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墨曩圈蛋圈 【现当代学人研究】 Soeia s …v s 2,2009 顾颉刚疑 古思 想评价 杨善群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200235) 摘要:顾颉刚及其领导的“古史辨”派,曾经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左右史坛,风靡一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和出土文物的丰富,人们对疑古史学有了新的认识。本 文即剖析顾颉刚疑古思想提出的背景和目的,抽出其有代表性的十大论点进行探讨,评价它 的成就和影响。 关键词:顾颉刚;疑古思想;古史;伪史 中图分类号:K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444(2009)02—0216-06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个以“疑古”为旗帜 一的“古史辨”派在史坛崛起,其领导人物顾颉刚 被称为“疑古大师”_l J。从1926到1941年, 《古史辨》共出版了七册九本(第七册分为上中 下三本),洋洋数百万言,人们称其为“疑古文 献的大成”I2 J,在史坛上掀起一股巨浪。改革 开放以来,随着史学研究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地 、疑古思想提出的背景和目的 顾颉刚年轻时正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 潮。他的疑古思想要推倒封建史学的偶像,是 当时反封建思潮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思想史上 具有相当大的进步意义。 疑古思想在中国具有悠久的传统,特别是 自南宋以来,这种思想迅猛发展,到清代更出现 愈演愈烈之势。据顾颉刚自述,他的疑古思想, 受南宋的郑樵、清代的姚际恒和崔述三人的影 下文物——有关的古籍竹简、帛书不断出土,人 们对“古史辨”派的疑古思想有了新的认识,需 要对《古史辨》的成败得失重新进行评价和总 结,对它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检查和反思,以利于 史学研究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正如已故当代著 名学者王元化先生所指出的:“这一学派自(上 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直至今日曾成为我国古史 研究领域中的主导力量。流风所披,远播海外, 其影响迄未衰竭。不过,由于这些年来古史研 响最大。郑樵曾作《诗辨妄》,对历来《诗经》的 各家注解都有批评,这种做法深得顾的赞同。 姚际恒这个人曾受到顾的特别注意,他著的 《古今伪书考》,竟判定流行的古籍十有八九都 是假的,这在顾的“脑筋里起了一回大震 荡”E4 J。至于崔述,他对西周以前的历史和孔 究的长足进展,使这一学派也逐渐露出令人质 疑、并应重新估价,以图改进的不少问题。” J 本文即拟顺应历史的需求,对顾颉刚疑古思想 提出的背景和目的、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探索古 史所形成的主要论点以及它的成就和影响,进 子事迹,作了大量的《考信录》,许多失真的记 载被他一扫而空。顾认为这“是一件大快 事”Ⅲ4』。清末康有为的今文经学,也曾给顾以 巨大的影响。康的《新学伪经考》,论证古文经 都为西汉末刘歆所伪造。顾认为此说“完全建 立于历史的证据上”;康的《孔子改制考》,论上 古事茫昧无稽,战国诸子大都托古改制。顾称 行比较全面的探讨和分析。在史学领域中回顾 过去,就是为了开拓未来。 收稿日期:2008—10—20 作者简介:杨善群(1937一),男,上海人,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研究。 216 2009.2第s 卷哲学社会科学版置露 嗣警鍪 露盏囊 此说“极惬心餍理”,“是一部绝好的学术 史” L 。对顾颉刚疑古思想的形成影响甚大 的,还有当时学者胡适和钱玄同。