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

来源:尚车旅游网
河南理工大学《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一、路基(挡土墙)设计

1。1 设计资料

某新建公路重力式路堤墙设计资料如下.

(1)墙身构造:墙高8m,墙背仰斜角度1:0.25(1402'),墙身分段长度20m,其余初始拟采用尺寸如图1—1所示。

图1-1 初始拟采用挡土墙尺寸图

(2)土质情况:墙背填土为砂性土,其重度17.5kN/m3,内摩擦角30;填土与墙背间的摩擦角/215.地基为整体性较好的石灰岩,其容许承载力

[]485kPa,基底摩擦系数f0.5.

(3)墙身材料:采用5号砂浆砌30号片石,砌体重度a23kN/m3,砌体容许压应力[a]610kPa,容许剪应力[a]66kPa,容许压应力[al]610kPa.

1.2 劈裂棱体位置确定

1。2。1 荷载当量土柱高度的计算

- 1 -

河南理工大学《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墙高6m,按墙高缺点附加荷载强度进行计算。按照线形内插法,计算附加荷载强度:q15kN/m2,则:

h0q150.86m 17.51。2.2 破裂角的计算

假设破裂面交于荷载范围内,则有:

1402'15303058' 因为90,则有

A01aH2h0aH2

10.5620.860.56226.72B0

1 1abbdh0HH2a2h0tan22 110.51.51.52.250.866620.520.86tan3058'2219.30

根据路堤挡土墙破裂面交于荷载内部时破裂角的计算公式:

tantanB0cottantanA0

tan3058'cot3019.30tan3058'tan3058'26.72

0.630.60.72230.61.1436

- 2 -

河南理工大学《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4849'53\"

1.2.3 验算破裂面是否交于荷载范围内

破裂棱体长度:

L0Htantan61.14360.610.4613m

车辆荷载分布宽度:

LbB'31215m

所以,L0L,即破裂面交于荷载范围内,符合假设.

1.2.4 路基边坡稳定性验算

可利用解析法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则有

Kmin2a0f0cot02a0a0f0csc0

2c。对于砂性土可取c0,即a00,'H其中,f0tan0.5773,cot03,a0则:

Kminf0cot00.577331.73211.25

所以,路基边坡稳定性满足要求。

1.3 土压力计算

根据路堤挡土墙破裂面交于荷载内部的土压力计算公式:

EaA0tanB0cossincos4849'53\"3017.530.521.143621.473046.22kN'\"'sin4849533058



- 3 -

河南理工大学《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ExEacos46.22cos1402'1546.21kN

EyEasin46.22sin1402'150.78kN

1.3.1 土压力作用点位置计算

K112h020.8611.29 H6Zx1hH60.8602.22m 33K1331.29表示土压力作用点到墙踵的垂直距离。

1。3。2土压力对墙趾力臂计算

基底倾斜,土压力对墙趾的力臂:

ZxZx12.22m

Zyb1Zxtan1.52.22tan1402'2.05m

1。4 挡土墙稳定性验算

1.4.1 墙体重量及其作用点位置计算

挡土墙按单位长度计算,为方便计算,从墙趾沿水平方向把挡土墙分为三部分,右侧为平行四边形,左侧为两个三角形(如图1-2):

V1b1H1.54.957.425m3 G1V107.42520148.5kNZG11H1tanb1ld2

- 4 -

河南理工大学《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14.950.251.5122.37m

1V22.231.051.171m2 2 kNG2V201.1712023.421ZG22.232.461.56m3

1V30.82.230.892m2图 1-2挡土墙横断面几何计算图式

2G3V300.8922017.84kN

1ZG32.230.74m3 1.4.2抗滑稳定性验算

对于倾斜基底0622'31\",验算公式:

1.1GEQ1yExtan0Q2Eptan01.1GQ1Eytan0Q1ExQ2Ep0

'\"1.1148.523.4217.841.41.3146.21tan6223100.5

1.1189.761.40.78tan622'31\"1.446.210

67.610

所以,抗滑稳定性满足要求。

1。4.3抗倾覆稳定性验算

抗倾覆稳定性验算公式:

0.8GZGQ1EyZxExZyQ2EpZp0

- 5 -

河南理工大学《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0.8148.52.3723.421.5617.840.741.40.782.0546.212.220

