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会和家长说些什么
八堡小学 邵新礼
我记得小时候开家长会的重头戏是教师公布学生的分数、名次,给前五名的学生发两本儿,得到奖励的父母和孩子就会觉得倍儿有面子,成绩落后的学生家长会像小学生一样被老师“教育”一通。孩子瑟瑟地站在一旁,他明白现在老爸的脸有多红,回家之后自己的屁股就会更红。
现在不允许公布学生的分数及名次,许多教师表示都不知道在家长会上谈些什么,往往会后家长觉得空洞,教师觉得无效,很不给力。我觉得家长会作为家校联系的重要渠道,应着重与家长沟通一些教育常识,更有利学校和班级工作的开展。
一、错误的家校观念对孩子的成长和学校教育十分不利。
1、家庭管养,学校管教。
虽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普遍心理,但是有此观念的家长不在少数。我们对这句话可能会耳熟能详:“到学校后让老师好好地管教管教你。”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关心、教育孩子,对孩子采取放纵、迁就和姑息的态度,有意无意地放弃了对子女教育的责任和义务。父母一定要认识到教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社会责任和 义务。我国《》、《婚姻法》《教育法》都有相关规定,父母教育子女是一种法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2、家长不主动,对孩子在校表现了解少,过问少,配合少,等出了问题把责任推给学校和教师。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是“全面发展的人”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仅靠学校教育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紧密配合。在这方面家长与教师都要做到“三多”,双方多沟通、多商量、多配合,共同把青少年教育培养好。
3、家庭教育失重、失度。
多数家长非常重视子女的家庭教育。如家庭教育中教孩子背古诗、学钢琴,甚至提前讲授学校课程。这样的家庭教育放弃了家庭教育的主要职能——德育,而成了第二学校——普遍以智育为主,只看重子女的学习成绩。这种观念同样影响着学校教育,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只注重成绩,而对其它方面的表现态度漠然。
4、只言片语理解教育。不少家长从各种渠道都教育有了新的认识,认为教育应该是让学生自由发展,尊重学生的需要。没错,但有些家长却认为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坐端正,不乱跑座位,上课举手发言等课堂规范是阻碍了学生的自由性和创造性,甚至提到这会伤害学生的心灵,我认为这是被现在铺天盖地的“新”理念吹晕了头。端正的坐姿和良好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持久,小学阶段正是学生骨骼成长定型期,正确的坐姿是学生形体健美和健康视力的重要保障。
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同。
学校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学校是专门教育人的场所,对子女的全面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学校教育面对的是学生群体,一个老师带几十名,甚至近百名学生,在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思想水平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只能抓住学生共同的或者比较突出的
问题进行教育,而无法给每一个学生以更多的关注。而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直接的首要的模仿对象,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人课堂;家庭的早期教育为子女的成长铺下了第一块基石。在家庭中,孩子在父母身边长大,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收家长眼底。“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这便于家长对子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或加强品德教育,或帮助孩子扩展科学文化知识,或培养孩子某个方面的特长,而这一点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
三、家庭教育有哪些作用?
1、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儿童成才的根基。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研究认为4岁时,约有50%的智力,其余的30%的智力是在4—8岁获得,最后20%是在8—17岁时获得的。也就是说,至少80%以上的智力是在小学阶段结束前完成的。而这一段时间,儿童对家庭的依赖性最强,关系最紧密,也就是说,家庭是孩子在小学阶段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重要场所。
2、家庭教育是儿童认识世界的起点。
家庭承担着儿童认识社会的启蒙工作,指导儿童随机地吸收有益的社会信息,抑制过于剧烈的冲击和不健康因素的侵袭,为儿童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基础。家庭教育是最初始的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是最全面的教育。
四、家庭教育应遵行哪些原则?
1、尊重。尊重不是一味地顺从,而应追求尊重与要求的和谐统一,努力寻求与孩子心
理上的沟通与默契。
2、全面教养与特长培养相结合。作为家长既要全面教养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特长,全面发展,优势成才。
3、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严格要求也是一种爱,让孩子体会到爱的伟大,爱的严格,这样的孩子才会成长为有情感,有原则,会自律的人。
4、教育的适中性。在家庭中对孩子的物质欲求应适度,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度,对孩子的宽严程度应适中。
5、以身作则。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虽然有点绝对,但从侧面说明父母对子女巨大的影响作用,不多解释了!
6、循序渐进。家长不要拔苗助长!
