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请用蓝色或黑色钢笔、圆珠笔直接在试卷上作答。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为下文中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论英雄不计成败,数( )风流可鉴兴亡。中华近代,国难当头,百年忧huàn( ), 同仇敌忾( )。聚散沙成铁塔,变弱者为健儿。东方巨人如睡狮惊醒,民族魂 pò( )化为凤凰涅磐。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古今名家写诗、著书都是反复 、修改而成稿,但也不免有缺少灵感之时。杜甫有一首诗这样描写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读到此处我就想,如果把“臣”字改成“爷”字,不更能表现李白酩酊大醉时狂放不羁的 吗?想到这儿,似乎杜甫也要来拜自己为一字之师了。每每觉得自己与作者并驾齐驱时,我就深深感到了读书的 。 A.锤陈 个性 乐趣 B.琢磨 个性 快乐 C.锤陈 性格 快乐 D.琢磨 性格 乐趣。 3.古诗文默写:(6分)
(1)窈窕淑女, 。(《诗经》) (2) ,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3)苏轼《水调歌头》中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 , 。 (4)王维《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 , 。 (5)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6)初中生活即将结束,在分别之际,请你从古代诗歌中选两句抒发积极进取精神的诗句送给同学们: , 。
4.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在横线上。(4分)
①据记载,随着生产力,爆竹经历了爆竿、爆仗、鞭炮、烟花几个阶段。②有关爆竿的最早记载距今已有2000多年前了。《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初一,③鸡叫头遍的时候,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逐节将一根竹竿燃烧,来驱逐瘟疫和恶鬼。到了唐朝,这种燃烧竹竿的方式被人们称为“爆竿”。火药诞生后,有人尝试着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渐渐代替了火烧竹子。到北宋时,民间已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烧物,还出现了单响和双响的区别,人称“鞭炮”。④到南宋初年,烟花这种更具有观赏性的燃烧物才出现了。盛极之时,可同时放烟花百余架。
① ② 5.语文综合运用(4分)
科学家在2000年对全国部分省份的51名文理科以第一名考入北京大学的学生进行20项跟踪调查,以了解他们的成才的秘诀。下表是调查表的一部分,请你仔细分析,回答后面的问题。
对2000年全国高考北大51个第一名的调查各种因素在高考成功中的作用(百分) 努力学习 学习方法 考前心态 考场心态 临场发挥 思维能力 学习态度 学习基础 ⑴对优秀学生来说, 和 两点因素在考试成功中所起的作用最为突出。(1分)
⑵从此表中,你得到的最大启示是什么?(1分)
⑶有人说:“我的脑子很聪明,考前很有自信,考试会超常发挥,平时不一定努力学习”对此你有何看法?(2分)
较小 5.9 0 0 2 5.9 3.9 1.9 1.9 中等 13.7 6 7.8 6 15.6 15.6 19.6 5.9 较大 25.5 38 23.5 20 33.3 43.1 19.6 45 很大 54.9 56 68.9 72 45 37.2 58.8 47 重要性排名 6 3 2 1 7 8 5 4 二、阅读(32分)
(一)古诗词赏析。 (3分)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6.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1分)
7.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2分)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9分)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⑴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⑵晴初霜旦( ) ..⑶略无阙处 ( ) ⑷属引凄异( ) ..9.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⑴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0.本文中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与朱元思书》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都是写水流之急,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写法不同,你能说说它们的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3分)
答:
11.如果你要作一次三峡之旅,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结合郦道元的描写谈谈你的理由。(2分)
答: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人类最后一个染色体喜获破译
①2006年5月18日,美国和英国科学家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上发表了人类最后一个染色体--1号染色体的基因测序,解读人体基因密码的“生命之书”宣告完成。
②在人体全部22对常染色体中,1号染色体包含基因数量最多,块头最大。其基因数目多达3141个,是平均水平的两倍,破译难度也最大。一个由150名英国和美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历时10年,才完成了1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历时16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书写完了“生命之书”的最后一个章节。
③据估计,人类染色体大约由2万到2.5万个基因组成。科学家在破译1号染色体的过程
中,至少发现了1000种新基因。
④人类基因研究所获得的数据就像一座巨大的金矿。它将促进生物学的不同领域如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的发展。人们从中更可以发掘出诊断和治疗5000多种遗传疾病的方法,阻止甚至扭转一些疾病的遗传。其中,超过350种疾病被认为与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出现问题有关,包括癌症、老年痴呆症等。
⑤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生命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是人类第一次系统、全面地解读和研究人类遗传物质DNA的全球性合作计划。领导1号染色体测序项目的格雷戈里博士说:“公布人类最后也是最大一个染色体的测序,标志着建立在人类基因测序基础上的生
物学和医学研究掀起高潮。”
12.从文中可知,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完成了基因研究的什么工作?第3段中加点词“至少”有何作用?(2分)
答:
13.列数据是人们常用的说明方法。第4段中“5000多种”说明了什么?(2分)
答:
14.请概括说明1号染色体研究成果所具有的意义。(不超过15字)(2分)
答:
15.从文中画线句可以看出,从事科学研究应该具备哪些精神?(2分)
答: (四)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12分)
美在何方
说起来十分奇怪,记忆中对美的觉悟居然是从书本开始。 我生活的这个城市,美是需要用点劲才能看得出来的。城市给我的印象有些肮脏、杂乱、喧嚣、破旧。其间自然有许多美丽的事物,譬如一朵花,一片云。我的这个城市适宜拍照而不是游览。每次从风景地归来,总是十分沮丧,往日的麻木被瀑布森林大漠海洋洗去,活泼泼的感觉神经便觉得疼痛。朋友教过我一个看画的方法:卷起一本杂志,像单筒望远镜,用一只眼睛来欣赏。这时,遮去画框之外的纷乱,画居然明亮立体得多。城市之美也是这样得来的。
不过,我不能总是眯着一只眼走在街上。我的印象总是整体的印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的审美意识是从这里开始的。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那么纯粹,令人情不自禁。我不知也无须知道翠柳置身何地,无须知道这千秋的沧桑与万里的景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词儿一蹦一跳的,读起来眼睛会一闪一闪。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这是气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是慷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是沉甸甸的忧伤。
人渐渐走入景中,将景淹去,留下一点气息。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成飞。” 有燕在双飞,人就立得更孤独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需要心情。凡俗的我虽然没有那种超然,却有对超然的向往。有位老先生近来发现陶渊明是个斜眼,因他东篱采菊却见了南山。我想这也是游戏之论吧。不仅南山,北山西山也是见得的,连眼都不必斜,只消转转身体就行。我想我们是很容易被这样的诗句烦了的,因为我们既无菊可采,又无南山可见,所见之物多是人之眼,所以需要研究它究竟是斜还是不斜。
从诗词出发,回到生活中,人的感觉有了两个系统:艺术与非艺术。艺术是我们逃遁现实压力的港湾。是在心目中被放大,直到淹了一天一地。美在心目中被抽象,以至不需特定的对象。
美常常是无名的。走在九寨沟,看近处的水,远方的山,拍拍大树,数一数牦牛,在珍珠滩洗洗双足。我无力指出一个具体的美,即使指出也是虚妄的。那是天人合一、地人合一的感受。所有的细节都淡化了,心中起伏着一种莫名的愉悦。景物不再是对象;于是人也就不再君临一切。在这美好的时间和美好的地点,一切都是和谐的。不需要刻意修饰,努力操作,苦思冥索。许多人支起照相机,许多人架起画板。然而全都徒劳,因为取舍也是多余的。我想,我们热爱的还是这样一种深入其中的境遇,热爱它的全体,否则,旅游如何能成为人类如火如荼的节目呢?这样的美比起“绿肥红瘦”式的吟咏更有生命力。
