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桥梁不仅仅是交通工具,不应满足功能性适用,还应该有一定的美学和艺术的成分。文章从设计美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设计美学的哲学基础,通过调研、结合案例论证了桥梁美学的基本方法,以及在美学角度中的桥梁设计相关思考。希望能够促进桥梁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关键词:美学 哲学 桥梁美学 设计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2-0152-02
Abstract:
are paying attention to bridges, not just transportation. Should not meet functional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urbanization,more and more people applic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sign aesthetics, explain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there should also be certain aesthetic and artistic components. Article design aesthetics. The basic methods of bridge aesthetics are demonstrated through research and case studies, and thinking about bridge design in aesthetics. Hope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integration of the aesthetic value, practical value and social value of the bridge.
Keywords:
Aesthetic Philosophy Bridge aesthetic Design前言
自古希腊以来以功效(efficiency)、经济(economy)和美观
(elegance)被认为是建筑(包括桥梁)设计中的三个要素,也是世界上设计者所遵循的“3E”原则。尤其是在城市建设中,对桥梁美学的要求不断提高,也反映出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改善,逐渐对桥梁景观功能和美学价值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作为设计师,有责任在设计构思的最初阶段加强设计美学理念的。
同时,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 涉及到社会学、文化学, 科学、技术、市场等诸多方面, 柳冠中教授曾说“设计是继科学和艺术之后人类不可磨灭的第三种智慧”。设计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跟着设计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给当今设计提供了审美的理论依据。一、美学的哲学基础
人类与动物的不同在于人类有思想且能谙练使用器械,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人类一定要思索的是大自然的自然规律,动植物的生长,自身的繁殖和衰老以及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社会的关系,这便孕育了原始的哲学思想,以及对美的思考。
众所周知,美学的本源深深来自古老的哲学,以至千百年来美学和哲学从来都不会分家,因此,哲学与美学这两个概念已经根深蒂固地印在了现代美学家的心中。哲学与美学相辅相成,哲学会始终成为美学的重要基础,同样,哲学美学也始终成为设计美学的内涵。
(一)西方的哲学基础
西方哲学发端于公元前10世纪至3世纪的古希腊时期。在这段时期
152学研探索环艺
内,许多自然事件没有办法用科学来论证,但哲学家们凭借知觉意识到
自然界一直处于运动的状态。关于美学方面,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万物之本,也是美的本源,艺术美是对理念美的分享”,然而亚里士多德并不赞同老师的观点,其认为“美的本质不在所谓的理念中,而在具有完整形式的对象中,并把“秩序、明确与匀称视为形式美”。
18世纪兴起西方古典唯心主义哲学派,黑格尔建立了完整的唯心主义美学体系,他认为“美是绝对理念通过人的心灵外化为感性形象”,即美是理念感性的显现。鲍姆加登被誉为西方美学之父,他在《美学》一书中称“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理论”。而康德认为“一个客体表现的美学性质是纯粹主观方面的东西”。