179.960

所以,抗倾覆稳定性满足要求。

1。5 基地应力和合力偏心矩验算

1。5。1 合力偏心矩计算

e1.4ME1.2MGM N1GGQ1EyWcos0Q1Exsin上式中,弯矩为作用于基底形心的弯矩,所以计算式,需要先计算对形心的力臂:根据之前计算过的对墙趾的力臂,可计算对形心的力臂。

'ZG1ZG1B1.5ld2.3710.62m 22b1ld1.511.560.31m 22'ZG2ZG21'ZGZ2.230.750.740.01m 3G33Z'xZxZ'yZyB1.5tan02.22tan622'31\"2.30m 22B1.52.051.3m 22e1.4ME1.2MGMN1GGQ1EyWcos0Q1Exsin0'''1.4EyZ'yExZ'x1.2G1ZG 31G2ZG2G3ZGGGQ1EyWcos0Q1Exsin01.40.71.341.462.31.2148.50.6223 .420.3117.840.01189.761.21.40.760cos622'31\"1.446.21sin622'31\"0.055m

- 6 -

河南理工大学《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e0.055mB10.558m4所以,基底合力偏心距满足规范的要求。

1。5.2 基底应力验算

N16e p1AB1234.5460.05512.232.23

pmax120.74kPa pmin89.61kPa

其中,pmax120.74kPa610kPa,所以基底应力满足要求。

1.6 墙身截面强度验算

1.6。1 强度计算

墙面墙背平行,截面最大应力出现在接近基底处,取截面1进行验算。

图1—3计算截面

- 7 -

河南理工大学《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NjKARKK

式中: ——设计轴向力(kN);

——重要性系数; ——荷载组合系数;

、--分别为恒载(自重及襟边以上土重)引起的轴向力(kN)和相应 的分项系数:

NQ1——主动土压力引起的轴向力(kN);

NQii2~6——被动土压力、水浮力、静水压力、东水压力、地震力引起的

轴向力(kN);

Qii1~6—-以上各项轴向力的分项系数;

——抗力分项系数; ——材料极限抗压强度;

——挡土墙构件的计算截面积(); ——轴向力偏心影响系数,按下式计算:

e1256B0K 2e112B0按每延米墙长计算:Nj0GNGQ1NQ1QiCiNQi8,

其中,结构重要性系数取1.0,恒载的分项系数取1。2,动载的分项系数取1。4,材料的抗力分项系数取2.31,轴向力偏心影响系数:

- 8 -

河南理工大学《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8e0.0551256B12562.231K0.993 22e0.055112112B2.2318则有:

Nj1.01.2189.761.01.40.780228.80kN

Nj228.80kNkARkk0.9841.5610393.24kN 2.31所以,强度满足要求。

1.6.2 稳定计算

NjKKARKK

其中,弯曲平面内的纵向翘曲系数

K1 21sss3116e/B式中:——墙的有效高度(m),视下端固定、上端自由; --墙的宽度,取1。5m。

取0。001,取6m,则

K10.778 210.016631160.055/1.5Nj228.80kNKKARKK0.8460.9931.5610332.84kN 2.31所以,墙体截面稳定满足要求.

1。7 设计图纸及工程量

(1)挡土墙典型断面图如图1—4所示,平面、立面、横断面另附图表示。

- 9 -

河南理工大学《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表1—4典型断面图

(2)挡土墙工程数量表见表1—5。

表1-5工程数量表 断面尺寸 (m) 0.25 6 4.95 1.5 M5浆砌片石 墙 高 (m) 6。0 (m3/m) 1.5 9.48 路堤墙墙体间隔20m设置沉降缝一道,缝内用沥青麻絮嵌塞;泄水孔尺10cm×10cm,

每2~3m布置一个,泄水孔应高出地面不小于30cm;墙背均应设置50cm厚的砂砾透水层,并做土工布封层.

二、路面设计

2。1 设计资料

(1)新建一级公路地处IV区,为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为80km/h,拟采用沥青路面结构或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施工图设计,沿线土质为粉质土,确定土基的稠度为1。1,回弹模量取36MPa,路基土属中湿状态.

