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研究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华民族理性与智慧的结晶
)))从5黄帝内经#素问6的角度考察
孙天胜1,高思华2
(1.徐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徐州221116;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00)
[摘要]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一对特殊概念,后来应用到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考察其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我们认为它们并非玄之又玄的东西,而是历代先民对自然现象中的规律的抽象与总结,闪烁着中华民族理性与智慧的光辉,指引着后人认识自然的道路。
[关键词]阴阳;五行;阴阳五行学说[中图分类号]B2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828(2009)01-0046-05
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概念,肇起于周初。其中的/阴阳0学说,经春秋战国诸子的发挥,到齐国的邹衍时,因其善谈阴阳,其学派被称为/阴阳家0,汉代董仲舒将阴阳家的一些观点纳入儒学体系中,建立了自己的阴阳学说,后经张载、程颐、何塘、王廷相等诸多学者的深入阐发,渐渐从学坛走向民间,日益深入人心。其中的/五行0学说,始见于5尚书6,后经5左传6、荀子、邹衍、墨子、孙子、董仲舒、王安石、周敦颐等后人的积极探索,应用到了人文科学的诸多领域。阴阳五行学说因此成为中国哲学里的一对独特的概念。
细究阴阳五行学说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我们认为,追本求源,阴阳五行学说并非玄之又玄的东西,而是对自然规律的抽象总结,是中华民族理性与智慧的结晶。
一、阴阳学说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发现,大自然虽然物种纷繁,但整个自然界却又是浑然一体的。自然界中所有生命现象的生息变化,都与天地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天地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了循环往复的白天与黑夜、温热与寒凉的自然变化,而天地间所有事物的运动变化,又都与这循环往复
[收稿日期]2008-10-16
的白天与黑夜、温热与寒凉的自然变化息息相关。为了探明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规律,古人首先对左右着万物变化的天地自然的运动规律进行
了归纳总结,阴阳学说便应运而生了。
从现有的文字资料来看,阴阳的概念在周初就形成了。这从现存最古老的典籍5尚书6、5易经6、5诗经6中可以得到证实。一般认为5尚书6和5易经6的大部分文字成书于周前或周初,5诗经6成书于西周至春秋末年之间。5尚书6和5易经6中阴阳只是单字出现¹,而5诗经6中阴阳出现较多,且已有并列的阴阳出现,意义也已很丰富了。说明至5诗经6成熟的时候,阴阳学说已基本形成了。
从这三部典籍中可以看出,最早听说的阴阳只是一个明与暗的相对的日常观念,仅反映了阳光照射到与照射不到这两种自然现象。阳光照射到的地方就叫做/阳0,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就叫做/阴0。以后,随着人们对这两种自然现象的观察不断深入,阴阳概念的内涵也就不断地扩展。
人们发现,阳光照射到的地方相对明亮,照射不到的地方相对阴暗;阳光照射到的地方相对温暖,照射不到的地方相对寒凉;太阳出来有阳光照射就是白天,太阳落下无阳光照射就是黑夜;在有阳光的相对明亮、相对温暖的白天地气向上蒸发,没有阳光的相对黑暗、相对寒凉的夜晚则天气向
[作者简介]孙天胜(1956-),男,徐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高思华(1957-),男,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¹5尚书6中单个/阳0字出现6处,单个阴字出现3处,5易经6中仅见一个/阴0字。
46下沉降;地气上升于天而成云,云积到一定程度便形成雨而下降于地;位于南面和上面的光照充足而明亮温热,位于背面和下面的阳光不足而黑暗寒凉;动物多是白天出动而夜间安静,,于是,阴阳的概念中便逐渐增加了明与暗、热与寒、昼与夜、上与下、升与降、南与北、动与静等相对属性的内涵。
