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卷第1期 2007年1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01.43 N0.1 January,2007 顾颉刚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开创性贡献 韦 勇 强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1) [摘 要]顾颉剐在考辨《禹贡》时,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他因此意识到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古史 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他倡导学界开展历史地理学研究,并创办了“禹贡学会”和‘禹贡》半月刊。在20世纪 3O年代,他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承载了唤醒民族意识、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任务。他对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 兴起有开创之功,贡献巨大,其炽热的爱国情感、开阔的学术视野,堪称学术界的楷模。 [关键词]顾颉剐;中国历史地理学;开创性贡献 [中图分类号]K901.9 ̄K928.6 [文献标识码3A [文章编号]1001—6597(2007)01—0131—04 历史沿革地理是中国一门古老的学科,它最初 附属于历史学。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就是《尚 书》的一部分。从《汉书》起,正史中多有《地理志》,其 任务是帮助阐明历史事件发生和变化的原因及其发 展过程,从而使人们了解历史事件的真相,同时也为 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提供依据。中国历史地理学是 在继承传统历史沿革地理的基础上,于2O世纪5O 据。顾颉刚在2O世纪3O年代倡导历史地理的研究 时,正是因《禹贡》而引发并且以《禹贡》为旗帜的。 顾颉刚在他的研究工作中,把很大的注意力投 入到《尚书》的研究上。在研究《尚书》的《尧典》和《禹 贡》的过程中,他感到《禹贡》存在不少问题,几乎涉 及中国古代的全部地理。如果仅就《禹贡》本身作文 籍方面的考订,许多问题不易解决,必须进行历史地 理的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禹贡》的问题。同时,他 在开设“中国上古史”这门功课时,也迫切感到需要 年代建立起来的。我国传统的沿革地理学向现代历 史地理学的发展过渡,是在顾颉刚先生的积极倡导、 带动、扶持下完成的。顾颉刚先生对中国现代历史地 理学研究的兴起有开山之功,贡献是多方面的。 一有古代地理方面的知识,才能弄清楚中国古代的历 史。史念海在忆及顾颉刚倡导研究历史地理学并创 、由研究《禹贡》进而引发出对 办“禹贡学会”的原因时认为:“禹贡学会的组成实为 颉刚先生从事古史辨的余波。辨论古史必然会涉及 许多与地理有关的问题,而且亟需解决,这是组成禹 贡学会的由起。”[1](p3髓 1928年下半年,顾颉刚在广 州中山大学开设“古代地理研究”课时,编写了《中国 古代地理研究讲义》甲种和乙种。他在该讲义中说明 开设此门功课的意义,一是搜集古人所说的“前代的 地理材料,照他们所说的时代去编排,寻出他们所立 的旧系统”,因此要“集录《禹贡》、《职方》、《王会》、 历史地理的研究热情 《尚书》中的《禹贡》篇,相传是禹本人或禹时代 的人在禹治理水患成功之后(约公元前21世纪)撰 写的一份记录。全篇1 193字,其特点是在叙述大禹 治水的过程中,穿插说明了与治水相关的山川分布 和与九州贡赋有关的生产发展情况,同时作者还设 想出输送贡品的贡道,以及由近及远各地发展情况 的差别。文章把这些成分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假 想的舜、禹时代的行政规划图。此文在我国地理发展 《山海经》、《淮南地形训》等文,看他们对于‘分野’、 ‘分州,、‘四至,、‘五岳,、‘四裔,、‘五服’等主张是怎 史上具有重大影响。文中所说的九州区划,后来竟成 为一种学术上的概念,在历史地理或沿革地理的作 品中,应用尤其广泛。