- 10 -

河南理工大学《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2)所在地区近期交通组成与交通量,见表2-1。预测交通量增长率前五年为8.0%,之后五年为7。0%,最后五年为6.0%,路面累计标准轴次按15年计。

表2—1 近期交通组成及交通量

型号 北京BJ130 解放CA50 东风EQ140 湘江HQP40 黄河JN150 江淮HF150 交通SH361 前轴载(kN) 13.4 28.7 23。7 23.1 49。0 45。1 60 后轴载 (kN) 27.4 68。2 69.2 73。2 101。6 101。5 110。0 后轴数 1 1 1 2 1 1 2 轮组数 2 2 2 2 2 2 2 后轴距 (m) 交通量 — - — 4 (辆/日) 280 460 650 520 680 460 330 - — - (3)路面布置:行车道宽度43.7515m,右侧硬路肩宽度为2.5m,土路肩宽度为0.75m左侧路缘带宽度为0.5m,中央分隔带宽度为,中间带宽度为120.52m,路基宽度为23.5m。

(4)设计依据:

交通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交通部颁《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交通部颁《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

2.2 计算设计年限内的标准轴载累计当量轴次

某一级公路路面设计以双轮组单轴载100为标准轴载,用BZZ100表示,计算参数如表2—2。

表2—1 标准轴载计算参数

标准轴载PkN 轮胎接地压强pMPa 100 0.7 轮胎当量直径dmm 两轮中心距cm 21。3 1.5 路面作用的其他各种不同类型按以下方法,换算为标准轴载。

(1)以设计弯沉和沥青层层底拉应力为指标进行换算,利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 11 -

河南理工大学《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4.35PNsC1C2niiPi1K

式中: -—以弯沉为指标的标准轴载的当量轴次(次/日); --被换算车型的各级轴载作用次数(次/日); -—标准轴载(kN); -—轴数系数;

—-轮组系数,单轮组6。4,双轮组1,四轮组0。38。

其中,当轴间距大于3m时应按单独的一个轴载进行计算,此时轴数m1;当轴间距小于3m时,按双轴或多轴进行计算,轴数系数为:

C112m1

以设计弯沉和沥青层层底拉应力为指标进行换算的结果见表2-2。

表2—2 标准轴载换算结果I

型号 北京BJ130 解放CA50 后轴 东风EQ140 后轴 前轴 黄河JN150 后轴 前轴 江淮HF150 后轴 前轴 交通SH361 后轴 110.0

(kN) 27.4 28。7 68。2 69.2 73。2 49.0 101。6 45。1 101。5 60 1 1 1 1 2 1 1 1 1 1 2.2 1 6。4 1 1 1 6。4 1 6。4 1 6。4 1 (次/日) 280 460 460 650 520 680 680 460 460 330 330 PC1C2niiP4.35 后轴 前轴 1。00317 12.90399 87.04020 131。03125 267.70504 195.45277 728.61237 92。17343 490。77803 228.90319 1098。99268 3334。59612 湘江HQP40 后轴 - 12 -

河南理工大学《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注:重量25kN以下轴载不计

(2)以半刚性材料层的层底拉应力为指标进行换算,计算公式如下:

P'''NsC1C2niiP i1式中: Ns——以弯拉应力为指标的标准轴载的当量轴次(次/日);

K8ni——被换算车型的各级轴载作用次数(次/日);

-—标准轴载(kN);

-—被换算车型的各级轴载(kN);

C1—-轴数系数;

C2——轮组系数,单轮组18。5,双轮组1,四轮组0。09.

当轴间距大于3m时应按单独的一个轴载进行计算,此时轴数m1;当轴间距小于3m时,按双轴或多轴进行计算,轴数系数为:

'C112m1

以半刚性材料层的层底拉应力为指标进行换算的结果见表2—3。

表2—3 标准轴载换算结果II

型号 解放CA50 东风EQ140 黄河JN150 江淮HF150 交通SH361 后轴 110。0 注:重量50kN以下轴载不计

2 1 330 1414。76861 2949.00566 后轴 后轴 后轴 后轴 前轴 (kN) 68.2 69。2 73。2 101。6 101.5 60 1 1 2 1 1 1 1 1 1 1 1 18。5 (次/日) 460 650 520 680 460 330 PCCniP '1'2i821。52944 34。17922 85.72786 772。07338 518。18659 102。54056 湘江HQP40 后轴

- 13 -

河南理工大学《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5)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轴载换算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也以100kN的单轴—双轮组荷载作为标准轴载。不同轴 的作用次数按下式换算为标准轴载的作用次数.

