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卷第2期 2 0 l 1年4月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eny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Social Sciences) V0l_7 No.2 Apr.2011 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属性研究 王影君 (沈阳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沈阳110870) 摘要: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同时蕴含着生态思想和女性主义批评视野,因为对当下全球环境问题的关注,成为当今 学界最为热点的文学批评流派之一。它标志着女性主义批评话语从政治权力话语向大视域的自然伦理话语转向,及从 逻各斯中心主义政治批判向逻各斯中心主义泛文化批判的转向。正是因为对关乎全人类福祉的生态问题的积极参与, 女性主义批评才彻底走出单一性别言说的狭隘境地,走向以捍卫生态正义为目标,以重建人类与自然关系、男性与女性 平等关系为宗旨的生态伦理社会实践运动。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自然;他者;逻各斯中心主义;伦理;文化批判 中图分类号:1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617(2011)02—0148—05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一方面从卢梭(Jean Jac— ques Rousseau)、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和利奥波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的创作情况,可以从阿特伍德的小 说窥见一斑。在整体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还没有完成基 础建构,生态女性主义理念尚在形成中的时候,阿特伍 德(Aldo Leopold)等人那里,承袭了西方现代生态主 义思想 J,热情礼赞自然的美好;另一方面,继续在当 下第三次女性主义浪潮中,发掘着、代言着自然母亲的 女性话语权。以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 苏珊・格里芬(Susan Griin)、罗斯玛丽・卢瑟(Rose—f mary Luther)、帕特里克・墨菲(Patrick D Murphy)、格 德的《浮现》就诞生了。没有刻板露骨的理论说教, 《浮现》在思想和艺术的结合上浑然天成。 在《浮现》诞生前的10年间,正是生态运动迅猛 发展,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声名显赫时期。在两项运 动的领导者和参与者中,兼具生态思想和女性思想的 大有人在。因为这些女性生态思想批评家的加入,在 一里塔・伽德(Greta Gaard)等为代表的生态女性主义 批评家们提出,女性在人类社会中的他者遭遇,正如自 然母亲在人类社会中的遭遇一样,充满了父权制文化 次次运动实践和理论研讨中,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已 经触手可及。“生态女性主义”的正式命名虽然还未 的压迫和暴虐。他们注意到二者在文化上有着共同的 意识形态根源,就是逻各斯中心主义。通过社会运动 出现,但是相应的理念已经显现,当时有几种称谓, “环境女性主义”(Environmental feminism)或“女性环 境主义”(Feminist environmentalism)“女性自然主义” (Feminist naturalism)“自然女性主义”(Natural f mi. 和著书立说,生态女性主义者纷纷对这种无视女性和 自然在文化有机体中的他者地位,无视生态正义的男 性中心主义意识形态,展开揭露和批判,这就是生态女 性主义文学批评。 一nism)等等,直到1974年奥波妮将其简略命名为“生 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由此可见,生态女性主 义文学批评理论的诞生源于生态女性主义运动和生态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溯源 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实践的需要。 我们不妨从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女性主义文 学作品《浮现》出发,来考察一下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 美国当下著名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家帕特里克・ 墨菲认为,现代意义上的第一部生态女性主义小说 (Fiction)是1972年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阿 评的历史源流。《浮现》诞生于1972年,它距离蕾切 尔・卡森的第一部生态主义纪实文学作品《寂静的春 天》刚好10年;距离“生态女性主义”一词在单篇生态 女性主义论文中的正式出现还有两年;距离被多数学 特伍德((Margaret Atwood)的《浮现》(Suffa— cing)。 。如今,这部小说已经成为生态女JI生主义文学 批评的经典对象之一。它以象征的手法,显现出了两 性关系的失衡以及人类与自然母亲的关系问题。考察 收稿日期:2011—0l一11 者认可的第一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经典专著——苏 基金项目: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08CWW010);辽宁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2009A549) 作者简介:王影君(1973一),女,吉林四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外文艺理论研究。 