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试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

试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

来源:尚车旅游网
丝路视野

试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

吴亚珍唐忠达

(南京南瑞集团公司,江苏南京211000)

【摘要】随着工程项目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研究其中的成本控制凸显出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建设工程成本控制的 重要性,分析了成本控制的原则。在探讨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管理中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项目成本控制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成本控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的市场竞争也 越来越大、越来越激烈,建设工程行业也不例外。企业要在 激烈的工程建设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提高企业的 项目管理水平、施工管理和成本控制水平,而这也是企业建 设发展的关键。

在当下的社会中,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新 技术以及新材料层出不穷,对建设项目质量的影响也随之增 大。此外,环境资源的使用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建设项 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相应建设工程的成本管理和 控制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项目管理的成本管理和 控制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如何做好项目的成本管理将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建设市场竞争中站稳 脚跟,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及其长远发展。

一、 建设工程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建设工程成本控制可以有效地减少材料和能源的消耗, 这是可持续发展观的体现、是企业节流的表现。而随着能源 的不断消耗,建设材料的价格不断上涨,给建设单位带来了 一定的压力。建设单位需要在各方面做好成本控制,能适当 运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来减少能源和材料的消耗,在施工现场 严格管理,减少材料的浪费,这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控制成 本的目的。建设工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发展, 为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获得生存,就必须做好自身的成本控 制,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使企业能够占据更广阔的市 场。成本控制可以说是企业的主要任务,需要从各方面进 行,在企业各部门的协调下完成,以最终能够提高企业的经 济效益。

二、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原则(一) 动态控制原则

建设工程的动态控制,也就是中间控制,在这其中,由 于建设项目的一次性特点,所以在具体工作中,只有对项目 进行动态化的控制,才能最终达到有效控制成本、提高建设 效益的根本目的。具体来说,要在工程的各个阶段做好准备 工作,要结合工程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与计 划,要注意目标与计划的可行性。到了建设工程竣工结算阶 段,虽然此时的工程成本控制意义不大,但是依然不能忽 视,亦要重视对工程成本的控制,做好工程的相关总结工作。

(二) 目标管理原则

目标的制定是建设工程成本控制的关键与首要任务。据 此,建设单位要重视建设工程成本控制目标管理工作的有效 落实,要综合建设工程的方方面面,进而提高工程成本管理 目标的科学合理性。同时,加强建设工程成本目标管理,不 仅能起到责任到人的作用,也可以通过实施检查目标,及时 发现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成本

160 •

控制在一个良性循环中。

(三) 开源与节流相结合原则

要想降低项目成本,不能只是一味的节约支出,有时增 加收入则显得尤为重要。开源与节流在成本控制中有着非常 重要的影响。这一原则的实现需要每支出一笔费用的同时应 该把预算收入做好,考虑开销小于收入,一旦发现开销大于 收入,建设单位应该及时调整不利偏差,以提高项目的成本 降低水平。

(四) 成本责任制原则

为了实施整体成本管理,必须将建设项目成本分解,保 证分类、分工和成本责任。项目经理或分包商应对企业出具 的成本指标负责。团队和个人则负责项目经理的成本目标, 以确保评估和定期评估的水平。成本责任制的关键在于明确 责任,使各部门、团体和个人都对建设项目的成本控制有着 一定的责任意识,同时其应与奖惩制度挂钩。

(五) 成本管理有效化原则

所谓的成本管理有效化,有两个主要的含义:一是推动 建设项目经理部门以最少投入达到最大产出;二是用最少的 人力和财力资源完成更多的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三、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 残缺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思想

目前,我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在成本控制管理方面的发 展还不是很成熟,许多企业都将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置于不 重要的地位,项目成本控制的随意性很强烈。许多项目在建 设过程中,金融记录并不详尽,财务状况和生产状况之间存 在着明显的差距,财务信息不能及时反馈给生产部门,生产 部门成本核算不能及时传达给财务,项目成本管理没有效 果,形式化与无效化显得尤为明显。

(二) 狭隘的管理理念和作风

在项目成本管理的工作过程中,人员分工不明确,不准 确的数据处理,造成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的失真问题普遍存 在,这大大地增加了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风险性。在我国企 业发展的过程中,员工素质不高,普遍没有形成“管理”的 概念,许多员工认为企业的成本管理是领导、财务人员的职 责,与己无关。事实上,在生产过程中,员工是第一个可以 有效控制成本的,如果一线员工缺乏成本控制的概念,企业 成本将难以控制,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将难以得到实现。

(三) 畸形的高成本投入

在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过程中,物资资源利用率 低,损耗、浪费严重的现象普遍存在,无形中加大原材料的 需求,提高项目成本。对于建设项目成本管理,采购的产品 是非常重要的,许多企业往往会应用多种渠道进行采购,采

