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字头和竹字头
一、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P14。
二、教材简析
本课学习草字头和竹字头这两个偏旁的书写,并学写含有这两个偏旁的汉字“花,苗,茶”8个汉字及其组成的词语,汉字和词语均安排一遍描红,其余为临写。
三、学情分析
本年级学生能认识汉字的基本笔画,了解所有笔画的形态以及书写的姿势和执笔方法。半数以上的学生对笔画的书写技巧掌握不大到位。部分学生学习写字的态度不够专注,书写姿势和执笔方法经常出错。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草字头和竹字头这两个偏旁的书写要领。
2、了解带有这两个偏旁的字的一般书写规律。
3、写好“草,花,苗,茶”,要求写得正确、端正,结构比例恰当。
4、继续巩固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五、课前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毛笔等。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写好带有草字头和竹字头这两个偏旁的字。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草字头的笔画分布,把草子头和竹字头的字头写正,左右两边写得匀称。
七、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写写偏旁
1、引入课题:课件出示“草”和“竹”,这是什么书写体?(篆书)认识它们吗?(“草”字和“竹”字)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文字的发展经过了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发展过程。汉字中有很多字是用这两个字作偏旁的,他们分别是怎样写的?(指名板演)它们叫什么名字?(草字头和竹字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两个朋友。(板书课题:草字头和竹字头)
课件出示:
篆书 隶书 楷书 偏旁
草 草 草 艹
竹 竹 竹 ⺮
(篆书和隶书是小学生很少接触到的,课的开始让学生观看不同的书写字体,使其产生了解祖国文字的欲望,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字文化,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2、评一评刚才两位同学把这两个偏旁写的怎么样?(从运笔、偏旁在方格中的位置来评议。)
(一开始让学生上台板书,然后根据学生板书的情况进行点评。让学生懂得这些偏旁非常熟悉,看似简单,想把它们写好却有一定难度,这样做的目的使为了培养学生认真的写字好习惯。)
3、草字头和竹字头有些相似,书写时要注意什么?(草字头短竖和短撇指向中间,在横的上部露出较多,下部较少。竹字头字头要写正,字头左右两边要匀称。)
4、教师范写,补充书写要领,(不要把“艹”和“⺮”中的横画写的太平,应左低右高。)学生书空。
5、写写偏旁,学生在课本上描一个,写一个。
6、挑选写得较好的学生作业放在投影仪上展示,并进行点评。
(在学习过程中,展示较好的作业,树立学习的榜样,使学生学习有明确的目标。)
(二)结伴同行,看看写写
1、草字头和竹字头的家族有多成员,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位“朋友”。(出示:“薄”、“笼”)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位“朋友”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上下结构,上小下大,字头要正。)书写时又该注意什么呢?学生讨论,集体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课件出示:
相同点:上下结构,上小下大,字头要正
薄 笼
下部左窄右宽 长撇向左舒展
横画间距均匀 起笔偏旁中下
竖钩要稍靠右 竖弯钩要伸展
(“察之尚精,拟之尚似。”写字不但要勤学苦练,而且要学会仔细观察。通过整体与局部两方面进行观察,引导学生分析与思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习写字的好习惯,有利于促进学生写字水平的提高。)
3、学生尝试练习,在课本上描一个,写两个。教师巡回指导,找出有代表性的作业进行集体评价。
4、教师范写,学生继续练习。并及时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和执笔方法。
5、集体评议,指出学生写的好的地方。
(三)找找规律,自己练练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草字头和竹字头这两个偏旁的写法,并练写了带有这两个偏旁的字。大家学得很认真,写的也不错。我们应该继续学习。(教师讲述《王献之与十八缸水》的故事。)因此,大家要端正态度,勤学苦练,一定会认真练习写字的。
(名家刻苦练字的故事,可以让学生明白道理,激发他们写好字的愿望,从而端正勤奋好学的练字态度,培养写字的兴趣。)
1、出示练习内容:“茶、著、获、管、等、答”,分析书写要领。
2、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强调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执笔方法。
3、小组评选。请每个小组推荐写得最好的一位同学参加小组间比赛。
4、集体评比出最优秀者,把老师的书法作品奖励给他们。
(小学生竞争意识强,通过组内比赛好小组间的比赛,不但能调动学生练字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和集体意识。将写得好的作业进行展示,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增强自信心,从而使整个班级形成良好的写字氛围。)
(四)谈谈收获,激励总结。
1、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吗?
2、出示“小博士信箱”,学生齐读,进一步巩固两个偏旁的书写要领。
3、同学们,要想写出一手好字,我们要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地练习,要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执笔方法,以及提笔则练字的好习惯。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造字解说
象形字“屮”象刚破土萌发的两瓣叶子的嫩芽。 “屮”成为单纯字件后,早期金文再加一个“屮”另造会义字代替,字形像两茎四叶的一株草。当“艸”也成为单纯字件后,晚期金文又加“早”(早,表示晨光洒在草地上)再造会义兼形声的新字“草”。篆文承续早期金文字形。篆文异体字写成。隶书 将(艸)连写成(艹)。
竹,甲骨文像两根细枝上垂下的六片叶子。金文有所变形,
将甲骨文字形中连在同一结
上的两枝写成平行的两枝,并误将甲骨文字形中三叶并垂的中间叶片,写成异于叶片的直茎。籀文、加强了叶子下垂、堆叶成簇的形象。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则写成了两个“个”。在古代字形中,“艸”(卄)和“竹”相似而相反:叶片朝上为“艸”(草),叶片朝下为“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