胡适在北大 讲授“中国哲学史”,抛开唐虞夏商周,而从周 宣王讲起。这使顾对适之先生非常信服。至于 钱玄同,更是一位积极主张疑古的学者,顾的许 多疑古主张就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 发表出来。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荡下,又承受了白 南宋至清代许多学者疑古辨伪思想的熏陶,再 加上当时一些学者的推波助澜,顾颉刚曾回忆 当时的思想情绪说:“我的胆子越来越大 了。”l4 J十分显然,“古史辨”疑古运动的兴起, 是由于反封建的五四精神的激励,是我国历史 学者中疑古辨伪思潮发展的登峰造极,是历史 长期积累与现实潮流激荡所形成的必然结果。 疑古思想既已提出,疑古方针亦已确立,一 本本“以顾颉刚先生的疑古思想为核心而编著 的”_6 J《古史辨》陆续出版,那么他们的目的是 什么呢?据顾先生自述:“以考证方法发现新 事实,推倒伪史书,自宋到清不断地在工作, 《古史辨》只是承接其流而已。”l4 J可知《古史 辨》的主要目的,就是“推倒伪史书”。在另一 场合,顾先生又说:“我自己的工作”是“偏于破 坏伪史方面” J。一是要“推倒伪史书”,二是 要“破坏伪史”,《古史辨》的这两大目的原是密 不可分的。《古史辨》的另一位学者罗根泽把 他们的工作归结为“辨真伪”和“考年代”两大 类:“辨真伪,追求伪迹,摈斥不使厕于学术界, 义主破坏;考年代,稽考作书时期,以还学术史 上之时代价值,义主建设。”I s J由于“古史辨”派 的学者以“破坏伪史”和“推倒伪史书”为目的, 不断“追求伪迹”,他们在《古史辨》之外,还计 划出《辨伪丛刊》、《辨伪丛书》和《辨伪丛著》, 因而辨出的“伪史”和“伪书”当然越积越多;同 时,“考年代”也是以“推倒”和“破坏”为目的 的,其考出的史书著作年代往往愈拖愈后。那 么,“古史辨”派的学者们辛苦了数十年,是否 达到了他们的目的呢?这必须对他们的成果作 一番大致的考察。 二、疑古思想主要论点剖析 厚厚九大本《古史辨》,其中有关疑古的论 述太多了。为便于阐述,这里抽出顾先生所倡 导的有代表性的十个论点,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 这是顾先生由疑古而提出的最有影响的古 史理论。他把《诗经》、《尚书》和《论语》三部 书作了比较后认为:“禹是西周时就有的,尧舜 是到春秋末年才起来的。越是起得后,越是排 在前面。等到有了伏羲、神农之后,尧舜又成了 晚辈,更不必说禹了。我就建立了一个假设:古 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 恰是一个反背。” _‘‘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 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 大”:这就是“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J。 平心而论,对于古史的传说有后人编造的 情况,但大多数应该是古人口耳相传的记录。 把中国古史说成“层累地造成”,是不恰当的。 比如:“尧舜是到春秋末年才起来的”,这就不 对。据科学家竺可桢先生的研究,《尚书・尧 典》上的天文记载,是“殷末周初之现象” 。然 则《尧典》中关于尧舜之事在“殷末周初”早已 出现,并非《论语》中孔子的编造。再如汉代司 马迁作的《史记》,其古史系统比前代不知“放 大”了多少倍,但那是在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 写成的。据王国维用甲骨文对《史记・殷本纪》 的核查,证明其所记殷代世系基本正确。可见这 些古史记载,决非胡乱编撰,“层累地造成”。 (二)禹是动物,是神,与夏无关。 破坏伪史,顾先生首先从“禹”这个历史人 物开始。他从《说文》释“禹”为“虫也,从肉”, 又释“内”为“兽足蹂地也”,就推测禹“大约是蜥 蜴之类”,“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他从 《诗经》中的一句话:“禹敷下土方”,就说:“禹是 上帝派下来的神,不是人。” J他又引了《尚书》 中“陟禹之迹”等文句后说:“禹与夏是毫无关系 的。’’[ 。] 关于“禹是动物”,顾先生虽然后来声明 “将这个假设丢掉了”,但我们还是要指出:用 人名的意义来考证历史,这个方法是不足取的。 