PNsNii

100i1式中:-—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的累计标准轴载作用次数(次); -—单轴,单轮、单轴—双轮组、双轴—双轮组荷载作为标准轴载型级 轴载的总重(kN); ——轴型和轴载级位数:

——各类轴载型级轴载的作用次数。

则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轴载换算结果如表2—4所示。

表2-4 标准轴载换算结果III

型号 前轴 黄河JN150 后轴 前轴 江淮HF150 后轴 前轴 交通SH361 后轴 注:小于40kN的单轴和80kN的双轴不计

110。0 300 1378.49190 2838.94087 101。5 60 460 330 583。73335 0。09310 101.6 45。1 680 460 876。61367 0。00135 (kN) 49。0 (次/日) 680 n16Pnii100 0。00751 16(6)累计标准轴载作用次数计算

- 14 -

河南理工大学《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的累计标准轴载作用次数按以下公式计算

t365N111 Ne其中,设计年限内的交通量(标准轴载作用次数)平均年增长率7%,沥青路面设计年限t15(年),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年限t30(年).对于双向四车道道路,若采用沥青路面,则路面车道系数可取0.45;若采用混凝土路面,路面车道系数可取0.2.则按照以上三种指标进行的标准轴载换算,累计标准轴载结果如表3—5。

表2-5 累计标准轴载计算结果

路 面 类 型 换算指标 设计弯沉和沥青层 层底拉应力 沥青路面 半刚性材料层的 层底拉应力 水泥混凝土路面 累计标准轴载 (次) 交通等级 1.38107 重 1.22107 重 / 1.95107 重 2。3 沥青路面设计

2。3。1 确定土基回弹模量值

设计路段处于IV区,土基为粉质土,确定土基的稠度为1.10,路基干湿状态为中湿状态,回弹模量为36MPa。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规定,须采取必要措施,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重交通、特种交通路基土回弹模量必须大于40MPa,现采取换填砂砾、碎石渗水性材料处理地基,并设置土工合成材料,加强路基排水,综合处治.最终路基土回弹模量取45MPa.

2.3.2 初拟路面结构组合

- 15 -

河南理工大学《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根据之前计算得到设计年限内一个行车道上的累计标准轴次约为1380万次。根据该地区的路用材料,结合已有典型结构,初步拟定路面结构。初拟路面结构面层采用沥青混凝土(取17cm),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土(取22cm),垫层采用水泥石灰砂砾土。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规定,采用三层式沥青面层,上面层采用细粒式密沥青混凝土(厚度4cm),中面层采用中粒式密沥青混凝土(厚度5cm),下面层采用密级配沥青碎石(厚度8cm).

2.3.3 路面材料设计参数确定

按照《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 E51—2009)中规定的项目顶面法测定半刚性材料的抗压回弹模量;按照《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材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中规定的方法测定沥青混合料的抗压回弹模量,测定20℃、15℃的抗压回弹模量,以及材料的劈裂强度。各路面材料设计参数的结果见表2—6。

表2—6各路面材料及图集的抗压回弹模量及劈裂强度参数取值 材 料 种 类 抗压回弹模量EpMPa 20℃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密级配沥青碎石 水泥稳定碎石 水泥石灰砂砾土 路基土 1400 1200 1000 1500 1000 45 15℃ 2000 1800 1200 3500 1800 1.2 1.0 0.8 0。6 0。4 劈裂强度MPa / 2。3。4 路面设计指标计算

(1)路面设计弯沉值

我国《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规定路面设计弯沉值由下式计算确定:

ld600Ne0.2AcAsAB

式中:-—设计弯沉值(0。01mm);

—-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累计当量标准轴载通行次数;

- 16 -

河南理工大学《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公路等级系数,一级公路为1。0;

——面层类型系数,沥青混凝土面层为1。0,热拌沥青碎石、冷拌沥青碎石、 上拌下贯或贯入式路面、沥青表面处治为1.1;

——路面结构类型系数,刚性基层、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为1。0,柔性基层 路面为1。6。若基层由半刚性基层与柔性基层材料组合而成,则介于 二者之间通过线性内插确定.

