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腰-硬联合麻醉在下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来源:尚车旅游网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Vol.15 No.7

·临床研究·157

腰-硬联合麻醉在下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张军英

(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麻醉科,北京 100176)

【摘要】目的 分析下肢骨折手术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50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作研究对象并随机分组。硬膜外麻醉组75例实施常规连续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组75例实施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组下肢骨折手术镇痛效果、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恢复感觉时间、麻醉用药量、不同时间患者疼痛评分。结果 腰-硬联合组下肢骨折手术镇痛总有效率高于硬膜外麻醉组,腰-硬联合组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恢复感觉时间短于硬膜外麻醉组,麻醉用药量低于硬膜外麻醉组,切皮、骨性操作和缝皮阶段腰-硬联合组疼痛评分低于硬膜外麻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镇痛效果确切,起效快,(P<0.05)。结论 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价值高,阻滞完善快,可减少用药量,加速感觉恢复,值得推广。【关键词】下肢骨折;手术;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价值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镇痛效果明显,无需任何药物辅助镇下肢骨折手术需在麻醉下进行,以减轻患者痛苦,确保手术

顺利实施。传统连续硬膜外麻醉存在起效慢等缺陷,用于下肢痛,起效时间短,作用可维持至手术结束,患者可耐受手术,无不骨折手术效果欠佳。腰-硬联合麻醉是一种结合了连续硬膜外良反应;有效:镇痛效果较好,减轻患者疼痛,但手术期间需补充麻醉和腰麻优势的麻醉方法,克服了连续硬膜外麻醉的缺陷,近一次药物;无效:需辅助其他药物镇痛和麻醉,否则手术无法顺

[1]

年来在下肢骨折手术中广泛应用。本研究分析了下肢骨折手利完成。下肢骨折手术镇痛效果为显效、有效百分率之和[2]。术患者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1.4统计学处理方法1资料与方法本研究资料应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

1.1一般资料 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P±s)χ2检验,(χ(%)表示,将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50例下肢骨折手<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患者作研究对象并随机分组。腰-硬联合组75例,男45例,2结果女30例;年龄21~76岁,平均岁。小腿骨折14(36.66±2.11)2.1两组下肢骨折手术镇痛效果相比较例,踝关节骨折16例,膝关节置换20例,大腿骨折20例,其他腰-硬联合组下肢骨折手术镇痛总有效率高于硬膜外麻醉5例。硬膜外麻醉组75例,男44例,女31例;年龄21~75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χ2=6.255,平均踝关节骨折15例,膝(36.14±2.68)岁。小腿骨折14例,

表1:两组患者镇痛效果比较(n=75)

关节置换21例,大腿骨折20例,其他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总有效[n(%)]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硬膜外麻醉组40231263(84.00)

1.2方法

腰-硬联合组4726273(97.33)

两组麻醉前给予0.5 mg阿托品和0.1 g苯巴比妥钠肌肉注

2.2不同时间疼痛评分相比较射,采取侧卧位,选择穿刺点在L2-3或者L3-4间隙,给予500 mL

切皮、骨性操作和缝皮阶段腰-硬联合组疼痛评分低于硬复方氯化钠输注。

膜外麻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P<0.05)硬膜外麻醉组:穿刺成功后给予3 mL 2%利多卡因,若无脊

表2:不同时间两组疼痛评分比较(n=75)麻现象则依次给予5 mL、7 mL 2%利多卡因,手术时间较长的患

者适当追加用药量。组别切皮骨性操作缝皮

腰-硬联合组:先给予硬膜外穿刺,后实施腰麻,在达到蛛硬膜外麻醉组2.39±1.213.39±1.010.61±0.14

腰-硬联合组0.21±0.111.28±0.610.21±0.01网膜下腔之后将脊麻针芯退出并进行观察,若可抽出少量脑脊

t 值8.2549.63410.144液说明脊麻针达到蛛网膜下腔,以0.2 mL/s速度给予10%GS

P 值0.0000.0000.000

1 mL和0.75%布比卡因2 mL组成的局麻药物注射,将脊麻针

2.3两组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恢复感觉时间、麻醉用拔出,患者改为仰卧位,对麻醉平面进行调整。

药量相比较1.3观察指标

腰-硬联合组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恢复感觉时间、麻比较两组下肢骨折手术镇痛效果;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

间、恢复感觉时间、麻醉用药量;不同时间患者疼痛评分。醉用药量低于硬膜外麻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提升。(P<0.05)

综上所述,失血患者在经过大量输血的治疗后,不仅能够将血小板计数水平维持稳定,并且还可让凝血功能时间延长,从而使患者的挽救质量得到确保。参考文献

[1] 陈荔霞. 大量输血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变化研究. 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3)50-51.:

[2] 陈居根 .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研究.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20)3932.:

[3] 赵子贤,李娟红,陈锦源,等. 血小板计数和血清钙离子水平与大量输血后患者凝血功能紊乱关系的研究. 中国医学创新,2017,14133-136.(02):

[4] 张楠,屈跃军,白振宇. 创伤性失血患者大量输血前后凝血功能与血液指标变化分析. 医药论坛杂志,2016,37(10)55-57.:

[5] 王敬波,胡旭梅,王伟,等. 机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输注对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浙江临床医学,2015,17(6)870-871.:

[6] 刘和平,任峰. 血小板及冷沉淀输注对创伤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创伤外科杂志,2015,17(6)542-545.:

158

中国处方药 第15卷 第7期

·临床研究·

内镜保胆取石术与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对比

李钊,班东杰

(天津市公安医院普外科,天津300000)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保胆取石术与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普外科微创保胆取石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小切口胆囊切除患者700例,观察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饮食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内镜保胆取石术手术时间为min,腹腔镜胆囊切除min,小切口胆囊切除min,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胆(45±10.3)(38±16.3)(52±9.5)(P>0.05)。内镜保胆取石术、囊切除、小切口胆囊切除的术中出血、术后饮食恢复时间相比较,内镜保胆取石术分别为mL、d,比腹腔镜胆囊切除(20±7.4)(0.6±1.1)(32±16.3)mL、d,小切口胆囊切除mL、d更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内镜保胆取石术明显(1.1±0.6)(48±6.1)(3.1±1.6)(P<0.05)。对于术后住院天数,优于小切口胆囊切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结论 内镜保胆取石不但能够取出结石,还能保留胆囊功能,方法简单、安全有效。

【关键词】保胆取石术;胆囊切除术;腹腔镜;小切口;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是临床上常见肝胆疾病,由于现代人们饮食结构

的改变,导致胆囊结石的患者越来越多。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嗳气、腹部压痛、腹部胀满、腹肌紧张等,胆绞痛、急

[1-2]

性胆囊炎等是常见并发症。开腹手术是传统治疗胆囊结石的手术手段,随着腹腔镜的不断发展,已逐渐取代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的主要手段[3]。虽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时间短、出血少等优点,但胆囊

[4]

的去除会导致人体系列的生理变化,并发症较多。有研究表明,采用在微创基础上进行保胆取石治疗,能够减少胆囊切除的不良反应。本研究收集2009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普外科微创保胆取石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患者,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旨在探讨内镜保胆取石术在胆囊结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普外科微创保胆取石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共计患者700例,其中微创保胆取石手术患者335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220例,小切口胆囊切除手术145例。

微创保胆取石手术:男162例,女173例,年龄16~65岁,平均岁,病程0.5~15年,平均年;腹腔(42.6±3.2)(4.3±1.2)镜胆囊切除手术:男101例,女119例,年龄17~66岁,平均

岁,病程0.5~16年,平均年;小切口胆(42.9±3.0)(4.3±0.9)

囊切除手术:男65例,女80例,年龄18~67岁,平均(43.1±3.3)岁,病程0.6~15年,平均年;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等(4.5±1.0)一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

微创保胆取石手术利用纤维胆道镜查找胆囊,胆囊缝合3根牵引线,中央剪开1 cm切口,插入纤维胆道镜,取出结石。取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胆囊,检查无结石后缝合。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气管麻醉,采用三孔法,解剖胆囊三角,切断胆囊管及胆囊动脉,取出胆囊。

小切口胆囊切除手术,硬膜外麻醉,经右上腹直肌切口,顺、逆联合方式切除胆囊。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饮食恢复

见表3。

表3:两组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恢复感觉时间、麻醉用药量相比较(n=75)

组别硬膜外麻醉组腰-硬联合组

起效时间

(min)8.39±2.771.65±0.218.2720.000

阻滞完善时间恢复感觉时间(min)(min)25.39±3.5713.51±2.619.0110.000

112.62±0.2110.1230.000

麻醉用药量

(mg)15.51±1.6112.8140.000

117.61±1.59270.39±2.57

t 值P 值

3讨论

下肢骨折手术患者由于发生急性创伤,疼痛剧烈,加上心理负担重,不利于手术顺利开展。手术麻醉镇痛的实施可促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可减轻患者身心痛苦,为手术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下肢骨折手术常用麻醉方式是连续硬膜外麻醉,但其起效较慢,需在短时间内给予大剂量局麻药物注射,容易导致患者出

[3-4]

现心血管或神经毒性反应。

腰-硬联合麻醉结合了连续硬膜外麻醉和腰麻的优势,具有连续硬膜外麻醉长时间手术麻醉优势,且具备蛛网膜下腔阻滞起效快等优势,操作简单,且灵活可靠,见效快,诱导期短,若麻醉平面不足还可通过连续硬膜外麻醉补充,以确保手术成功[5]。除此之外,腰-硬联合麻醉减少了局部麻醉药物的使用量,降低了血

浆局麻药浓度,可减少药物所致不良反应,降低低血压发生率[6]。

本研究结果显示,腰-硬联合组下肢骨折手术镇痛效果优于硬膜外麻醉组,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恢复感觉时间、麻醉用药量低于硬膜外麻醉组,切皮、骨性操作和缝皮阶段腰-硬联合组疼痛评分低于硬膜外麻醉组,差异显著。

综上所述,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价值高,镇痛效果确切,起效快,阻滞完善快,可减少用药量,加速感觉恢复,值得推广。参考文献

[1] 王丽娟,樊晋荣.盐酸罗派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骨科下肢骨折手术的临床观察.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32):63-65.

[2] 覃兴龙,黄春柳.右美托咪定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脑代谢与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中国临床新医学,2016,9(1):33-35.

[3] 于立妍.下肢骨折手术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1):104-105.

[4] 陈炎春,樊超,骆永强,等.全身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下肢骨折术后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37(2):241-243.

[5] 金军.地佐辛用于下肢骨折患者椎管内麻醉前体位摆放时的镇痛效果观察.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6,30(1):92-93.

[6] 曾庆锋.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的应用效果.临床医学,2016,36(1):71-7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