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汽车零部件生产是整车生产的基础,没有强大的零部件工业作为支撑,汽车工业必然是脆弱的。全球零部件企业都与相对应的整车厂进行配套,我国将汽车零部件行业做强、做大,不仅关系到我们能否跟上世界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节奏,而且关系到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取向,这一过程中发展模式的选择无疑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汽车;零部件;质量控制;优化 前言:
在现在汽车制造过程中,对于汽车质量变得越来越重视,相应的汽车质量也成为了各个汽车公司竞争中重要的比较方向,尤其是现在汽车行业竞争激烈,在此条件下更需要进行汽车质量的加强以及零部件的优化,根据市场需求与设计要求对与汽车质量进行必要的控制与优化。 1 汽车零部件行业存在的缺点 1.1相对投资小、效益差
由于汽车零部件企业分属不同地方、不同系统,相互和相互排斥,导致了地方保护和行业保护盛行,使投资分散,汽车零部件企业难上规模。同时,由于零部件企业数量众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企业规模小、配套单一,也使它们难以具备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专业生产厂商已达1.5万家,但是年营业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有130多家,50万元以下的却高达2700多家。这些零部件企业生产成本高、技术水平难以提高,导致了产品价格高昂,有些产品的价格高达国际上同类产品的2~3倍,从而表现出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整体效益低下,竞争力低。
1.2企业占据中我国汽车零部件的高端市场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的许多关键零部件仅仅是外国产品的仿制。目前,国产零部件销售额最大的是轿车前悬架和后桥、万向节、传动轴和轴承等,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多为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水平,且均不含电子控制技术,在质量和价格上没有竞争力。
2 现有汽车质量与零部件质量控制与优化的关系 2.1 整体性关系
在汽车零部件与汽车质量的关系讨论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看到它们存在一种整体化的关系。所谓整体化是指汽车质量需要零部件的质量来完成,汽车作为一个工业整体性产品需要细节化零部件来完成它的工业任务构造,所以在此过程中任何一个零部件质量的质量问题都会造成汽车的质量问题,相应的如果想要提升汽车的质量必须要提升零部件的质量。另一方面,零部件功用充分发挥是靠汽车生产完成后,汽车执行社会任务来实现的,如果汽车社会任务执行不成功即使是再成功的零部件也是失败品,在这样的条件下双方互为成就测整体化运作模式就成为了二者关系的基础。 2.2 粘结性关系
粘结性关系是建立在整体性关系之上的,其主要表现就是制造成本的粘结性。一辆汽车需要考虑其市场销售的对象,根据对象来进行汽车质量的控制,而进行质量控制的着力点就是进行零部件质量的控制,在此过程中零部件费用就会成为重要的成本构成对象,汽车如果想要对质量在有限的成本内进行控制必须要对零部件成本进行控制,由此二者粘结在一起相互之间不可分割,更重要的是这样的
粘结性使零部件与汽车盈利有了相应的关系,由此导致了汽车质量体系与零部件质量体系的相互控制。 2.3 互补性关系
在前面两种关系的运作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零部件与汽车质量控制与优化之间存在一种互补的关系。汽车零部件在一定程度上不需要满足汽车最高标准的要求,仅仅需要满足汽车设计标准与成本标准的需求,而相应的在汽车满足自己的社会需求过程中零部件的社会需求也包含在其中,而这样使二者的社会责任得到了互相的满足。另一方面,汽车设计过程中质量控制难免会出现细节性问题,而由此进行重新设计与控制又不合理,所以通过汽车零部件进行合理化控制就成为必要的质量控制方式。
3 现有汽车及零部件质量控制及其优化体系 3.1 分层化的制度
现有的汽车与零部件质量控制与优化体系其基础是分层制。在流水线制度上将汽车制造逐步分层,汽车组装线与生产线具体分离,在此过程中细节化分层也逐渐成为了生产的主流,汽车的质量控制其实是由各个层次的质量控制完成的,相应的各个层次的生产成果就是零部件,这样的体系中,进行质量控制与优化,就是进行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进行分层中每一层次的处理,另一部分就是进行相应的最终整体的处理,而现在的指令控制与优化体系也是依附于二者而存在的。体系运转的基础就是每一个零件的生产层次,以及最终组装过程中组装人员的人员素质与组织组装能力,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与优化。 3.2 市场化的运作
生产上的分层制导致就是在进行具体的零部件使用中采用了采购制的方法,即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通过市场化来实现零部件质量的动态调节,零部件生产相较于生产整车其技术难度与资本密集程度都大大降低,这样一来汽车生产企业能够从市场以及自身的需求程度来决定是否采购某一零部件或者采购何种质量的零部件由此完成设计需要与成本可能的质量控制。在这一过程中,质量与市场的关系逐步加深,而且不同的质量零部件对于汽车质量的调节也产生重要的影响,不同设计要求的汽车采购不同质量的零部件,由此完成了它们的设计定位以及成本控制。
3.3 结构化的处理
所谓结构化处理,主要是在零件采购过程中以汽车的整体需求为机构,在这一结构中保持平衡,每一种零部件的质量应该与其他零部件相吻合,不能出现由于某一零件质量超过其他零部件太多而引发的内部结构不平衡。简而言之,就是平衡的方式调节汽车质量,使零部件质量发挥出最强的结构性能力,由此提升汽车在成本范围内的质量水平,完成汽车设计要求。在机构中每一个零部件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只有责任不同,在结构化条件下,进行零部件采购可以对于吃回扣的现象进行预防,因为如果一项零部件质量不合格就会在结构中显现出来,而相互之间的机构化平等关系也使零部件采购者们的地位平等化,对于零部件质量优化也有好处。
4 未来汽车及零部件质量控制及其优化发展方向 4.1 市场化程度加深
未来的汽车以及其零配件质量控制中由于市场经济水平的提升加上细节化生产水平的提升,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其市场化程度会大大加深,并且由于市场化程度加深,汽车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市场联系也会加强,由此造成其质量控制与优化
依赖于市场以及自身汽车的市场定位,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市场对于汽车零部件以及汽车本身质量起到的作用将越来越有决定性。 4.2 自动化程度加深
汽车生产过程中本身自动化程度就比较高,在近几年来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技术与谈人工智能的发达,造成质量控制的下层生产结构对于质量控制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少,相应会提升其自动质量控制的水平和质量控制能力。从现在的发展趋势看,在进行汽车组装与零部件生产过程中这样趋势将不可避免。 结语:
本文通过对汽车及其零部件质量控制以及优化体系的研究,认为在未来其市场化水平与自动化水平将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在此基础上进行制度建设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程世玉.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的质量控制与优化[D].复旦大学,2006.
[2]牛小磊,安国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的质量控制与优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6(9):262-26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