比如某人名“鹏”,按顾的考证方法,那是一只 大鸟;某人名“菊”,那只是一朵花:都不是人。 怎么可以如此推论!再说古代对于天神的迷信 十分浓烈,西周的国王都称“天子”,如解释为 “天的儿子”,那么他们都是“神,不是人”了? 至于禹与夏有没有关系,不能仅凭一两篇文字 或一两个句子就得出结论,要阅读全部有关史 料才能下判断,这是个常识问题。 (三)尧舜禅让说是战国时代墨家所编造。 21 7 Socia1 Science Vo1.3 1 2,2009 在夏朝之前有尧舜禅让的事,对此,顾先生 曾一再指出:“禅3f:之说乃是战国学者受了时 是同样没有道理的。 (五)《老子》成书在秦汉之际。 老子是春秋末年人,约与孔子同时。《史 记》中有《老子列传》,记述孔子曾向老子问礼, 以及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的情况。然则《老子》一书当是春秋末年老子 的著作。但是顾先生在研究了《吕氏春秋》和 《淮南子》后认为:“《老子》的成书时代必在此 势的刺戟,在想象中构成的乌托邦”¨l ;“(尧 舜禅让)这是墨家为了宣传主义而造出来 的”_l ;“尧舜禅让的故事,我们敢说是墨家创 作的”_1 。这样,尧舜禅让的历史又被“推倒” 和“破坏”了。 其实,如前所述,《尚书・尧典》中的天文 记载是“殷末周初之现象”,那么《尧典》所记尧 二书之间”;“《老子》一书的编成是西元前三世 舜禅让之事也应该在殷末周初已开始写作,由 口头传说而形成文字记载,因而它绝不是到战 国时代才由墨家“造出来”的。再说,按照唯物 史观的理论,在人类最初的原始共产社会,由于 物质生产力比较低下,阶级还没有出现,部落联 盟的首领有可能由“禅让”产生。但是顾先生 却说:有人“用了唯物史观来解释故事”,“这样 一来,墨家因宣传主义而造出的故事,便成了原 始共产时代的史料了。”对用唯物史观来解释 故事不以为然。接着又辩驳道:“我们知道战 国以前整个的社会都建筑在阶级制度上”_l , 把人类初期的原始共产社会一笔抹杀。这显然 违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四)孔子作《春秋》说是儒家所伪造。 《春秋》一书是孔子作的,许多文献都有记 载。但顾先生却说:“《春秋》一书本和孔子没 有关系,所以《论语》中一字不提。”大约到了战 国中期,一班儒家“在鲁国的史官处找到一堆 断烂的记事竹简”,就骗人道:“这是孔子作的, 孔子行的是天子之事。”l_l J这样,孔子作《春秋》 一事又被说成是儒家的“骗人”宣传而否定了。 关于孔子作《春秋》,《孟子・滕文公下》 日:“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 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孔 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又引孔子日:“知 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 乎!”《史记・孔子世家》也引孔子日:“吾道不 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于是,孔子“乃因 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 二公”。可知《春秋》确为孔子所作,有许多深 沉的话语,寄托着他的政治理想,是不应该轻易 否定的。至于“《论语》中一字不提”,因为《论 语》不是孔子一生行事的总记录,可能有些话 没有收录进去,不能认为《论语》中没有便是假 造。过去曾有人因为《左传》中不提孙武,便否 认吴国将军、《孙子兵法》作者孙武的存在②,这 21 8 纪下半叶之事”ll ,亦即在秦朝末年或西汉初 年。事情果真是这样的吗? 1993年冬,湖北省荆门市郭店的战国中期 楚国墓葬‘中,出土了相当数量的抄写《老子》的 竹简l J。根据竹简抄写必先于墓葬时代、而其 成书时代更应在其前的通则,湖北荆门郭店的 这一考古发现,以出土的实物证明,《老子》一 书只能是孔子向之问礼的老子所撰,其成书时 代在春秋晚期⑧。 (六)《尚书》中的《禹贡》作于战国,《尧 典》写定于汉武帝时。 《禹贡》记述大禹治水以及当时九州的地 理和贡物,其写作时代应该比较早。但顾先生 认为,它“是战国时代的著作” j,其主要理由: “九州乃是战国的时势引起的区划土地的一种假 设。”