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制造模式的演变与敏捷制造

制造模式的演变与敏捷制造

来源:尚车旅游网
2008年8月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Aug.2008 第25卷第8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Vo1.25 No.8 制造模式的演变与敏捷制造 吴 立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建筑与材料工程系,武汉430205) 摘要:本文在分析制造生产模式演变的基础上,讨论了生产模式演变的根据和趋势.认为敏捷制造是应关注 和利用的生产模式;简要介绍敏捷制造内涵及现状等。并探索了利用敏捷制造思想提高我国制造业敏捷性 和竞争力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生产模式:敏捷制造;动态联盟 中图分类号:T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687(2008)08—0103—03 作者简介:吴立(1952一),男,江苏常州人,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达程度体现 而下降。这种生产模式当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了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从18 上世纪2O年代,在E.Whitney提出的“互换性”和 世纪英国爆发工业革命开始,制造业走出手工作坊阶 “大批大量生产”,Oliver Evons把传送带引入制造系统 段,迅速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中的主 和F.Taylor的“科学管理”支撑下,与当时的电气化、标 导产业。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大批大量生产模式的 准化与系列化结合,Henry Ford开创了机械自动流水线 确立使制造业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颠峰时期。但是 生产,出现了“少品种大批大量生产”的模式,又称为底 近十几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 特律式自动化,成为各国纷纷仿效的制造生产模式,制 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者求 造业开始了第一次生产模式的转换。这种新的生产模式 日趋主体化、个性化和多样化,制造厂商面对一个变化 及其技术支持零件的互换性带给了制造业一场重大变 迅速且无法预测的买方市场,传统的大批量的生产模 革,它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和经济高速发展,为社会提 式不再适应新的市场形势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对市 供了大量的经济产品,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其主要 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就开始成为企业能否在激烈的 特征是:少品种大批大量生产、塔形多层次的垂直领导 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的重要标志。在这种形势下, 和严格的产品节拍控制。其市场特征与少品种单件小批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制造生产模式对实现我国伟大战 生产模式相同,都是卖方市场。刚性生产线大大提高了 略目标意义重大,从人类制造生产模式的演变中我们 生产效率,从而降低了产品成本,但这是以损失产品的 可能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多样性为代价的。到50年代,大量生产方式达到了顶峰。 1制造模式的演变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对“少品种大批大量生 17世纪至1830年,在专业化协作分工、蒸汽动力 产方式”的优缺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大批量生产模式 机和工具机的基础上。出现了制造企业的雏形,人类社 产品的竞争表现为效率加质量的竞争。一方面,大批大 会的生产率开始出现大幅度的飞跃。到了大约1900 量生产方式的规模效益使企业受益匪浅;比如在日本, 年,制造业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其主要生产模式是 由于政府的干预与调控,制造企业进行管理改革,大量 “少品种单件小批生产”。比如汽车行业,当时处于世界 引进和采用高新技术成果,狠抓商品化生产,发挥人的 领先地位的轿车公司P&L每年只制造几百辆汽车,而 因素作用,发展企业间的合作,对外开拓国际市场,在汽 且所造的汽车没有两辆是完全相同的.原因在于P&L 车、家电、钢铁及微电子器件等产量大的行业,利用批量 所有的承包商都不采用标准的计量器具,装配时,装配 法则.以规模生产的产品和营销优势迅速扩大在国际市 工熟练地修整零件,使之配合良好。至1905年,欧洲已 场的占有份额,发展成为能与美国抗衡的经济大国。另 有几百家这类公司采用单件生产方式少量地制造汽 一方面,人们也认识到刚性自动流水线存在许多自身难 车.这些独立承担大部分生产任务的小工厂没有能力 开发新技术;产量低,成本高,且成本不随产量的增加 收稿日期:2008—06—05 ・103・ 以克服的缺点.市场的多变性和产品品种、过程的多样 性对刚性生产线提出了挑战,为此人们从技术角度形 成成组技术和以计算机与系统技术为基础的制造自动 化,试图改进这一模式的不足。但是,实践证明,单纯技 术上的某些改进不是振兴制造业的良策。