第2期 王影君: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属性研究 解构下不断向中心位移的主体权力话语建构,反对定 性与空间约束,但是为了认清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 珊・格里芬的《女性与自然:她内在的呼号》(Woman and Nature:the Roaring Inside Her,1978)的发表还有6 年;距离另一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经典——卡洛琳・ 批评的样态,我们也不得不借用一种解构策略中的临 时妥协战术,权且做临时性的当下这一时刻的定性研 麦茜特的《自然之死:女人、生态学、与科学》(The Death of Nature:Women,Ecology,and Scientific Revo- 究,为此我们不否认其话语批评上的开放立场,也不否 认与此不同的特定情形下的立场、观点与认知。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性质上是一种后现代的 lution,1980)的发表还有8年。通过对这些具有特殊 意义的数字的考察,可以探察出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 评的发展史,即《浮现》诞生的70年代,是生态女性主 文化批判,是对人类原有文化的价值重估。它代表着 义运动的前导期;80年代进入生态女性主义运动蓬勃 整个女性主义批评的两个转向。一个是在大方向上, 发展期,生态女性主义运动组织纷纷建立,各种生态女 从政治批判和泛式文化批判向深度文化批判的转向, 性主义会议纷纷召开①;90年代,是生态女性主义理论 的大发展期,凯伦・沃伦(Karren Warren)、罗斯玛 在这一转向过程中,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焦点离开了 丽・卢瑟、艾琳・戴尔芒德(Irene Diamond)、玛丽 “女性——男性”的政治权利对峙化模式,而转为“人 亚・米斯(Maria Mies)、范达娜・希瓦(Vandana Shi— 类——自然”的关系对峙模式。其中“人类”主要是指 va)等人的生态女性主义专著接连问世,生态女性主 以男性为代表的生命群体;“自然”,既是人类的物质 义理论框架形成。 生存环境,也是人类精神观照的环境,女性因为被强调 随着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基础的确立,在生态女性 为与自然有着神秘的天然的联系,成为自然母亲的象 主义理论著作之外,狭义上的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征与同盟,从而成为“自然”的一部分。由此看来,后 一专著也开始走向历史舞台。90年代中期,帕特里克・ 种模式只是前一种模式的转换生成,是一种批评视 墨菲的文学评论专著《文学、自然和其他:生态女性主 域的扩大,由人类自身扩大到整个自然界,由两性争权 义文学批评》(Literature,Nature,and Other:Ecofeminist 延拓为人与自然的生态整体关系,所以也被学界称为 Critiques,1995)发表。1998年格里塔・伽德与帕特里 “向外转”。这种转向,使得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不 克・墨菲联名发表了《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再停留在以往女性主义的政治话语批判,而转向为更 阐释与教学》(Eco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Theory, 加广阔的文化话语批判,思考着自然、文化科技与人类 Interpretation,Pedagogy)。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下,可以 三者的关系。 推知,生态女性主义观念在20世纪60年代初卡森引 如此外转,深具意义。纵观女性主义运动的 领的生态运动中萌芽,在70年代初形成完整概念“生 历次浪潮,无非是不断从男性的既成统治那里要求平 态女性主义”。此后,历经了80年代的生态主义运动 等权,从来没有出现过对人类文化的整体质疑,但是这 的蓬勃发展_3j,9O年代的理论著作热潮,从20世纪90 次不同,当生态女性主义与后现代解构主义思潮结合 年代中期起,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开始走向体系化 在一起时,女性主义者似乎已经放弃了改良政治的愿 的繁荣。虽然此前也不断有单篇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 望,而转向要彻底扭转人类文化认知根基的层面上来, 评论文或论文集出现,但是90年代中期以来是生态女 不但要对“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最后的围剿,还要彻 性主义文学批评向纵深的发展期。新世纪以来,生态 底把“人类中心主义”的文化价值体系击溃,打人人类 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在继续发展的生态女性主义运动 历史的仓库,并且,要建立新的文化秩序。在“生态正 和继续完善的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合力下,开始由单 义”的旗帜下,女性不但要为自己夺取自由生存权,还 一的书面文本,走向电影、音频、视频和网络超文本,生 态女性主义理念已经成为当下文学创作几乎无处不在 要为自然界中的万物夺取自由生存权。女性将自己的 的思想元素。 爱,以一颗万物平等之心,奉献给了自然。萨拉・奥 恩・朱伊特(Sarah Ome Jewett)发表于1886年的《白 二、批评性质:后现代的文化批判 苍鹭》(A White Heron),是深受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家 虽然整个西方后现代的批评语境强调解构,强调 喜爱的一部作品。