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单元复习教学
实施策略及建议
策略一 整合教材内容,构建知识框架(块式复习法)
建议:
1、研读《考试说明》,把握考点和范围 1、以本为本,吃透教材内涵 2、强调目录,理清内在联系 3、抓好导言,找准切入点 4、善用表格,形成知识网络
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的来临(14—18世纪)
导言:16世纪前后,工业文明的曙光首先在西欧出现。手工工场的兴起,新的社会阶层的诞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民主、科学思想得到传播,新的政治文明建立起来。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个区域之间孤立封闭的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六大新变化 新变化 新的生产方式 新的社会阶层 新的思想文化 新的科学技术 新的社会体制 新的世界面貌
重大历史事件 手工工场的出现 早期资产阶级; 早期工人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启蒙运动 近代科学的诞生 (科学革命)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法国共和制 新航路的开辟 对工业革命的作用 分工合作,提高了生产效率,是工厂的前身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和推动者 解放了人的思想; 提出了人权主张 极大推动了技术发明创造和工业革命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 拓展了世界市场,积累了资金,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对应课目 第1课 第1课 第2课 第2课 第4课 第3课 第六单元 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 (18C中期—20C初)
导言:18、19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成为工人阶级和一切被压迫民族寻求解放的旗帜和指南。随着工业文明从西欧向全球扩散,整体世界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备受西方列强欺凌,在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过程中,面临着救亡图存和民族振兴的双重任务。
一条主线——两次工业革命;十大巨变——十大影响;
(一)两次工业革命 名称 第一次 时间 1760—1840 重大发明成果 1785瓦特改良蒸汽机 1814史蒂芬孙蒸汽火车 特点 蒸汽机广泛应用(蒸汽时代)
第二次
1870—20世纪初 1879爱迪生电灯 1876贝尔电话 1903莱特兄弟飞机 电力广泛应用 (电气时代) (二)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巨变 社会领域 时代巨变 大国巨变 具 体 表 现 对应课目 第1课 生产方式巨变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现代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第1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第二次工 业革命使美国、德国后来居上,超过英国,率先实现电气化;第1-2课 日本明治维新后,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的国家。 第4课 第1课 第1-2课 第2课 第4课 第4课 第3课 思想观念巨变 马克思主义诞生,科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成为工业时代最强音 科学技术巨变 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交通工具巨变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车,大规模建设铁路;第二次工业革 命,汽车。飞机问世,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必要条件 世界面貌巨变 20C初,世界最终成为一个整体。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统一市场形成 社会经济巨变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社会生活巨变 物质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有了明显提高 1.列强侵华和一系列屈辱条约,使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巨变 2.中国开始汇入工业文明大潮(向西方学习) ①林则徐、魏源——希望汇入工业文明大潮; ②洋务运动——从工业、军事上开始汇入工业文明大潮; 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从政治上汇入工业文明大潮; ④新文化运动——从思想文化上汇入工业文明大潮。
第七单元 走向现代社会(20世纪上半期)
导言:20世纪上半期,相继发生了最为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人类文明的发展遇到了重大挫折,经历了剧烈震荡。全球范围的大震荡孕育着新的突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新的发展道路。美国罗斯福新政也改造了传统的资本主义。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人民决定性的历史选择。
三大灾难(危机) 三大灾难 时 间 灾 难 表 现 历时四年多,参战国30多个死伤三千多万人;凡尔登战役 长达6年多,参战国60多个,20亿人卷入战争,死亡五千五百万人德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日本731部队对中国细菌战 长达5年多,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水平倒退了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1945年 世界经济危机 1929—1933年
工业下降了40%。 五大道路选择 国家 俄国 土耳其 美国 中国
选择道路(方法)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凯末尔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罗斯福新政(改革),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选择结果(意义)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通过革命赢得国家独立和自由; 通过改革崛起之路,迎来了发展新阶段 改造了传统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摆脱了经济危机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成为二战的策源地,结果战败 日本、德国 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九年级一、二、五单元块式复习
1、 新世界、新时代、新格局、
2、 新中国、新制度、新时期、新成就 3、 结构图、导言
时间 20世纪50——70年代 国际背景 冷战开始 东西方两极格局形成 美苏争霸 新中国发展 对内 新中国成立——巩固新政权 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完成——巩固新政权 三大改造完成——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一五计划完成——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科技成就 抗美援朝的胜利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建交 实行改革开放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建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不与大国结盟新战略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 中国成功举办上海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2001) 中国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 对外 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 苏联解体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趋势 和平与发展主题 对内 对外
二、点式复习课
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的来临(14—18世纪)(11点)
(1)14—16世纪,手工工场在西欧出现,标志工业文明曙光和新的生产方式初现。 (2)16世纪前后,西欧形成新的社会阶层:早期资产阶级和早期工人。
(3)14-16世纪,意大利开始文艺复兴运动,代表人物有有意大利达芬奇和英国莎士比亚,宣传人文主义思想,反对宗教愚昧。
(4)16世纪,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在信仰上人人平等。
(5)17—18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在法国兴起,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提出天赋人权思想;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卢梭提出人民主权思想。 (6)16世纪,近代科学诞生,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 (7)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新政体。
(8)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1776年通过《独立宣言》,宣告北美的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
(9)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了共和制政体。
(9)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并通过《人权宣言》,1792年,法国建立共和国,确立了共和政体。
(11)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第六单元 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16点) (18C中期—20C初)
(1)18C60年代—19C4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进行,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2)1785年,瓦特制成蒸汽机广泛应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3)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铁路交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工业革命发展。