设计公路为一级公路,公路等级系数取Ac1.0,面层为沥青混凝土,面层类型系数取As1.0,基层为半刚性基层,路面结构类型系数取Ab1.0。则沥青路面设计弯沉值:

ld600Ne0.2AcAsAB600137633510.21.01.01.022.41mm

(2)结构层层底拉应力

弯拉应力设计控制指标容许拉应力公式:

RspKs

式中:——路面结构材料的容许拉应力,即该材料能承受设计年限次加载的 疲劳弯拉应力(MPa);

sp——路面结构材料的极限抗拉强度(MPa);

Ks——抗拉强度结构系数。根据结构层材料不同,按以下公式计算:

Ks0.09Ne0.22/Ac (沥青混凝土面层) Ks0.35Ne0.11/Ac (无机结合料稳定集料基层) Ks0.45Ne0.11/Ac (无机结合料稳定细粒土基层)

Ks0.25Ne0.05/Ac (贫混凝土基层)

以此计算各层材料的层底拉应力:

- 17 -

河南理工大学《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①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Ks0.09Ne0.22/Ac0.09137633510.22/1.03.36

RspKs1.20.357 3.36②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Ks0.09Ne0.22/Ac0.09137633510.22/1.03.36

R③密级配沥青碎石:

spKs1.00.298 3.36Ks0.09Ne0.22/Ac0.09137633510.22/1.03.36

R④水泥稳定碎石:

spKs0.80.238 3.36Ks0.35Ne0.11/Ac0.35137633510.11/1.02.14

RspKs0.60.280 2.14⑤水泥石灰砂砾土:

Ks0.45Ne0.11/Ac0.35137633510.11/1.02.74

RspKs0.40.145 2.742。3。5 路面结构层厚度计算

设计结构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基层类型系数为1。0,设计弯沉值为22。41mm,

暂时,相关设计资料汇总如表2-7。

表2—6沥青路面设计资料汇总

材 料 种 类 厚度抗压回弹模量EpMPa 20℃ 15℃ 劈裂强度容许拉应力 cm MPa MPa

- 18 -

河南理工大学《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密级配沥青碎石 水泥稳定碎石 水泥石灰砂砾土 路基土 5 6 8 22 ? 1400 1200 1000 1500 1000 45 2000 1800 1200 3500 1800 1。2 1。0 0。8 0。6 0。4 0。36 0。30 0。24 0。28 0.14 / / / 初步拟定路面结构层组合为:5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8cm密级配沥青碎石,22cm水泥稳定碎石,还需另行计算水泥石灰砂砾土的厚度。利用路基路面设计软件HPDS2011计算水泥石灰沙砾土的厚度并进行验算:

①按设计弯沉值计算设计层厚度: LD= 22.41 (0.01mm)

H(5)=160 mm LS= 23。4 (0。01mm) H(5)=210 mm LS=21.2 (0。01mm)

H( 5 )= 182 mm(仅考虑弯沉) ②按容许拉应力计算设计层厚度:

H(5)= 182 mm (第1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H(5)= 182 mm (第2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H(5)= 182 mm (第3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H(5)= 182 mm (第4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H(5)= 182 mm σ(5)= 0 .145 MPa H(5)= 232 mm σ(5)= 0 。127 MPa H(5)= 196 mm(第5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路面设计层厚度 :

H(5)= 182 mm(仅考虑弯沉)

- 19 -

河南理工大学《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H(5)= 196 mm(同时考虑弯沉和拉应力) 路面最小防冻厚度:500 mm

验算结果表明,路面总厚度满足防冻要求.

