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为例
宋秀玲;车军社
【摘 要】目前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着教学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程严重脱节、专业技能课程倒挂、职业资格认证相冲突等一系列问题。析其原因主要有:课程设置以学科为中心、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课程内容没有统一标准、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断档、高职教育教学资源匮乏等。提出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的途径:培养目标全面对接、教材衔接、职业技能认证全面对接、学分对接、师资对接等。 【期刊名称】《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00)005 【总页数】3页(P65-67)
【关键词】中职教育;高职教育;课程衔接;途径 【作 者】宋秀玲;车军社
【作者单位】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晋城048026;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晋城048026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420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势如破竹,招生规模
日渐扩大,同时,中职毕业生获得了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的机会。随着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人数的持续增长,中、高职教育衔接已经成为影响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因素,而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有效衔接。
由于中职、高职课程相互分离、各自独立,长期以来,中、高职课程衔接始终存在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那么,中、高职院校要如何做好课程衔接工作?已经成为中、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
通过比较某中职学校和另一所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可知:在课程开设方面,中职阶段学生所学的课程科目在高职阶段基本都会出现,课程设置中多达45%的课程在中、高职重复出现,如《电工基础》、《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等;在课程内容方面,高职课程内容包含了中职课程内容,两个层次知识点的重复率较大,甚至少数课程,中、高职采用的是同一个版本的教材。由于课程设置的重复性,进入高职学习的中职学生普遍反映许多专业课程在职阶段已经学过,在高职阶段基本没有学到更多的新知识,也没有进一步增强动手能力。从而造成了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双重浪费,同时也导致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教学资源的严重消耗。
2.文化基础课严重脱节
通过调查发现,近年来,中职生源的机电一体化专业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较差现象。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学习后,普遍反映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比较吃力,与普通高中生源相比,中职毕业生由于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在拓展专业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时会困难重重。析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以来中职教育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学生文化功底不够重视,过分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如《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等。说明目前中、高职教育在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方面均存在着
严重的脱节现象。 3.专业技能课程存在倒挂
经过长期积累,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经验,一些重点中职学校,在师资、设备和管理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实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在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下,长期充当着“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普通高校的教学思想一时难以改变,许多学校的教学设备陈旧,专业师资缺乏,导致了所开设的专业实践课程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达不到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从而造成机电一体化专业高职与中职实践技能课程“倒挂”的现象。 4.职业资格认证相冲突
我国单招考试办法规定,各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技能考核的标准。由于专业技能考试科目繁多、报考各专业人数不等,统一组织技能考核比较麻烦,所以大多数专业技能考核由各县组织。这就出现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中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能获得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有的学校组织学生取得的是电工初级职业资格证书,有的是电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有的甚至还获得了电工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有些高职学校组织学生取得的是与中职阶段同级的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这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中职学生来说是时间和资源的双重浪费。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的原因分析 1.培养目标不明确
做到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的首要任务是明确中、高职的培养目标。中、高职培养目标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这里的一致性是指培养人才方向一致,即都是为社会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这里的差异性是指培养人才的层次不同,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程度不同。教育部规定: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
力的初、中等应用型人才和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等技术人才。[1]由此可见,中等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延伸与提升。和中职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知识面应当更广,理论应当更深,技能应当更高。这就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应该围绕就业、升学两个方面进行,既要强调技能培训,也要重视文化理论知识的传承。 2.课程设置以学科为中心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模式基本属于学科中心型模式,[2]课程设置以学科为中心。随着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力度的加大,许多学校开发出了以“能力本位”为中心的模块式课程,打破了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但在教学内容方面仍没有完全从学科本位的框架中摆脱出来。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像一位姗姗来迟的客人,课程体系仍然延续着普通专科的教育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本科课程的“压缩饼干”,只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过多,涉及到的专业理论知识过全,造成了许多内容与中职教学内容相互重叠。课程设置只是强调了学科的完整性,而忽略了课程的重复性。
3.专业课程内容缺乏统一标准 与国外相比,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正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国家和地方既没有具体制订统一的课程标准,也没有按中、高职阶段制订统一的分类课程标准。在中职教材和高职教材的衔接上,没有制订统一的编写框架。各职业学校在选定教学内容时,更大程度上是根据各自的现有资源去划分课程范围、规定教学内容。造成了中、高职课程部分雷同,教学内容多有重复现象。 4.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断档
长期以来,“传授专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主导思想,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等均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对于与机电一体化专