能在生活中常常看见美是一大幸事,如能看到他人未能体察的美尤为幸福。幸好在景观之外还有人情、力量、崇高,人的情感由此丰富起来。
很多年以前,我常常站在晒台上看一个人走过弄堂。她走入我的视线直到消失,其间不过一分钟。那时我还小,不懂爱情或情欲,只觉得想看一看。假如世上有所谓“美的觉悟”的话,这就是了。这是最典型也是最普遍的觉悟,其间没有语言的参与,其间无须学习和训练,是情不自禁的真正的觉悟。 16.本文题目是“美在何方”,作者认为“美”在哪里?(2分)
答:
17.第2段末句说“城市之美也是这样得来的”,是怎样得来的?(2分)
答:
18.第3段表述了作者对“城市之美”怎样的看法?这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3分)
答:
19.文章末段中,作者称他“很多年以前”的一次经验为“真正的觉悟”,“真正的觉悟”的本质含义是什么?(2分)
答:
20.本文对你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有什么启发?请结合文章中语句谈一谈。(谈一两个方面即可)(3分)
答:
三、作文(50分)
21.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目一:翻过山,出现了故乡的田园,亲人的笑脸;翻过山,观赏到美丽的风光,奇异的景观。这里的山,是自然的山。
生活中还有另外的山,它会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误解,也会是人生的坎坷和磨难,„„“山”虽然无形,但在成长的路途中常常与我们为伴。躲避它,会一生遗憾;翻过它,将风光无限。
请以“翻过那座山”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
(孝心、诚信、知识„„)无价
请根据括号中的提示补全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文体不限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③不少于600字。
600 字 2010初级中学学业考试语文样题(三)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Shǔ 患 kài 魄 (2分) 2.A
3.(1)君子好逑 (2)浮云游子意 (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5)草色遥看近却无 (6)、略(每句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4.①“生产力”后加“的发展” ②将“逐节”放在“竹竿”后 5.⑴考前心态 考场心态 (1分) ⑵略 (1分) ⑶错,再聪明的人,心理素质再好,也需要努力学习。(2分)
二、阅读(32分)
(一)6. a、慨叹功业未立;b、思念家乡。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
7. 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全分)
(二)8.⑴飞奔的马 ⑵早晨 ⑶通缺 缺少 ⑷延长 (2分,每个0.5分)
9.⑴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⑵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2分,每句1分)
10. 前一句从时间和距离的角度,并用夸张手法,极力突出水流之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后一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水流急湍、波浪汹涌的特征,形象生动,给读者以亲见之感。(3分) 11.略(2分)
(三) 12.(基因或染色体的)测序工作(1分。如答基因的破译或解读得1分,其它不得分);用约数使说明更准确,同时说明发现新基因的数量多(1分)。(共2分) 13.说明研究成果在医学上意义重大,成果非凡。 (2分) 14.将促进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发展(2分。超字减1分)
15.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团队合作的精神(3分。只答锲而不舍2分只答团队合作1分) (三) 16.“美”在现实生活中,“美”在每个人的心中。(2分) 17.是排除肮脏、杂乱、喧嚣、破旧之后得来的。(2分) 18.城市之美需要用劲才能看出来。(2分)这段文字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
19.指发自内心的、心灵深处的感悟。或没有语言参与的、无须学习和训练的感悟。(2分) 20.如结合“美是需要用点劲才能看得出来的”,谈发现美;结合“美”是“天人合一、地人合一的感受”,谈热爱生活、领受生活;结合“能在生活中常常看见美是一大幸事,如能看到他人未能体察的美尤为幸福”,谈努力发现美,热爱生活;结合“幸好在景观之外还有人性、力量、崇高,人的情感由此丰富起来”,谈丰富自己,提高审美情趣;由“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那么纯粹”,谈学习古典诗词、文学作品的重要性,等等。(3分。能结合实际和文句谈,给3分;不能结合文句和实际谈,适当扣分。) 三、请参考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