(二)东方的哲学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东方哲学发端于中国社会从奴隶制像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思想热潮,其影响最大的是道家和儒家。儒家的美学观点是“致用、目观、比德、畅神”,强调造型的实用美、形态美、道德美和精神美。道家则倡导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事物的对立的变化和统一中去创造美的境界。
在中国文化中尊崇的是“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准则”等唯物主义,具有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认为事物是不断运动的,承认物质的第一性。因此,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至今有着耀眼的魅力。二、桥梁美学的基本方法
唐寰澄先生在《桥梁美的哲学》一书总结了基于东西方哲学原理的的桥梁美学基本方法。“书有书法,画有画诀,诗有格律”在实践中不能完全依靠法则,要动用自己的想象力和智慧。
(一)均匀与比例
比例是体现美的重要法则,古希腊哥斯达黎加说“美是和谐与比例”,比拉图也认为“合乎比例的形式是美的”,均匀不仅仅是指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的意思,更有适当、得体的意思。在中国古代文学里,也常常讲究对称,在诗词中讲究对偶,在写春联时讲究对仗工整、平仄相对。
建筑中也常常讲究对称,既左右对称,上下对称,给人一种平衡、庄重的美感。因此把握长宽高之的比重是十分重要的,比例不当则会带给别人怪异、奇怪、丑陋的感觉。严格的左右对称可以显得端庄典雅,但过分严格也会略显得呆板,在不规则的环境中布置规则的设计,也会造成不协调的后果。所以在桥梁设计中,长宽高的比例尤为重要,比例恰当就更能体现桥梁的均匀之美。
美国旧金山金门桥(如图1)是世界著名的桥梁之一,由桥梁工程师约夫·施特劳斯设计。它被国际桥梁设计界广泛认为是美的典范之一。金门大桥桥身的颜色为色彩艳丽的橘黄色,此色既和周边的大环境相协调,即使在金门海峡的大雾中,也能够远远地望见这所醒目的大桥。同时,大桥的造型优美,长宽比例协调,像是桥梁工程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风韵与协调风韵是艺术的核心,也是艺术创作和感受的焦点。德国莱昂哈特教授的《桥梁美学和设计》中就提出了桥梁需要魅力,也就是风韵或是韵律之说。中外诗词都需要按一定的规律押韵,用来体现节奏或者有规律的变化,使之有动人的美感。
在设计中,主桥和引桥,主孔和边空,桥梁与周围的环境(人文、地理、风景)之间的和谐配合,就是为了达到“协调美”的境界。达到“浑然一体”的美学境界。
图1 图2图3图4图5
诺曼底大桥(如图2)是二十世纪桥梁建筑设计的典型例子。它是一座与当地景观完美协调的斜拉桥,以其细长的结构和典雅的造型而著称,它是建筑和艺术的成功结合,却没有多余的修饰。远远望去像是守卫着法国北部塞纳河上的泥滩,看上去像一个从混凝土桥塔上伸出的钢索所编成的巨大蜘蛛网,这座斜拉桥的落成后堪称世界上同类桥梁中极为壮观的一座。同时还有福州乌龙江大桥(如图3)圆弧形的曲线十分优美而且比例恰当,是美学上的成功典范之一。
(三)多样与统一
世界是变化且多样但又统一的,毕达哥拉斯说“和谐是杂多的统一”。唐寰澄先生多次提到三个统一是美的重要属性:
1.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艺术作品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无论是纯粹的形式还是题材,都不是一件艺术品的最终内容,所以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美的一大特征。
2.客观和主观的统一,也就是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3.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也就是造型和功能的相统一。笔者认为,在设计美学的语境下,设计应具有多样性,在相同中寻找差别,同时还应该强调建筑与环境的统一与和谐,达到与周围环境的相融合的效果,符合美学中“统一美”,在前期构思中,多思考、多调整、多钻研。
美学专家莱昂哈特教授在著作中提出“美可以在变幻和相似之间、复杂和有序之间展示,从而得到加强”。可见,在复杂变化中又有秩序和统一,在不特殊,不相同,不复杂的空间中展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内涵,可以给人的心灵以美的洗涤。20世纪末,国际桥梁和工程协会组织了“20世纪世界最美的桥梁”评选,第一名是独特的瑞士萨尔基那山谷桥(如图4),这所大桥只有90米,但以其独特的山势背景征服了无数人,这正是建筑与环境完美统一的代表。正如建筑师们所说,“在桥上漫步是一种真正的精神上的享受。你和高山、白云、蓝天那么靠近,它构成了阿尔卑斯山的一幅美妙的风景画”。
(四)刚与柔
