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物形象分析
鄂州市凤凰街道莲花⼩学:胡春燕报名号:1729
【内容摘要】:《阿Q正传》继承我国⼩说的民族传统,⽤“传”的形式构成全篇。⼩说紧紧围绕阿Q⽽“传”,⾃始⾄终以阿Q的活动作为惟⼀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阿Q短暂⽽可悲的⼀⽣。阿Q的性格特点可以概括为“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是中国近代社会的⼀种思潮。阿Q精神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孔孟思想及歪曲了的孔孟思想长期以来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中国农民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也促进了阿Q精神的形成,阿Q精神的形成也于当时中国特殊的社会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阿Q精神具有⼴泛的社会意义,对当今的中国⼈也可说是⼀剂良药。【关键词】:阿Q ⼈物形象历史原因现实意义
《阿Q正传》是鲁迅先⽣创作于“五四”运动之后的⼀部中篇⼩说,最初连载于1921年12⽉4⽇⾄1922年2⽉12⽇的北京《晨报副刊》,署名巴⼈。作品批判了⾟亥⾰命的不彻底性,塑造了中国封建农民的典型形象阿Q,揭露了中国农民乃⾄整个⼈类所具有的“精神胜利法”这种劣根性。因此,阿Q形象成了世界⽂学⼈物画廊中不可多得的典型形象⽽享誉世界。阿Q形象超越了时空⽽具有长远的意义及影响,本⽂将试从阿Q精神产⽣的社会根源及其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及在当今社会的意义等⽅⾯进⾏探讨。
⼀、阿Q的⼈物形象1.⾃我安慰,⾃欺欺⼈
阿Q不能正视⾃⼰的现状,活在幻想中,⽤⽩⽇梦这种⾃欺欺⼈的⽅式以达到⼼灵安慰的⽬的。与⼈发⽣⼝⾓时,他会说:“我们先前——⽐你阔的多啦!
你算是什么东西!” 对未庄的居民,他全不放在眼⾥,因为他会想:“我的⼉⼦会阔得多啦!” ⽽事实上,谁也不知道他先前是什么样,⾄于他的⼉⼦,那更是虚幻的未来,他连个妻⼦还没有呢。这就是阿Q,他看不到⾃⼰现状的艰难,⽽活在从来没有的过去⾥和根本没有可能到来的未来⾥。
临刑前,在认罪书上画押,想画得很圆,可是没有成功,于是转⽽⼜想,孙⼦才画得很圆很圆的呢。想参加⾰命,可是假洋⿁⼦不答应,⾃⼰很失望,可转⽽⼜想:⾰命是要杀头的,让你们⾰命,统统杀头。
阿Q还有⼀种⾃欺欺⼈的“本领”:以⼰之长,⽐⼈之短。阿Q “加以进了⼏回城,阿Q⾃然更⾃负,然⽽他⼜鄙薄城⾥⼈,譬如⽤三尺长三⼨宽的⽊板做成的凳⼦,未庄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油煎⼤头鱼,未庄都加上半⼨长的葱叶,城⾥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可笑!然⽽未庄⼈真是不见世⾯的可笑的乡下⼈呵,他们没有见过城⾥的煎鱼!” 这么⼀来,⽆论城⾥⼈还是乡下⼈,都没有阿Q做得对,都没有阿Q见世⾯。阿Q真可谓“学贯城乡”,不亚于那些学贯中西的学者。
阿Q是⾚贫的雇农,⽆房⽆地,以帮⼈打短⼯为⽣,割麦便割麦,舂⽶便舂⽶,撑船便撑船,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活⼗分悲惨。但他却并不因此⽽感到苦恼,相反,他倒觉着很开⼼。被赵太爷打了,会想“现在的世界太不像话,⼉⼦打⽼⼦”,想起赵太爷如此威风,现在居然成了他的⼉⼦,就得意起来。
阿Q就是这样以欺骗⾃⼰的⽅式来达到安慰⾃⼰的⽬的。阿Q从来没有真正的胜利过,可他⼜总觉得⾃⼰是胜利的,他就这样活在幻想中。
2.讳疾忌医,死爱⾯⼦
阿Q的悲剧在于他不能正视⾃⼰的悲剧命运,他没有改变⾃⼰命运的思想与⾏动,因⽽他只能长期⽣活在悲剧中。
