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
科学课是一门以探究为核心的小学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好的推动作用。科学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的开放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孩子勤于观察、乐于动手、善于动脑,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字】
科学课 培养 创新能力 【正 文】
科学课是一门以探究为核心的小学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好的推动作用。科学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的开放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孩子勤于观察、乐于动手、善于动脑,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怎样在科学课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本人结合小学科学课教学,浅谈几点自己的认识与实践。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较重,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能停留在好玩、新奇的水平上,停留在给以解释的水平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引发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他们创造思维的诱发剂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例如在教学《磁铁的两极》一课时,我先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一颗小钢珠,让同学们观察。学生观察后发现有的部位能吸起,有的部位吸不起来,都跃跃欲试,想请自试一试,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后面的学习实验开了个好头。
二、精心组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1 -
探究活动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依据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要让学生通过亲身探究,从中获得知识,对自然界的有些现象,学生经过亲身探究才能产生认识,才能提出新解释,新假设,新概念,才能做出超越前人的举措。学生通过亲身探究,思维才能受到锻炼。亲身探究不仅能培养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通过亲身探究,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批评性思维以及创造力也得到了最有效的培养。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也需要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肯定会发现新问题,当一人难以解决新问题时,就需要大家的合作,交流,向别人去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审视和改正自己的观点,相互接纳,赞赏,分享所获得的成果,这样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堂自由、民主的科学课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课堂上独立的思考,想象,选择,作出决定,这样就应当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提供众多的实验器具,让他们有机会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课堂中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1.教师要根据教材给予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机会,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就是一个科研课题,上好每一节课,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得到提高,因此,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完成每项实验。但不能因为实验难度大而放弃,那么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这样学生在取得一定的成果后就会非常开心,就不会忘记学到的知识,他们的创造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2.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学生做实验离不开实验的材料,有了材料,创新活动就会顺利进行,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缺少材料,创造活动就是空中楼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纸上谈兵,所以教师要将有关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使之有发现,以达到培养认识事物的目的。
3.充分给予学生创新的心理自由。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挫折和失误,而这些挫折和失误会给他们造成一些心理障碍,会影响他们的创新,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中,要允许他们犯错误,鼓
- 2 -
励他们敢于尝试,不怕失败,也就是要求学生敢说,敢做,敢想,勇于探究,乐于创新,让他们无拘无束得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教师在上科学课时要精心组织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亲身探究,他们的创造灵感被激发,创造活动才成为可能。
三、 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加重要。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儿童提问表明儿童在对事物进行探索、思考,在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正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儿童创新思维的开端。质疑问题难本身就蕴含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疑才能提高,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进步。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多问向个为什么?要大胆提出问题。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提出问题,如《寻访小动物》一课,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质疑,学生会提出:什么是寻访,对小动物的观察为什么叫访,到什么地方去访等一系列问题。也可以在观察的过程中让学生质疑,如对《大树的观察》中,学生会提出为什么树皮会裂开来,树里有什么东西,怎样来形容树的形状呢等许多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质疑。
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我们不能扼杀学生的个性,扼杀个性就是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所以,我们应该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到科学课的每一个课堂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那些反应较快、能力较强而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多注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对那些反应较慢、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多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科学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那些发现快、有较多解决办法的同学,我就提出一些更深一点的问题让他们思考,请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对动手能力较差,反应也较慢的同学,我则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逐点引导。这样一来,使大家都把自身
- 3 -
的个性充分发挥出来,施展了各自的创造才能。例如:在教学《物体占据空间》这部分内容时,由于这部分内容是从具体到抽象过多的,所以基础较弱的同学可能只了解固体占据空间,但基础好的同学他们可能会联想到液体和气体,在这情况下我就结合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课后我发现这样效果非常明显。完全打破了教师教什么,我学什么,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五、打破传统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新的科学课程主要有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二是为培养具有科学创新和科技创新意识的一流人才打好基础。这和旧的教材的目标有很大的区别,旧教材偏重知识点和偏重按教师教学意图设计教学,而对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比较少。所以我就用多样性的实验材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打破传统,进行改革。现在的教材中很多实验都限定了学生的实验材料,这样也就限定了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发展。如《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教师可以改变分组实验中的各组材料相同的老做法,给每组提供多样的有结构的材料,进行设计实验。如:把玻璃杯罩上保鲜膜,封闭后放进冰箱;把瘪了的易拉罐放入热水中等,这样处理教学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在试验过程中有意识的鼓励和与众不同的奇思妙想,可以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想象,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身边发生的奇怪的事情都会有浓厚的研究兴趣,从而养成习惯,进行自主探究。总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渗透到课内和课外,在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启动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学期,我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融入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并试图让学生的科学观察不仅仅局限在科学课堂上,而是更多的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从许多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中发现科学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之变为学生科学探究的内在
- 4 -
动力,从而想办法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了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了许多我们熟视无睹的科学现象,敢于对我们平时认为理所当然的解释提出质疑,并进一步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猜想,从而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然后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作所想以科学日记或科学小论文的形式记录下来,每当我看到他们用真实的笔触所记下的科学新发现、新困惑、新观点、新解释,就感到兴奋与感动,因为我知道,每一篇科学日记都凝聚着学生的智慧与能力,体现着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与对科学知识的渴求,意味着学生向科学与文明又迈进了一步。通过写科学日记与小论文,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与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为将来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或科技人才奠定了基础。
总之,作为一门以探究为核心的学科,科学课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未知、充满色彩的世界,教师应该善于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使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创新的大脑。
- 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