业就业有直接影响的课程,如《电工技术》和《数控机床》等课程高度重视,而对同阶段的基础文化知识过于忽略,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逻辑推理、文字运用等能力开发方面均受到了极大限制,造成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后很难达到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学生相关理论方面的要求。 5.高职教育设备和教师资源缺乏
在教育一线工作的教师是课程衔接的主导者,所以,中、高职课程衔接需要由教师去执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直接关系到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经过二十多年的办学积累,中职教育有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培养了许多双师型教师,一些重点中职学校,在设备、管理、师资方面都有较强的实力。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教学设备数量有限、设备陈旧,再加上专业师资力量普遍存在技能水平不过硬等情况,严重影响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课程的开设,造成了中、高职实践技能课程“倒挂”现象,使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技能课程难以衔接。
6.高职课程实施未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同时招收中等职业学校(中专、职校、技校)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两类生源,这两类生源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普通高中毕业生入学之前没有受过职业教育,不具备任何职业技能和素养,普遍感觉专业课程的学习有些吃力,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接受了一些相关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感觉比较轻松,但存在着文化基础较差的问题。由于许多高职院校起步较晚,正处于构建框架和完善体制的初级阶段,对于课程开发还无暇顾及,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没有兼顾各类生源的素质差异。因为高职院校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比例远高于中职毕业生,所以,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时常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起点,零起点设置专业课程内容,忽视了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 三、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有效途径
1.明确培养目标,保证中、高职培养目标全面对接
根据前文阐述的中职教育培养目标,中职课程设置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业,二是升学。伴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大,中职生毕业后升入高职继续学习的人数越来越多,中职课程设置时必须允分考虑到学生升学的需要。以培养“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时也要充分考虑入学对象(对口升学的中职生),做好与中职课程设置目标的衔接,体现课程设置目标的准确定位和针对性。
2.建立中、高职统筹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实现教材衔接
目前中、高职教育的分散管理现状不利于中、高职之间的协调和联系。教育部应尽快建立起中、高职统筹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积极组织相关专家、学者,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根据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科学合理地设计出不同的教学单元。坚持中职课程重基础和操作,高职课程重内容的深化和拓展这一原则,明确划分中、高职阶段必修和选修单元,并在全国进行统一编写和推行。 3.构建国家资格证书体系,职业技能认证全面对接
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衔接就是技能的衔接,职业技能等级资格证书是衔接的标准。劳动社会保障部应该对相关岗位进行职业分析,按照行业标准去制定相应职业能力标准,并确定初、中、高三个等级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于中级及中级以下,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于中级以上。教育部门要根据不同层次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制定相关课程,构建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从根本上逐步消除中、高职在专业理论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上的重复和倒挂现象。[3]
4.采用学分制管理,因材施教,实现学分对接
中职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都是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生源在知识结构、文化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各不相同,高职院校在实施人才培养计划
过程中,很难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达到一致,这根本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开展学分制试验,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近专业学分互认机制。[4]通过学分互认,中职毕业生在高职学习阶段可以结合自身情况,申请免修中职开设过的课程,利用时间去选修一些自身需要的、而又比较薄弱的基础课程,从而进一步完善其知识结构。
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根据生源性质的不同去制定不同的学分标准:要求普通高中生源所修专业课程学分比重大于中职生源,文化课程学分比重小于中职生源;对于中职生源要增大文化基础课程学分比例,减小专业基础课程学分比例。通过采用学分制管理,使专业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起点不同的两类生源,能在高职学习期间充分利用时间和资源,取长补短,综合发展,从而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5.建立沟通桥梁,加强中高职院校的交流与协作,实现中、高职师资有效对接 技能的掌握要经历一个由初级到中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由于许多中、高职院校隶属关系不同,中、高职教育之间相互来往较少,缺乏沟通,对彼此学生的技能培养状况不太了解,造成了中、高职实践技能课程的“倒挂”现象。
在中、高职之间架设一座相互贯通、相互衔接的“立交桥”是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最终目的,如果架起了这座桥,两个层次之间就可以相互沟通,各层次就可以科学地划分各自教学范围,从而尽量减少二者的重复。
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关键。由于中职教育起步较早,一些中职学校不仅具有了良好的设备、过硬的管理,还拥有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相比而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专科学校、成人院校或中专学校合并、改制而成的,不少专业教师是由相近专业转型的,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理论水平不高、实践经验不足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专业技能课程的开设,这也是形成中、高职实践技能课程的“倒挂”现象的一个因素。因此,学校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激励机制,鼓励教师
多实践、多交流,在理论课教学方面,中职教师能够到高职院校学习,在实践课教学方面,高职教师积极主动到中职院校进行实践锻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资对接。 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两个重要层次,二者之间的有效衔接是健全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然要求。中、高职教育教学的高效衔接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有利于促进中、高职两个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共同发展,进而使我国职业教育步入健康、稳定发展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关于加强本科院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教高司[2000]35号).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2] 刘迎春,郁春兰.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及主要问题的思考[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3] 慈溪职高课题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1,(3).
[4] 徐思成,李德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与沟通的研究[J].职教论坛,2005,(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