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于京君的室内乐配器《图画展览会》之“漫步”分析

于京君的室内乐配器《图画展览会》之“漫步”分析

来源:尚车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9卷第1期 2006年3月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m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1.9,No.I Mar..2006 于京君的室内乐配器《图画展览会》之“漫步"分析 康长河 (集美大学艺术教育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摘要]2002年6月26日,澳籍华人于京军所改编的室内乐《图画展览会》由澳大利亚室内乐团在悉 尼歌剧院首演,获得成功。本文对其中的“漫步”主题配器进行分析。于京军先生的“漫步”主题用中提 琴抒发个人感受,应用“音色旋律”的方法,制造“踏板”效果,采用拼贴手段细致地、准确地表现一个 中国人对“漫步”主题音乐内容的理解,使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分析于京君在第一次出现的“漫步主 题”中的室内乐配器,能使我们得到有益启示。 [关键词]于京军;室内乐;《图画展览会》;漫步 [中图分类号]J6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9X(2006)O1—108—08 人们常常把音乐与建筑进行对比,认为 室内乐团在悉尼歌剧院首演,获得成功。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 于京君为室内乐队配器的《图画展览会》, 是因为建筑与音乐在节奏、层次、色彩、空间 采用了许多新颖的配器方法,与著名的拉威尔所 感、线条等方面有相通之处。有一位建筑家,叫 配器的管弦乐版有着截然不同的艺术情趣,让人 维克托・哈特曼,他同时也是一位画家,他的建 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图画展览会》是一部人们 筑没有成为音乐流动起来,而他的画却通过莫索 比较熟悉的音乐作品,当我们聆听这部作品时, 尔斯基的音乐流动到现在。当然,这和拉威尔很 一开头便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漫步”主题。此主 有关系。因为他把莫索尔斯基的钢琴谱改编成管 题在全曲共出现6次。“正是这个主题以及他的数 弦乐,使之色彩更为丰富,使人们更愿意“举 次变化和发展,将这部作品所描绘的十幅毫不相 办”这样的“图画展览会”。世界上还有许多音 关的画面,巧妙而自然地编织在一起。”…本文将 乐家作类似拉威尔的工作,彭修文先生就是其中 详细分析于京君在第一次出现的“漫步主题”中 一位,他在1983年应东芝公司所约,把《图画 的室内乐配器,从而管中窥豹,了解现代室内乐 展览会》改编成一部由中国民族管弦乐演奏的 配器的一些手法,从中得到有益启示。 作品,获得成功。有一位日本人,在他十九岁那 一年(1980年)从家乡长崎来到东京举行独奏会, 、乐队编制与记谱 在会上,他演奏了自己改编的大型吉他曲《图 于京军的《图画展览会》的乐队编制如下: 画展览会》,使听众叹为观止。 后来,还出现了 长笛(兼短笛、中音长笛) 电子音乐版的《图画展览会》。美国作曲家、音 双簧管(兼英国管) 乐教授大卫・拉克辛热心收集各种《图画展览 单簧管 B调(兼低音单簧管、单簧管A调) 会》的改编版,至1992年,已搜集到了82个版 大管(兼低音大管) 本。时间到了2002年6月26日,澳籍华人于京 圆号F调 君所改编的室内乐《图画展览会》由澳大利亚 小号C调 [收稿日期]2005—05—09 [修回日期]2005—09—15 [作者简介]康长河(1951一)男,福建龙海人,教授,主要从事电子音乐与作曲技术理论研究。 ①根据吉他中国网站(GuitarChina.con)里的古典吉他名曲网页中For—You的文章《【LI下和仁改编的(图画展览会)的吉 他潜》。