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相互直接投资 :现状、障碍及政策建议
自 1979 年正式建交以来,中美从隔绝对峙到对话合 作,从发展互利共赢的经贸关系到共同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 两国经贸关系取得了历史性的长足发展, 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富生机活 力、最具重要影响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双边关系之一。 中美当前经济关 系中贸易是主旋律,而简单的贸易关系对中国方面的挑战越来越大。 加强投资尤其中国对美国的投资在最近两年日益受到关注, 中美双方 高层在很多场合提出将投资作为平衡双方经济的一个 “关键点 ”,即主 要通过扩大中国对美国的投资, 来解决双方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平衡中 长期未能有效改善的不平衡问题。 本文拟就中美相互直接投资现状特 点、在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作用以及进一步发展存在的障碍进行讨论, 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中美相互直接投资现状和特点
自中国改革开放伊始中美相互直接投资开始起步, 迄今已有三十 年的历史。在此期间,中美相互投资经历了从无到有,快速发展的时 期。但是无论从对外投资还是利用外资的角度, 双方在对方中的比重 都非常小,未来发展的潜力很大。
(一)美国对华投资现状和特点
美国是世界第一投资大国, 中国是世界利用外资大国, 自上个世 纪 90 年代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新一轮发展高潮以来,美国也加大了对 海外投资的步伐,其对中国的投资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 增长速度快。
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数据, 1990 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 311亿美元, 2008 年则上升至 3118亿美元(2007年最高时达 3784亿 美元 ),增加了 9 倍多。在此期间,美对华投资业亦快速增长,且增 速远超过美国对外投资的步伐,从 1990年的 0.3 亿美元上涨到 2008 年的 157.26 亿美元,增长了近 211 倍。从图 1 可以看出,美国对华 直接投资大致经历了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是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后 期,由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所带动;第二个高潮是在 2002 年中国加 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的几年,由服务业 (尤其金融业 )投资快速增长所 带动。
2 相对地位迅速提升。
从中国利用外资角度来看, 来自美国的非金融领域直接投资比重 相对偏低, 甚至在最近几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这种态势与中国吸 收外资规模日益壮大的趋势形成了鲜明对比。 根据中方统计, 美国在 非金融领域对华直接投资由 1992 年的 5.11 亿美元上升至 2002 年的 54.24 亿美元,之后进入下降和停滞状态,在 2006— 2008三年中,美 国对华直接投资都不到 30 亿美元。 2000年美国在非金融领投资占中 国全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达到 10.77%,为历年之最,之后这一比 重逐年下降,2008年中国吸收外资 924 亿美元,来自美国的投资 29.44 亿美元,位居韩国 (31.35 亿美元 )之后,仅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的
3.19%
但是,如果考虑金融领域投资的话, 2008 年应是美国对华直接 投资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年。一方面,在投资规模上,一跃成为中国 第三大投资来源地(仅在香港和英属维尔京群岛之后 ),占中国利用外 资总额的比重达到 14.5%;另一方面, 在投资结构上由制造业为主转 向服务(金融)业为主,在 157 亿美元的投资中,一半以上投向了金融 领域(银行业 )。
从美国对外投资的角度来看, 美对华投资的相对地位也在快速提 升。长期以来由于基数低, 尽管有较快增长,但对华投资在美国巨额 海外投资中的比重较低。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数据,从 1982 年至 2007年的绝大多数年份中, 美国对华投资占其总投资中的比重在 1% 上下波动,远低于荷兰、 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日本等国 (见表 1)。 但在 2008 年这一局面出现根本性变化,对华投资占美国对外投资的 比重一下子提高到了 5.04%,中国成为美国的第四大投资东道国, 仅 次于荷兰、爱尔兰和英国。 对华投资更占到美国对亚太地区总投资的 45%
(Marilyn Ibarra &Jennifer Koncz 2009),中国已成为美国在 亚太地区的第一大投资对象国。
3 投资结构变化:从制造业为主到服务业为主。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美国对外投资的行业结构呈现逐步高级化 或逐步软化的趋势, 主要表现在:制造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的比
重从 1990年的 39.53%下降至 2000年 26.13%,2008年制造业投资
存量已下降至 16.2%,服务业则上升至 72.28%。
一直以来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行业特征与其整体对外直接投资 的行业分布相背离, 主要表现为以制造业投资为主导, 服务业比重较 低。从流量来看,如表 2 显示, 1994—2008 年期间,美国在服务业 的平均投资比重达 50%以上, 在制造业平均投资比重则不足 25%(剔 除 2005 年 );而对华制造业平均投资比重却高达 63.3%,服务业仅占 26.3%。
