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讲话现状调查报告
宿州市雪枫小学 王兆元
国旗下讲话是《国旗法》颁布以来各中小学长期坚持的一项教育活动。与其他德育载体相比,国旗下讲话有其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他的特点:一是法律地位上的不可动摇;二是教育功能上具有不可替代;三是表现形态上具有特别的庄重。每逢周一早上,各中小学校都要举行升旗仪式,随着雄壮嘹亮的国歌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然后是国旗下讲话,全场每个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肃然起敬,心潮澎拜。国旗下讲话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做好升旗仪式上的讲话,对于培养师生爱国情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等都有十分重要作用。但是,经调查发现,不少学校的国旗下讲话只求形式,存在“假、大、空”等现象,教育效果不尽人意。调查结果对学校如何安排国旗下讲话具有指导意义,对教育主管部门做好监管工作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国旗下讲话的现状
升旗仪式作为一项常规性的仪式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岁月后,许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也许早已不再新鲜,不再有激情,因此敷衍搪塞,马虎从事便不足为奇。对国旗下讲话的形式和存在的问题做了调查。归纳如下:
1、照本宣科,年年雷同。为了配合国旗下讲话的要求,早在多年前,一些地方和部分就编纂了“国旗下讲话读本”,其内容一般都是选择有重大意义的,影响巨大的,富含浓厚的德育色彩的历史故事、事件或人物,按照月份的不同加以编排。学校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往往根据月份、选择相应
1
的内容作为国旗下讲话的参照,可以这样说,“国旗下讲话读本”在最初确实发挥了其启示、导向的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至今有一部分学校依然沿袭多年使用的“国旗下讲话读本”,今年讲上面的内容,明年还是它。年年雷同,毫无新意。究其原因,这样做省事、省心。故学校老师们乐于重复。
2、缺乏计划,随便应付。一部分学校对由谁进行国旗下讲话,往往采取“轮流坐庄”一人或两人主讲的形式。多数学校担任国旗下讲话的人都是“老面孔”,或者都是学生代表,至于讲什么内容,学校大权已放,决不干涉。因此老师对国旗下讲话也就比较随心所欲。整学期的国旗下讲话缺乏计划性、序列性,教育的针对性就很差了。而师生们的选择更倾向于多元化。
3、脱离实际,泛泛而谈。有些学校为了凸显国旗下讲话的教育性,往往截取历史的、崇高的、伟大的、曾一度在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的人物和事件作为内容。例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丘少云烈火中永生,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这些英雄模范可歌可泣的事迹固然惊天地,泣鬼神、但是由于这些内容与当今的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脱离,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脱离,学生难以产生情感的共鸣,缺乏相应的沟通交流与互动,所以也无法打动学生。这也使得国旗下讲话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4、不少学校领导对国旗下讲话并不重视,重智轻德,明明知道国旗下讲话效果不尽人意,却没有想去改变这种状态。
二、对策与创新
首先,选材话题主要是围绕学生生活、文明礼貌、习惯养成等,也可以围绕社会的热点和师生关注的焦点,关注国际国内实政大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出发点:1、学校中心工作:根据学校实际,结合学校在德育管理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及时进行反思。 2、结合节日选择对应的话题。 3、榜样教育: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杰出人物,乃至身边的好老师、好同学,
2
都可以作为宣传的内容,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树立学校正气之风。 4、国情时政教育:让学生了解国家历史、现状和未来,关心国内国际大事,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危机感,放眼世界,立志报国!5、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蕴含其中,让学生修身养性,弘扬传统美德。同时,创新形式关注实效 。关注学生,使学生成为升旗仪式的主导者。传统的升旗仪式形式比较单一、模式化,比较强调升旗仪式的庄严和神圣,所以整个升旗仪式一般都是让领导讲话或者让老师发言,很少有机会看到学生出现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学生感到这样的升旗仪式跟他们无关,自然更谈不上有兴趣了。