人们发现,在自然界能用阴阳的概念来概括的现象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如水与火、润与燥、东与西、男与女、雄与雌、刚强与柔弱,,随着生活的实践,人们更渐次发现这明与暗、寒与热、升与降、静与动的变化与四时的往来、昼夜的更替密切相关,四时往来如环,昼夜更替无端,而四时的往来、昼夜的更替又与天体的运转亦即天上的日月星辰与地球的相互运动密切相关,是地球和太阳等天体的相互作用造成了天地间春夏秋冬四时的往来和昼夜明暗的更替,造成了阴、晴、明、暗、风、云、雨、雪、雷、电等各种自然现象,造成了风、热、暑、湿、燥、寒的气候变化,孕育了山川草木和芸芸众生,构成了纷繁的大千世界。而大千世界中各种生物的升息变化,无不时刻为天地自然变化所左右,无不与天地自然变化服从于统一规律。人们渐渐萌生天地之气的交感化生万物的思想,当这种思想被越来越多的直观事实所验证以后,先哲们恍然大悟: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是感天地之气而生的,随天地之气的变化而变化,要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必须首先把握天地自然变化的基本规律,然后再依这个基本规律去剖析认识各种具体事物及其变化。
古人发现,天地自然的变化具有以下规律性:
一是春夏与秋冬、昼与夜、气候的寒热燥湿等自然现象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属性。如:天与地相对立,又统一于大自然之中;春夏与秋冬相对立,又统一于一年的四时变化之中;昼与夜相对立,又统一于一天的明暗变化之中;寒与热相对立,又统一于温度的变化之中;燥与湿相对立,又统一于湿度的变化之中;升与降相对立,又统一于运动形式的变化之中,,
二是这些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矛盾方面又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如没有天,也就无所谓地;没有春夏,也就无所谓秋冬;没有白天,也就无所谓黑夜;没有温热,也就无所谓寒凉;没有燥,也就无所谓湿;没有升,也就无所谓降,,
三是这些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矛盾方面又都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如天上的云积累到一定程度可变成雨降于地而转化为地上的水,地上的水又不断地蒸发向上而转化为天上的云;随着天地的运转和时间的推移,春夏逐渐转化为秋冬,秋冬逐渐转化为春夏,白天转化为夜晚,夜晚转化为白天;温热转化为寒凉;寒凉转化为温热;燥转化为湿,湿转化为燥,,
四时这些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矛盾方面中又都包含着无限可分的矛盾方面。如天为阳、地为阴,然天地无垠又各有高下;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然春夏之中有温热的不同、秋冬之中有凉寒的差异,春夏秋冬每一季节之中又都包含着昼夜的更替和寒热燥湿的变化;昼为阳、夜为阴,然白天之中有太阳处于上升阶段的上午和太阳处于下降阶段的下午,黑夜之中有太阳继续下落的前半夜和太阳渐渐上升的后半夜;热为阳、寒为阴,然寒热又都是相对的,又都有程度的不同,,
由于天地间各种事物的运动变化无不与天地自然变化服从于统一规律,于是,人们就把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用阴阳来进一步抽象和升华,阴阳也就逐渐变成了/有名而无形0的哲学概念,而且具有了对立统一、互根互用、相互制约、消长转化、无限可分的基本规律,并用之于解释自然界具有对立统一属性的各种事物的运动变化,阴阳学说就这样形成了。也就是说:
1.阴阳的概念是对具有相对属性的自然现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如天与地、日与月、昼与夜、春夏与秋冬、明与暗、寒凉与温热、上与下、升与降、动与静、南与北、东与西、水与火、润与燥,,
2.阴阳的变化规律是对自然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阴阳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自然现象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属性特点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阴阳的互根互用规律是对自然现象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矛盾方面各以其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基础的运动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阴阳的互相制约规律是对自然现象的各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矛盾方面此强则彼弱、此弱则彼强的运动