ll 6_而《尧典》的写定,顾先生认为在“汉武帝 时”,因为“汉武帝的政事都与《尧典》相合”lJ 。 顾先生的上述主张,在当时已遭到一些学 者的批评,他们指出九州的划分远在战国之前: 如《齐侯钟》说成汤“咸有九州”;《左传・襄公 四年》记:“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等等。近年 发现西周中期的铜器《遂公》,其铭文已谈到禹 区别不同的土地,规定各地的贡赋,再联系《禹 贡》中的其他许多事实,学者们考定《禹贡》的 写作时代应该在“西周中期”l 。至于《尧 典》,科学家竺可桢已考定其天象记载是“殷末 周初”的,那么其写作年代也应在此附近。司 马迁是汉武帝时人,他作《史记》大量引述古代 典籍,其中《五帝本纪》就几乎全文引述《尧 典》。如果《尧典》是当时刚刚炮制出来,他会立 即拿来引用而不知其中底细吗?这是不可能的。 (七)《周礼》是刘歆伪造,《左传》为刘歆 重编。 关于《周礼》一书,顾先生引康有为《新学 伪经考》说:“(《周礼》)盖刘歆所伪撰也。歆 欲附成莽业而为此书。”又引钱玄同说康氏的 2009.2第s 卷哲学社会科学版 话是“一语破的之论”。然后得出结论:《周礼》 “是刘歆伪造”_1 。顾先生又曾不止一次地申 ・lil 露 载,但在《左传》的襄公四年和哀公元年,《史记 吴世家》的伍子胥谏词中都有较详细的叙 述,《楚辞・离骚》中也有长段涉及。对此,顾 述:“《左传》是一部很有问题的书”,“为刘歆改 头换面之作”[ j。“刘歆重编《左传》。”l博J事 实真是这样的吗? 先生认为:“《左传》所载是经过后人窜改的文 字”,“《吴世家》曾经后人的伪窜”,“少康中兴 的故事是东汉人造出的”,“少康中兴就是光武 中兴的倒影”_l 。 据研究,《周礼》是一部以周代制度为蓝本 而阐述政治理想的书,有三百六十余个官职,有 儒、法、阴阳五行等各家思想,它最初在汉景帝 或武帝时由河间献王所得。《汉书・景十三王 这真是大胆的假设!求证倒也容易:凡是 不合这个假设的文字,都是后人“窜改”或“伪 传》云:“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而《周 官》即《周礼》就是其中一部。可知《周礼》一书 早已流传,它不可能是刘歆所伪造。至于《左 传》,在西汉时有两种传本:一是孔壁藏本,一 是民问传本。刘歆对《左传》特别爱好,在《移 太常博士书》中曾为孔壁所得《春秋左氏》“藏 于秘府”未立学官而鸣冤叫屈,又从人“学习民 间私传本《左传》”_2 。因此,刘歆不可能“重 编”《左传》,做“改头换面”的工作。 (八)“炎帝神农氏”等古史人物名为刘歆 所编造。 对刘歆如何编造“五德终始说”的古史体 系,顾先生特别有研究。他指出,当时在黄帝之 前需要配一位火德的首领。查世系,黄帝之前 有神农氏,但神农氏之为火德,未免不像;而炎 帝的名字一看就是火德。于是造伪者就把黄帝 前一代的神农氏和表示火德的炎帝“合起来”, 出现了“炎帝神农氏”一名。此外,刘歆的《世 经》还编造了“太吴伏羲氏”和“少吴金天氏”等 名,以完善其体系_l 。 上述揭露,应该说是完全正确的。查先秦 古籍以至《史记》叙述,炎帝和神农氏是明显的 二人。但到刘歆的《世经》编造“五德终始”体 系,出现“炎帝神农氏”一名后,两者就“合二为 一”了。再如古史传说中的东夷族首领太吴和 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的伏羲氏,本也是互不 相关的二人。刘歆为编造体系把二者又捏合为 一,造成古史传说的混乱 。过去曾有人为刘 歆辩护,说“一切委过于刘歆”,是“今文学派的 做法”,刘歆“没有伪造古史系统” 。这是大 可不必的。 (九)夏“少康中兴”的历史是东汉人所编造。 夏朝太康时曾被东夷有穷国的后羿攻人夏 都,夺取政权,后经过三代人,约40年的艰苦斗 争,夏朝终于在少康时又重新夺回政权,历史上 称为“少康中兴”。这件事,《史记・夏本纪》失 窜”的;夏朝有“少康中兴”,东汉有“光武中 兴”,那么“少康中兴”就是“东汉人造出的”。 由于这个考证太简单和离奇,至今各种历史著 作无一采纳此主张,只能作为“疑古”的一段插 曲了。 (十)《孔子家语》是王肃伪造。 《孔子家语》一书,历来疑古者多有论述。 顾先生对此书进一步作了结论:“《孔子家语》 不但是一部伪书,而且是一部杂凑书。…‘这是 王肃的造伪”,他“假托圣言,造此一书”,“拿圣 人的证据来压倒郑玄”¨】 。“王肃的《孔子家 语・解自序》上很露出伪作的马脚”,“这个问 题,直到清代中叶而完全解决”,“这一宗造伪 书的案子就判定了”_J 。 