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工难”和“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陈捷
来源:《职业》2011年第08期
近年来,两大话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是从广东经济发达地区蔓延到全国大多数地区的招工难、民工荒;二是就业难,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多企业感到招工难的同时,很多大学生却从一进校门就开始为找工作而烦恼。两个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所遭遇的相矛盾的问题,使我们不得不去反思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反思造成这两种现象的原因,反思面对市场经济转轨我们应做哪些调整,应寻找一条怎样的出路。
一、“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历史和现状
“民工荒”这个名词已经问世好几年了。2003年下半年,由于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短缺,“民工荒”便首次出现在众人面前。从2004年开始,“招工难”就不只是珠三角特有的现象,而是长三角一带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招工难”已经由东南沿海蔓延到北方内陆,从东部扩展到中部,从暂时的缺工变成了长期的趋势。 在“招工难”成为大家关注焦点的同时,另一边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却愈加严重。据资料显示,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院校进行扩招,当年招生人数达154万,较1998年增加46万人。至2009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突破600万大关。 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有近80万应届毕业生未就业。2011年我国的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将再次刷新纪录,达到660多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从以上数字分析,在社会经济提供的就业岗位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即使中国经济突破金融危机阴影走向繁荣,但按照我国目前城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100万个,其中白领岗位250万个左右的发展速度,依旧不能满足新增毕业生和正在待业的大学生的就业需求。
二、“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原因探究
1.直接原因
(1)农民工工资过低,企业用工不规范,侵犯工人权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是因为农民工在城市劳动可以获得比在农村劳动更高的收入。从农民工的角度讲,只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以比农村劳动收入高的简单标准找工作,只要城市劳动收入高于自己在农村的劳动收入,或者高出一定程度,不管与城市工人劳动收入相比有何差距,都会感到满意或至少可以接受。但是,由于农村劳动力剩余一直远远超出城市的吸收能力,存在农民工工资被向下压低的压力。 (2)劳动力需求大幅度增长。目前,我国每年需要解决就业的劳动力总量是2400万左右,预计“十二五”期间还会增加。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量逐年下降。而需求增长劲升,缺口的出现似乎自然而然,供求的矛盾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招不到足够的民工。中国经济十多年来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1992年以后GDP增长7%以上),这也使得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
(3)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结构性矛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人口的结构不合理,二是劳动力的供给质量不符合劳动力需求的质量。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是造成当前“两难”局面的重要原因,所以有专家学者认为当前的“民工荒”,主要指的是“技工荒”、“青年民工荒”,特别是“青年女工荒”。 2. 间接原因
(1)经济结构失调。“招工难”难的是不太注重学历的普工,“就业难”难的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民工荒”意在说明中国现在需要大量民工,大量无知识人员,大量廉价劳动力,说明中国工业大部分还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上。一边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缺人,一边是知识密集型的人才找不到工作,造成结构性失业。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培养了大批知识密集型人才,但中国经济却还停留在劳动密集型为主,更确切地说知识密集型企业还没有多到能接收现有知识密集型人才。
(2)体制矛盾,即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尚未成为城镇户籍居民,就业不稳定,社会保障不健全,面临周期性失业风险,仍然是劳动力市场上的脆弱人群。农民工工资被恶意拖欠,使农民工受到实际收入极度降低的严重损害,其贫困化程度不断加重,这些农民工被边缘化。许多在城市打工多年的农民工最后不得不回流农村,城市难以逾越的高门槛是重要原因,绝大多数农民工在城市里难以扎根,成为“候鸟式”的迁移人或边缘人。
(3)劳动力供给双方的“信息差”。劳动力市场建设滞后,劳动信息无法共享,提供的信息缺乏时效性和准确性。有些非法职业介绍机构,抓住求职者急于就业的心理,发布虚假用工信息,收取较高的职业介绍费。另外,许多企业不能按《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同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或者随意解除劳动合同。在用工时不进市场招聘,私招乱雇,使职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相当程度上阻碍了求职者实现就业。
三、解决“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对策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 国家政策制度相应倾斜
新生代农民工对享受社会保障和城市公共服务的要求比较高,就业机会、工资水平等因素对于农民工的就业选择和流向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要增强对求职者的吸引力,提供好相关的综合服务,保障其合法权益才是长久之策。国家应当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切实保障农民工权益,提高农民工工资性收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2. 高校调整教学方式,改革教育体制,大学生改变就业心态
国家教育机构务必将素质教育贯彻到位,高职院校应当杜绝一切没意义没用处的专业,大力开设求精求细、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相关专业。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更加积极地与国际接轨,与真实社会接轨,与企业接轨。高校还应当健全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对其进行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指导和求职技巧培训等相关训练,加强毕业生的求职能力。
与此同时,大学生还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以为进入大学就等于找到了铁饭碗,应当努力学好专业知识、锻炼好身体、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累积经验。大学生还应当正确看待全国东中西三块地区的就业形势,不要认为繁荣的城市才有发展,认为西部经济落后而不愿选择。大城市竞争力大,西部城市这几年也有很大的发展,大学生们可以退而求其次,没必要成为“北漂”、“南漂”的牺牲品。 3. 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积极创新调解仲裁工作,合理确定调解仲裁的组织机构、人员编制、经费保障、场所设备等配置标准,推进调解仲裁工作规范化。加大劳动用工等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及时排查用人单位的用工隐患,帮助企业改进和加强管理,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健全劳动关系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4. 招工与就业信息对称
一是建立真实可信的人力资源信息库。掌握当地劳动力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技能、务工意愿、就业情况、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基础信息,信息管理员可根据用工信息和劳动者意愿进行对比操作,有针对性地为劳动者提供就业信息,在企业急需用工时,也可向企业提供符合条件的人员信息。
二是建立招工信息网站。将企业的用工信息全部放在网站上广泛宣传,要与周边地区劳动力信息网站互联互通,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招工企业的有关情况,吸引其务工就业。
三是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两个主要阵地的作用,有针对性地举办用工招聘会、人才交流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者单位:福建省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