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47阴阳的消长转化规律是对自然现象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矛盾方面可以互相转化的运动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阴阳的无限可分规律是对自然现象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矛盾方面之中又都包含着无限可分的矛盾方面的运动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诚如古人所谓/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0(5管子#四时6)/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0(5庄子#知北游6)/一阴一阳之谓道。0(5周易#系辞上6)阴阳是天地自然变化的最基本的道理和规律,而天地四时的循环往复就是阴阳最基本的法则。四时的运转时又是有规律的,阴阳就是总结天地四时运转的规律而抽象形成的,阴阳之理就是天地自然变化之理,阴阳的运动变化规律是与天地共存而恒久不变的。
阴阳学说形成后,被广泛运用于政治、军事、天文、地理、术数、医学、农业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各个方面。为人们解释了种种原来解释不了的现象,并指导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
可以看出,经过漫长的思索,阴阳终于被人们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来,变成了古代的一种哲学概念,一种世界观,一种学说。它的形成是/道法自然0的结果,是古代哲学家对大自然变化规律进行高度抽象和升华后而形成的用以解释自然和研究自然的方。
毋庸讳言,大自然的万千变化,仅一个具有对立统一规律的阴阳学说是不可能理解的了的。阴阳学说只能说明具有对立统一属性的事物和事物内部的两个矛盾方面的相互关系及其与自然变化的相互关联,不能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自然变化的相互关系。因此,在阴阳学说形成的同时,另一个用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自然变化的相互关联的学说)))五行学说也逐渐形成了。
二、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一样,其/道之所生0也是源出于天地自然变化的/候之所始0,也就是说五行学说同样是古人根据自然界的气候和物候现象,归纳和抽象天地气化的规律而形成的。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自然界各种生命现象的产生和消亡,都与天体的运转、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天体的不断运动造就了天地阴阳48的不断变化,天地阴阳的相互作用造就了春温、夏
热、长夏湿、秋凉、冬寒往来运转和风、热、暑、湿、燥、寒的偏盛偏衰。万物的成败生死,一方面取决于其内在的本质因素,一方面取决于外在的气候条件。正如5黄帝内经#素问6所说:/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即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彰。0六气的运动变化是万物产生和消亡的根本的外在条件,没有六气的运动变化就没有万物的生化,生命也就不复存在了。古人还发现,风、热、暑、湿、燥、寒六气的变化,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具有一个自稳调节的规律,自然界万物感六气而生化,亦同样随六气的盛衰而盛衰,与天地变化服从于同一规律。正是为了探索自然界中各事物的相互关联,古人对自然规律进行了总结归纳,升华而形成了五行学说。也就是说,五行学说之/道0,是自天地气候、物候的变化规律中归纳抽象而来的,亦即5素问#五运行大论6所谓:/候之所始,道之所生。0
1.木、火、土、金、水是四季五时气候特点和生化特点的抽象
如前所述,黄河中下游流域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而夏季长于其他三季,夏季的后半至入秋之前正值梅雨季节,故古人将此雨湿偏盛的季节称之为/长夏0。万物皆由春温之时而生发,夏热之时而长大繁茂,长夏雨湿之时而变化结实,秋燥之时而收敛凋零,冬寒之时而闭藏。根据这一特点,古人便以木、火、土、金、水这五种概念来取象比类,以木的生发条达特性来代言春风的温暖和万物对于此时而生机勃发的物候特点,以火的炎热向上特性来代言夏气的炎热和万物对于此时而长大茂盛的物候特点,以土的孕育变化万物特性来代言长夏之气的湿润和万物对于此时由禾而变为秀实的物候特点,以金的沉降清肃特性来代言秋气的凉燥肃杀和万物对于此时而收敛凋零的物候特点,以水的不管流于何处必即渗藏于地下的特性来代言冬气的寒冷和万物多于此时而闭藏的物候特点。这里的木、火、土、金、水并不是什么物质的名称,而只是春、夏、长夏、秋、冬的气候和生化特点的一个抽象用语,即5尚书#洪范6所谓/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0曲者,弯曲也、曲折隐秘之处也,直者,伸也,伸直也,曲直,意即有弯曲而伸直、有弯曲隐秘之
