一致的。由此可以看出个人的偏好程度是一定的,并不受到卡片的呈现时间、方位的不同而发生很大的改变。

等级排列法中,四个被试对五张图片的偏爱程度较一致,对A、C、D的偏爱一致,对B、E的分歧较大。可见这个实验也受很大程度的个体差异的影响。在等级排列法中,被试的抽样需要能够代表实验试图研究的人群,但本次实验中的被试只是临时找的并不具有代表性,

所以实验的结果有很大误差。

通过对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的结果比较,发现对编号为A、B、C、D四张卡片的偏爱的程度比较一致,对图片E的爱好程度分歧较大。在对偶比较法中被试仅仅一名,结果不具有代表性,而在等级排列法中四个被试的结果与等级排列法较一致的部分可能是由于被试都是大学本科生,受教育程度一致,成长背景一致,结果具有相似性。但是由于个体差异,导致了结又具有差异。

从上述两个实验中可以看出,不论等级排列法还是对偶比较法制作顺序量表,都只能反应出事物在某种心理上的顺序关系。它所能提供的信息是非常少的,无法提供不同感觉量间的差异大小的信息,也不能确定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不能测定阈上心理量的测定。 本次实验的误差较多,主要有:1 被试的个数较少,不具有代表性。在等级排列法中,被试的抽样需要能够代表实验试图研究的人群,而本次实验的被试就没有进过挑选,因此会造成较大的误差。2 环境嘈杂,噪音的干扰。环境因素的的干扰影响被试的心境,导致被试的烦躁等负面情绪的出现,从而对实验产生负面影响。3 在对偶比较法实验中,没有能很好的平衡时间误差和空间误差,导致实验误差的出现。4 卡片的本身画面较丑,被试很难进行选择,在两难之间进行选择会产生随机的后果。

5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学会了运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编制心理量表。

参 考 文 献

朱滢.2009.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郭秀艳,杨治良.2008.基础试验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