(4)19C70年代—20C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来疯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
(5)1879年,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电灯。电力铁路、电话、汽车、飞机相继发明。 (6)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德国后来居上,超过英国,率先实现电气化。
(7)到20C初,世界最终成为一个整体。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统一市场形成。 (8)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工人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的号角成为工业文明时代的最强音。
(9)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改变了落后面貌,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
(10)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灾难和半殖民地程度
(12)虎门销烟英雄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3)魏源编《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14)19c60年代-90年代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等,使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许多变化,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15)1898年戊戌变法,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改革。
(16)1911年武昌起义,推翻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第七单元 走向现代社会(20世纪上半期)(23点)
(1)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3)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
(4)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5)1919—1922年,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和改革,走上崛起之路。 (6)1933年,美国罗斯福新政,政府干预经济,摆脱了经济危机。 (7)20世纪30年代,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 (8)1915年陈独秀等人提出“民主”“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
思想解放运动。
(9)1919年,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10)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1)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创办黄埔军校,实行北伐战争,共同领导国民革
命运动。
(12)1927年8月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人民军队建军的
开端(建军节);
(13)1927年9月,毛泽东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的
革命道路。
(14)1934—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长征胜利会师。 (15)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16)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7)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 制造南京大屠杀实行细菌战,实行“三光”政策, (18)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被日本割战的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19)1945年8月,国共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20)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胜利,,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
被消灭。 、
(21)1949年4月,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22)1949年9月,新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
出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 (23)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九年级一、二、五单元复习(35点)
(一)、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10点)
(1)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铁幕演说”——冷战开始的信号。 (2)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的标志。 (3)冷战政策的含义——
(4)1949年,美国等12国成立“北约”;1955年,苏联等8国成立“华约”。 (5)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形成,标志着东西方两极格局形成。
(6)20世纪50——80年代末,美苏争霸,极端表现有1961年修建柏林墙和1962年古巴
导弹危机。美苏争霸是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根源。 (7)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
(8)苏联解体后,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趋势。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9)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极大规范和推动着经济全球化趋势。 (10)三个结论:
A:美苏争霸和冷战对峙是世界局势长期动荡不安的根源。
B: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C:20世纪初,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
(二)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1949——1978)(8点)
(1)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新政权,国家独立。 (2)1950—195年,抗美援朝的胜利。 (3)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4)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5)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政治)
(6)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标志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经济) (7)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8)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
(三)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上海世博会(1978——2010)(17点)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领导人:邓小平;重大决策:改革开放。 (2)1979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中国的温饱问题。
(3)1980年,建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后来逐步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4)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
(5)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一
步。
(6)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外交“三原则”:“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
边倒”,揭开中国外交新篇章。
(7)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定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 (8)1955年,周恩来参加万隆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9)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0)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对话。 (11)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由对话到合作。
(1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提出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外交新战略。我国外交进入到最主
动、最有利、最活跃时期,外交成果显著。 (13)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4)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上海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APEC)。 (15)2001年,中国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16)2010年,中国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
(17)结论:改革开放使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