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平均数”教学设计与设计意图

来源:尚车旅游网


“平均数”教学设计与设计意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和大家一起先看一段动画片——《小马过河》。(播放动画)像小马想的那样过河真的不会有危险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课前设置“小河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小马像它想的那样过河一定不会有危险吗”的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创设情境

师: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同学们的课外活动更加丰富了。瞧,三(1)班各小组的男、女生正在进行套圈比赛,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套得准的获胜。这是

- 1 -

第一小组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略),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生1:张强套中5个,徐同套中9个,周宇套中6个,吴鹏套中4个。

生2:徐同套得最多。

生3:张强比周宇少套中1个。

师:现在请你们来当回小裁判,这4个男生谁套得准一些,为什么?

师:从第一小组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略)看,4个女生分别套中几个?谁套得准一些呢?

师:如果第一小组的男生和女生比,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师:当男、女生人数相同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比总数来判断谁套得准一些。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分析平均数的需要,本环节对教材中的例题进行了整合,创设了男、女生各4人套圈谁套得准一些的情境,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经验通过比较总数得出结论。】

三、合作探索 1.教学例题。

师(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小组的比赛情况):从这幅图(略)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男生4人,女生5人)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男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6+9+7+6=28)女生呢?(10+4+7+5+4=30)因为女生的总数比男生多,所以我觉得是女生投得准一些,你们同意吗?(学生讨论交流)

- 2 -

师:当男、女生人数不同时,通过比总数来判断比赛结果不公平,那怎么才能更合理、更公平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算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几个,可以把几个人套中的个数“匀一匀”,让每个人看上去一样多,然后再来比较谁套得准一些。

师(引导学生观察“匀一匀”的方法):刚才这位同学是从多的匀一些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同样多,这个过程在数学上就叫做“移多补少”。

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回答: (1)从9个里移走了几个? (2)给李钢补了几个? (3)给陈杰补了几个? (4)他们两人一共补了几个?

(5)移走的个数和补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相等) (6)在移多补少的过程中,总数变了吗?(不变) 师:通过移多补少我们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这个“7”就是原来这四个数的平均数,也就是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师:我们来比一比这些数据,它们有的比平均数7大,有的比平均数7小,还有的与平均数7相等。平均数7比最大的数9小,比最小的数6大,它在这组数据的最大数9与最小数6之间。

师:刚才同学们学会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出男生套圈的平均数,现在你能估一估女生套圈的平均数会在哪两个数之间吗?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学具摆一摆,并移一移,看看女生套圈的平均数是多少。(学生小组合作)

- 3 -

师:女生平均每人套了多少个?(6个)这个平均数反映了女生套圈的平均水平,它在最大数10与最小数4之间。师:通过移多补少,我们得出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是7个,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是6个,现在你知道是谁套得准一些了吧?

师(小结):当男、女生人数不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比平均数来判断比赛结果。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值,它在这组数据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除了用移多补少法得出平均数,你能通过计算求出男、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吗?【28÷4=7(个),30÷5=6(个)】这个28求的是什么?这里的30呢?它们都是先把每组的数合起来求出什么?(总数)然后再把总数怎样?(板书:再分)这种方法就叫做“先合再分”。

师:为什么求男生的平均数时除以4,而求女生的平均数时却除以5呢?

师(小结):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就要除以几。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演示等活动,揭示平均数的概念,并利用方块图的移动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感性支撑,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平均数,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同时让学生比较平均数和相关数据组中的各个数,自主地感受平均数的范围,发现平均数在这组数据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突出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量的属性。】

2.统计图变化。

师:如果男生中李钢套中的个数从6个增加到10个时,其余同学的不变,男生套圈的平均数会有变化吗?(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 4 -

师:我们发现当其中一个数变大,其余数不变时,平均数会随着变大。

师:如果陈杰套中的个数从6个减少到2个时,男生套圈的平均数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来算一算,验证一下。

生4:2+9+7+6=24(个),24÷4=6(个)。 生5:4÷4=1(个),7-1=6(个)。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陈杰套中的个数从6个减少到2个,减少了几个?平均每人少了几个,我们就从刚才的平均数里减去几个?