到了80年 代,人们已经将少品种大批大量生产模式的优点发挥 到了极限,同时这种生产模式同市场需求变化间的矛 盾愈来愈明朗,并且成为制约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解决这对矛盾的出路只能是进行制造生产模式的 转换。从前面所述可知,生产模式的变革,是在市场需 求推动下,以相应的技术进步为支持,生产管理模式和 相应的技术进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两个方面。我们也 看到,在近30年,信息技术对制造业所起的作用越来 越大。产品由“大量生产”过渡到“中小批量生产”,我们 可以设想.当最终又过渡到能完全满足用户需求且性 能价格比优良的产品的单件小批生产时,会有一种新 的生产模式和全方位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从上世纪80 年代后期以来,美、日、加、澳等国及西欧各国都先后提 出新模式的制造战略、研究开发计划。1988年美国GM 公司和里海大学共同提出敏捷制造战略,于1990年向 社会半公开:1990年日、美、加、澳等国及西欧各国联合 进行10年期的智能制造系统(IMS)的研究与开发; 1992年德、美提出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1994年 德国人提出改变工业组织结构的分形公司(Fractal Company)。上述模式中最有代表性、社会反响最大的是 “敏捷制造”。“敏捷制造”引起了广泛关注,不仅在科技 界,而且在企业界,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2敏捷制造 2.1 敏捷制造提出的背景。从70年代到8O年代初,由 于片面强调第三产业的重要而忽视了制造业对国民经 济健康发展的保障作用,美国的制造业严重地衰退,逐 步丧失了其世界霸主的地位,出现巨额的贸易赤字。 1986年,在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企业界支持下,美 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工业生产率委员会”开始深 入研究衰退原因和振兴对策。研究的结论是:“一个国 家要生活得好,必须生产得好”,重申作为人类社会赖 以生存的物质生产基础产业的制造业的社会功能,提 出以先进的技术、强大的竞争力夺回国内制造业的生 产优势,振兴制造业的对策。在所提出的一系列制造业 发展战略中,1988年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美国里海 大学工业工程系共同提出的一种新的制造企业战略 “敏捷制造”最受重视,为此成立了国家制造科学中心 和制造资源中心,得到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防部、商业 部和许多公司的支持,经国会听证后向联邦政府提出 建议,现已成为由政府部门主持.企业和大学共同参 予,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开发和应用领域.被称为“2l世 ・ 】04 . 纪制造企业战略”。 2.2敏捷制造提出的实质。敏捷制造是美国针对当前 各项技术迅速发展、渗透,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 势.为维护其世界第一大国地位,维持美国人的高生活 水准而提出的一种制造生产组织模式和战略计划。敏 捷制造思想的出发点是基于对市场发展和未来产品以 及自身状况的分析。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准的不断提 高。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和评价标准将从质量、功能的角 度转为最大客户满意、资源保护、污染控制等,产品市 场总的发展趋势将从当今的标准化和大批量到未来的 多元化和个人化;另一方面,在工业界存在一个普遍而 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商务环境变化的速度超过了企业 跟踪、调整的能力;再有,美国的信息技术系统比较发 达。因此,提出敏捷制造这一思想应用于制造业,旨在 以变应变。 2-3敏捷制造提出的内涵。敏捷性意指企业在不断变 化、不可预测的经营环境中善于应变的能力,它是企业 在市场中生存和领先能力的综合表现。敏捷制造是指 制造企业采用现代通信手段.通过快速配置各种资源 (包括技术、管理和人),以有效和协调的方式响应用户 需求,实现制造的敏捷性。敏捷制造依赖于各种现代技 术和方法,而最具代表性的是敏捷虚拟企业(简称虚拟 企业)的组织方式和拟实制造的开发手段。 虚拟企业(也叫动态联盟):竞争环境快速变化,要 求作出快速反应。而现在产品越来越复杂,对某些产品 一个企业已不可能快速、经济地独立开发和制造其全 部。因此,根据任务,由一个公司内部某些部门或不同 公司按照资源、技术和人员的最优配置.快速组成临时 性企业即虚拟企业,才有可能迅速完成既定目标。这种 动态联盟的虚拟企业组织方式可以降低企业风险.使 生产能力前所未有地提高,从而缩短产品的上市时间, 减少相关的开发工作量,降低生产成本。组成虚拟企 业,利用各方的资源优势,迅速响应用户需求是21世 纪生产方式——社会级集成的具体表现。实际上,敏捷 虚拟企业并不限于制造,但制造却是最令人感兴趣又 是最困难的领域,它更清晰地体现了过程的集成.且控 制概念在运行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使虚拟企业的形 成更具挑战性。 拟实制造:亦称拟实产品开发。它综合运用仿真、 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提供三维可视交互环境.对从 产品概念产生、设计到制造全过程进行模拟实现.以期 在真实制造之前,预估产品的功能及可制造性,获取产 品的实现方法,从而大大缩短产品上市时间,降低产品 开发、制造成本。其组织方式是由从事产品设计、分析、 仿真、制造和支持等方面的人员组成“虚拟”产品设计 小组,通过网络合作并行工作;其应用过程是用数字形 式“虚拟”地创造产品,即完全在计算机上建立产品数 字模型,并在计算机上对这一模型产生的形式、配合和 利用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 建立企业联盟。