阿Q最忌讳别⼈说他的癞头,忌讳到⼗分可笑的地步,有时还说别⼈不配,仿佛癞头是⼀件⼗分光荣的事情。别⼈都知道他有⼀种精神上的胜利法,故打他
时就让他⾃⼰说“这不是⼉⼦打⽼⼦,是⼈打畜⽣”。阿Q越是死爱⾯⼦,放不下⾯⼦,就显得他越没⾯⼦,越滑稽可笑。作者采⽤这种欲抑先扬的艺术技巧,把阿Q的这种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3.欺软怕硬,欺善怕恶
把⾃⼰的痛苦与不幸转移到他⼈⾝上是阿Q的伎俩,也是令⼈⽣厌的地⽅。他被假洋⿁⼦打了,以调笑、欺侮⼩尼姑博得闲⼈们的喝彩,⽽对⾃⼰的⼀切“晦⽓”都报了仇。因“恋爱的悲剧”被赵⽼太爷“炒了鱿鱼”,他没有怨恨赵⽼太爷端了⾃⼰的饭碗,却迁怒于⽐⾃⼰命运更加悲惨的⼩D。他发怒时,估量了对⼿,⼝讷的他便骂,⼒⽓⼩的他便打,整个的是个⽆赖。阿Q其实不能清醒地认识⾃⼰,更看不清,也看不懂社会。他被赵太爷等⼈欺侮、损害,却不敢反抗,相反的却拿王胡、⼩D出⽓。他不
知道是谁让他如此贫困,是什么让他如此难堪,从⽽来推翻它,改变它,⽽只能从损害别⼈那⾥取得⼀点⼼理慰藉,⼀种⼼理平衡。他空虚⽆聊,就像⼀只⽆头的苍蝇乱飞乱撞,飞到肥⾁上能咬上⼀⼝,飞到苍蝇拍⼦上那就危险了。但他也很狡猾,通常见了危险就想法⼦逃跑,遇见巧事呢他才会迎上去,就像⼀个奴才逢迎主⼈⼀样去逢迎着那个社会。4.阿Q的⿇⽊,健忘
阿Q不⾃知,也不具有同情⼼,⿇⽊、健忘使他感觉不出⽣活的苦痛。因此他的“⾰命”只能是不彻底的,带有强烈的私欲和复仇思想,因此他不知道哪些⼈该团结,哪些⼈该⽃争,⾰命的⽬的是为哪些⼈造福。于是他只能在糊⾥糊涂中死去,甚⾄于到死还想把圈画圆,想唱⼀出“⼿拿钢鞭将你打”,⼤喊⼀声“⼆⼗年之后还是⼀条好汉”。⽽他却不知⾃⼰怎么死的。
未庄是旧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赵太爷、钱太爷等是极少数的封建地主阶级,赵⽩眼和赵司晨可算作⾃⾷其⼒的中农,阿Q、⼩D、王胡等是贫苦农民。赵太爷是未庄这个封建⼩王国中的⼟皇帝,具有⾄⾼⽆上的权威,对农民实⾏专制统治和严酷剥削。例如阿Q的恋爱悲剧则描写了这个⼟皇帝的威势和贪婪及封建王国的⼈际关系。阿Q向吴妈求爱,只因吴妈是赵家佣⼈,便使吏役地保也睡不稳觉,受命连夜赶到⼟⾕祠,教训阿Q,说他“简直是造反”,阿Q不仅被赖去了
⼯钱,榨去了破布衫,破棉被,破毡帽,⽽且“从此不准踏进赵府的门槛”。尽管如此,阿Q却并不敢反抗,统统接受了赵太爷开出的条件。赵太爷是骑在他头上作威作福的封建压迫者,但他却似乎没有感觉到。他的⿇⽊出乎⼈的意料,他的健忘却更让你吃惊。被别⼈打过很快就忘了,喝⼀碗酒后便睡着了,就像了结⼀件事情⼀样感到轻松和愉快。可见阿Q被封建思想毒害之深。封建统治者不仅从⾝体上去摧毁⼀个⼈,更从精神上去打垮⼀个⼈,让他精神崩溃,让他失去信⼼,成为它的顺民,良民。这便是在政治上实⾏愚民政策,让农民⼼⽢情愿地成为他们的奴⾪。阿Q就是这样的⼈,他⿇⽊了,也习惯了。以上的这些特点,⼈们习惯上称这为“精神胜利法”。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活中处于失败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盲⽬的⾃尊⾃⼤、⾃轻⾃贱、欺弱怕强、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妙法来⾃欺⾃慰,⾃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精神胜利法”是他获取⼼灵满⾜的法宝,当他被别⼈欺侮时,他就会拿出⾃⼰的法宝来,从虚⽆的精神世界中来获得⼼理安慰。
⼆、阿Q形象形成的历史原因
1、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封建思想对封建农民的影响
当阿Q调戏了⼩尼姑之后,⼩尼姑骂阿Q断⼦绝孙。这时阿Q想:“不错,应该有⼀个⼥⼈,断⼦绝孙便没有⼈供⼀碗饭,……应该有⼀个⼥⼈,夫‘不孝有三⽆后为⼤’,⽽‘若敖之⿁馁⽽’,也是⼀件⼈⽣的⼤哀,所以他那思想,其实是样样合乎圣贤传的,只可惜后来有些‘不能收其于⼼’了。”