另外,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规定,对于采用半刚性基层的沥青路面,应在面层与垫层之间加设下封层,下封层可采用沥青单层表面处治或砂砾式、细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稀浆封层等。现采用10mm厚ES-3型稀浆封层作为沥青路面的下封层。

通过以上设计计算,并对设计层厚度取整, 最后得到路面结构厚度计算结果如 图2—7所示。

图2—7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模型

2。3。6 路面交工验收计算

利用路基路面设计软件HPDS2011进行交工验收弯沉值和层底拉应力计算,计算结果如下:

公路等级:一级公路 新建路面的层数:5 标准轴载:BZZ—100

- 20 -

河南理工大学《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计算新建路面各结构层及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第1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1.6 (0.01mm) 第2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4.3 (0.01mm) 第3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8。0(0.01mm) 第4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34.0(0.01mm) 第5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97.7 (0.01mm)。 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07 (0。01mm)( 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公式计算) LS= 261。9 (0.01mm)( 根据“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公式计算) 计算新建路面各结构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第1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σ(5)= —0。14 (MPa) 第2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σ(5)= -0.02 (MPa) 第3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σ(5)= —0。076 (MPa) 第4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σ(5)= 0。118 (MPa) 第5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σ(5)= 0.139 (MPa) 经检验,该沥青路面设计满足路面验收条件。

2。4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

2.4。1交通量与可靠度系数的确定

根据2.2节表2-6中的计算结果可知,水泥混凝土路面在设计年限内的累计标准轴载Ne1.95108(次),属重交通。

根据《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并结合工程实例可得,设计一级公路安全等级为一级,目标可靠度为95%,目标可靠指标为1.28,变异水平为低级,可靠度系数范围为1。09~1.16,取r1.12。

- 21 -

河南理工大学《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2。4.2 结构组合初拟与设计参数确定

因该设计路段属重交通荷载等级,适宜的基层材料为: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与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材料为:级配碎石、水泥稳定碎石、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

初步拟定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组合: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厚0.26m)+ 水泥稳定粒料基层(厚0。20m)+ 级配碎石底基层(厚0.16m)。混凝土面板的平面尺寸:长5m,宽4m,弯拉强度标准值取为5.0MPa,弯拉模量标准值为31GPa,泊松比取0.15,线胀系数取1.0105/℃.纵缝为设拉杆平缝,横缝为设传力杆的假缝.

根据《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中规定重交通、特种交通路基土回弹模量必须大于60MPa,现进行地基处理,综合处治,最终路基土回弹模量取65MPa.

2.4。3 计算地基综合回弹模量

弹性地基的综合回弹模量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ExEtEE0

00.860.26Inhx

nExEhi1n2ii

hi1n2ihxhi

i1式中:——路基顶面的综合回弹模量(MPa);

——与地基内除路基以外各层的总厚度有关的回归系数; ——地基顶面当量回弹模量(MPa);

- 22 -

河南理工大学《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地基内除路基以外各层的总厚度;

—-弹性地基分层数(不包括路基半空间体); 、--第结构层的回弹模量(MPa)和厚度(m).

对于初拟混凝土路面结构层,水泥稳定粒料的抗压回弹模量取1400MPa,级配碎石的抗压回弹模量取200MPa,路基顶面综合回弹模量为70MPa,则有:

hxhi0.16m

i1n0.860.26Inhx0.860.26In0.160.384

nExEhi1n2ii2ihi12000.162200MPa 20.16Ex200EtEE06500.38465100.08MPa

2.4。4 荷载应力计算

(1)设计轴载(100kN)在四边自由板的临界荷位处产生的荷载应力按下列公式计算。

ps1.47103r0.70hc2Ps0.94

3r1.21Dc EtEchc3 Dc121c2式中: ——设计轴载的单轴重(kN);

—-混凝土面层板的相对刚度半径(m);

- 23 -

河南理工大学《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混凝土面层板的截面弯曲刚度(MN·m);

、、--分别为混凝土面层板的厚度(m),弯拉弹性模量(MPa)和泊松比;

则可进行计算如下;

Echc3310000.263Dc46.45MNm 22121c1210.153r1.21Dc46.451.210.936m Et100.083荷载应力:

ps1.47103r0.70hc2Ps0.941.471030.9360.70.2621000.94

1.575MPa

(2)确定三个修正系数、、

应力折减系数,由路肩情况决定:才要采用混凝土路肩时取0.87(路肩面层与路面面层等)。

考虑理论与实际差异及动载等因素影响的综合系数,根据《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可查得,取1。10..

荷载疲劳应力系数,与累计轴次有关,由下面公式确定:

kfNe

式中:-—材料疲劳指数,普通混凝土、钢筋混凝土、连续配筋混凝土采用0.057;

碾压混凝土和贫混凝土采用0.065.