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作为家长应树立“合力”教育意识,只有来自家庭的所有成员的要求具有一致性和一贯性,才能保证家庭教育的成功。
四、怎样进行家庭教育?
一个人能否成才,那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当父母的首要任务是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爱心、有同情心、有责任心、有修养、懂得诚信和感恩,并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
(一) 教会子女学会做人。具体来说包括以下方面:
1. 养成教育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虽然不是全部内容,但却是教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教育质的指标。养成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不仅有利于孩子成人,而且有利于家庭幸福。家长可对孩子提出一些要求,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刷餐具、扫地、倒垃圾,主动帮助
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2) 听父母的话,听长辈的话,不任性,不撒娇。
(3) 孝敬父母。体谅父母的困难,不提不合理的要求;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如:不
挑食、不浪费。
(4) 穿着得体,生活上不提过分要求,不和别人比吃穿,不乱花钱,注意节约。
(5) 外出要向家长打招呼,不随便跟不认识的人走。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家庭的幸福和睦,我们必须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培养孩子的礼仪
礼仪教育在中华历史悠久,但近年来逐渐淡化,甚至还有一些错误的认识,比如:小孩子不懂礼貌情有可原;礼仪是虚伪的东西……其实做事有理有节,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文明举止更能表现一个的成熟、理智、智慧、信心和力量。
我们可以从举止、语言、艺术等方面进行培养。让学生养成文明讲话的习惯,会使用文明用语,对于现在许多孩子以自我为主义的普遍现象,教育孩子不随意插话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举手投足也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要帮助孩子矫正不良习惯,如挤眉弄眼,挖鼻孔,抖腿、在公共场合在大声喧哗;在进餐时,要教育孩子不大声吵闹,乱跑,不剩饭,不浪费粮食;如果家里来了客人应该主动的打招呼、让座,并亲切的与人交谈,而不能旁若无人,不理不睬,或者跟客人毫无节制的打闹,假如有小朋友跟大人一同来访,应该主动与小朋友一起玩,如果客人在家用餐时,应教育孩子把最好的位置和可口的饭菜先让给客人;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引导孩子欣赏高雅艺术,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如听音乐厅听民乐,赴美术馆看绘画和摄影作品,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使孩子领略到艺术的魅力,而且能使孩子懂得在公共场所应有的形象和礼节,使他们成为讲礼仪、有教养且有文化修养的人。
3.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责任心就是对自己行为的负责和控制。孝心、尽职尽责、使命感、事业心都源于责任心。孩子的责任心的培养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对自己负责。
首先要懂得爱护自己的健康。不做自我摧残之事,有丰富的玩耍内容,有朋友和要好的同学。
其次要学会自我保护。了解电器使用常识,不进不健康的娱乐场所,不随便为外人开门,掌握一些在意外情况下自救的方法,如打110,120,119电话等。
其三要学会生活自理。父母短期不在家时能够生存;能做简单的家务事。
其四要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只讲享受索取,追求高档名牌,都是没有责任心的体现,在业余时间内要做有益于个人发展的事,善于向同学和周围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等。
二要对亲人负责。能够为父母分忧,体会父母的感情、在父母疲劳、生病时主动照顾;在父母不和时主动调解。
三要对社会负责。不毁坏公物,注意环境卫生,对别人的承诺要兑现,出现问题时不抱怨,积极地考虑解决和补救方法。
4. 培养孩子的爱心
爱也是一种能力、一种习惯,是人类最伟大的一种品格。如果没有父母的爱,孩子就没有同情心,不会施爱于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爱都能培养起孩子的爱心和爱的能力。假如父母对孩子溺爱或不讲爱的方法,也会培养出感情贫乏、缺乏爱心的人。缺乏爱心的人,总是觉得别人对不起他。要培养孩子的爱心,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体会孩子的感情,让孩子有表达爱的机会和感受,鼓励孩子在与同学、同伴的交往中体会与表达爱心,特别是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因为亲人的感情交流是培养孩子爱心的最好方法。
5. 强化孩子的同情心。
孩子都有同情心。传统文化不恰当地把无知、愚蠢所导致的坏结果推到了同情、仁爱头上,例如:农夫与蛇。“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应当靠智慧等方面的能力来保护自己,而不能抛弃同情心。在美国,很多家长认为,让孩子从小养小动物,会极大地促进孩子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我们不妨借鉴一下。
6. 教育孩子懂得感恩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些年中国孩子的感恩意识太淡漠了,一位老爸给10岁的女儿讲王祥卧冰的故事,女儿听后,哈哈大笑说:“王祥他妈够馋了,为了吃点鱼叫他孩子受那么大的罪。”现实中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到头来孩子却认为这是父母应该做的,稍不顺心还发脾气。感恩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基本道德,我们不仅要感谢父母的生育之恩、养育之恩、教育之恩,还要感谢学校和老师的培育和同学的友情,感谢社会的关怀和大自然的恩赐。不知感恩或不愿感恩的人,是自私自利缺乏情感的人,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重视感恩教育这一课。