1973年,河北省定县的汉墓中出土了大批 竹简,其中一种定名为《儒家者言》,内有十章 与《孔子家语》基本相同_2. 。1977年,安徽阜 阳的西汉初期墓葬中又出土了许多竹简、木牍, 其中一块木牍上书写篇题46条,其“内容大多 能在今本《孔子家语》中见到”。论者评述:“旧 说以为《孔子家语》,王肃伪作,今阜阳汉简木 牍证明早在西汉初期,已有类似书籍。” ljl当 代著名史学家李学勤先生在对此作深入研究后 指出:“从体例来看,竹简《家语》和今本是相近 似的。…‘王肃当时一手抄辑出这部书,是难于 欺人的。王肃在序言中已说明《家语》得自孔 子二十二世孙孔猛,这应当是事实。…‘看来我 们对今本《家语》的认识应当重新考虑。”[24j王 肃是三国魏人,他伪造的《孔子家语》却在几百 年前的西汉初期墓葬中已经有了,这岂非咄咄 怪事!这一宗判定了的“造伪书的案子”,因考 古发现的实物证明而被拨乱反正了。 三、疑古思想的成就和影响 综观上述顾先生疑古思想所提出的有代表 性的十大论点,除揭露刘歆为编排“五德终始” 219 墨墨墨墨墨墨墨圜soci Science Vo1.31 2,2009 真书”⑧。可见这是又一件冤假错案。《古史 的古史系统而伪造“炎帝神农氏”、“太吴伏羲 氏”等首领人物,比较符合历史实际外,其他的 论点大多无法说通,难以成立,或被考古发现的 实物证明所否定。过去有学者认为:“他们(指 古史辨派)最大的功绩就是把在古史中最高的 权威《尚书》中的《尧典》、《皋陶谟》、《禹贡》三 篇的写定归还在春秋和战国时候。”_2 5_但现在 辨》第四册还有马叙伦《(列子)伪书考》等二 文,论证《列子》是“伪书”。目前也有不少学者 进行辨正。甚为有趣的是,马氏据《列子・仲 尼》篇谓“西方之人,有圣者焉”,即论定其“剽 取浮屠”。此事日人武内义雄早就指出:“仲尼 篇所渭西方圣人,乃道家者流之理想人物,与佛 看来,这个说法还不够精确:《禹贡》的写作应 该在西周中期;而《尧典》的星象记载既然确定 为“殷末周初”,那么其写作年代也不会晚到春 秋战国。其实,顾先生疑古思想的最大成就,应 该是对刘歆关于“五德终始”古史系统编排和 伪造的揭露。这个愚弄人民的古史系统,确实 是很荒谬的。 必须指出,由于古史辨派长期以来的过分 疑古或极端疑古,因而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其一,把古史搅成一片空白。按顾先生的 疑古理论,中国古代禹以前的历史是“层累地 造成的”,尧舜禅让的事迹是战国时代墨家编 造的,神农、黄帝都是想象中的人物,于是他论 述说:“试问唐虞是什么景况,实际上只有漆黑 一团!”“照我们现在的观察,东周以上只好说 无史。”l 0 J“中国的历史,普通都知道有五千 年,但把伪史和依据了伪书而成立的伪史除去, 实在只有二千余年,只算得打了一个‘对 折’!” j这样,顾先生在疑古思想指导下,把东 周以前有关伏羲、神农、黄帝、炎帝、尧、舜、夏、 商以及西周的历史,一刀全部砍去。对于这种 做法,当时学术界如王国维、张荫麟等人曾不断 提出反对意见;还有人当面对顾先生说:“你们 再不要考古史了,给你们一考什么都没有 了!”lm J可见这种疑古的考证给古史研究带来 的危害。 其二,造成大量古书的冤假错案。前已论 述,顾先生认为《孔子家语》系王肃伪造,但在 王肃前几百年的西汉墓葬中已有此书。可见这 是一件冤假错案。《古史辨》第四册有罗根泽 《(孔丛子)探源》一文,论定《孔丛子》是“伪 书”。现在李学勤先生对该书作了实事求是的 分析后认为:“《孔丛子》一书可以说是孔氏家 学的学案。”l2 J可见这又是一件冤假错案。 《古史辨》第六册有唐钺《尹文和<尹文子)》、 罗根泽《(尹文子)探源》两文,论定《尹文子》 是“伪书”。现在有不少学者进行辨正,证明 “《尹文子》是稷下学者尹文写作的极其珍贵的 220 教无关系。”_2, 今查《庄子・让王》也有“西方 有人,似有道者”的话。可见这是又一起冤假 错案。此外,在疑古思潮影响下,判为“伪书”的 冤假错案,还有《文子》、《冠子》、《尉缭子》等。 其三,不少古籍的成书年代被拖后许多。 如前所述,顾先生认为《老子》成书在《吕氏春 秋》和《淮南子》之间,亦即在秦末汉初。但近 年发现在战国中期墓葬中已有《老子》竹简,可 知它是春秋末年老子所撰。这样,《老子》的成 书年代被拖后二三百年。再看《禹贡》,据考古 发现和近人研究,其写作应在西周中期,而顾先 生认为在战国,这也拖后了四五百年。至于 《尧典》,顾先生认为写定在汉武帝时,而其星 象的记载为“殷末周初”,写作时代当亦与此相 近。