“阿Q本来也是正⼈,我们虽然不知道他曾经蒙什么明师指授过,但他对于‘男⼥之⼤防’却历来⾮常严;也很有排斥异端——如⼩尼姑及假洋⿁⼦之类——的正⽓。他的学说是:凡尼姑,⼀定与和尚私通;⼀个⼥⼈在外⾯⾛,⼀定想引诱野男⼈;⼀男⼀⼥在那⾥讲话,⼀定要有勾当了。为惩治他们起见,所以他往往怒⽬⽽视,或者⼤声说⼏句‘诛⼼’话,或者在冷僻处,便从后⾯掷⼀块⼩⽯头。”
从以上两段引⽂可以看出:虽然阿Q只是个农民,是个⽂盲,但他却知道“男⼥之⼤防”、“男⼥授受不清”、“不孝有三,⽆后为⼤”等封建社会的纲常伦
理,可见变了味的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等反动的封建思想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封建统治者把⼀批批学者的思想进⾏扭曲之后进⾏宣扬,以达到“愚民”的⽬的,封建思想就要把⼈变为奴⾪,让他们忠于朝庭,忘记反抗。
中国的封建社会到宋以后更加成熟,同时也更加反动。程朱理学对孔孟思想⼜⼀次进⾏了⼤的歪曲。“存天理,灭⼈欲”的思想通过统治阶级的教育宣传,⾸先传给了⼠⼤夫阶层,然后⼜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甚⾄连⽬不识丁的农民也不放过。“恋爱的悲剧”这⼀节中吴妈的表现也是⼀个佐证。作品中的吴妈在受到阿Q的“求爱”之后,发抖,疯跑,⼤嚷,痛哭,寻死觅活……这⼀系列的举动在当今⼈们看来不可思议。现代⼈们认为:被⼈爱是⼀种幸福的事,⽆论你是否爱他,不爱你可以拒绝,但被爱是幸福的。⽽这么⼀件现代⼈们看来幸福的事为什么到了吴妈⾝上却成了⼀场劫难呢原因很简单,封建礼教要⼥⼈守节,“饿死事⼩,失节事⼤”的思想早已置根于吴妈的潜意识中。吴妈的感情早已⿇⽊,所以当阿Q向吴妈求爱时,吴妈想到的只能是封建礼教中的“贞洁”,⽽毫⽆⾃我情感的因素。
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化的积淀,孔孟思想,以及变了味的孔孟思想早以渗透到了⼈们的⾻髓。作者借阿Q这样⼀个没有受过正统教育的农民来表现封建⽂化对⼈们⼼灵的毒害,可见吃⼈的礼教和封建意识对中华民族的危害之深。2、农民在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地位
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在这漫长的时期,农民⼀直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活穷困,社会地位低下,长期挣扎在死亡线上。⽽且还受着上述封建思想的愚弄。但他们⼜是中国社会最庞⼤的群体,他们也要⽣存,他们也要养⼉育⼥,也要熬过⾃⼰痛苦的⼀⽣,⽽且代代相传,当然他们也少不了⾃⼰的精神⽣活。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他们也要寻求到灵魂的安慰和满⾜。可是现实是不能让他们满⾜的,他们所见到的是赵⽼太爷式的显赫,秀才式的尊贵。现实⽣活中⼏乎找不到快乐的理由。久⽽久之,他们开始向灵魂深处寻求安慰。⼼理学研究表明,⼈在极度痛苦和绝望时会产⽣美好的幻觉。这种“精神胜利法”正是贫困
低下的可怜农民的幻觉,只不过这种幻觉不是⼀时⼀⼈的偶然⾏为,⽽是在长期贫困压榨下形成的群体的必然⼼理,并且这种⼼理代代相传,成为农民们⾃娱的⽅式,来维护他们最后⼀道⼼理防线,成为他们活下去的理由。
阿Q是⾚贫的农民,毫⽆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任何⼈都可以欺负他。阿Q 为了吹嘘⾃⼰,或者就是事实,他说⾃⼰姓赵,却被赵⽼太爷打了⽿光,地保还榨去他⼆百⽂酒钱。他连姓赵的权⼒都没有,可他⼜⽆⼒去反抗,只能⽤⾃欺欺⼈的⽅式来缓解内⼼的痛苦:说是被⼉⼦打了,以达到⼼灵的安慰。
鲁迅先⽣对农民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锋利的笔解剖了阿Q式的农民的病因,⼜对阿Q式的农民寄予深切的同情。
三、阿Q形象的现实意义
