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课后练习(1)
1. “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主张由孙中山最先提出,但在民主革命时期卓有成效付诸实施的是中国共产党。这主要取决于后者
A.同情农民疾苦 B.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抑制贫富不均 D.制定了可行的土地纲领?
2. 胡锦涛主席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下列对“先驱”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民主政治 ②最早进行了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③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④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 帝国主义对辛亥革命的破坏表现在哪些方面?
4. 在学习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后,有五位同学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哪些同学的观点符合辛亥革命的实际情况( )
甲: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甲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乙:辛亥革命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 丙: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丁:辛亥革命用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 戊:辛亥革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A.甲乙丙丁戊 B.甲乙丙戊 C.甲乙丙丁 D.甲乙丁戊
5. 史料研读、综合评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料研读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1)研读材料后,你认为《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你对辛亥革命分别有怎样的评价 (17分) ★综合评论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2)20世纪初期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列举这一时期体现“沉沦”“上升”的重大历史事件各一例,并简析推动这一转变的原因。(12分)
6. 甲午战争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这反映了维新派的教育理念是( ) A.培养人才 B.开启民智 C.普及科学 D.废除八股
7. 经济发展中,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面临的选择,20世纪的中国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选择。
材料一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一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时讲:“就这样看来,将来富者日富,贫者日贫,十年之后,社会问题便一天紧似一天了。这种流弊,想也是人人知道的,不过眼前还没有这现象,所以容易忽略过去。然而眼前忽略,到日后却不可收拾。” 梁启超随后在报纸上写文章反驳孙中山:“吾以为策中国今日经济界之前途,当以奖励资本家为第一义,而以保护劳动者为第二义。……曾亦思自今以往,我中国若无大资本家出现,则将有他国之大资本家入而代之。”
材料二 梁启超和孙中山的社会经济理念,分别代表了中国近代化初期,面对内外生存危机而遇
到的增长与公平何者为先的问题。这一问题既是各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普遍性问题,又具有中国本土实际状况的特殊性。
——李长莉《增长与公平:梁启超与孙中山社会经济理念之比较》
材料三 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材料一中孙中山和梁启超的观点有何不同?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两种不同观点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是如何处理“增长与公平何者为先”的问题的?
8. 1903年,在美国檀香山的一次集会中,演讲者提出“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据此推断演讲者是( )
A.林则徐 B.严复 C.孙中山 D.陈独秀
9. 辛亥革命结束后,革命形势出现反复,袁世凯和张勋先后复辟,但是他们的复辟都短命夭亡,这说明( )
A.资产阶级具有两重性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C.帝国主义不希望在中国恢复封建专制主义制度 D.封建残余思想根深蒂固 10.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是怎样评价的
参考答案: 1. 答案: D 解析: 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即是“平均地权”,在后来发展的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中,又进一步提出“耕者有其田”,但由于他不敢发动贫苦农民,通过自上而下的斗争来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因而最终没有真正得以实施。而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土地政策,从而使“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真正得以实行,且卓有成效。故为D。 2.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等人早于孙中山提出在中国确立君主立宪制,①错误;最早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的是太平天国运动,②说法错误,排除含①②的选项。
3. 答案: (1)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各国调集军队,准备干涉中国革命。日本与清政府签定出售武器合同;各国公使团截留中国海关全部税收,企图从经济上扼杀革命。
(2)后来帝国主义看到清政府难以维持,就在“严守中立”的幌子下,扶植新的代理人袁世凯为它们的工具,让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掌握了实权。
(3)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一方面对革命党人进行武力威胁;另一方面迫使清政府接受议和,南北和谈开始。
(4)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帝国主义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继续对中国革命进行破坏,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最终帮助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破坏,成为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客观因素。 4. 答案: C
5. 答案: (1)态度:从漠视、非议到认同、赞赏。(4分)
文明史观: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3分)政治上,它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从人治向法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变;经济上,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动摇了封建经济的基础。社会风貌上,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自由、平等思想推动社会风俗习惯的巨大变化。(6分)
全球史观: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亚洲民族革命运动的发展;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资本主义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潮流,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4分)
(2)重大历史事件:“沉沦”有《辛丑条约》的签订(或袁世凯复辟帝制、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等);(3分)“上升”有辛亥革命(或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3分)
原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答政党建立也可)。思想上,民主共和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6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态度变化可从1905年“乱首”“匪要”到1912年“庆祝标语”“祝词”的变化中得出,文明史观即从政治、经济、社会风貌的角度回答影响,全球史观即从对世界影响的角度分析。第(2)问需注意20世纪初期这一时间点,“沉沦”的历史事件应指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事件,“上升”的历史事件应指民主革命事件,“原因”可结合时代特征分析回答。 6. 答案: B
解析: 甲午中日战争后,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维新派积极开展维新变法运动。在教育理念上,他们意识到必须改革教育制度,开启民智,唤醒民众,才能使变法更好地推行。由当时的时代背景及维新派的目的,可以排除C、D两项。从材料可以看出维新人士希望教育要“下达于民”“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着重点在于开启民智。故正确为B项。
7. 答案: 孙中山认为贫富差距问题不可忽略,必须防患于未然。因为现在一旦忽略,日后不可收拾。梁启超认为当前中国应首先鼓励资本主义发展。因为没有经济的增长,过早地追求公平,将无力抵御外国资本的入侵。
孙中山和梁启超的社会经济理念不同,孙中山吸取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教训,看到资本主义发展伴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大,从民本主义的角度出发希望中国能够避免这种这种现象;梁启超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出发,看到西方资本侵略的威胁,希望能增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力量。
从阶级立场上来看,孙中山代表了中下层资产阶级的利益,梁启超代表了资产阶级精英的主张。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一方面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保障分配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另一方面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利用市场等调节手段鼓励先进.促进效率,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8. 答案: C 9. 答案: B
10. 答案: 一分为二的方法,既要认识到辛亥革命局限性,也要肯定辛亥革命的进步意义。 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意义: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华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新民主革命的产生。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