则有:

kfNe195763060.0572.60

- 24 -

河南理工大学《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3)计算荷载疲劳应力

prkrkckfps0.871.12.61.5753.918MPa

(4)面层板在最重轴载作用下的荷载应力计算

最重轴载荷载应力计算公式与相同,但要用最重轴载代替标准轴载(或设 计轴载).则可得,最重轴载(或称极限荷载)在四边自由板的临界荷位处产生的荷载应力pm:

0.94pm1.47103r0.70hc2Pm1.471030.9360.70.2621500.94

2.306MPa

最重轴载在临界荷位产生的最大荷载应力p,max:

p,maxkrkcpm0.871.12.3062.207MPa

2。4.5 温度应力计算

(1)面层板最大温度应力t,max

tL51.781rad 3r30.936面层板的温度翘曲应力系数:

CL1sinhtcostcoshtsintsinh1.781cos1.781cosh1.781sin1.7811

costsintsinhtcoshtcos1.781sin1.781sinh1.781cosh1.78112.88370.99953.05210.031110.2996

0.99950.03112.88373.05210.7004

计算综合温度翘曲应力和内应力的温度应力系数:

BL1.77e4.48hcCL0.1311CL

- 25 -

河南理工大学《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1.77e4.480.160.70040.13110.7004

1.770.48830.70040.1310.2996 0.5661

IV区最大温度梯度范围为86 ~ 92℃/m,取88℃/m,则最大温度应力:

t,maxcEchcTg2110-5310000.1688BL0.5661

21.235MPa

(2)面层板温度疲劳应力 ①确定温度疲劳应力系数

IV区,查资料得、、分别为:0。843、1。323、0.058,计算温度疲劳应力系数:

btfrt,maxatktct t,maxfr1.3235.01.2350.8430.058 1.2355.00.302

②计算温度疲劳应力

trktt,max0.3021.2350.373MPa

2。4.6 设计极限状态验证

弹性地基上单层板模型,只需要检验单层板的极限状态:

rprtr1.123.9180.3734.80MPafr5.0MPa

rp,maxt,max1.122.2071.2353.86MPafr5.0MPa

综上可得,初步拟定的普通混凝土面层厚度(0。26m)可以承受设计基准期内荷载应力和温度应力的综合作用。

- 26 -

河南理工大学《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根据《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可得,路面最小防冻层厚度为0.5m,所设计的路面结构层总厚度0.260.200.160.62m0.5m,满足最小防冻层厚度要求

所以,初拟路面结构符合规范要求。

2.4.7设计方案优化

图2—8水泥路面结构设计模型

考虑到26cm板厚时,疲劳极限状态的综合疲劳应力达4.8MPa,与材料的弯拉强度标准值相差4%左右 ,结构厚度进一步优化的 空间不大,取计算值为26cm。

根据《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规定,各种水泥混凝土面层的设计厚度应依据计算厚度加6mm磨耗层,并按10mm向上取整,最后的设计厚度为27cm。

2。4.8 接缝设计

为避免由温度产生的应力破坏,应在混凝土板中设置横缝与纵缝,设计路段为重交通,缝中设拉杆,拉杆长0.5m,直径22mm,每隔 40cm 设置一个。

(1)横向胀缝:缝隙宽20mm,缝隙上部5cm深度内浇填缝料拉杆的半段固定在混凝土内,另一半涂以沥青,套上长约10cm 的塑料套筒,筒底与杆端之间留有3cm 空隙,用木屑与弹性材料填充。

- 27 -

河南理工大学《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2)横向缩缝:缩缝采用假缝,缝隙宽5mm,深度为5cm。

(3)施工缝:施工缝采用平头缝或企口缝的构造形式,缝上深5cm,宽为5mm的沟槽,内浇填缝料。

(4)横缝的布置:缩缝间距一般为5m,混凝土路面设置胀缝。

(5)纵缝的设置:在平行于混凝土路面行车方向设置纵缝,缝间距3。75cm,设置为假缝带拉杆形式,缝的上部留有 5cm 的缝隙,内浇注填缝料,缝与横缝一般做成垂直正交,使混凝土具有90°的角隅。

- 28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