(二) 教会子女学会生活
教子女学会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切切实实地提高自己的生活能力。
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教孩子记住家庭住址与交通规则;教会孩子学会遇到失火、溺水时的应急处理方法;教孩子了解常用药品和求医方法;教孩子掌握家中电器,燃气灶具和常用小工具的使用方法。孩子对家庭中的小工具,如刀、剪、钳、锤等往往很感兴趣,但又容易受到伤害。对此,家长不必对孩子防避,或把这些工具收藏起来,要有意识地教孩子掌握正确和安全使用这些工具的方法,这样既使孩子熟悉和掌握了器具和小工具的使用方法,又发展了他们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并逐步培养了热爱劳动的观念。
其次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用用眼卫生、饮水卫生、口腔卫生以及其它卫生习惯。正确的坐、立、行、睡的姿势。特别应注意颈曲和胸曲约在7岁基本定型,脊椎在14岁之前充满软骨、15岁开始钙化,大约20岁左右开始定型,所以在儿童青少年期
要注意预防脊柱弯曲畸形。
最后不要认为体育锻炼下学校的事,无需家长操心。体育锻炼不仅促进和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还能促进智力的发展。要孩子把体育煅烧当成一种习惯,无论如何离不开家庭的配合,要因人因地的指导孩子做一些体育锻炼。
(三) 培养孩子的智力和学习习惯。
智力是指学习、记忆、思维、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主要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这5个基本因素组成,其中思维力是核心。一个人的智力包含着先天因素,是在遗传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发展而成的。
我们在孩子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仅要应有意识地对其智力5因素进行开发,更要注重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使其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多肯定鼓励,让孩子尝到成功的喜悦;为了鼓励孩子学习,当孩子取得一定成绩时,发给一些奖品,但最好不要是奖金;无论是表扬和奖励,都不能长时间无节制的使用。
其次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一种顽强巨大的力量,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减轻他们因学习而造成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良好的学习习惯范围很广,主要包括:爱护书本和学习用具的习惯,课前预习的习惯,上课认真听讲和勤于思考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完成作业和自我检查、改错的习惯,主动阅读和查阅资料的习惯,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的习惯,主动向别人请教以及运用工具书的习惯等。
(四) 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
过去我们认为,健康就是身体健壮,没有疾病。现在看来,这种观念已经不符合现代健康概念的要求,现代的健康概念要求心理也要健康。家庭中要从9个方面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帮助孩子端正人生态度。让孩子有正确的人生态度,不怕吃苦受累,经得起挫折,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
2、帮助孩子正确认识事物。要使孩子懂得世界上的事不可能十全一美,在因难面前要看到光明,挖掘积极因素。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教孩子做情绪的主人。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会节制自己的欲望。
4、正确对待自己。认识自己,有自知之明。
5、多参加集体活动,学会交往。
6、科学有脑,劳逸结合。
7、培养好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提高心理素质的首要任务就是塑造良好性格。
8、锻炼孩子的意志力。注意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让孩子吃点苦头是锻炼孩子意志的重要途径。
9、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在家庭中应允许孩子开玩笑,既能调节气氛,又能使孩子感
到亲切,有利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父母要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自己首先要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对孩子的影响方面,根据调查数据,母亲的心理健康与其子女心理健康的相关度要高于父亲。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使用恰当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五、做一名合格的学生家长也需要不断的学习。
父母必须深刻认识家庭教育同家长的关系,端正家庭教育的观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教育能力和水平。首先是了解孩子的能力;其次是敏锐的观察能力;再就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要及时纠正孩子的第一次过错。
家长还要避免和克服几种不良的心态:
一是急于求成。二是补偿心理。老觉得自己小时候条件苦,要把自己失去的一切都在孩子身上补偿过来。三是攀比心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庭教育的施教者,对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又是其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关照人和指导者,所以每一位家长都要成为合格的小学生家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