在这部短篇小说里,女性在爱男性 ①1980年妇女五角大楼运动;1981年西部海岸生态女性主义第一届会议召开;1982女性主义动物权力保护组织建立;1987南加州大学第一届 生态女性主义会议召开,会议论文结集成《再织世界》(Reweaving the World,ed.Diamond&Orenstein)于1990年出版。 ・150・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7卷 还是爱自然的选择里,毅然选择了自然之灵——白苍 鹭。女性用对自然生态的精神之爱,放逐了男性的物 质之爱,最后小女孩并没有为了英俊年轻的帅小伙和 他那十元钱,将白鹭置于猎人的口下。当年轻的猎 人落寞地离开村庄时,宣告着男性物质社会的颓败,女 性自然之爱的觉醒。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另一个转向是在话语侧重 生态主义文学主力军的原因所在。女性在历经千年的 身份话语缺失的状态过后,重新建构起自我的主体地 位。女性主体话语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父系文明的变 革,这种变革以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位而展开。生 态女性主义文学及文学批评,全方位展示了这种新关 系生成中的一系列阵痛。 上,从世俗权利话语向自然身份话语的转向。综观西 方女性主义批评史,无论是以克里斯蒂娜・德・皮桑 (Christine de Pizan)、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为代表的前女性主义阶段,还是以弗吉 尼亚・沃尔夫(Virginia Woolf)为代表的第一次女性 主义浪潮,亦或是以西蒙娜・波伏娃(Simone de Beau— voir)为代表的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女性主义文学批 评上尽力争取的都是一种世俗政治权力,即争取与男 性平等的社会地位。从沃尔斯通克拉夫特时代所主张 的教育平等、德性平等、人性平等到沃尔夫时代所主张 的精神自由、经济平等和政治选举权,再到波伏娃所主 张的人性平等,三个阶段注重争取的都是政治权力话 语。在历时两百多年的女性主义批评里,女性对自我 的认定,都是以男性为标准的,男性成为女性认识自我 的镜像。显见,这种自我的主体性建构是有着先天缺 陷的。后现代的多元价值为女性自我主体建构打造了 新的起点。直到生态女性主义出现,女性在比照自然, 回归自然的进程里,才真的作为具有行动能力的 人出现,成为具有人格和生态责任的女性自我。 从此,在生态话语批评和文学创作里,女性拥有了建立 在“男性——女性——自然”这个生态有机体中的新 身份,因为广具包容力的“自然”的介入,祛除了人类 男性社会文化狭隘的诸多蒙蔽,促使女性对自我的认 知走出镜像期,走向成熟。 拥有了身份话语权的女性,其展现出来的魅 力是震颤性的,以至于无论男性生态主义者愿意与否, 他们都不得不接纳生态女性主义者的观点,并在某种 程度上成为生态女性主义者。因为,生态主义,尤其是 深层生态主义,在赋予生态有机体万物拥有平等生存 权的同时,也不得不赋予同时位于生态圈中的女性以 平等生存权,也就不得不承认生态女性主义者的这方 面主张。况且,女性凭借着自然母亲代言人的身份,获 得了生态主义运动中的主动话语权与诸多潜在话语 权,不能否认,她们作为自然母亲的象征获得了前所未 有的身份话语。这也是为什么整个生态女性主义运动 由女性发起并推动,并且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成为 三、批评特征:大视域的伦理批评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特征上是一种大视域的 伦理批评。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家通过对父系文明的批 判,修正其不合理的文化根基——逻各斯中心主义,并 力图改变建立在这一文化根基上的塔式结构——人类 中心主义,以平等、正义和关爱这三重理念,直指人类 中心主义的塔尖——科学理性。在这样的理论指导和 影响下,作家们站在女性的视野上,通过作品中女性的 现实遭遇,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寻求人类 在万物中的正确地位,以期唤醒更多人的良知和现实 行动能力,从而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维持人类自身 的未来。正是着眼于文学对社会现实的功用,以人类 的未来为崇高己任,以反映人类的现实生存状态为目 标,作家们创作出了许多生态女性主义文学作品。这 些作品所塑造的文学意象,几乎覆盖了整个生态领域, 什么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飞禽走兽,树木花草,大气土 壤,直到海洋微生物,无所不包。在生态女性主义作家 的笔下,他们不再是简单作为人物塑造的辅助场景或 是拟人化的出现,他们被作家赋予了的自我品格 和不同以往的意蕴,无不蕴含着生命的奥秘,有着与女 性千丝万缕的神秘联系,与人类一起构成了一个关系 错综复杂的生命网络,影响着主人公的命运。 同样,作品中的女性将自身置于这样一个蕴含了 宇宙万物的生命体中,她所关注所承载的东西,除了来 自于男性和男性社会的权力压迫,更具有生态体系中 弱者在强权下挣扎甚至频临死亡的意象特征。如爱丽 丝・沃克(Alice Walker)作品中的非裔女性,克莱 尔・山下(Clare Tei Yamashita)作品中的亚裔女性,琳 达・霍根(Linda Hogan)笔下的美洲原著居民印第安 女性,她们所遭遇的种族歧视、族裔歧视、性别歧视、地 域歧视,无不挤压着她们狭隘的生存空间,正如她们周 围日益破坏的自然生态一样,她们的生命同样令人窒 息,同样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在这些女性挣扎着 的苦难里,连带着人类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心理压迫和 生态恶化,与男性不安的骚动一起构成一种警示,展露 着整个人类自身生存的危机。