《禹贡》对于从事中国历史地理 或沿革地理研究的学者来说,往往被视为最早最系 统的参考资料,或对它进行研究,或借以为立论的根 [收稿日期]2006—10—22 样的,如何从不同而变为同,如何从相像而变为事 实。”二是搜集古人所说的“当时”的地理材料,依时 代次序去编排,看出古代疆域的实际状况,以备我们 建立一个新系统。因此要“从甲骨文中看商代地域; [作者简介]韦勇强(1969--),男,壮族,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讲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历史文献学。 13l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从金文、《诗》、《书》中看西周地域;从《春秋》、《国 语》、《左传》看东周地域;从《战国策》、先秦诸子中看 战国地域;从《史记》、《汉书》中看秦汉地域。就把这 些材料和甲种相比较而推求甲种诸篇的著作时代”。 他还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写笔记、寻材料、画地图,“对 于一件材料要分析,对于几件分析过的材料要比较。 只要分析和比较的工作做得多,自然会有新发 现”。E2](p¨。 ̄¨D顾颉刚这时已经大致确立了自己研 地理沿革,并不限于古代地理,当代行政区域设置增 减都在研究之列,不重古轻今。《禹贡》半月刊的创 刊,标志着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诞生。 《禹贡》半月刊创刊之际,正是日本侵略者蓄谋 对中国发动更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前夜。顾颉刚和广 大学者激于爱国义愤,怀着“沧海未全归禹贡”的巨 痛,决心把最初准备从事古代地理的学术研究,变成 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致力于边疆史地与民族历史和现 究历史地理的态度和方法,即从前人留下的材料中 抽出有关地理的资料,加以分析比较,寻出正确的古 状的研究。在《禹贡学会研究边疆计划书》的“创办缘 起”中,他写道:“当承平之世,学术不急于求用,无妨 代地理知识。这种方法应该说是切实可行的。从 1932年9月起,顾颉刚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又开 设了“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课,把《禹贡》及后来与 之相关的各篇当作参考教材并作了详细研究。他希 望能够“借了教书来逼着自己读书”,“努力搜集材 料,随时提出问题;希望过几年后”可以“成就一部比 较可靠的‘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讲义’’’[3](叩 。这时, 顾颉刚进一步发现“《禹贡》之问题皆非可单独解决 者,直当以全部古籍及全部地理书为之博稽而广核 之也”,“且岂但书籍为需用哉,举凡历史、地理、地 质、生物诸学之知识亦莫不当有”。[2]( 惦’这样,他就 把对《禹贡》的研究与对历史地理的研究更加紧密地 联系起来了。 二、发起创办《禹贡》半月刊, 成立“禹贡学会” 1933年,顾颉刚仍在燕大、北大开设“中国古代 地理沿革史”课程。两校选修这门课的学生约有六七 十人,对课业大都很用功。燕大研究生谭其骧毕业后 到辅仁大学任教,也于1932年开了“中国地理沿革 史”课。两人所教课程的性质既同,顾、谭二人就时常 在一起讨论有关问题,都觉得研究学问的兴趣应该 在公开讨论中养成。他们感到,如能把三所学校学习 地理沿革史的同学联合起来,大家把看到的材料和 想到的问题彼此交流,一定能促进学业进步。加上北 京的图书材料比较丰富,又有现代制图技术,有超出 功课范围的研究可做,因此,他们商定以三校学生为 基本力量,创办《禹贡》半月刊,发表大家的研究成 果,从加深对《禹贡》的研究开始,来推动历史地理的 研究。这就是顾颉刚创办《禹贡》半月刊最初的起因 和动机。1934年初,顾颉刚约请谭其骧共同发起筹 组“禹贡学会”,并着手创办《禹贡》半月刊。在该刊 《发刊词》和一卷一期的《编后》里,顾颉刚说明此刊 物之所以用《禹贡》为名,是因为《禹贡》为中国地理 沿革史的第一篇,是研究中国地理沿革史的学问出 发点,以《禹贡》表示研究历史地理这一门学问的意 义是最清楚和贴切的。他们还声明该刊物所讨论的 】32 采取‘为学问而学问’之态度……及至国势凌夷,蹋 天踏地之日,所学必求致用,非但以供当前之因应而 已。又当责以弘大之后效……以我国今日所处地位 之危险,学术上实不容更有浪费,故定其价值之高下 必以需用与否为衡量之标准。