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审美心理学
有的人基于格式塔审美心理学主张“完形”结构,就简单将其 理论归于只追求形式的形式主义一派,这显然是种误解。格式塔 审美心理学着眼于对象的结构,特别是力的结构,所寻找的正是某 种特殊结构中的特别的意义或内容,并不仅仅停驻于形式自身。 是为了达到平衡、和谐等完美的形式关系的观点,只能把公众引入 歧途,或者使公众远离艺术,甚至还会给艺术实践带来灾难性的后 果。……不管一件艺术品是写实的还是抽象的,只有它传达的内 容才能最终决定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式样去进行组织和构造。 因此,只有当平衡帮助显示某种意义时,它的功能才算是真正地发 挥出来了。” 我们先介绍一个应用格式塔审美心理学分析画的 例证,然后再介绍应用此理论时须注意的几个基本要点。
格式塔审美心理学应用举例
著名的后期印象派绘画大师塞尚于1890年完成了名画枟坐在 椅子上的塞尚夫人(结构示意图如下)。(见图一) 人们欣赏这幅画时,初看并不特别动人,塞尚夫人本身也非美 貌绝伦。但细细品味之后令人惊异之处被发现了,画幅中那个坐 画面看,这种力量直接产生于塞尚夫人那双眼睛,因为力量的作用 方向,正是该夫人眼光所指方向。鲁道夫?阿恩海姆评论此画说: “我们看到,她的形态看上去一方面是平稳和安静的,但同时又是 像悬浮在空中一样轻盈。她好像是在升起来,但又是停留在那里。 这种安详与活力、稳定与轻巧自由之间的奇妙结合,实在可以算得 上是表现作品主题所能达到的一种理想的力的结构图式。” 阿 恩海姆分析这幅画的力学结构认为:首先,整幅画是竖直的构图, 画面向着垂直方向延伸,因此人物的坐姿、椅背和头部那明确直竖 的性质得以突出,这三组线段都清晰地甚至明快地垂向地心引力。
其次,从动态角度分析,椅子背的下垂线较画框垂线窄一些,而人 体的瘦长线条又比
椅子再窄一些,由此就形成了某种仿佛运动着 的递次减窄的序列———从画面的背景开始,经过椅背,到了人物身 上。再看人物:她居于画面中心,柔和的曲线从肩经手臂交叉围成 了一个椭圆形,这个蛋似的椭圆是画面的很稳定的中心,它与头部 的椭圆形呼应成某种稳定因素,这稳定因素与前述三组垂线序列 所形成的动态因素交织融为一体,引发出观者的亦静亦动此消彼 长的感受。
其四,横过画面背景的那条长带将画面分成上下两个 长方形,而下者“高”于上者,它们形成了画面的水平方向的力度, 一方面与垂直的力相抗衡,另方面由于下者“高”于上者,就形成 向上升腾之意。而人眼观画时,通常顺着对象的间隔距离递减的 方向移动,这也促成了视线逐渐向上移动。
其五,画面中还能找出 一个色彩亮度逐渐增加的动态走向,从中间的黑色条带出发,到达 脸部和手部这两个中心点,而人物所穿着的浅红色外衣也使人物 向外部突出,这种色彩明暗造成动态走向垂直于画面并向前指向 观者。其六,椅背向左微斜,反使人物头部居于中心垂线位置,稳 定感尤为突出。
这样,头部(精神居留地)安静而稳固,手部(劳动 器官)有种潜在的活动而微微前伸,这是种很有趣的复杂对立,让 观者于安详的面容和柔情的双眼里看出了神韵活力,而于仿佛前 移的双手的交叉环抱中却又看出了某种稳定。
由此可以知道,艺术作品中不仅蕴含有多种多样的力的相互 作用,并由此形成多种关系,并且这些力的关系还能够在复杂的运 动和静止中间建立起协调平衡。阿恩海姆强调说:只有意识到运 用各种力的结构关系去解释这国美学协会主席的著名学者鲁道夫?阿恩海姆将此学派的理论运 用于视觉审美心理研究,获得广泛影响。其主要著作有枟艺术与 视知觉、枟视觉思维等。据研究,学者冯?艾伦费尔斯第一次使 用“格式塔”这个名称。“格式
塔”是德语词Gestalt的译音,该词 原意是组织、结构或整体。英语译为form(形式)或shape(形状)。
“格式塔”也可以理解为“形象完整”,因为该学派反对把心理意识 分解为各个单独元素去考察,也批判行为主义心理学只研究行为 的孤立环节。它强调心理结构的整体完整性,因此也有译为“完 形心理学”的,可知“格式塔”同“形”的关系密切。从格式塔理论 看“形”,形便永远不是一种客观的摹写。因为当眼睛看到某种对 象的形时,知觉就已经对客观刺激物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造活动。 “形”的形成,是视觉瞬间的“组织”和“建构”的产物,而不是先感 知外部事物的个别成分,然后又由心理活动将这些成分给以拼凑 或相加而成。“形”本质上是从构成成分中“突现”出来的一种普 遍关系,即使各种成分本身发生改变,关系也可保持不变,“形”也 就保持不变。由于“形”的形成与人的基本生存活动和从外界获 取信息的活动有关,所以它可以给人造成愉悦或不愉悦的审美感 受,以及其他多种多样的审美体会。
(本文档由www.pinxue360.com 整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