师:一个数变小,其余数不变时,平均数是怎样变化的? 师(小结):看来,平均数和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都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变化数据组中的某一个数据,引导学生在算一算、比一比、猜一猜中发现平均数和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都有关系,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平均数的敏感性。】

四、巩固练习 1.生活中的平均数。

(1)光明小学三(6)班50个学生举行30秒跳绳比赛,平均每人跳65下。

师: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出他们跳绳成绩的平均数吗?这个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

(2)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 师: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是不是每个篮球队员的实际身高都是160厘米呢?

- 5 -

(3)小红、小明和小花的平均体重是30千克。 师:要求小红、小明和小花的平均体重,如果让你来做统计员,你需要搜集哪些信息?

师(小结):看来,平均数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一定要学好它。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做个摆小棒的游戏。

【设计意图:呈现生活中的平均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一步理解平均数。】

2.摆小棒(5根、6根、10根)。

(1)请同学们动手移一移,看看平均每堆有多少根小棒。说一说:从10里面移走了几个?给5补了几个?给6补了几个?这两堆一共补了几个?移走的个数和补的个数怎么样?

(2)这个平均数一定会比()大,一定会比()小。 师:你会用计算的方法算出平均每堆有多少根小棒吗? 3.“想想做做”第2题。

(1)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带来个小礼物(出示),这里有三条长短不同的丝带(没有数字),请你来估一估它们的平均长度一定比哪一条长,一定比哪一条短?下面,我们通过计算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学生列式汇报)

验证:三条彩带的平均长度是18厘米,它确实是在最短的14厘米和最长的24厘米之间。

(2)师(将第一条彩带延长2厘米,第二条彩带缩短2厘米):你能猜想一下现在彩带的平均长度会是几厘米吗?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移一移、估一估、算一算等活动,求出每堆小棒的平均数和三条彩带的平均长度,帮助学生巩固

- 6 -

求平均数的方法,进一步深刻理解平均数的范围及数的变化对平均数带来的影响等。】

4.解决实际问题。

师:下面是华江果品店上星期5天卖出苹果和橘子的数量。

(1)哪两天卖出的苹果同样多?你是根据哪一幅图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2)哪一天卖出的苹果和橘子同样多? (3)平均每天卖出苹果和橘子各多少箱?

(4)哪几天卖出苹果的数量低于(高于)平均数?哪几天卖出橘子的数量低于(高于)平均数?

师(拓展):你还能像这样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这组练习要求学生依据不同问题搜集相关信息,并从不同角度分析、描述和比较数据,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5.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马要过的那条小河吗?这条河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小马过河真的一定不会有危险吗?

生6:平均水深110厘米表示有的地方比110厘米深,有的地方比110厘米浅,还有的地方可能正好是110厘米,所以小马过河还是可能有危险的。

生7:老师,不一定,小马走的可能正好是比110厘米浅的地方。

师:同学们,如果小马真的非常幸运地都是从比110厘米浅的地方过河,它确实没有危险,但河水平均水深是110厘米,是说这条小河的每一处水深都比110厘米浅吗?它肯

- 7 -

定有比110厘米深的地方,而且会深很多,所以小马过河可能有危险吗?

师:看来,同学们对平均数的理解非常深刻。那么,你认为小河中有的地方水深是70厘米,可能吗?有的地方水深150厘米,可能吗?

【设计意图:呼应课始,引导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平均数知识解决课前的疑难,引导学生思考体会平均水深的含义,使学生认识到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代表小河中每一处的水深都一定是110厘米,有的地方可能比110厘米深,而且深很多,所以小马过河还是可能有危险的。】

五、全课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其实,平均数就在我们身边,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希望大家能利用今天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认识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小结,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完善知识结构。】

- 8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