同人发起‘禹贡学会,, 最初亦但就学校课业扩大为专题之研究,且搜集民 族地理材料,分工合作,为他日系统著作之准备耳。 而强邻肆虐,国亡无日,遂不期而同集于民族主义旗 帜之下;又以敌人蚕食我土地,四境首当其冲,则又 相率而趋于边疆史地之研究……窃意此种问题之探 讨,必非身居内地之人所可从事。同人幸得有此集 合,而又有契于经世之需,此正政府期待于学界者 也。”E4](p娟 由此可知,《禹贡》半月刊从一开始就是在 爱国主义旗帜之下,由顾颉刚引领学者们怀着挽救 国家危亡的强烈责任感而创办起来的。《禹贡》半月 刊的创办也显示顾颉刚的治学态度发生了转变,白 寿彝先生总结道:“顾颉刚先生在治学道路上,由为 学问而学问的客观主义态度转向对国家民族前途的 关切,《禹贡》是一个重要的标志。,,[5](p。 ’ 《禹贡》创刊以后,每月1日、16日各出版一期。 开始时每期约两万字,学生踊跃投稿,所以办得很顺 利。1934年暑假,顾颉刚等人到当时的绥远省(治所 在今呼和浩特市)旅行,访晤了蒙古王公德王。他们 发现察哈尔、绥远两省在帝国主义操纵下,有继东北 四省沦陷之势,非常着急,回来后,就把《禹贡》半月 刊的研究重点放在边疆历史和现状的研究讨论上。 于是这个刊物的办刊方向就更明确地转移到以研究 现代边疆和民族史为主。这样,刊物声誉日隆,投稿 日渐增多,篇幅扩大到每期1o余万字,已不只是发 表学生作品的园地了。为了适应刊物学术地位提高 并已面向社会这一形势,顾颉刚等人遂于1936年正 式成立“禹贡学会”,顾任理事长,从学术界吸收会 员,后发展到有会员400余人。“禹贡学会”除编辑 《禹贡》半月刊外,还编了《禹贡学会丛书》,成为中国 历史地理研究的中心。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三、顾颉刚对中国历史地理学 贡》的2篇:《崔迈的(禹贡>遗说》、《谈(尚书・禹贡 篇>之伪(孔传>与孔氏(正义>》;研究古代地理的6 篇:《古史中地域的扩张》、《写在(薮泽表>的后面》、 研究的开创性贡献 顾颉刚不仅积极倡导进行中国历史地理学研 究,而且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提出了工作计划。他在 《说丘》、《春秋时代的县》、《读(周官・职方>》、《十七 世纪南洋群岛航海记序》;研究古代地理并考证古代 史事或民族问题的6篇:《从地理上论今本<尧典>为 《禹贡》半月刊的《发刊词》中指出:“研究地理沿革在 前清曾经盛行过一时。可是最近十数年来此风衰落 已到了极点。各种文史学报上找不到这一类的论文, 大学历史系也找不到这一类的课程,而一般学历史 汉人作》、《(尧典>著作时代问题的讨论》、《汉代以前 中国人的世界观念与域外交通的故事》、《跋(河南叶 的人,往往不知《禹贡》九州、汉十三部为何物,唐十 县之长沮桀溺古迹辨>》、《有仍国考》、《九州之戎与 道、宋十五路又是什么。这真是我们现代中国人的极 端的耻辱!”因此,顾颉刚呼吁学术界注重历史地理 学的研究。他说:“我们要使一般学历史的人,转换一 部分注意力到地理沿革这一方面去,使我们的史学 逐渐建筑在稳固的基础之上。”他为《禹贡》半月刊的 历史地理研究提出的工作计划大致有四项:1.从散 漫而杂乱的故纸堆中整理出一部中国地理沿革史 来;2.改进杨守敬的《历史舆地图》,绘成若干种详 备精确而又切合实用的地理沿革图;3.搜罗所有历 史上的地名加以考证,编成一部可用、够用、精确、详 备的《历史地名辞典》;4.考订校补历代“正史”中的 地理志。[ ]‘p6。州D这些学术目标提出后,《禹贡》半月 刊开展了不少研究,但是,由于帝国主义对中国边疆 的窥伺,《禹贡》半月刊不得不把注意力转移到边疆, 用更多的篇幅刊载有关边疆和民族学方面的论文。 《禹贡》半月刊在1934年至1937年间大约出版 了80期,基本上都能按时出版。所发表的文章,大致 可分成8类:1.春秋、战国、秦、汉至明、清各代的地 理和民族;2.边疆史地;3.国内民族;4.中西交通; 5.方志学;6.地图编制法;7.地方小记、游记、书 评、目录;8.传记、通论、杂类。另外,还出版了7种 专号和大量地图底本。7种专号包括:利玛窦专号、 西北研究专号、东北研究专号、回教与回族专号、河 套水利调查专号、南洋研究专号、康藏专号。这些文 章和专号,内容新颖、丰富,对各种问题的研究起了 很大的推动作用。例如,河套资料是“禹贡学会”组织 调查团前往河套地区调查搜集来的,所编的专号成 了当时最详实的报告。后来“禹贡学会”又与在五原 办垦荒的段承泽合办西北考察团,对西北边疆作了 更深入的调查。这些专号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禹 贡》半月刊办到第七卷九期时(1937年7月16日), 因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被迫停刊。