桥梁是一个承载受力的建筑,在美学角度的设计中也要符合受力的客观规律,给人一种可靠、安全的感觉,呈现出桥梁的“力学美”。在中国的美学中十分强调对立面的和谐,比如阴阳、刚柔、虚实等对立之间的和谐配合,刚与柔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动与静,在造型设计中也要有动与静的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呈现出对立和谐的变化,一文一武,张弛有度,皆体现设计美学中的“和谐美”这一概念。桥梁的造型美一定要体现出各个方面,各个部分之间的和谐美感。
法国设计师穆勒于1974年设计的布鲁尔纳桥(如图5),跨度仅为320m的斜拉桥,造型简洁、明快、协调以及刚柔并济的风范充分体现了设计美学中的“和谐美”。以及德国费马恩海峡桥,该桥优美的提篮式拱和交叉的斜吊杆给人一种空间的稳定感,从任何角度来说都能带来美感的大桥。
综上所述,桥梁设计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不仅仅具有交通的功能,更多的应该是带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要使人在通过桥梁的时候,心情愉悦和放松的享受,让人百看不厌。设计美学就是要桥梁在造型设计时整体或局部体现出美感,均匀美,协调美,和谐美,统一美,正如哲学家所述,我们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目前的使用,更多是为了以后美的享受并能够在将来当成艺术品来欣赏。三、设计中的美学考虑
(一)创新性
纵观世界名桥,有的气势宏博,有的纤细优美,形态各异,千姿百态,
但都离不开一个“美”字,在合理适当的经济范围内将桥梁设计“艺术
化”是桥梁美学的真谛。在设计建造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美学修养,花心思去思考如何将桥梁做得更优美。
例如湖南张家界的玻璃大桥—“云天渡”,“天桥合一,以渡天下之人”。在云雾之间,大桥宛如千尺白绫在其中若隐若现,一踏上桥面便从山水之中突然超脱出山水之外。这座全透明玻璃桥长度高度世界第一,高度位居世界第一。玻璃桥为世界首座斜拉式高山峡谷玻璃桥,并创下世界最高最长玻璃桥、首次使用新型复合材料建造桥梁等多项世界之最。同时为避免行人齐步走,在桥面上会放置很多玻璃球,来遏制振动。每个玻璃球重达400公斤,由于放的位置不一,客观上就打乱了行人的步伐,起到遏制振动的效果。在结构、造型、材料上都进行了创新。
在设计的过程中进行不断创新,对于过去在设计中发现的问题不能重新再犯,加以改进,不断地向前发展,成为创作的源头。实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同时更多的设计应该以能够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丽而感到骄傲。
(二)适用性在桥梁设计中,不仅仅是好的服务质量,还要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不仅仅是桥梁的交通功能,还具有美学和景观价值。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逐渐提高,也越来越注重关于美的享受,对桥梁的美学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但这不意味着要增加一定比例的造价去追求美的方案,美不一定需要多花钱装饰,可以通过寻找桥梁结构中的比例、平衡来探索美的样式。
(三)重视性
提高设计师的审美需求,合作中不断加强沟通和探讨,追寻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目前在中国桥梁界对美学设计的重视度还不够,设计师之间应该相互配合、协作,努力克服一些违反了美学原则的失误,弥补不足,提高桥梁设计的美学水平。小结
我国桥梁建设的飞速发展,大大提升了人们对于桥梁美学的审美需求,在桥梁设计中要遵循和谐的比例、变化与统一的和谐、力的平衡等一系列“美”的要求。在设计中美观不一定靠多花钱,也不单单是造型、装饰、涂料的美化,更多的是桥梁结构的平衡,力学的结构之美。在“艺术美”的同时,还要诸多考虑经济因素,不能够一味地追求美,选择造价高而美丽的方案。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要提高设计师的审美能力,在追求美学的基础上,使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协调统一。
当今的桥梁景观设计在设计美学的语境下,多数优美的桥梁景观设计都属国外居多,所以为推动祖国桥梁建设发展,要更加以人为本,推动绿色设计的创新理念,为加快城市交通发展和美化祖国现代化交通建设而创造出更多优秀的经济美观的设计。
参考文献
[1] [2] 王晓林,[3] 项海帆,赵倩雲,桥梁的美学思考设计美学研究综述[J],科学,2002[J],(设计01),2013(06): 178-179.[4] Apple任梅,[5] ,刘晓峰,黎强,“美学是设计的密码”李文嘉,旅游公路景观美学探究: 39-42+2.——黎强谈别墅设计[J],设计,2015[J]. (设计19),: 152-153.2018(08):90-95.[6] 徐风云,项海帆,赵勇桥梁概念设计,陈启圻,郭敏,[M],北京:桥梁景观概论人民交通出版社,[J],桥梁建设,2011.03.
2003(04):30-33.环艺学研探索15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