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东口老子文化研究会 整理
1、老子是何时、何地人?
老子是先秦时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人们所熟知的著名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被誉为世界历史上最有思想、最有智慧的文化名人之一。他大约生于公元前571年,卒于公元前471年(老子青牛出关之后不知所终)。老子出生地有两种说法:普遍认为他出生在河南省鹿邑县,也有说他出生在安徽涡阳。其实两地相距不远,也许在先秦时代同属于楚国的苦县。 1、 老子与焦作有什么关系?
现在许多地方都在打老子牌,不是焦作要赶这个时髦,而是事出有因(此句可删)。2002年,焦作温县东口村在建希望学校的时候,挖出了一尊老子石像和一些残缺的石碑,从而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注意。经过考证,这尊石像的雕刻时间应该在北魏以前,石碑记述东口村在很早以前就有“玉皇庙”、“太清观”;村民世代传说老子曾在这里悟道。距离东口村不远有一个“相逢村”,就是(据说)因孔子在这里拜访老子而得名。综合这些资料,今人经过研究认为,当时老子在周朝国都(都城)洛阳任“守藏室之史”,辞官以后,就到了一河之隔的京畿之地——东口村(附近?)修行悟道。在东口村(这里)他读书思考、分析思辨、洞察世事、提炼升华,酝酿形成了他独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以后写下《道德经》奠定了基础。
1
3、《道德经》是一本什么书?
《道德经》只有81章,五千多字,可称为是最迷人的一部奇书,它是一部思想深奥、内涵丰富的哲学书,也有许多人认为它是一本政治书、军事书。《道德经》流传久远、文简义奥,错简、异文甚多。两千多年来,此书被翻译成100多种文字,在西方其影响仅次于《圣经》。评注《道德经》的注者,不下数百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如:19章有一句“绝学无忧”就有至少三种解释:一说弃绝学习就没有忧虑了;二说“绝学”是指抛弃那些圣智、仁义、巧利的学问,将其置于身外,免去权欲的诱惑,做到无忧无虑;三说老子的“绝学”就是绝招,是指至深、独到的学问,只有取得不同于世俗的独到学问,才能获得对私欲无所冲动得自由。
4、 老子所说的“道”究竟是什么?
这是一个非常难理解的概念。一些人认为:它是物质性的东西,也有人认为它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总体来说,大家共同认为,“道”是物质本原,是世间万物必须遵偱(循)的规律。道产生于宇宙生成之前,是运动变化的、不是静止僵化的;自然界物质变化、人类社会变迁、人的思维运动等等,都是依赖“道”的主宰,道是用语言说不清、道不明的。《道德经》用37章论述道,仍然不能使人一目了然,其深邃奥妙,吸引无数人历经两千年探索研究而乐此不疲。
5、 老子所说的“德”又是什么?
2
“道”是客观存在的本原事物及其发展规律,而“德”是指人类认识并按客观规律办事。道和德不可分离,又有区别。道的属性表现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德有上下之分,只有“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上德是朴德、玄德,是万物大母“道”属性表现出来的“德”,涵盖诚信、谦下、柔顺、不争、简朴等品德。“下德”是背离道的精神,便是失德。 6、 后人是如何评价老子及其著作的?
老子及其著作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对其评价褒扬赞颂者多,贬谪诋毁者少。有代表性评价如:孔子说:“老子其犹龙也”;庄子说:“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孙中山晚年曾说“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实在比西方好。”鲁迅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者《道德经》,象一眼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美国学者浦克明说:“《道德经》肯定会成为未来社会家喻户晓的一部书。”另外,也有部分学者认为道德经有消极处世、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倾向。 7、《道德经》究竟是不是一步兵书?