尽管其存 在时间不长,但刊载论文近千篇,成为当时中国历史 地理、边疆与民族学研究的总汇。 在《禹贡》各期上,顾颉刚除了按期写《编后》对 该期发表的文章提出研究或商榷意见外,还先后发 表了自己撰写的文章共19篇。其中直接研究《禹 戎禹》;从近代角度研究沿革地理的1篇:《介绍(中 华民国疆域沿革录>》;研究边疆与民族问题的4篇: 《王同春开发河套记》、《介绍三篇关于王同春的文 字》、《回汉问题与目前应有的工作》、《回教的文化运 动》。在这个时期,顾先生还写了《(五藏山经>试探》, 发表在《史学论丛》第一辑,对《山海经》所载古代地 理作了探索,指出经文末尾涉及五行学说,可肯定其 为汉代以前作品;又写了《读<尔雅・释地>以下四 篇》,发表在《史学年报》二卷一期上。这些文章阐述 的都是关于历史地理的精辟见解。他还与史念海、杨 向奎合写《中国疆域沿革史》,1938年列入商务印书 馆《中国文化史丛书》出版。顾颉刚这段时期所写的 论文,在数量上仍以考辨古代地理的占大多数,这反 映了他倡导研究历史地理学所下的功夫。他有关边 疆地理及民族关系的那几篇,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 响。例如,他的《王同春开发河套记》第一次向学术界 介绍了开发西北河套地区的民族英雄王同春,使过 去只在民间被称道而不为学界熟悉的王同春引起了 社会的重视,王同春的历史功绩也因此而不被埋没。 日本学者尤其重视顾颉刚的这篇文章,说顾颉刚“为 了鼓舞民族士气,将一番热情倾注在王同春的开发 上,这充分说明顾颉刚并不是一位平庸的记述 家’’[’]‘p29 。 自1934年至1937年间,顾颉刚怀着满腔爱国 热情,想从学术上挽救民族危亡,避免国土沦丧,因 而创办《禹贡》半月刊,倡导历史地理、边疆学与民族 史的研究,这给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国从学术方面增 添了一丝光明。顾颉刚在历史地理学研究方面的特 点是:善于利用和发扬我国沿革地理的优良传统,并 把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提高到现代科学水平。他在边 疆及民族学研究方面的特点是:继承清代学者经世 致用、御侮图强的精神,重视边疆及民族历史和现状 的调查,以热爱边民的心情、亡羊补牢的深意,运用 现代科学方法,作扎实的调查研究,撰写出详实的研 究论文。他创办的《禹贡》半月刊,其贡献主要表现 为:1.由《尚书-禹贡》的研究,延伸为历史地理的 研究,为我国创立了历史地理学这--i'-]新的学科,培 】3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养了我国第一批历史地理学研究人才;2.倡导了边 疆学的研究,使国人注意到边疆危机的严重,至少使 人们注意到了研究边疆的重要性;3.提出了要从事 故意在历史地理的学术层面上制造的伪证,激发民 众反抗侵略的民族意识,后来他编撰《中国疆域沿革 史》也是出于爱国保土的意图。顾颉刚“并非是一位 为学术而治学的学者,而是一个满怀爱国激情的学 民族历史和民族现状的研究,这是以前所欠缺的,为 我国后来兴起的民族研究作了先导。以上这些成就, 在我国现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者”;二是“严谨的治学态度”,在编辑《禹贡》半月刊 以及进行历史地理的研究过程中,顾颉刚始终坚持 顾颉刚为开创中国历史地理学所作出的巨大贡 严谨的治学精神;三是“开拓的学术眼光”,顾颉刚在 献,得到了学术界的公正评价。1979年6月在西安 中国古史领域多所稽疑考辨,发起成立民俗学会并 召开的“全国历史地理专业学术会议”上,中国地理 编印《民俗》周刊,创建禹贡学会并创办《禹贡》半月 学会副理事长郭敬晖就顾颉刚的卓越贡献评价说: 刊,等等,均表现出他在学术研究上所特具之开拓眼 “顾颉刚先生继承了我国沿革地理的优良传统,为我 光与魄力。[10](p 这些观点可谓深刻理解了顾颉刚的 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培植了力量, 学术特点。毫无疑问,这三点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楷 贡献是很大的。”Fs](p”史念海先生指出:“建国以后, 模。 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得以列于高等学校的 讲席,又复发扬光大,成为重要的学科,从事研究的 [参考文献] 学人更是日益众多。能够有这样的成就,追溯渊源, [1]史念海.