但美国对华投资的服务业比重尤其自 2002 年(中国加入 WTO 第 一年)以来有了明显的提高,从 2002年至 2008年 7年中服务业投资 的平均比重达到了 40.2%左右。 2008 年更是彻底扭转了这种趋势, 服务业的比重首次过半, 达到 60%。在 157.26 亿美元的对华投资中, 银行和金融保险服务业占 54%,达到 85 亿美元左右。在中国金融领 域吸收的 159亿美元外资中, 来自美国的投资也达到了 53.4%。上述 趋势也反映在存量上, 2008 年美国对华投资存量显示,制造业比重 已经从 2000年的63.51%下降至 46.89%,但仍居主导地位;服务业 比重则从 7.26%上升到了 18.52%。
(二)中国对美投资现状和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企业竞争力的逐步增强, 尤其是国家 “走出去 ”战略的有效实施, 中国企业参与国际投资合作的步伐在近几 年逐步加快,对外直接投资快速扩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从 2004 年 开始出现成倍增长之势,到 2008 年达到 559.1 亿美元,并因此而成 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大国,位居第 11 位,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
量 的 3%。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呈现如下特点。
1 对美投资地位低下。中国对美直接投资仍处起步阶段。尽管 2008 年美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达到 3161 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但来 自中国的直接投资却仍仅有 4.62 亿美元。同时,对美投资占中国对 外投资的比重也很低, 2008年只有 0.8%。到 2008 年末,美国在中 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仅占 1.8%。总之,无论是在美国引进外资中, 还是在中国对外投资中,中国对美投资所占比重均极其低下。
2 对美直接投资结构以服务业为主。中国对美国投资主要集中 在批发零售业 (在对美投资存量中占 36%)、制造业 (占 23.5%,主要 涉及交通运输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通用设备、 纺织、专用设备、橡胶制品、医药设备等 )、金融业(占 13.2%)、交通 运输/仓储业 (9.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占 7.4%)以及信息传输、 计 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占 4.1% )(详见表 3)。近几年来,中国金融服务业 投资开始活跃。 2008年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达到 140.5 亿美元,占对 外投资的 25%,同比增长 741%,其中流向银行业 132 亿美元。伴随 这种趋势,中国对美国金融业的投资也迅速增长, 2008 年达到 2.13 亿美元,占对美总投资的 46.1%,金融业在对美投资中的比重在迅速 提升。但与中国整体上 140.5 亿美元的金融业投资相比,在美国金融 业的投资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二、中美相互直接投资在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作用
如上所述, 中美相互直接投资较长时间以来都处于较低水平, 但 2008 年美国对华投资急剧扩大,使双方的相互投资严重失衡。良好 的投资关系对中美经贸关系良性发展的意义不可小觑。 一方面, 中美 两国都是外资流人大国, 外资在其国内经济发展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双方对外资都持欢迎态度; 另一方面, 发展相互直接投资可以缓解双 方在国际收支中出现的严重不平衡的局面。
(一)两国经济运行与发展都高度依赖外国直接投资 外国直接投资在美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尤其数十年来, 美国国民储蓄率一直维持在低水平, 必须依靠外资流入弥补其国民储 蓄与投资之间的缺口。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其经济发展对外资的依 赖程度则更高,FDI占GDP的比重在1994年最高时达到6.04%,之 后逐年下降, 而美国最高时的比重是 2000年的 3.16%。到 2008年已 经与中国非常接近,中美分别为 2.46%和 2.19%。
外资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有目共睹,尤其是上世纪 90年代以来, 中国引进外资的战略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 对弥补改革初期投资不足、 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 年外资对中国工业产值、 出口、 税收的贡献分别达到 31.5%、58.2%和 21 .2% (竺彩华, 2009)。除了 上述直接作用以外, 也许更为重要的、 也是无法估量的是外资带来的 竞争压力和市场活力, 对推动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所产生的积极 作用。
外资也同样对美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007 年度美国《总 统经济报告》 列举了外国投资给美国经济带来的一系列好处, 具体来 说,在美外资企业 2004 年为美国贡献了 5.7%的产出、4.7%的就业、 19%的出口、26%的进口、10%的固定资本支出和 13%的研发支出。 无论是薪资水平、 研发投入还是出口规模, 外资企业平均水平都超过 了美国本土企业。目前中国在美国设立的直接投资企业大约 1200 家, 雇佣美国当地雇员近 6000 人,与中国对美投资规模相比,对就业的 贡献还是很大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