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l期 康长河:于京君的室内乐配器《图画展览会》之“漫步”分析 109 长号 一律以实际音高记谱。 打击乐:颤音琴、玛林巴、钟琴、木琴、定 于京君的《图画展览会》是为l5位演奏者 音鼓、大军鼓、吊镲、管钟、四只木鱼、铜锣 或室内乐队演奏而写的。如果是只有l5位演奏 竖琴 员,那么,每一位演奏员演奏一行谱。在打击乐 钢琴(兼钢片琴) 声部只有一位演奏员的情况下,有一些特别的演 第一小提琴 奏要求,由于只牵涉最后乐章《基辅大门》,其 第二小提琴 它与本文没有太多关系,所以不加赘述。 中提琴 大提琴 二、对钢琴原作中的“漫步"分析 低音提琴 在对钢琴曲进行管弦乐配器之前,最重要的 总谱中的各行谱一律用C大调调号(没有 准备工作是对原作进行详细的分析。为了更好地 升降记号的调号)记谱,除了短管、钟琴、木 研究于京军先生的创造性改编,现在我们来对 琴、钢片琴记谱比实际音高低八度,低音提琴、 “漫步”进行必要的分析。 低音大管记谱比实际音高高八度以外,其他乐器 1.第l小节至8小节(如谱例l所示): 谱例1: a…一一….1 r一……——…-a’(呼J! )——…一] 一l一 翻… …蠹 一严爷 i{ } l }L=手 一 i一 } - f , I I I = 一 -● 一1一’ —— ~ 写曩譬 l==专 产 警 留 兰j 蝴 一 l 一 } 兰 兰兰{兰兰j 三 l譬一l 分为四句。每一乐句包含两种节拍:5/4拍 呼应短句却是4拍。这样的呼应安排与第一、二 子和6/4拍子。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是呼应关 乐句形成了明显的对比。这种方整性中的不对称 系,旋律一模一样,只是第二乐句配上和声而 显得生动有趣。 已。第三乐句和第四乐句在句内呼应,同样是在 2.第9小节至l3小节(如谱例3所示): 呼应部分配上和声,其中第8小节是第6小节的 不对称的两句:第一句,两小节;第二句, 向上小三度精确移位。第7小节与第5小节几乎 三小节。每一句各分为两个短句。l2、l3小节 一样,只是最后一个音由C改为 E而已。这个 是9、10小节的移位。有意思的是第ll小节, 音改得很得体,这是因为改为 E后,使其后的 a 的最后一个音与a 的第一个音同是C音,为了 进行形成了逐渐转调的过程(如谱例2所示)。 使它们重叠在一起,这小节就改为5/4拍子。这 谱例2: 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往后我们可以看到莫索 尔斯基颤长此道。这一部分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 方是第9小节的第一个和弦,这是建立在V级 一bE bA bD 上的二和弦,但是缺少三音,使我们不知它是小 第一、二乐句为方整性结构。后两乐句从表 小七和弦或是大小七和弦。到了第l2小节时, 面上来看结构也是方整性的,但其内部两个互为 这个和弦向上移高了大三度,由于缺少三音,所 呼应关系的短句却不是方整性的,起句是7拍而 以我们可以认为它是 D大调的升高五音的vii级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lO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9卷 二和弦(三音与根音之间为小三度)或是F大 呢?这是因为在这个小节的第4拍出现了三音 调的属二和弦(三音与根音之间为大三度)。有 C,这样就间接地确定了该和弦的性质。 了这个共同和弦,从 D大调转到F大调就显得 3.第16小节至l7小节前半部(如谱例4 非常自然。既然我们不可断定第9小节的第一个 所示): 和弦的性质却毫不犹豫地写上属二和弦的标记 囹v’ 6 V2 l6 l V vi V V 2 I=6 V2 vli2 田 I6 l6v2 j V vi V 谱例4: 广一——a———1广一a 缆化擅缸一…1 广一a‘变化重辍(啦劈{立宽)————I Il  i I I ’l — ‘‘ - I一 l I I I I . I.『l  。 I1 I-。} 1 . 一. ‘ 一 一I 囝iii IV I vii}1 vi吩 i7 ii 7 Vi ii 7 u7 ii"t V V I ii 7 V V 1 ii7 V 2 VI(I、穹) 囤l2Ⅳ6 v6 I 这一段以l4小节为模,变化重复两遍(看谱例5就可明白),带有过渡段性质。 