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总第1 课时) 教学内容:你会收集信息吗 教材简析: 主备人: 本节课意在让学生从小就科学地了解各类收集信息的工具及方法,学会通过磁带、光碟或其它途径获取信息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除了电视、报纸之外,对于信息的收集方法了解并不多,尤其是对电脑的使用还不熟练(游戏除外)。本节课通过合作学习,应该能掌握从电脑、手机等方法收集信息。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了解各类收集信息的工具及方法。 2、通过自主探究,掌握通过磁带、光碟或其它途径获取信息的方法。 3、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学习的能力。 4、发展学生进行初步信息处理的能力和信息素养。 教学重点: 合作学习,了解收集信息的工具和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通过磁带、光碟或其它途径获取信息的方法。 教学用具: 1.制调查表。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目标转化。 1、播放新闻:襄阳东站无头女尸案。 2、看了这条新闻,你们想说些什么吗? 3、这个案子的发生,我和大家一样感到震惊。那关于“襄阳东站无头女尸案”你们又知道多少呢? 4、你们都是从哪儿怎么获取的这些信息呢? 5、学生交流。 二、自主学习,合作研讨。 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手段还有很多,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还能通过什么方法来获取有关“襄阳东站无头女尸案”的相关信息。 2、小组合作探究并交流。 3、每组代表汇报交流结果。 4、我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收集信息的工具,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襄阳东站无头女尸案”的相关信息。(可以选择教师准备的工具,也可选择其它工具)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获取各类收集信息的工具收集“襄阳东站无头女尸案”的相关信息。(教师准备工具包括:随身听和磁带、光碟、VCD机、书、软盘) 6、学生合作探究。 三、交流成果,激励评价。 1、看来大家都顺利完成任务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完成的情况吧! 2、每组代表汇报本组收集信息的工具和方法,以及收集到的“社会热点”的有关信息。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通过这些课的学习,老师看到了大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你们可真棒!其实,还有很多收集信息的途径和方法等着大家去发掘和探索,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再试试其它的方法吧! 板书设计: 你会收集信息吗 书报查阅法:学生可以到学校图书室、文化馆、少儿图书馆或新华书店去查阅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多媒体查阅法:可使用电视、录像、影碟、电子读物等现代教育手段的多媒体查阅法。 网络查询法:学生通过搜索引擎到INTERNET网上去查阅有关电路的信息资料。
四年级上册信息技术
第二课时(总第 2 课时) 教学内容:我做小记者 教材简析: 主备人: 《我做小记者》主要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分工、设计提问、采访现场学做小记者活动,明确采访计划和任务,体验与同伴合作采访的乐趣,尝试主动与他人交往,有初步的交往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爱做一些调查活动,爱参与进来,但是对于如何提问以及整理却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因此本节课需要教师多做引导。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明确采访步骤。 2、小组合作,收集、整理信息。 3、了解采访的一般知识,掌握采访的一些基本要求,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收集、整理信息。 教学难点: 掌握采访的一些基本要求,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用具: 话筒,学生准备要采访的对象和提问。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目标转化。 观看记者采访的视频,感知采访情境,初步了解记者的工作和采访要求 ① 定格记者手拿话筒的画面。小朋友,你看这是谁?你怎么知道他是记者呢?你还知道哪些节目的记者?你知道记者是做什么的?(记者是一种职业,他的工作是通过采访和报道,让我们了解一些原本不知道的事情。) ② 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段记者采访的录像,请你们仔细看,记者是怎么采访的?仔细看他的神态、语言和提问的内容 ③ 孩子们看采访视频 ④ 提问:早这段视频中,你们看懂了什么?记者采访时是怎样的?(记者在采访前先主动介绍自己,而且采访时态度自然大方,亲切有礼貌。) (2)通过观察图片,了解小记者的采访要求和采访用具 ① 现在,不光大人能做记者,很多小朋友也能做小记者呢!瞧,老师把他们的采访也拍下来了,请你们仔细看清这四个问题:a 小记者在采访中他们的表情态度怎样?b采访中有哪些分工?c采访中需要用到哪些采访材料呢?d采访中需要哪些工具?(小记者采访时要学会合作分工,有的提问,有的记录。需要有记者证、话筒等。态度要自然,有礼貌) 二、自主探究,归纳步骤。 1、通过前面的视频观看和讨论,我们了解了作为一名小记者,应该在采访前做哪些准备,在采访中应该怎么做。