这些作家的作品成为生 第2期 王影君: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属性研究 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经典挚爱,不断被分析阐释。 护自然之外,更赋予了自然以主体的人格平等地位,提 倡给予自然万物以言说的权力,为此他对那些能够表 随着批评的深入,人们更为宽广深远地探求着女性在 整个生态关系网中的伦理位置与责任,并将成果转化 到现实社会中的生态环境运动。 现大自然自身品格的作品给予了高度关注和肯定。 事实上,在很多生态女性主义作家的作品中,我们 发现了自然的这种言说,无论是海风、海浪,还是流云 奔马,他们无不散发着自己的主体意愿,虽然这种言说 并不是建立在人类语言的基础上,他们的存在、变化和 如果说先前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与女权运动紧 密相连的话,那么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则更多地与 生态保护主义运动相联系,这种联系使得一些被称为 生态女性主义作家或文学批评家的女性,拒绝承认自 己是传统意义上的女性主义者,却乐于以生态保护主 义者的身份出现。确实,对于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来说,女性主义只是提供了一个看问题的角度,而更广 阔的批评视域则是属于生态的主义。她们在生态主义 这个批评领域里,感受到女性作为主体文化中的“他 者”,历经了百年孤独后,终于找到了更广泛的同盟, 那就是所有在生态系统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虽然 作为人类种属的一部分,按照文明世界的传统认知,她 们的身份地位要高于自然界其他的生态物种,但是这 些女性们,更愿意与弱者并肩站立,并对弱者的遭遇, 感同身受,执意为弱者代言,表现出高度的生态伦理美 德 四、话语模式:极强的现实指向性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批评的话语模式上具有 极强的现实指向性。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十分注重 文学作品的叙事风格,认为通过新的叙事模式,可以引 领人们肯定并重视生物和文化的多样性,促使人们及 早认识到只有生态多样性才是维持包括人在内的生命 系统存在下去的保障,为此更多的女性能够行动起来, 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土壤、森林、大气和水源。生态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帕特里克・墨菲认为,生态女性 主义文学作品应该描述和生态正义有关的行动主义, 倡导创作具有警示意义的反乌托邦小说,与那些令人 怡神悦目的乌托邦主义作品一起相映生辉。他认为生 态 陛主义小说,不应该使读者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仅 仅把解决环境危机的行动能力寄托给超级英雄人物或 者研究机构。为此,他明确肯定了那些能够使普通读 者也获得现实行动动力的小说创作。_4 墨菲强调将巴 赫金的对话理论融汇进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墨 菲反对将这种对话变成一种机械女性主义批评家想象 中的乌托邦概念,主张要落到实处,担负起现实的责任 来,在人与自然间建立起一种彼此依赖的关系。 墨菲作为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大家,他与一些生态 主义批评家的不同就表现在,他除了认同尊重自然,爱 消逝,都是一种自然的声音。在卡森的作品中,人类听 到了大海的声音;在玛丽・奥斯丁(Mary Austin)的作 品《无雨之地》中,人类听到了食腐动物的声音,为它 们对环境的卓越贡献而惊叹;在安妮・迪拉德(Annie Dillard)的作品《朝圣汀客溪》中,人类听到了成群的 动植物的声音,它们使大地呈现出来的勃勃生机和神 圣气息令人弥久难忘,被评论家公认为是一部可以和 梭罗的《瓦尔登湖》(Walden)相媲美的生态文学经典; 在简・斯麦利(Jane Srniley)的《骏马天堂》《乔治和他 的宝马》《一匹好马》等作品中,人类听到了马的声音, 马与人的和谐成为大自然里美丽动人的交响;在玛丽 安・摩尔(Marianne Moor)的诗歌中,人类听到了水 母、章鱼、天鹅、跳鼠、葡萄藤和樱桃的声音,尤其是那 只会降祸于人的跳鼠,更是使人类领略了自然的尊严。 生态女性主义不断重申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重视各种自然信息,主张采取相应的现实行动,保护生 态的自然稳定和健康,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主张,获得了各式作家们的积极认同,在各种类型 的作品中塑造出了许多生动的自然形象,以一种新历 史主义加生态主义的文学思维,展示给世人这样的道 理:任何弱小的生命,哪怕仅是一棵野草,一蔓葡萄藤, 一滴水滴,都是生态持续发展史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当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到今天的时 候,由于其强烈的现实话语模式指向,已经使得当下的 文学创作不得不包含着生态女性主义元素,这是文学 反映现实的需要,更是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根基于 现实实践的证明。也可以说,以文学创作开端,又以文 学创作发展的生态女性主义运动,赋予了生态女性主 义文学批评以现实实践的品格。 当然,反过来,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成为生态 女性主义运动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像蕾切尔・卡森、玛 格丽特・阿特伍德、苏珊・格里芬、凯伦・沃伦、帕特 里克・墨菲、罗斯・玛丽、琳达・霍根等人,都是集作 家、批评家和生态女性主义运动活动家于一身。