谱例5: 14-17小节旋律 14.17小节旋律 尉F督干膏 4.第l7小节后半部至24小节(如谱例6所示): 谱例6: r……—一a——……一…一——1r——一  …r…——…—’b… + f黼 鞫 蹲薛 霉辫季睁 I哇孱 嚣襄弱羲羁弱 囤I2 I 、 l Tvc, 1 v6 ii v6 l lV V I6 V2 I v6 、 il vc/v V l 、6, vi V I vi ii V I 这里的句逗与小节线很不一致。a第一次出 谱例6第l9小节第一个音);20小节,a的后半 现的最后一个音与重复的a的第一个音重叠(见 部与b重叠:21小节,b的后半部与再现的前两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期 康长河:于京君的室内乐配器《图画展览会》之“漫步”分析 111 个音重叠。这种环环相扣的写法很有意思。最后 是一个小结尾,以完全终止结束。 三、于京君“漫步"配器分析 (一)第1至8小节 刘霖先生说:“音色的选择,是为钢琴作品 配器时首先遇到并且不断要解决的难题。” 2 真是 一语中的。拉威尔的管弦乐配器是这样处理的: 在相互呼应的8小节中的起句(或短句)用小 号,呼应旬用铜管音色(统一的音色);按刘霖 先生的说法,选择铜管音色是为了与终曲《基辅 的大门》的音色相呼应。这是一个符合逻辑的说 法。彭修文先生认为:在第一个“漫步”的主题 上,拉威尔“被迫地”运用了一个小号,紧跟上 的是整个铜管乐队。他认为莫索尔斯基是带着一 种追忆和怀念的心情去创作《图画展览会》的, “漫步”是作曲家怀念朋友、心情沉重地在展览 会上踱步。所以他说:“这个主题音乐非常俄罗斯 化。小号独奏引出了一组铜管乐,听起来很美, 气势辉煌。但是我觉得他不象是一个纪念性的展 览会。”彭先生的认识不无道理。现在我们分起句 和呼应两方面来看于京军如何处理。 1.起句。于京君赋予起句的音色是中提琴。 中提琴在l9世纪及l9世纪以前是不怎么受到重 视的,著名的指挥家比彻姆刻薄地称其为“阴 阳人”(即中提琴介于小提琴与大提琴之间) J。 这种不重视主要表现在专门为中提琴写作的作品 极少。在l8世纪,巴赫写过一部《c小调中提 琴协奏曲》,但却在1947年才出版;斯塔米茨曾 写过两部中提琴协奏曲,但并非佳作,早已被人 遗忘。整个l9世纪,没有人写过中提琴协奏曲。 这里还有一段轶事,帕格尼尼有一把史达迪发里 所制的名贵中提琴,想用来公开演奏,却找不到 曲子。他专程拜访伯辽兹,希望后者为他写一首 中提琴的作品。因此,伯辽兹写了《哈罗尔德 在意大利》,因种种原因帕格尼尼没有采用。一 代琴圣,却到了无曲可拉的地步。但是,到了 2O世纪,中提琴却大受青睐。作曲家麦克尤恩、 巴托克、鲁布拉、沃尔顿、欣德米特、潘德雷茨 基、里姆等等为中提琴写过协奏曲。以上所述证 明了中提琴在现代音乐的地位提高,这可能是当 代的于京军考虑在这里选择中提琴的原因之一, 但不是重要原因,如下两个原因才是关键的: (1)中提琴是适合倾诉个人感情的乐器。 人们认为中提琴特有的声音最适合表达忧郁、悲 伤、痛苦的情感。伯辽兹认为:“它像小提琴那 样灵活,它的低音弦的声音具有独特的辛酸感, 高音显得极为忧伤。总之它的音色充满着深深的 忧郁,显然与其他弦乐器音色大不相同。”-4 伯 辽兹的《哈罗德在意大利》只能称上“中提琴 主奏交响曲”,但其在作品中利用中提琴“自 述”个人情感为后人所称道和模仿。无疑,中 提琴的这些特质适合“漫步”的情感表达。 (2)“漫步”开头的起句音域适合中提琴演 奏。中提琴在中音谱表五条线及其上下附近所包含 的音域最为动情,特别是D弦与G弦上的发音。 所以作者把这段音乐的三个起句(短句)降低八度 后由中提琴演奏是很得体的(如谱例7所示)。 谱例7: v,n 弱毒菱雹军强 彝 至善 谱例8 z Hj颤菏琴.竖掣和钢片零:i种 2.呼应句(或短句)。以第一呼应句(3— 4小节)为例,有三个问题可以探讨:(1)基本 音色。呼应句以颤音琴为主,竖琴、钢片琴点缀 其问。颤音琴的音量较大,余音较长。竖琴和钢 片琴音量较小,音色融合在颤音琴之中。这三件 乐器音色优美,有颗粒感,相得益彰,色感很是 柔和。这种点缀使中间有一个音型用这三种乐器 的转换来完成(如谱例8所示)。这种音色的频 繁转换在传统的配器中是很少出现的。