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读书无用论
什么毁了中国的大学?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这么多知识,也不见命运有何改变?”2009年,上海海事大学法学系研究生杨元元自杀前如是说。“耶鲁改变了我一生。”2010年,耶鲁毕业的中国人张磊公开告自如是说。他要给耶鲁捐款888.8888万美元,据说是给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款最多的人。
两者皆拿一生的命运说事。杨元元的话让公众质问教育,张磊被公众质问为什么不给中国的母校捐款一好在,仍有天涯网友为他解围:“捐到耶鲁不一定能体现价值,但是捐到国内一定体现不出价值。”
2009年,重庆上万农村高三应届考生拒绝了高考,湖北省2.6万学生放弃了高考:2010年,中国高考报名总人数比200g年减少了65万_人。新的 “读书无用论,,正在抬头——《中国青年报》曾报道一个小故事,表弟是一位装修工,平均每月可以拿到2500元左右。表哥大学毕业快一年了,还没有找到工作。农民工表弟因而深有感触地说:“我真谢谢我自己,没有考上大学。”
当大学成为消灭童年、浪费青春、消磨斗志、回报渺茫的人生圈套,知识就无力改变个人命运;当大学成为官场、商场、欢场与名利场,大学的谎言就毁了中国精英的生长土壤——可敬的大学,就成了可怕的大学。
校长官员化、行政官僚化,评估泡沫化、建筑浮夸化、人际厚黑化、排名黑幕化、资源集权化、招生产业化、扩张盲目化、文凭贬值化、财政腐败化、监督无力化、 授课形式
化、学术边缘化、科研虚伪化、精神犬儒化、姿态保守化、文化表面化、教旨雷同化、大纲统一化、设科短视化、教授娱乐化、学者江湖化、教师妖魔化、 学生堕落化、学社商业化、作弊正常化、情爱游戏化、暴力频繁化、心理危机化……
但即便中国的大学如同一个身躯日益臃肿、精神日益枯萎的病人,为了得到她的肯定,你仍心甘情愿押上一 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你仍以为用生命的前18年来支付这笔未来的幸福保证金实属必要,皆因青春时父母需要这个目标,独立时老板需要这个证据,成家时丈母娘 又需要这个指标,一张文凭足以拴住你的一生。
这是中国大学的黑色幽默——这个人生必经的圈套越是“毁人不倦”,越显成就珍贵;这个圈套越是明显,拥戴者越多;这个圈套越是被你认清危害,你越是不得不进入。皆因这个圈套的布局者、参加者与受害者,老实说是人人有份。
大学已经功利化,因为你我的欲望都走向了最大化。当读大学成了一个消灭童年、浪费青春、消磨斗志、回报渺茫的人生圈套,知识就无力改变个人命运;当大学成为了官场、商场、欢场与名利场,大学的谎言就摧毁了中国精英的生长土壤——可敬的大学,就成了可怕的大学。
当大学的文凭不能与稳定的职业挂钩时,读书无用论渐渐抬头。
也许,全因大学生只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在生命中最好的18年时光,他们为了考上大学,只学会了考试;考上大学后,他们为了找到工作,只学会了考证——父母、中小学与大学联手制造了一个工具的输送带,最后这个“工具”会发现,他用18年学习的,全是以后根本不需要的东西。于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徘徊在人才市场,啃老族现象不断.
读书有益
古书有云“读书足以怡情, 足以博采, 足以长才。其怡情也, 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其博采也, 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 其长才也, 最见于处事判事之际……读书补天然之不足, 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 无知者慕读书, 而明智之士用读书, 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 用书之智不在书中, 而在书外, 全凭观察得之……读书使人充实, 讨论使人机智, 笔记使人准确…… 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使人善辨: 凡有所学, 皆成性格。”《英国诗文选译集》培根
那么读书无用论的错误到底有哪些呢
这种观点的第一个错误在于把物质凌驾于精神、知识之上。读书无用论时口语版就是:“读那么多书又不能当饭吃,又不能当衣穿,况且某某没什么文化,不照样很有钱吗?”其实他们忽视了人对精神财富的需求:物质财富越富有,就会追求更高层面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知识,怎么去享受这些精神食粮呢?今天的优越生活是科技进步带来。.试想一下,如果所有人衣食无忧之后,就都裹足不前,不去探索、获取知识,我们能用上家电、手机、汽车等等这 些方便快捷的生活、通讯、交通工具吗?要是真那样的话,人类可能还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读书无用论”的第二个错误在于对读书目的狭义的理解。在他们心中,读书就是为了将来有个好前程,依然没有摆脱“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束缚。在这种封建落后思想的指引下,读书俨然被看成了 一个职业,当这个所谓的职业前景不好时,就转向了其它的行业。其实读书的目的,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假设我们一味的追逐财富,而不重视人 口素质的提高,这个社会的卫生、道德将会处在一个多么低级的水平啊!
常言道“百无一用是书生”,言下之意,读书人就会吊自己的酸书包,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那是对古代科举制度下酸秀才的真实写照。可是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学科分类更是具体明确。如今的读书人,大不可同日而语了,他们能将所学的知 识应用到需要的领域。上学只是对其它行业的一种辅助罢了,绝不再是一门“职业”或是青云直上的“捷径”。就拿农学来说,学生不仅能分清五谷,而且还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把地种的更好。袁隆平教授的杂交水稻,让我们的水稻产量大幅上升。同样的道理, 在经商领域,开商店干个体赚了点钱,与知识一文不值并不矛盾。 我们掌握了知识,才能更好的辅助我们的职业。
不要再生活在读书无用的谎言中了,那些所谓的“富二代”,更应该去学习而不是生活在父辈财富的庇护之下。需知,要守住父辈来之不易的家业,需要文化知识。关于这点的论述,在《史记》的《陆贾列传》中就有记 载:陆贾追随刘邦,常常在他面前说《诗》、《书》,并强调其重要性。刘邦不以为然,骂道:“我的天下,是在马背上争夺来的,用不着什么《诗》呀《书》呀 的!”陆贾反驳:“天下是从马背上得来的,难道也能够在马背上治理?只有像殷汤和周武王那样逆取而顺守,文武并用,才是长治久安的上策。如果秦国在兼并天 下之后能效法先圣先王文武并用,只怕是这个天下还到不了你的手里呢!”刘邦虽然很有些不高兴,但还是接受了陆贾的意见。
知识就是智慧的载体,书又是知识的搬运工。研究知识的结晶,就是努力爬向巨人的肩头,并站在上面冷静地寻找理想之路。放弃对智慧结晶的研究是愚蠢,非常愚蠢。放弃历史者,将重演历史的悲剧;研究历史者,将重演历史的辉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