现在呢,我们就要做一名真正的小记者了,我们的采访对象呢,就是我们的老师,请你们想想,我们可以向老师提问哪些问题呢?让我们一起做准备吧! (1) 每三人一组共同商议,设计采访计划表:a设计一个好听的记者团名称 b一 起商量,确定分工 c设计采访大纲(不会写的字可以用简单的线条和图案表示,但要三个人都能看懂) (2) 请两、三组成员介绍采访计划 (3) 明确采访要求:采访的小记者要主动提问,记录的小朋友要用简单的方法记录 (4) 组织孩子分组采访老师 (5) 汇报采访情况,分享采访经验:观看小记者们的采访录像,从采访的主动性、礼仪、提问的设计方面来点评小记者的采访情况 学生自主探究,了解采访步骤。 2、归纳采访步骤: 明确主题——采访提问——组织内容——整理成册 3、填写表格,整理信息 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填写以下表格: 报纸或杂志名称 采访时间 主办人 所选主题 选取理由 4、根据采访的主题,设计小报标题和各个版面的分布。 三、小组合作,选择采访。 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向被采访人提问。 四、全班交流,归纳方法。 1、制作小报前的准备。(包括小组分工情况等) 2、制作小报的步骤。 五、优秀作品展示。 六、课后实践,拓展延伸。 1、进一步美化自己小组的文摘小报,然后妥善保存。 2、在班级组织一次文摘小报评比活动。 板书设计: 我做小记者 明确主题——采访提问——组织内容——整理成册 四年级上册信息技术
第三课时(总第 3 课时) 教学内容:勤快的播音员 教材简析: 主备人: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小学四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单元“信息”第三课。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收集信息的多种方法、并学会通过新闻采访收集信息,也引发了学生对“信息内容多了,用笔记不下来怎么办?”这一问题的思考。所以本节课既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提高,也是为后面学习存储信息和对信息文件分类管理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主要教学任务是初步认识电脑声卡的端口和连接方式,在此基础上学会启动windows系统自带的 “录音机”,并学会录入和简单地制作声音。 学情分析: 这节课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该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初步熟悉了计算机的基本功能,掌握了一般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学会了简单的操作技能;为学习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求比较高,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我发现由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家庭条件不同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操作实践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windows自带的“录音机”的启动与基本设置,学会简单的录制声音。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个人尝试操作及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自己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挥自己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录音机的窗口。 教学难点: 如何录制声音。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一个麦克风及相关课件;教学用电脑及耳机设备。 学生准备:以组为单位,挑选喜欢的文章、诗歌、音乐,准备录音时使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目标转化。 1、首先请几位同学上台表演唱歌、朗诵,同时我录下这几位同学的声音。 2、小游戏“猜猜这是谁的声音”来调动学生的情绪。 当同学们听到自己熟悉的声音被录到电脑中去了,自然也跃跃欲试。 3、大家想不想学习怎样用电脑来录制声音?(想) 板书:勤快的播音员 二、自主探究,归纳步骤。 第一个知识点:认识声卡端口及连接方式。首先课件出示声卡图片,引导学生从图片中了解声卡每个端口的名称与标识,这是一款独立声卡。我选取了现在通用的集成声卡来加以对比。(课件出示:机箱前、后面板接口)现在这种集成声卡接口标识更直观,最大特点是接口与外接设备颜色一一对应,使用起来就很简单,学生也更容易明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电脑上找到耳机的接口,插入耳机。 第二个知识点:启动和使用录音机。我把这个知识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三步进行教学。这样做既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又可以分散难点,强化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1、启动录音机。如何启动“录音机”程序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难题,我采用知识迁移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打开“画图”程序的方法,让学生尝试打开“录音机”程序。同时配合课件演示。(打开“录音机”窗口:依次单击开始→程序→附件→娱乐→录音机。) 2、认识录音机的窗口。“录音机”窗口学生第一次接触,也是学习的重点。为了后面录制声音能顺利进行,帮助学生掌握“录音机”窗口中各种按钮的名称与作用是很重要的。