生态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所展现出来的脚踏实地的创作风 格,令人印象深刻,其中凯伦・沃伦就曾声称自己是 ・152・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7卷 “街头哲理家”。她说:“我把自己描述为‘街头哲理 家’,因为我相信哲理与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相连,并且 存在于各种文化、地理和社会经济的文本中。”(引自 沃伦主页)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家们既在人类哲学史中 穿梭往返,寻求着生态女性主义运动和文学创作的理 论支撑,同时也不时走向街头,参加各种社会运动,并 在各种运动组织中推动相应的文学创作。总之,在生 态女性主义这里,文学对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功能指 向,于细微处也见风生水起。 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理论上继承了18 文化伦理批判。其批判矛头直指西方社会一元中心主 义的父权文化根基:菲勒斯中心主义。力求在文学批 判中,重塑自然和女性的主体意识,建立起以生态正义 为核心法则的、新的自然伦理和性别平等的新的文化 秩序。 参考文献 [1]J.Edw ̄d de Steiguer.The origin of Morden Environmental Thought[M].Tucson: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2006:8,14. [2]Patrick D Murphy.Literature,Nature,and Other:Ecofeminist Critiques[M].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5: 20,23,26. 世纪以来卢梭等人热爱自然的现代生态意识,并以女 性主义思想贯通、融合并发展了这种自然生态思想,紧 紧立足于当下社会经济政治话语,在社会实践、文学创 作和理论批评中,共同形成了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对自然与人类伦理身份的关注,对女性现实经济世界 [3]Greta Gaard.Ecological Politics:Ecofeminists and he tGreens [M].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8:1 1. [4]Patrick D.Murphy,Ecocritical Explorations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Fences,Boundaries,and Fields『M].LaJ1一 ham・Boulder・New York・Toronto・Plymouth,UK: Lexington Books,Adivision of Roman&Littlefield,2009: 80 中权力话语主体地位的诉求,以及后现代批评策略的 应用,使其成为一种以实践为品格的后现代大视域的 Study on attribute of western eco.feminism literature criticism WANG Ying—j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Study,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enyang 110870,China) Abstract:Eco—feminism literature criticism includes both the ecological idea and feministic criticism perspective.Be— cause it pays attention to the present global environment problems,it becomes one of the hottest literature criticism genres in current academic circles.It marks that feministic criticism centre is turn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dis— course to a wider natural ethical discourse and from the political criticism of logo・-centrism to cultural criticism of logo・・ centrism.It is because of the active involvement in the world ecological problems concerning all of the human beings interests that the feministic criticism leaved the narrow field of one-・gender text criticism and came into a wider practi・- ca1 activity,which takes eco-justice protection as aim,tkesa equal relation reconstruc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s well as male and female as purpose. Key words:eco—feminism;nature;other;logo—centrism;ethics;cultural criticism (责任编辑祁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