阿Q形象在当今社会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化,许多思想在⼈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并且⼀代⼀代地影响下去。⽂化和思想的⾰命不可能像政治的⾰命,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新中国已经成⽴五⼗多年了,封建制度已经作为⼀种制度被推翻了,但封建思想却植根在⼈们的灵魂深处,⼀时间难以消除,他需要多少代⼈的努⼒。《阿Q正传》对剔除⼈们思想中的封建意识,尤其是“精神胜利法”这种劣根性还在发挥,⽽且还将长期继续发挥着重要作⽤。
打开历史教科书,我们还会时常发现,我们太过宣扬我们历史的悠久,⽂化的灿烂。当然,我们的过去的确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但我们的病根更有揭露的必要。疾病不除,⼈就难以健康成长,历史的痼疾不能认识和改正,社会也就不能健康地发展。
中国社会长期的奴化教育形成了置根于⼈们思想意识深处的奴性思想,这种思想有时难以让⼈察觉。很多中国⼈为了⽣存,能完全忘却⾃⼰的尊严,哪怕是最起码的做⼈的权⼒,中国⼯⼈被外国⽼板罚跪的事件已不⽌⼀次发⽣。还有这样⼀个例⼦,中国留学⽣在国外餐馆打⼯,在有⼈监督的情况下,才按照规定把盘⼦洗七遍,⽽⽆⼈之时,只洗五遍⽽草草了事,⽽每⼀个⽇本的打⼯学⽣却能在两种情况下表现⼀致。中国⼈这种做法与⼼态,正体现了中国⼈的需要被管制被监督的奴性。
阿Q说⾃⼰的祖上阔,⽽现代的中国⼈同样喜欢沉浸于过去。中国⼈说⾃⼰古代已有四⼤发明,⽽不说现在的⾼科技产业被国外控制,不说外国⼈已经⽤我们发明的⽕药打上门来了;阿Q被打了说是⼉⼦打的,钱被抢了,打⾃⼰⽿光,拿⾃⼰出⽓。当代的中国⼈呢他们的⼈⾝和财产权⼒受到侵害时,是不是都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呢不是有很多⼈忍⽓吞声吗不是有很多⼈拿“破财消灾”来⾃我解嘲吗不是有很多⼈拿“⼩不忍则乱⼤谋”来为⾃⼰开脱吗?
⽆须多举例,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下社会,就会发现,阿Q的⼦孙们遍布在我们的当今社会。他们⿇⽊、⾃私、⾃⼤⽽⼜软弱,具有着阿Q精神的⼀个⽅⾯或⼏个⽅⾯。
须要⼀提的是,我们在⽣活受措时所提倡的乐观主义精神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前者⽴⾜于现实,乐观⾯对现实是为了调整⼼境,从⽽改变现状;后者只存在于虚幻之中,精神的胜利只是为了精神的⿇醉,毫⽆现实意义。
我们从阿Q的形象上可以看出我们个⼈、集体、乃⾄整个民族的弱点。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因为鲁迅先⽣的《阿Q正传》的问世,许多⼈已经认识到了⾃⾝的这种劣根性,反思了⾃⼰的灵魂,注意了⾃⼰的⾔⾏及思维⽅式,⽽这正是作品的意义这所在。
好的⽂学作品是对时代的浓缩,对历史的浓缩,对思想根源的挖掘,对⼈性病根的解剖,鲁迅先⽣的这部名著《阿Q正传》正符合这些特征;好的⽂学作品不仅反映当时的社会⽣活,反映某⼀民族、某⼀地区的社会⽣活,⽽是对整个⼈类社会长期发挥着教育和警⽰作⽤,鲁迅先⽣的这部名著《阿Q正传》也同样符合这些特征。
由此看来,《阿Q正传》已经超越了时空,已经成为世界⽂坛上不可多得的名著,成为了对整个⼈类长期有效的⼀剂良药,成了我们永久的精神⾷粮。参考书⽬:
1.《鲁迅全集》(⼈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2.《〈阿Q正传〉的成因》(鲁迅著,中学语⽂⽹中⽹)
3.《中国现代⽂学史》(武汉⼤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4.《精神分析纲要》(弗洛伊德著)5.《阿Q与中国当代⽂学的典型问题》(张梦阳著,中学语⽂⽹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