郭沫若说:道德经又是一部兵书。唐朝王真说:道德经未尝有一篇不属于兵意也。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强调道德经尤为言兵者师之。资产阶级革命家(近现代思想家)章太炎认为道德经概括了古代兵书的要旨。现代学者翟青发表《老子是一部兵书》的文
3
章,明确提出这一观点。很多人认为道德经不能算是一步兵书,因为它不是以研究军事及战略战术问题为主旨的。在《道德经》一书中,可以找到兵字的只有九章(30、31、36、46、50、57、69、76、80)其它谈兵的有19章,喻兵的有20章,这些都是把军事问题作为阐述哲学问题的例证。老子的反对战争态度很明显,他在论述哲学问题时,仅仅是把军事作为一种现象加以论说,而非具体论述战略战术。所以,把《道德经》称为兵书的论据不充分。
8、《道德经》是否含有诡诈阴谋之术和消极的处世态度?
道德经中的一些文字容易引起误解:“无为而无不为”(37、48)“圣人后其身而身先……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7)“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65)“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徵明。(36)从韩非子的《解老》《喻老》起,到宋明的程朱理学都有对老子的误解。纵观全书,可以看出老子实际上反对权诈、巧伪,要人返璞归真,保持婴儿的纯洁状态。道德经中“功遂身退”(9)“多言数穷,不如守中”(5)“不尚贤,使民不争”(3)“至虚极,守静笃”(16)“柔弱胜刚强”(36)等等观念被人误解是消极厌世或出世的。事实是,老子的无为是顺其自然的态度对待百姓,不争是说不要伸展自己的侵占欲,谦退守中是希望人们不显露锋芒,功成身退是要人们不要过分追求名利,柔弱不是懦弱,而是要人们内藏深远,宁静致用。
4
9、为什么说《道德经》体现出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很长时间学术界对老子的思想属于唯物还是唯心认识不一。哲学家吕振羽等认为是唯心的。学者范文澜等认为是唯物的。也有一部分专家认为老子思想唯物、唯心的成分都有。如果综合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斗争的实际状况和客观效果,参照西方划分标准,我们应该把老子思想主要归类在唯物范畴。这是因为老子的道是在天地混沌时就存在的一种物质实体。所谓“道生一,一生而,二生三,三生万物”(42)构成宇宙体,表述了物质是第一性的。
10、《道德经》所包含的朴素的辩证法有哪些?
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42)揭示了阴阳对立之和,事物运动中的对立统一关系。老子对自然现象认识,如:大小、多少、高下、远近、厚薄、重轻、静躁、白黑、寒热、合张、光尘、壮老、雌雄、母子、实华、正反、同异等等。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如:美丑、善恶、强弱、利害、祸福、生死、荣辱、愚智、吉凶、兴废、进退、主客、是非、巧拙、辨纳(辩讷?)、公私、难易、真伪、贵贱、贫富、治乱等。老子把自然界和社会这些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循环运动的规律给以充分说明。例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恒也。(2)用对立统一观解释“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大小、多少由量变到质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5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63)在一定条
5
件下,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11、老子认识世界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老子的认识论有三个基本点,也可以说是三个基本方法。一是“观”,要以物观物,保持内心的安静“守静笃”(16)排除人的情感欲望干扰,静观事物本相。二是“明”,“知常曰明”(16)就是知道事物的条理法则。“见小曰明”(52)就是从细微处观察。“是谓微明”(36)微妙显明,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三是“玄览”(10)就是理性思考自然和社会问题。有人根据47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从而认为老子轻视社会实践、轻视感性认识,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我们认为这可能是老子思想的局部看法,不影响其整个思想体系。
12、老子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
在老子的著作中,出现很多“鬼神”字眼,老子是不是就是相信鬼神的存在?这个问题在学术界有所争论。主张无神论者指出:老子认为“道”这个宇宙本体产生在“帝”“天”“鬼神”之前,否定了作为“人格神”的“天”的尊严。老子还以许多自然现象的自生自化、不假外力宰割说明无神论的观点。如:23章“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说明自然过程不受超自然的意志支配。
13、老子突出的政治思想是什么?