在这层基 本音色之上的管乐音色层音色的转换更加频繁 (如谱例9所示)。此音色层让我想到一个词: “音色旋律”。“音色旋律是指‘把变化的音色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l2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9卷 于一个音高层次或不同音高的作曲方式。”’ 踏板效果。所有的音符都加以延长,如第3小节 圆号吹奏的G音从一拍变为三拍半,如此等等。 还应引起注意的是力度记号。几乎每个音符都标 上了重音记号,mfp的标记要求演奏员在吹出重 音后马上要弱下来,这种有音头的延长音,使音 响主次分明,层次感强,踏板效果明显却又不显 这一术语是勋伯格191 1年在他的《和声学》 一书的末尾所杜撰的概念。 在这里,音色的变化 蚪 这样的音响效果如同踏下钢琴的延音踏板。这里 基本上呈现为旋律中的每一个音符用不同的乐器 来演奏。如第3小节,共有六个音符,依次用圆 号、大管、单簧管、双簧管和长笛演奏,基本上 每个音符用一种乐器演奏(最后两个音符用长笛 演奏)。旋律的进行在呈现为音高的变化的同时也 浑浊。(3)省略和声层。钢琴原谱中的和声层被 体现为音色的频繁改变(如谱例9所示)。(2) 省略,所体现的节奏型不复存在。 滑倒9i l~8小节的其他的呼应句以同样方法处理。 (二)第9小节至13小节 “漫步”开头的八小节给我们一个清新的感 在不对称的两句中分别进行呼应。与1—8 觉,这种感觉不仅是由于应用了现代的配器法而 小节相对照,这里的呼应更像一问一答,第一 使人眼睛一亮,还因为去掉原作中的和声层以及 句,问多少,答多少;第二句,问得多(两小 织体的节奏形态使我们感觉这种“漫步”不太拘 节),答得少(一小节)。 谨(而不是像拉威尔的配器那样使“漫步”如 1.问的短句(第9小节和第11、12小 “正步走”);木管乐器延音踏板式的渲染还让我 节)。中提琴主奏钢琴原谱的高音谱表旋律,省 们感受到大厅的空阔:中提琴的自述更容易让我 略了原谱中的高八度旋律和中声部的长音(第 们体会到主人公在参观画展时所表现出来的对挚 9、1 l小节中的 E和第l2小节的G音)。低音 友怀念的沉重心情。所以,尽管对原作的织体、 部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负责,与原谱无异。声部 和声层作了较大改动,我们还是不会感到离原作 层减薄了(如谱例lO所示)。 很远,甚至认为更能体现莫索尔斯基的感情。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l期 康长河:于京君的室内乐配器《图画展览会》之“漫步”分析 l13 2.答的短句(第1O小节和第l3小节)。 (三)第l4小节至l7小节前半部 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分别奏原作钢琴谱高音 严格遵循钢琴原作的传统配器。用虚线小节 谱表的外声部(相隔八度的主旋律),长笛与单 线把相互呼应的短句依次区分开来。第l4、l5 簧管分别演奏原作钢琴谱高音谱表的内声部。在 小节,起句旋律由双簧管奏出,余下声部分配给 原谱中(如谱例lO第2小节第3行谱),有的音 竖琴;对应短句,把原作的五个声部依次安排给 只有空八度而中声部没有,这些地方在长笛与单 五部弦乐,没有特别之处。16小节起句,从高 簧管的声部中都补上了适当的音符(如谱例1O 到低把四声部依次分配给单簧管、长笛、圆号、 第2小节第1行谱),使之更旋律化。圆号、大 大管,高音旋律并不在长笛声部,这是一种很正 管、钢琴演奏原作钢琴的低音谱表部分。基本是 常的木管四声部配置的变化:对应句,五部弦乐 传统的混合音色配置法。声部层稍稍加厚。 正常配置,留出最后一拍,其作用下文分析 随着每一句的问与答,力度随之增长。所以, (如谱例l l所示)。 表情标记很细,比起原作来,多了一份想象力。 谱例I I(下两行谱为原作,上两行谱为总谱缩谱): 谱例12: 广hB密:l;  儆)1叫_ . l r一F : ::盘 嘴 广 。.一一 —.. =’ :—广— —十———1:; 一 —r— 一—::—=:一=__=-—!— .一, 一一! 、’—l二 ,?广一I倩‘c微 —1,厂■ _, (四)17小节后半部至23小节前半部 所感染,所以气氛有点活泼、心情逐渐开朗。 