处而伸达于外,以言喻生机之勃发;炎者,火光上也、盛大之貌也,上者,升也、盛也、大也,炎上,以言喻向上和盛大繁茂;稼者,禾之秀实为稼,茎为禾,穑者,古可收曰穑,稼穑,植物之由禾而秀实而成熟的过程也,以言喻变化;从者,顺也、随也,革者,改也、变也,从革,以言喻自然而然之变革;润者,渗入于他物之内也,下者,降也、入地也,润下,以言喻向下和闭藏。可见,这里的木、火、土、金、水分别是曲直、炎上、稼穑、从革、润下的同位语,分别代表了其所言喻的万物之于五时所表现的生、长、化、收、藏的生化特点,当然也代表了春风温暖、夏气炎热、长夏湿润、秋气凉燥、冬气寒冷的气候特点。
2.五行相生是对五时气候、物候运转规律的抽象
既然五行的木、火、土、金、水是春、夏、长夏、秋、冬五时气候变化特点和万物生化特点的抽象,而一年的气候是由春而夏而长夏而秋而冬循环往复,万物生化也是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而生生不息。就气候变化而言,没有春天的温,就没有夏天的热;没有夏天的热,就没有长夏的湿;没有长夏的湿,就没有秋天的燥;没有秋天的燥,就没有冬天的寒;没有冬天的寒,就没有春天的温。就万物生化而言,冬天的藏,孕育着春天的生;春天的生,是夏天盛长的先决条件;夏天的长,是长夏化的基础;有长夏的化,才有秋天的收;有秋天的收,才有冬天的藏。把这个规律以木、火、土、金、水加以归纳,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可见,五行相生规律是古代思想家对五时气候和物候运转规律的抽象。
3.五行相克是对自然气候制胜规律的抽象古人发现,气候的变化,不仅具有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的运转规律,而且六气之间还具有一个互相制胜的规律,即5素问#六微旨大论6所说/六气五类,有相制胜0,风可胜湿,湿可胜寒,寒可胜热,热可胜燥,燥可胜风。春本应温,但若是凉燥偏胜,则温气不及而万物之生机被遏;夏本应热,但若是冰雹寒雨偏胜,则热气不及而万物之盛长被伤;长夏本应湿,但若是风气偏胜,则雨水偏少而万物之化不及,秋本应凉燥,但若是热气不减,则凉气来晚而万物当收不收;冬本应寒,但若是雨湿偏胜,则气温偏高而影响万物之藏。同时,六气若有偏胜,则必有制胜之气来制约之,即5素问#至真要大论6所谓/有胜则复0,风气偏胜,
则燥气来复;燥气偏胜,则热气来复;热气偏胜,则寒气来复;寒气偏胜,则湿气来复;湿气偏胜,则风气来复。若只胜不复,则亢而为害。正是这种有胜有复的自稳调节,才维持了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气候变化的动态平衡,才保证了自然界万物的生生化化。即如5素问#六微旨大论6所说:/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0古人把这种六气相胜的规律结合木、火、土、金、水加以归纳,就形成了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五行相克的规律。也就是说,五行学说中的五行相克规律就是古人对自然气候制胜规律的抽象。
4.五行的乘侮是对自然气候异常相胜规律的抽象
古人发现,六气在互为胜复的运转过程中,不仅有正常的自稳调节,而且还有异常的气候灾变,若一气偏胜太过,不仅可以制约其所胜之气使之更加不及,而且还可以制约其所不胜之气使之偏衰,若一气偏衰太过,则其所不胜之气和所胜之气均可亢烈为害。无论是不及还是太过,又均都影响自然界万物的升华而产生相应的偏盛偏衰。5素问6的七篇大论对此做了不厌其烦的讨论,足见古人对这一特点的观察之细和重视之至。正是根据这一自然规律,古代思想家便抽象提出了/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0(5素问#五运行大论6)的五行乘侮的基本认识。
5.事物的五行归类,是根据事物与五时和六气盛衰的紧密联系而划分的
为了解释自然界万物与自然界气候变化的相互关联的规律,古人根据万物的盛衰变化与春、夏、长夏、秋、冬和六气盛衰的对应关系将自然界的事物做了五行的分类。比如:
根据东方气候相对偏温,与春天相类;南方气候相对偏热,与夏天相类;气候相对偏湿,与长夏相类;西方气候相对偏凉偏燥,与秋天相类;北方气候相对偏寒,与冬天相类,便将东方归属于木,南方归属于火,归属于土,西方归属于金,北方归属于水。
根据春天气候温暖,万物生发,自然一片青绿,便将青色归属于木;夏天气候炎热,昼长夜短,为一年中光照最充足、最明亮的季节,便将类于火
49光和太阳之色的红色归属于火;长夏万物多有禾茎化为秀实,由绿而渐变为黄,便将黄色归属于土;秋季气候凉燥清肃,万物凋零,霜降时下,地色变白,便将白色归属于金;万物多于夜间黑暗之时伏藏,白天明亮之时动作,于冬季寒冷之时闭藏,而冬季是一年中昼短夜长、光照最弱、相对最暗的季节,便将黑色归属于水。并进而根据颜色分类,将青色之物皆归属于木,将红色之物皆归属于火,将黄色之物皆归属于土,将白色之物皆归属于金,将黑色之物归属于水。