“无为而治”是老子突出的政治思想。这是老子的宇宙观和
6
社会观相结合的产物。在《道德经》里这一论述俯拾即是:“爱民治国,能无为乎?”(10)“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63)“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2)“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48)“我无为,而民自化”(57)“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败(失?)”(64)“治大国若烹小鲜”(60)老子所说的无为,并不是消极无所作为,而是尽可能少繁政,税赋、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少折腾。越简政越好,“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58)执政者清净无为,一切顺应自然,人民才会安居乐业。
14、老子有什么样的社会理想?
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使有仁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0)对这一论述,有人说这是消极幻想,有人说是空想的乌托邦。老子想象的社会是效法自然建立平等社会,人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自给自足。当时,这种思想既是进步的,又是空想的。
15、老子的人生观有哪些基本内容?
老子认为人生的总原则应该是:顺应自然法则而无私也。 其一,人要尽力为众人服务,为社会生产而不要占为己有;尽力施人,不求回报。老子说:“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79)就是“为而不有”。其二、人应该公而无私。“天地所以能
7
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也?故能成其私。”无有私心处事,才能受到世人尊重。第三,人应当致虚守静。“为天下溪,常德不离“(28)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37)“清净为天下正“(45),希望人们在繁忙的事务中静下心来,在浮躁中稳定自己。第四,老子主张柔弱不争。“弱者者(衍文?)道之用”(40)“柔弱胜刚强”(36)还说“不敢为天下先”(67)。“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老子认为柔弱是生命的标志,不与别人争名夺利。从而避免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和无谓纷争。
16、老子怎样论述“名”与“实”的关系?
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1)其意思是说:天地之始并没有概念“名”的存在,天地存在于概念之前,独立于思维之外。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意识。老子在第一章就提出“道”和“名”的关系,起到了提纲携领的作用。
17、在充斥矛盾的世界里,老子主张如何处世?
老子从美丑、善恶说起,举出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六对矛盾事物相比较而生存、相依靠而生长的辨证理念。在第二章首次提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主张用无为的态度处理世间一切事物,要求人们尊重自然规律,不凭主管意愿办事用无为的手段达到有为的目的。
18、怎样理解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的观点?
8
在老子生活的年代,“尚贤”是一种时髦的主张,即尊崇“贤才异能”之人。老子看到“尚贤”所带来的追逐名利的的(衍文?)负面影响,反其道而行之,提倡“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恒使民无知无欲”,(3)期望达到人人无私欲、不攀比,回归自然纯洁,天下就可以得到治理了。
19、老子对“道”作了怎样的形容和比喻?
老子用“道冲”“渊、湛”“挫锐解纷,和光同尘”(4)来具体描述“道”的形象。他认为道虽然是空虚的、磨掉了锐气、解脱了烦扰;隐蔽了光芒,混同尘俗。但是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好像是万物的主宰,深邃不知道它是不是存在,好像是在天帝出现之前就存在。这些论述既是唯物的又是神权的否定。
20、《道德经》怎样否定“天地人格化”
先秦时期由于人们的宇宙观呈多元化,有神论者把天地人格化,赋予它情感和理性。老子认为天地是自然存在,无情无义,“天地不仁”“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5)天地没有仁爱、意志,天地之间就像个风箱一样,越鼓动风越多。因此说明,“多言数穷,不如守中”,(5)政令繁苛加快败亡,不如守住虚静。
21、“谷神”“玄牝”的寓意是什么?