这一段的音乐最使人感到惊奇的是拼贴了中 (2)这部重新改编的作品表现的是用现代中国 国的广东音乐《旱天雷》的部分材料。旱天雷 人的眼光中的《图画展览会》。 是广东音乐作曲家及演奏家严公尚(严老烈) 拼贴,是现代作曲家喜欢的手法之一,但这 根据《三宝佛》的第二段《三汲浪》改编而成。 种拼贴不是没有条件的,特别是在为前人的作品 旋律活泼流畅、生机盎然,节奏欢快,表现人们 重新配器的创作中。至少,拼贴与被拼贴之间应 久旱逢甘霖时的喜悦心情。拼贴在这里,可能有 有某种联系。 “漫步”的主题虽然非常俄罗斯 两层含义:(1)在“漫步”的开端表现的是主 化,但也可从中国五声调式的角度来看。如谱例 人公沉重的心情。到“漫步”的后半部,心情 l2,第5小节至第6小节(注意谱例中的小节编 郁闷的作曲家已被近在咫尺的充满幽默感的画面 号)的前两拍为F宫,它是由第3、4小节通过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 l4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9卷 “压上”的方法转换宫音(以变宫为角)而成; 1.第17至18小节前五拍。l7小节,前三 而其后的第6小节和第7小节前半部为 B,是第 拍原为前一乐段的呼应句,现由木管衔接过来, 5小节和第6小节(F宫)通过“变凡”的方法 其中前两拍严格按原作分配给四部木管,腾出一 转换宫音(以清角为宫)而成,等等。虽然这 拍,交给长笛、双簧管和单簧管,八度奏出 是以“牵强附会”的方法来分析,但却可看出 《旱天雷》的“冒头”(a),这个动机延续到虚 其与中国五声调式有着完全相似的特征,所以, 线小节线后,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八度奏出 和《旱天雷》的素材拼贴可以处理得十分自然。 《早天雷》的另一素材(b),原作中的低音被取 于先生用来拼贴的《旱天雷》素材有两段 代。高音部为钢琴原作中的右手部分,声部稍加 (如谱例13所示)。以下分开分析: 变动由第一、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奏出。18小 节的后半部前两拍把《旱天雷》素材b的后三 个音进行装饰反复,由单簧管在高音部奏出。 2.18小节最后一拍至19小节,重复17小 由于拼贴自然,所以虽对原作做较大改动, 节第三拍开始的段落,只是改为木管演奏而已。 也不感到别扭。 3.2O小节,比原作多了两拍,用虚线隔为 (五)23小节后三拍至25小节 三部分。第一部分,忠于原作,只是声部有所削 这一段是尾声。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 减。后两部分为《旱天雷》素材a的变体,可 颤音琴、竖琴和钢片琴演奏主旋律;第二层次, 视为第一部分的两次呼应,分别由不同乐器奏 由木管奏出,配器类似第3、4小节的“音色旋 出,形成对比。 律”和延长音符时值使之产生踏板效果的手法; 4.21小节前四拍,重复18小节后半部至 第三层次,24小节,由弦乐叠加,声部与原作 19小节的第一拍,但配器有所不同。 相比,有所删减。尾声与原作最大不同是增加了 5.21小节至23小节前三拍。进入再现, 一, 小节,这一小节由长笛、单簧管、大管和圆号 把《旱天雷》素材b加以扩充,与“漫步”主 的延长音构成,最后由F bB、C三个音形成富 题形成对比复调关系。“漫步”主题仍由中提琴 有中国五声特色的和音,力度减弱,直至消失。 奏出,与全曲开头形成呼应。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期 康长河:于京君的室内乐配器《图画展览会》之“漫步”分析 ll5 四、结语 音乐素材在曲中的体现),这完全是因为他从小 生长在大陆,中国文化融于其m液中的缘故。 通过对于京君为室内乐队配器的《图画展 3.于京君在作品中除了利用中提琴抒发个 览会》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启示: 人感受之外,还应用“音色旋律”的手法,制 1.不同的作曲家通过配器对同一钢琴作品 造“踏板”效果,采取拼贴手段,细致地、准 进行再创造能产生种种艺术情趣迥然不同的音乐 确地表现一个中国人对“漫步”主题音乐内容 佳作,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不同作曲家对音 的理解。