我首先让学生合作观察探究——然后班上交流——最后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准确掌握窗口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它们的作用。录音机的窗口分为两部分显示(课件) (一、“录音机”窗口:标题栏、菜单栏、位置栏、位置滑块、波形显示窗口、长度栏和控制按钮。 二、控制按钮:搜索到开头、搜索到结尾、播放、暂停、录音。) 3、录制声音。录制声音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录音操作简单,但涉及的技术知识较多,为了突破难点,我采用示范讲解、学生演示操作及分组练习等方式,一步步加深印象,让学生掌握录制声音的方法。 首先我示范录制一段声音、播放并保存(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说出录音操作方法: 1)启动“录音机”。 2)单击“录音”按钮进行录制。 3)单击“结束”按钮结束录制。 4)播放声音。 5)保存声音文件。 接着再让学生分小组自由选择录音素材并尝试使用录音机。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我适时点拨解惑。重点在两个方面:(1)录不了声音,引导学生知道声卡提供了多路声音的输入通道,录音前必须正确选择录音源,即要设置声卡的属性。(2)录出声音太小。引导学生明白正式录音前,应调整好录音的音量大小,为了保证效果要进行试录。 (这两个关键的问题,我在示范讲解过程中并没有提出来,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 三、综合运用,提高技能 这一环节主要是对录音机功能学习的完善,了解“录音机”的效果功能,进行简单的声音编辑。让学生知道录音机不仅可以录制和播放WAV类型的声音文件,还可以对这类声音文件进行回音、调节音量等简单的编辑。 在教学时,我将事先录好的声音播放一遍,然后调整声音速度、添加回音后再播放一遍,通过对比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各种效果命令。 四、作品展示,享受成功 学生展示自己的成功录音并说出自己的录音过程。 五、自我评价,总结收获 学生填写自我评价表。(课件出示) (学生先自评,然后由小组长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勤快的播音员 打开“录音机”窗口:依次单击开始→程序→附件→娱乐→录音机。 “录音机”窗口:标题栏、菜单栏、位置栏、位置滑块、波形显示窗口、长度栏和控制按钮。 控制按钮:搜索到开头、搜索到结尾、播放、暂停、录音。
四年级上册信息技术
第四课时(总第 4 课时) 教学内容:存储设备面面观 教材简析: 主备人: 教材安排了两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一方面为学生展示了大量的设备的实物图片和操作步骤,并作了详尽的说明;另一方面,也对设备的各种常态和各设备的使用方法做了介绍,着重突出各存储设备的认识。 教材主要以介绍为主,具备学生自学的知识准备和操作条件,因此,此课的教学要突出学生的自学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以更好的完成存储设备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尤其是信息收集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到了各种存储设备,只是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因此,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有了很深的认识基础,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教学目标: 1、知道信息可以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于设备中; 2、了解见的存储设备(如,光盘,硬盘,U盘等),了解其使用与维护常识。 教学重点: 认识常见的存储设备。 教学难点: 认识常见的存储设备。 教学用具: 常见的存储设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目标转化。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收集的信息都在哪呢? 到底什么是存储设备呢?存储设备又有什么用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各种常见的存储设备。 二、自主探究,归纳步骤。 1、介绍常见的存储设备。 内存:内存是主板上的存储部件,是可以和CPU直接沟通的存储设备。他会因为断电而丢失信息,但它的存储和读取速度在各种存储设备中时最快的。 硬盘:容量大,访问速度快,计算机的大多数信息都储存在硬盘上。 光盘和光驱:光盘具有存储量大、保存寿命长、工作稳定可靠,轻便易携带等一系列的优点,特别适用于大量数据信息的存储和交换;光驱(光盘驱动器)是用来读写光盘的驱动器。 U盘:是一种移动存储设备,其特点是使用方便,体积小,不易损坏、可反复读写、容量较大,有移动存储之王之称。 2、向学生展示的大量实物并结合课本上的实物图片,向学生们逐步介绍各个存储设备的常识,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3、让学生了解一下存储容量的计算方法,介绍一下各个存储设备常见的大小。 三、综合运用,提高技能 结合书上的操作步骤,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借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体会到存储设备的功能及使用方法和技巧。 五、自我评价,总结收获 学生填写自我评价表。(课件出示) 总结今天的所得所感。 板书设计: 存储设备面面观----常见的存储设备 内存:体积较小 速度快 时间很短 容量较大 硬盘:体积较大 速度较快 时间较上 容量很大 光盘:体积较小 速度慢 时间很长 容量较大 U盘:体积很小 速度较快 时间较长 容量较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