根据万物的生化与地理方位和风、热、湿、燥、寒的相互关系,将茂盛于东方的或于温暖的气候条件下生化最盛的生物归属于木类,将茂盛于南方的或于炎热的气候条件下生化最盛的生物归属于火类,将茂盛于的或于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生化最盛的植物归属于土类,将茂盛于西方的或于凉燥的气候条件下生化最盛的生物归属于金类,将茂盛于北方的或于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生化最盛的生物归属于水类。
根据人体脏腑与五时的关系,将性喜条达、气主升发,与春气相应的肝脏和与肝脏有关的胆、筋、目、爪等组织器官归属于木,将主神明、主血脉,与夏气相应的心脏和与心脏相关的小肠、脉、血等组织器官归属于火,将喜燥恶湿、主化生气血以养五脏,与长夏之气相应的脾脏和与脾脏相关的胃、肌肉、唇等组织器官归属于土,将气主肃降,与秋气相应的肺脏和与肺脏相关的大肠、皮毛等组织器官归属于金,将主藏精气,与冬气相应的肾脏和与肾脏相关的膀胱、骨、齿、发等组织器官归属于水。
6.五行互藏是对五时气候各有五方之异,五时气候各有五气盛衰之特点的抽象总结
每年气候虽然都是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但由于地势的原因,每一时的气候又各有其五方的差异,东方偏温,南方偏热,偏湿,西方偏凉偏燥,北方偏寒。同时,由于天地的不断运动感召,即便是同一地域同一季节,也各有风、热、湿、燥、寒的偏盛偏衰。也就是说,无论是属木的春天,还是属火的夏天,还是属土的长夏,还是属金的秋天,还是属水的冬天,既都各有东(木)、南(火)、中(土)、西(金)、北(水)之地理性气候的差异,又都各有或偏温(木)、或偏热(火)、或偏湿(土)、或偏凉偏燥(金)、或偏寒(水)的六气盛衰的不同,并且任何地域任何季节的气候,又都是在50风、热、暑、湿、燥、寒六气的互为胜复、互相制约的
自稳调节作用下才可维持其动态平衡。显而易见,五行互藏的认识就是古人对上述自然规律归纳抽象而提出来的。
综上所述,五行学说完全是在总结自然气候变化规律和自然界万物的生化和气候变化的相互关联的规律的基础上而抽象形成的,它不仅继承了古人在观察揭示自然规律方面所做出的巨大成就,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古人从天体的运动、天地的相互感召来认识气候的变化,以天地一体、四时一体、万物一体的整体恒动的观点来认识自然界所有的事物,以自然变化规律来分析探讨具体事物的内部变化规律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阴阳五行学说是对自然规律的抽象总结综上所述,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都是抽象升华了古人对天地自然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性认识而形成的,这两种学说优势互补,互相为用,就构成了古人用于解释自然、探索自然的世界观和方)))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思想可谓中华民族理性与智慧的结晶。她反映了中国人的空间意识,这种空间意识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她认为自然并不是外在于人的对象,作为人的对立面而存在,而是与人息息相关。人并不站在自然的对立面与之抗衡,而是与自然融为一体。人类本身是自然界和谐的一个组成部分,顺着自然规律,从根本上和自然相合,这就是/天人合一0。只有天人合一,才谈得上宇宙的整体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都是主张/天人合一0的,尽管道家倾向于把人自然化,儒家倾向于把自然人化,但他们都认为人和自然是一气相通的。人在自然中成长,和自然是同态对应的,人在宇宙整体中,既是主动的,追求与天道(自然规律)相一致,又是被动的,为宇宙的整体性所规定,所制约。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又在大自然中生活,当然与自然界有着同一性。在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指导下,古人把人和自然相类比,认为人身是一个小天地,这种把人比作小宇宙的类比方法,曾多年来被认为是极不科学的机械类比,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愈来愈验证了先人的惊人预见。总起来看,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国大地上流行了3000多年,一直闪烁着理性与智慧的光辉,永远指引着我们认识自然的道路。
(责任编辑:张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