于京君对这些手法的纯熟应用,使我们 乐形象的理解不同,显然起到关键的作用。如对 看到现代配器技法应用得当能使乐曲把人的情感 于“漫步“的音乐形象,曾有种种的见解:有 表达得更细腻、更准确、更生动。从事音乐创作 人认为“‘漫步’主题的出现,是作整部曲子的 的音乐人不能囿于传统技法的束缚,应把努力学 引子运用。因为这个引子描述了一个青年绅士从 习现代配器技术当成一个重要的任务来完成。 最初步入画展大厅时的傲慢、自负,脑子里可能 想着一些与画展无关的事情,到他最终被出色的 [参考文献] 画作深深地吸引住的心理变化过程,……”;… [1]黄蜀青.《图画展览会》“漫步主题”的和声构思 而彭修文先生认为, “漫步”是作曲家怀念朋 语调性设计[J].交响,2003,(1):41—42. 友,心情沉重地在展览会上踱步。显然,于京君 [2]刘霖.拉威尔《图画展览会》总谱分析(上) 的理解不同于前两者,他认为对“漫步”不是 [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1):38. 踱步的外在描写,而应是作者感情的自述,这种 [3]任妮莎.中提琴在格林卡作品中的表现作用[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3):62. 自述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这是于京君的配器不 [4]雷楠.中提琴发展与演奏中应重视的问题[J].音 同于其他作曲家的重要原因。 乐探索,1999,(1):56. 2.作曲家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对作品的 [5]姚恒璐.作为音响手段的“音色旋律”与“点描主 再创作可产生重要的影响。予京君深深地在这部 义”的结构方式[J].音乐探索,2001,(4):24. 作品中打下了中国文化的烙印(如《旱天雷》 Analysis of Promenade in Chamber Music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by Julian Yu KANG Chang-he (CoUege of Arts Education,Jimei University,Xiamen 361021,China) Abstract:Australian Chamber Orchestra held successfully the first show of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in Sydney Opera House on Jun 26th,2002,arranged by Australian Chinese Julian Yu.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instrument of Promenade,the way it's used and the effects it gets.Mr.Julian Yu expressed his emotion on Promenade in the way of“timbre melody’’to make“pedal”effects.He also took advantage of piece——together method to display carefully and precisely a Chinese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me of Promenade and to make people find everything fresh and new. Key words:Julian Yu;chamber music;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Promenade (责任编辑陈蒙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