(下转第I79页)

经验交流

基于多中心合作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

创新模式构建初探

樊晓翠

(山东协和学院,山东济南250107)

【摘要】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复杂多变且涉及广泛,在防治过程中牵扯到诸多利益相关者,这便与多中心合作防治模式的构 建理念不谋而合。同时,在多中心合作模式下,不再是单一的防治主体,农户也不再处于一味被动接受的地位,社会各界 的力量亦能够充分参与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过程中。

【关键词】多中心合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一、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为加快经济效益的发展步伐,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我国农业面源的污染现象日趋加重。“先污染后治理”的经 济发展以及自身局限性和传统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后 性导致我国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的成效犹如“隔靴搔 痒”。据相关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2013年期间,我国农业 面源所产生的化学耗氧量(COD)总量高达1100多万吨, 如此庞大的数据便意味着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情况的严峻性, 采取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防治措施迫在眉睫。为促进农业生产 的快速发展,化肥、农药等污染性农业生产要素愈加肆意使 用,其可通过渗透地表等途径不断侵入水体,从而对农产品 的质量以及生态环境的平衡造成严重不良影响。与此同时, 随着水产养殖业以及畜禽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废弃物与 畜禽的粪便量亦在不断增加,由于这些废弃物得不到妥善性 的处理,便进一步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的严重性。

二、 传统污染治理模式的缺陷与不足

从综合的角度来看,生态环境属于公物,其本身所 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导致在污染防治收费方面难以合 理调整。除此之外,另外,“搭便车”以及“负外部性”等 问题依旧是市场机制下农业面源治理的重难点,若相关 部门无法及时就各方面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那么污染情 况将日益加重。在传统环境防治模式中,不管是以为中 心的单项治理模式还是市场机制单项治理模式,在我国日益 加重的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下,均尚无法制定出有效性和针对 性的防治制度与措施。所以,不断探索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 新模式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三、 多中心合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模式的有效构建(一)建立健全农户主体学习与补偿机制

农户不仅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同时亦是农业面源污染的 主要源头之一。只有从真正意义上引导农户积极主动地参与 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当中,才能进一步加快实现防治农 业面源污染目标的进展。因此,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健 全以农户为主体的学习机制和补偿机制。

实际上,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农户并不是没有参与农 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意愿,而是缺乏对农业面源污染危害性的 认识度,并且缺少利益驱动。因此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进行 污染防治:一方面,建立健全以农户为主体的学习机制,并 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对生态经济等科学发展理念创新以及先 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以进一步深化广大农户 的环保意识和科技素质,使其从根本上深刻认识到农业面源 污染对生态环境以及农业发展的危害性,从而端正其农业生

产行为,营造环境与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 相关部门可通过落实农村补偿机制这一途径来不断调动农 户主动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积极性,鼓励其以环境与经济 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利用先进、科学的农业技术和环保型生产 要素进行生产,以从根源上降低农业生产活动中化肥、农药等 物质的使用量,最终达到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目的。

(二) 合理转变的单中心治理方式

单中心治理是传统治理模式的主体,其全面涵盖了 相关防治的制定到实施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制度实 施以及市场资源配置等各方面均由进行直接性的点对点 操作,农户只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由此便无法调动其参与 污染防治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无法发挥社会公众的庞大力 量。由此可见,转变单中心治理方式是构建多中心合作 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模式的必要前提。因此,各相关部 门应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理力量,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 抓好宏观,对相关监督体系进行不断完善,以进一步确 保相关和措施落实到位以及污染防治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 不断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大量环境管理实践证明,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社会力量 的参与作用举足轻重。所以,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亦同样离 不开媒体、公众等社会力量的参与。然而,实际上社会力量 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的参与并不顺利,人们多以防治过程 中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关注对象,导致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主 体的作用得不到实质性的发挥。因此,相关部门应在清 楚认识到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的必要性的同时对相关机制进行 不断完善,以进一步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力度。

四、结语

总之,随着农业面源污染的日益加重以及对该方面防治 措施研究的逐渐深入,人类已逐渐意识到仅单纯地依靠 单中心治理或市场机制是远远不够的。而多中心合作模式的 出现恰好暂时有效地缓解了当前的困境,但就目前来看,该 模式还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1 ]洪燕婷,仇蕾.基于多中心合作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模式

构建[J].山东农业科学,2015,47(05) :145 ~149.[2]华春林,陆迁,姜雅莉.引导农户施肥行为在农业面源污

染治理中的影响——基于中英项目调查分析[J].科技管

理研究,2015(14) :226~230.作者简介:樊晓翠( 1986—),女,山东人,研究生,

研究方向:资源环境生态研究。

16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