这里被拖后的年代就更多了。古史辨派另 有一志同道合的学者罗根泽,他作《(管子>探 源》一书,把《管子》中的许多论著判为汉代人 作,特别是《轻重》一f-j\篇,论定为“汉武昭时理 财家作”E 8 J。现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辨正,列出 各种证据,证明它们是战国时代的著作 。这 样,《管子》中许多论著的写作时代也被拖后二 三百年。 ‘ 其四,一些历史人物和事迹被说成“神”或 “神话”。比如治水的英雄、夏朝的开创者禹, 顾先生就一再说他“是上帝派下来的神”或“是 平地成天的一个神人”_J 。受此影响,郭沫若 也认为禹“是夏民族传说中的神人”l2 。范文 澜也说:禹是被后世“夸大为治洪水的神人”; “禹治洪水是一个很悠久很普遍的神话” 。 本来,禹治洪水是古代人向大自然开战的壮举, 禹因治水有功而被举为舜的接班人,因而成为 夏朝的第一代君主,这根本不是“神人”和“神 话”。再说黄帝,本来是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 因为其分支繁衍得非常广,后来被尊为中华民 族的始祖。这在许多史籍中都有记载。但顾先 生却说:“黄帝本是一个最有权力的上帝,于是 他们(按指造伪史者)就把他从天上拉下来 了。”l J黄帝成了“最有权力的上帝”,又被“从 2009.2第s 卷哲学社会科学版l臣墨盔墓宙臣蓦蠹墨昌嗣天上拉下来”,真是莫名其妙! 详见杨善群《论古籍辨伪的拨乱反正》,载《学术界》 2007年第4期,第70-79页。 值得欣喜的是,顾先生在晚年不再坚持以 疑古作为自己的治学方向,不再“偏于破坏”, 而是以考证史事为主,立足于建设,写出大量有 扎实功底的史学论文,如《(逸周书・世俘篇> 校注、写定和评论》、《“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 ④关于刘歆为王莽篡权制造舆论而伪编“炎帝神农氏” 等名,可参阅杨善群《炎帝与神农氏“合二为一”考 辨》,刊《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8期,第18—20页。 ⑤请参阅胡家聪《(管子・轻重)作于战国考》,《中国 史研究》1981年第1期;杨善群《<管子・轻重)的写 作时代与理论源流》,《管子学刊))2000年第2期。 ⑥请参阅张岩:《审核古文(尚书)案》,中华书局2006 官>一书的出现》、《由“悉”、“报”等婚姻方式 看社会制度的变迁》,以及由《大诰译证》修补 而成的许多有关周初史事的论文,大多刊于 《文史》。他还因抗战时期移居西北,得知许多 少数民族的习俗,用以论证古史,写成《史林杂 识初编》这本很有用的历史著作,由中华书局 出版。香港史学家许冠三在其《新史学九十 年》一书中,称顾先生是“始于疑终于信”,最后 二十年“完全以立为宗”,“考信方面且是后来 居上”_lj 。对顾先生的转变予以充分肯定。 中国历史上的疑古思潮,如果从南宋算起, 已有将近千年的历史。可见其根深蒂固,盘根 错节。古史辨派则是把这股思潮更发展到极 端。当代著名史学家李学勤先生指出:“这一 思潮的影响深远,要对古代历史文化作出实事 求是的评价,不能不摆脱有关观点的拘束。” “咱们今天的学术界,有些地方还没有从‘疑 古’的阶段脱离出来,不能摆脱一些旧的观点 的束缚。”_3l_这是确实的。比如《古文尚书》当 作“伪书”,这虽是古史辨派的前辈造成的冤假 错案,现代学者已有许多著作和论文进行辨 正 ,但学术界的各种媒体仍不敢报道,不敢转 载,不敢摘引,他们要观望,要慎重。听说有的 编辑这样认为:“既然《古文尚书》过去已经定 案,今天再不宜讨论。”他们还是不能摆脱疑古 时代的束缚。看来,要“走出疑古时代”,还需 经过长期的多方努力。 注释: ①竺可桢《论以岁差定(尚书・尧典)四仲中星之年 代》,载《科学》第l0卷第l2期。徐旭生《中国古史 的传说时代》1985年新~版引用其结论,并将竺文附 录于书后,以见其科学证明之严密。 ②宋人叶适的《习学记言》、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 题》,以及现代学者金德建的《古籍丛考》等,都因孙 武事不见于《左传》记载,便否认孙武其人的存在。 详杨善群《孙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见第72_74页。 ③关于《老子》、《孔子家语》、《孔丛子》、《冠子》、《尹文 子》、《文子》、《列子》等古籍的真伪及其成书年代, 年版;刘建国:《先秦伪书辨正》,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杨善群:《辨伪学的歧途——评(尚书古 文疏证)》,《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 396-401页,等。 参考文献: ;2 童书业.自序二[M]//吕思勉.古史辨:第七册 3 r4 ;5 6 r7 L 8 rL 9 r;(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 ] ] 982:1. i 冯友兰.冯序[M]//罗根泽.古史辨:第六册.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 邵东方.崔述的疑古考信与史学研究(王元化.附识) [J].学术月刊,1992(10):封三. 顾颉刚.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M]//顾颉刚.古 史辨: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4-29. 顾颉刚.自序[M]//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6—58. 上海古籍出版社.《古史辨》重印说明[M]//顾颉 刚.古史辨: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 顾颉刚.顾序[M]//罗根泽.古史辨:第四册.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4. 罗根泽.《管子探源》叙目[M]//罗根泽.古史辨: 第四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616-622. 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M]//顾颉刚.古 史辨: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60-63. 顾颉刚,夏史三论[M]//吕思勉.古史辨:第七册 (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96.264. 顾颉刚.讨论古史答刘胡二先生[M]//顾颉刚.古 史辨: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5— 133. 顾颉刚.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M]//吕思 勉.古史辨:第七册(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15—23. 顾颉刚.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M]//吕思勉.古史 辨:第七册(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1一 】03. (下转第239页) 221 rim ] f-rf 1 ]I2 3 4 ] 5 6 2009.2第s 卷哲学社会科学版 露 蜀 rL 篇章,作出新的贡献,同时也为作家、艺术家们 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可以 [7] 友挺.对正在走来的文学一代的期望[N].越南文 艺报,2006-05—20(6). 说,越南文学已经步人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8] 政治局决议(即由阮文灵代表政治局签署的05号 决议).革新和提高文学艺术和文化的管理领导水 参考文献: 阮文灵.党信民民信党是一切革命胜利的源泉 [N].越南文艺报,1990-02—10(3). 刘咸岳,黄铮.2001年越南国情报告[M].南宁:广 西人民出版社,2002:43. 阮登孟.新形势下的文学批评[N].越南文艺报, 1987-08-29(7). 平,发挥创作性,把文学艺术和文化推向一个新的 发展阶段[N].越南文艺报.1987—12—19(2). [9] 潘巨棣.文学革新与符合规律的步骤[N].