为了打破这一瓶颈,雪枫小学在保持升旗仪式庄重、神圣性的前提下,尝试着让学生成为升旗仪式的主导者,让他们自己确定主题和形式,自己主持升旗仪式,自己写发言稿,自己写宣誓词,自己编排节目上台表演。原先枯燥、单调的形式不见了,取而代之是形式多变、体现班级特色和体现学生个性的升旗仪式,学生成为升旗仪式的主持者、表演者。关注过程,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升旗仪式改革为学生展示才能提供了舞台,完全由学生主导,自己确定主题,自己决定采用什么形式编排节目,最后自己上台表演。在升旗仪式改革刚开始的时候,班队采用了往日不同的形式,顿时使学生眼前一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小品、演讲、朗诵、“有话大家说”等各种各样形式都被学生用来进行大胆创新,真正让学生尽显才能。升旗仪式更是一个展示班级特色和文化的舞台,每一个班级都将自己最拿手的绝活和特长展示出来,升旗仪式形式的多变吊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得不少同学都在想象下次升旗仪式会采用什么形式。升旗仪式改革在强调形式的多样化的同时,更关注每一位学生参与升旗仪式改革的过程。主题的确定,相关资料的收集,串联词的编写,节目的排练到最后上台的表演,无不渗透着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同
3
学的心血。不少同学在升旗仪式结束后的感悟中写道,参加升旗仪式的主持,使他们深深地懂得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还有同学认为,在全班同学的殷切地注视中,在全校师生面前主持升旗仪式,不仅锻炼了她的口才和胆量,更使她明白了“责任”一词的深刻含义;更有不少同学纷纷写道,参与升旗仪式的改革,使他们体验到了同学间的友情以及强烈的班级荣誉感。相关资料的收集是由同学们分头完成,节目的排练大部分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为了节目最后的成功,老师和同学们牺牲了很多,但他们毫无怨言。同学们的感悟实际上就是对升旗仪式改革最好的诠释,不在于结果,重要的是学生参与进去了,获得了什么。形式的创新激活了师生热情,效果显著。另外,讲话内容课程制。把“讲话”的教育行为提升并将其纳入课程建设的层面上思考,从而成为国旗下课程,这就意味着“讲话”已经不再是临时的、随意的、空洞的教育活动,而是上升为制度性、主体性、系统性的教育内容,全校师生聚齐一起聆听“讲话”,让“讲话”成为一个开放大气的生态场,成为一个隆重庄严的促进生命成长的育人大课堂,其效果显而易见。并结合学科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课改要求学科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无法适应这一要求,升旗仪式的改革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为学科课堂教学的延伸提供了舞台。
三、三点思考。
1、找准切入点,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学生情况千差万别,每个学校都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实际情况。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现状中找准切入点,确定国旗下讲话的内容,应该要深入学生的生活,认真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仔细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准确把握学生的意识主流,然后确定和选择国旗下讲话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思想问题以及时疏导和引领,为全体学生的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从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2、服务中心点,为完成育人这一职责,每一所学校都有其办学的具
4
体目标和措施,都有一定的计划和步骤,在不同的时段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国旗下讲话的内容不一定要另起炉灶,要注意服务大局,服务学校的管理的中心。特别是要注意和学校系列化、规范化的德育工作有机结合,形成合力。 3、弘扬优秀点,由于国旗下讲话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场合下进行的,有这样一个集体性的短暂的集会上,正面的引导比反面的抨击更有利于正确的舆论,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更容易激发学生“想好、向好、争好”的愿望,因此“弘扬正气、抑制歪风,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应是国旗下讲话的主要基调。我们在进行“优秀的传统文化、社会正气、革命精神、良好习惯、高尚品德”等国旗下讲话时应以正面的事例为主,以反面的事例为辅,突出榜样的示范作用,为营造良好的班风、校风、学风发挥应有的作用。
升旗仪式形式多样化效果是不错,但各个班级都要追求形式不雷同,这就使得越是后面的班级选择的余地越是狭窄;还有如何解决升旗仪式庄重、神圣感与形式多变、创新结合的问题,还有评价与奖励问题。这些都是有待思考与探索,但总的说来,改革后的升旗仪式是让人耳目一新、让人期待的。
(作者系安徽省宿州市雪枫小学副校长、安徽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