联盟企业通过Internet网(或其它方式) 与联盟中心取得联系。在联盟中心设有:(1)联盟企业 功能进行评审、修改,这样常常只需作一次最终的实物 原形,并可使新产品开发一次获得成功。 成员的设计、制造资源库,以供联盟成员查询;(2)专家 可以说,以上两项方法和技术是敏捷制造区别于 使能系统,专业专家为新的产品进行工艺分析;(3)虚 拟企业模型,协助分析选取合作伙伴,优化产品过程; 其它生产方式的显著特征。但敏捷制造的精髓在于提 高企业的应变能力,所以对于一个具体的应用,并不是 说必需具备这两方面内容才算在实施敏捷制造,而应 理鳃为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企业响应能力都是在向敏捷 制造前进。 3应用敏捷制造技术及思想提高我国制造业水平 国际化的、持续多变的和不可预测的市场竞争给 我国带来了新问题.敏捷制造则给我们带来了新思想 (4)多方决策系统,联盟各方可通过计算机支持协同工 作(CSCW,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支持。 在联盟中心协助下,进行多方动态决策。 联盟中心负责监督合作各方的任务履行,以及商 务实现。建立区域企业联盟,实现资源有偿共享,以期 实现提高成员企业实力和对机遇的敏捷应变能力。 综上所述,制造生产模式的演变同市场环境的变 和新技术。运用敏捷制造思想及技术,实施适合我国实 际情况的敏捷制萱,无疑是提高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 可行方法。 化息息相关。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在信息技术的强有 力支持下,敏捷性是现代制造企业必不可少的特征之 一,敏捷制造模式是21世纪制造业生产模式.这一点 3.1企业的敏捷化建设 3.1.1简化组织机构。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实行了数十 已成为国内外众多有关专家的共识,并且国外很多公 司已经自觉应用敏捷制造思想改造企业.取得了良好 的效果。对我国制造业来说,敏捷制造的出现是一个机 年之久的面向功能的多级企业结构转变为面向过程的 项目组/虚拟公司平面式企业结构.减少不必要的层次 结构,从而提高敏捷性。 3.1.2重建企业文化。树立共同赢(win—win)的观念。一 遇,因为我们可以避免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但从 另一方面看也是一个挑战,毕竟我们的信息化程度同 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如何在新形势下的市 个新机遇,对于核心企业来说,应意识到联盟其他资源 的重要性,因为机遇转瞬即逝,只有合作才能共同获 场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所以, 利用敏捷制造技术及思想提高我国企业的敏捷性和竞 争力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参考文献: 利。对于非核心成员来说,积极配合、认真负责地完成 响应的任务是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有主人翁 意识。Win—win观念是合作的前提。 3.1.3高素质员工的培养。面对变化。员工对新事物的 接受和新技术的掌握能力是敏捷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 [1]蒋新松.21世纪企业的主要模式——敏捷制造企业.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1996,(4). [2]罗振壁,周兆英,汪劲松等.制造的革新.机械工程学 报,1995,(4). 素;敏捷企业应把决策权放在最底层,授权自制,让每 个操作者都能对与其工作相关的问题作出迅速、正确 的决策.这同样需对员工进行各类必须的培训。只有一 [3]张申生.我国研究先进制造技术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中国机械工程,1995,(4). 个企业拥有大量的高素质的员工,它才容易进行各种 调整以适应新挑战的需要。 [4]李永戎,田雨华,高原等.敏捷制造的实施与应用.中 国兵器工业第二一。研究所报告,1997,(6). 3.2建立区域企业联盟 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差的原因之一是单个企业的设 计、制造资源的不足。为弥补这种不足和提高企业资源 [5]赵伟,刘晓冰.建立面向区域资源共享企业动态联盟 体系的研究.组合机床与加工自动化,1998,(11). The Evolution of Manufacturing Production Mode and Agile Manufacturing WU Li (Department of Construction and Material Engineering,Hubei University of Educmion Wuhan 430205,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manufacturing production mode,discusses the causes and trend of the evolution,and argues agile manufacturing is a desirable mode.Then it introduces agile manufacturing briefly,which studies how to enhance national enterprises’agility and competition by using agile manufacturing. Key words."production mode;agile manufacturing;agility;virtual enterpri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