谷神,不是神灵之神。谷,是指山谷虚空,比喻“道”;神,是不测的变化。“谷神不死”(6)比喻永恒存在的“道”。“玄牝”(玄牝之门?)是指幽深的母性产门。老子用这两个比方说明道的永恒,说明道的作用非常大,是产生天 地万物的始源。
9
22、关于“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是为人智慧还是诈术? 《道德经》第七章,老子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研究者曾有许多不同解释。一种认为,老子讲,圣人无私,反而能够赢得爱戴,是一种先人后己的精神;另一种认为,老子所说的是一种权术,是“圣人”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攫取更大的私利而耍的一种虚伪手段。仁智互见,可以讨论。我们认为:在处理公与私,人与己的利害关系时,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先公后私,先人后己”总比“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好得多。即使“无私”者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成其私”---获得赞誉或更大的私利(这往往是别人踹度)那么,他们的这些获得也是应该的。如果人人都能达到“无私”境界,社会和谐将是必然的。
23、老子为什么特别推崇水的德行?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8)老子认为最善的德行应该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老子一连用了七个“善”字,说明水居住在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深不可测;与人交往真诚、友爱无私;说话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治理有方;处事能够善于发挥特长,恰到好处;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总而言之,水有柔和,甘居卑下,可塑性强,滋润万物,不与人争等等良好品行。
24、功成身退与适可而止里面蕴含什么哲理?
10
老子说:“揣而盈之,不如其已”(9)持执得过于盈满,不如适可而止。事物都有“在一定条件下,有向自己反面转化的可能”。所谓“物极必反”就是这个意思。百万富翁可能一夜之间变为赤贫,高官权贵也可能瞬间变为阶下囚。这些往往是被胜利冲昏头脑,富贵而骄,贪心不足造成的。做人办事,均应留有余地,不可太过。知进知退,方能明哲保身。含藏收敛,是老子的一贯主张。
25、老子在修身方面是如何论述的?
老子认为精神和形体、主观客观都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从修身、为学、治国等现实生活中,应该将精神和形体合一,即“载营魄抱一”,人要安居于长居之所,专一慎独,须臾也不能接受物欲的诱惑,达到婴儿一般的纯真、致柔温顺。
26、“有之为利,无之为用”是怎样的辨证关系? 车子的作用是载人运货,器皿装盛物品,房屋供人居住,这些都是空虚的部位如:毂、器皿和房子中空部位,发挥了作用。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不要仅看到有形的部分,也应该看到无形的部分,“有无相生”,只有在共存的情况下,整体作用才能发挥出来。当其无,才“有车之用、有器之用、有室之用”(11)。本章就现象谈事物的辩(辨?)证关系,第一章,老子也谈有和无,那是超脱具体现象的有无。
27、“圣人为腹不为目”是不是否定人们的精神生活? 老子所说的“五色、五音、五味”(12)并不是指一般视觉、
11
听觉、味觉感受,而是说令人“目盲、耳聋、口爽”的不雅形象、靡靡之音、奢侈美味等能够使人行为不轨,所以不要过分追求。这并不是要否定人的精神生活。
28、为人要傲然而立,不必“宠辱皆惊”
“宠辱皆惊,贵大患若身”(13)老子形象的描述了失去人格尊严的病态,还指出“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受宠是卑下的。不要太看重权势者的评价。更没有必要在“赐宠者”面前诚惶诚恐、曲意逢迎,保持自己的独立、完整人格,傲然立于人前。
30、为什么说“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老子在14章用经验世界的一切概念来形容“道”,然后又一一否定。这种虚无缥缈、听不见、看不到、摸不着,不见其首尾的恍惚是真实存在的。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最高范畴。
31、究竟是“蔽而新成”还是“蔽不新成”?
得道之人“微妙玄通,深不可识”(15),他们掌握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谨慎警惕,严肃洒脱,融合淳朴,旷达深厚。老子总结说,他们“不欲盈,故能蔽而新成”。有些版本把“蔽而新成”作“蔽不新成”。这两个词汇意义相反,前者说要去故更新,后者说要安于守旧。联系上下文义,似乎应该是蔽而新成。
32、“至虚极,守静笃”是不是消极无为?
“至虚极,守静笃”(16)的意思是要尽力使心灵虚寂到达极点,使生活清净坚守不变。世事纷烦(繁?),人要守住清净
12
谈何容易。老子认为“万物并作”再复杂,也是循环往复的。因此,人不能浮躁,以虚心的态度静观万物的发展变化,切不可轻举妄动。这些论点看似消极,实则沉稳。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