顾颉刚创立禹贡学会及其以后的二三事[M] 是和禹贡学会及《禹贡》半月刊分不开 ∥顾潮.顾颉刚学记.北京:三联书店,2002. 的。”F1](p3他q档 王钟翰先生直截了当地把顾颉刚称 [2]顾潮.顾颉刚年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为“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g]( ∞。在2003 l993. 年8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纪念顾颉刚诞生 [3]顾颉刚.禹贡半月刊第一卷第一期编后[J].史学史研 究,1981(1). l1O周年学术座谈会上,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 [4]顾颉刚.禹贡学会研究边疆计划书[J].史学史研究, 究所朱士光先生发言时强调“我们学科点的老中青 198l(1). 研究人员都是从顾先生处承袭了历史地理学的一些 [5] 白寿彝.中国史学史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9. 最基本的治学理念,才取得进展与成绩,,[ ]( 。上述 [63顾颉刚.禹贡半月刊发刊词[J].史学史研究,1981(1). 评价,符合事实,绝非过誉。顾颉刚作为中国现代历 [7]刘起钎.顾颉刚先生学述[M].北京:中华书局,1986. 史地理学研究奠基人的崇高地位是学术界一致承认 [83郭敬晖.继承和发扬《禹贡》精神[J].历史地理创刊号, 的。 l981(1). 朱士光先生还把顾颉刚在历史地理学方面的学 [93王钟翰.忆顾颉刚先生[M]∥顾潮.顾颉刚学记.北京: 术思想与治学品格概括为三点:一是“炽烈的爱国情 三联书店,2002. [1O]朱士光.继承发扬禹贡学会精神,进一步推进历史地 怀”,顾颉刚创办禹贡学会与《禹贡》半月刊,目的是 理学科发展——为纪念顾颉刚先生诞生110周年而 为了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图谋侵略中国、分裂中国而 作[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4). Gu Jie—gang’s Pioneering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WEI Yong—qiang (School of Social Culture and Tourism,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China) Abstract:While researching on y GD力g which involved the study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Gu Jie—gang realized that historica1 geography was very important tO ancient Chinese history.Thus he appealed tO the academic circle tO undert k 一 search on historica1 geography and established“YuGong Association”and published YuGong Monthly・His academic activities on historica1 geography functioned tO rouse national awareness and resist imperial aggression during the 1930s・His great pio— neering contribution to modern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his passionate patriotism make him a model researcher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 Key words:Gu Jie—gang;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pioneering contribution [责任编辑刘文俊] 1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