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地考察土壤剖面层次,总结衡山土壤垂直分布规律,并了解不同土壤类型分布的海拔及气候特征。
2.通过对不同海拔、不同地点的土壤考察,做出不同土壤类型特征的比较。 二、实验方法 肉眼观察、实地考察 三.实验步骤
1.由老师讲解实验方法 2.由老师带领进行实地观测 3.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四、实验内容 1.土壤剖面的观测 地点一:植物园旁
A:54cm E:31cm B:57cm
C:76cm
土壤形态特征表(植物园旁) 土壤剖面土层
分层
物 湿颜质 结 松紧根系 度 色 地 构
度 无 疏松
孔隙 状况 无 中等孔隙
侵入体 无 树根 小石头
有机层(0) 多根 湿 无 无 无 腐殖质层(A) 少根 潮 黑壤
粒
褐土 状 色
淋溶层(E)
无 干 棕壤
粒
稍紧实
中等孔隙
小石头
黄土 状 色
淀积层(B)
无 干 棕沙
粒
稍紧实
少空隙 小石子
黄土 状
色 母质层(C) 无 干 灰砂粒稍紧实 无 无 白土 状 色
地点二:邺侯书院
O:8cm A:3cm E:23cm B:28cm C:71cm
土壤形态特征表(邺侯书院) 土壤剖面土层
分层
物 湿颜质 结 松紧根系 度 色 地 构
度 无 疏松
孔隙 状况 无 中等孔
侵入体 无 树根
有机层(0) 多根 湿 无 无 无 腐殖质层(A) 少根 潮 黑壤
粒
褐土 状 色
淋溶层(E)
无 干 棕壤
粒
稍紧实
隙 小石头
中等孔隙
小石头
黄土 状 色
淀积层(B)
无 干 棕沙
粒
稍紧实
少空隙 小石子
黄土 状 色
母质层(C)
无 干 灰砂
粒
稍紧实
无 无
白土 状 色
地点三:铁佛寺
O:7cm
A:10cm
E~B:40cm
C:40cm
土壤形态特征表(铁佛寺)
土壤剖面土层 湿颜质 结 松紧孔隙 侵入体 植物 度 色 地 构
有机层(O) 润 无 无 无 腐殖质层(A) 潮 黑壤粒
褐土 状 色
淋溶淀积层(E-B))
润 棕壤粒
黄土 状 色
母质层(C) 润 暗砂粒
灰土 状 色
地点四:南天门
度 无
状况 无
无 石块
根系 无 多根
疏松 大孔隙、
穴状
稍紧实
中孔隙、有树根 海绵状
多根
极紧实
无孔隙 石块 无
土壤剖面分层 湿颜质 结
度 色 地 构
松紧度
孔隙 状况
侵入体 植物 根系
有机层(O) 潮 黑无 无
棕色
无 无 无 无
腐殖质层(A) 润 壤粒疏中等孔石头 多根
土 状
淋溶淀积层
(E)
润 棕壤粒
黄土 状 色
淀积层(B) 润 暗壤粒
灰土 状 色
母质层(C)
润 灰砂粒
色 土 状
土壤形态特征(南天门)
松 稍紧实 紧实
隙 中等孔隙
树根 石头
多根
小孔隙 石头 无
紧实
无 无 无
O:70cm
A:16cm
E:26cm
B:14cm
C:17cm
地点五:祝融峰下=
O:9cm
A:8cm E~B:40cm
土壤形态特征表(融峰) 土壤剖面土层 湿颜质 结
度 色 地 构
松紧度
有机层(O)
潮 无 无 无
无 疏松
无 中等 孔隙
无 多树根
无 多根
孔隙状况
侵入体
植物 根系
腐殖质层(A) 潮 黑壤粒
褐土 状 色
淋溶淀积层 润 黄壤粒淀积层\\(E-B)
色 土 状
稍紧
中等孔隙
多树根 多根
实 总结:
山地土壤类型随地形海拔的升高,相对于生物、气候的变化而呈现有规律的变化,这叫做土壤垂直变化规律。随着海拔的递增,土壤剖面的土层数量减少,同时,腐殖质层和母质层的厚度不断增加,淋溶淀积层的厚度不断减小,土壤中红壤、黄红壤、黄壤、黄棕壤、山地草甸土逐渐变化。 土壤的判别方法:
A.利用搓条方法初步判定土壤是砂土、壤土还是粘土。若该土壤不能搓成条则为砂土;若可以搓成条但是会断成一截一截的则为壤土;可以搓成很光亮且成环而不断的则为粘土。
B.判断土壤干湿程度。把土壤握在手中,若可以捏出水则该土壤为湿;没水但可以捏成团的为润;若该土壤摸上去凉且松散则为潮。
注意:为避免上层土壤与下层土壤混在一起,可以自下而上逐层 采集样品,通常采集土层中部位置的土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