越南文 艺报.1992—11—28(3). [10] 何春长.继续奋斗提高文化文学艺术活动的质量 [N].越南文艺报.1985-08—17(2). [11]杜梅.越南作家团结创作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 为把革新事业推向胜利贡献力量[J].文学杂志, 1995(4). 文艺报.为了越南现代文学的发展[N].越南文艺 报,1989-06.10(2). 裴越胜.今天的短篇小说[J].文学研究,2004(1). 赖元恩.与同时代文学共存[M].河内:越南青年 出版社,2003:166. 责任编辑:刘海宁 (上接第221页) [14] 顾颉刚.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的成书年代 [M]//罗根泽.古史辨:第四册.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2:517-518. [23] 阜阳汉简整理组.阜阳汉简简介[J].文物,1983 (2):23. [24] 李学勤.《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J].孔子研 究,1987(2):60-63. [15] 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荆门郭店一号楚墓[J].文 物,1997(7).46. [25]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北京:文物出 版社,1985:22. [16]顾颉刚.秦汉统一的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的想 像[M]//顾颉刚.古史辨:第二册.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2:4. [26] 顾颉刚.自述整理中国历史意见书[M]//顾颉刚. 古史辨: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5. [27] [日]武内义雄.《列子》冤词[M]//江侠庵.先秦 经籍考:中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374. [17]岳红琴.《禹贡》成书西周中期说[J].学海,2006 (2):188—193. [28]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夏禹的问题[M]// [18]顾颉刚.三皇考[M]//吕思勉.古史辨:第七册 (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48—242. [19]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M]//顾颉 刚.古史辨:第五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06—597.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 版社,1982:305. [29]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8:22. [30] 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M].长沙:岳麓书社, 2003:190—200. [2O]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前言[M].北京:中华书局, 1981:48—52. [31] 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 社,1997:自序4;导论19. [21] 杨向奎.论“古史辨派”[M]//中华书局编辑部.中 华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32. [22] 定县汉墓竹简整理组.定县40号汉墓出土竹简简 介[J].文物,1981(8):11. 责任编辑:仇海燕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