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5年第1期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o.1,2015 关于电磁辐射污染的探讨 程芳 255030) (淄博市辐射环境和危险物监督管理中心,山东淄博【摘要】本文在电磁波分类基础上对电磁辐射和电磁感应进行了区分,总结了电磁辐射和电磁感应的相关法律法规 和标准,进一步提出了电磁辐射污染防治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电磁波;电磁辐射;电磁感应;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X8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88X(2015)叭一0126—02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电磁波被广泛应 用于工业、通信、广播、科研、医疗等诸多领域,使人 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由于电磁波 无色、无声、无味,人们常常会对电磁波的危害心存疑 虑,有时候甚至引发恐慌。因此正确认识电磁波和电磁 辐射具有重要意义。 2.2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 8702-88) 公众照射基本限值的规定:一天24h内,公众照射 任意连续6min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值应小于 0.02w/kg。这个限值低于国际非电离协会0.08w/kg的 剂量限值。 公众照射导出限值的规定:不同的频率范围对应不 1 电磁波分类和电磁辐射的来源 按照波长从长到短,频率从低到高的原则,电磁波 可以分为:无线电波(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 同的导出限值。常用的限值是频率在30M一3000MHz段 功率密度限值,为0.4w/m (40 ̄W/cm )。这个限值远 低于美国和欧盟的规定。 基本限值是指人体的吸收量,很难通过测量获得。 导出限值是指可以产生与基本限值相对应的电场强度、 磁场强度和功率密度的对应环境值,可以通过实际测量 或者计算获得。 波)、光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 射 线 I2j。电磁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由源向空间 发射并传播的现象。通常所说的电磁辐射是指高频率的 射频,国家环保局规定的电磁辐射防护限值适用的频率 范围为100KHz一300GHz。电磁辐射按其来源途径可以 分为天然型和人工型两大类。现有环境中的电磁辐射主 要来自于人工辐射,产生于人工制造的若干系统、电气 装置及电子设备。 2.3 《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HJ/T 10.2—1996) 本导则规定公众受的总照射剂量包括各种电磁辐射 对其影响的总和,不仅包括拟建设施可能造成的影响, 还要包括已有的背景电磁辐射的影响。总的受照射剂量 限值不应大于国家标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 8702—88)的要求。为了达到要求,单个项目的影响必 须限制在GB 8702—88限值的若干分之一。在评价时, 对于环保部负责审批的大型项目可取GB 8702—88中场 强限值的1/ ,或功率密度限值的1/2。其他项目则可 以取场强限值的1/45,或功率密度限值的1/5作为执 行评价标准。 电磁感应是指电流产生磁场或者磁场产生电流的现 象。高压输变电产生的就是电磁感应现象。高压输变电 低频率(50Hz)、长波长(6000km)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可 能以电磁波形式向周围形成有效的电磁能量辐射,在环 境中仅表现为可独立存在的电场与磁场。它对人体的影 响也只是通过电场、磁场分别作用之后在体内产生感应 电流或感应电场。因此高压输变电产生的微弱的电磁感 应,不属于电磁辐射范畴。 2.4(S0O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 技术规范》(HJ/T 24—1998) 该规范适用于500 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的电磁辐 射环境影响评价。110kV、220kV、以及330kV送变电 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的评价也可参照执行。规范推荐 暂以4kV/m作为居民区工频电场评价标准,0.1mT作 为磁感应强度的评价标准。这个评价标准要严于国际非 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导则(2010年)规定的5kV/m的工 2 电磁辐射和电磁感应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2.1 《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该办法适用于非电离性的电磁辐射,包括信息传递 中的电磁波发射,工业、科学、医疗应用中的电磁辐 射,还包括高压送变电中产生的电磁感应。 作者简介:程芳,工程师,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 引用文献格式:程芳.关于电磁辐射污染的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1):126—127 程芳:关于电磁辐射污染的探讨 ・l27・ 频电场限值和0.2mT的工频磁感应强度限值。 微弱电磁场将可能受到干扰。 (3)累积效应: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对人体产生的伤 害尚未得到自我修复之前,如果再次受到电磁辐射,其 2.5《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GB 9175—88) 以电磁波辐射强度及其频段特性对人体可能引起潜 在性不良影响的阈下值为界,将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强 伤害程度就会发生累积。只有电磁辐射超过一定的限值 时,上述危害才有可能显现出来。因此不能笼统地宣传 “电磁辐射”,并不作区分地凭空渲染“几大危害”。不 加区分的随意宣传会严重地误导公众,并导致公众对应 用电力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担忧 J。 度标准分为二级。一级标准为安全区,在该环境电磁波 强度下长期居住、工作、生活的一切人群均不会受到任 何有害影响。二级标准为中间区,该环境电磁波强度下 长期居住、工作和生活可能引起潜在性不良反应。在此 区内可建造工厂和机关,但不许建造居民住宅、学校、 医院和疗养院。超过二级标准地区,可作绿化或种植农 4电磁辐射防治对策和建议 针对电磁辐射污染的两种传播途径,通过空间直接 辐射和借助电磁耦合线路传导,对工业强电磁辐射污染 主要有以下几种防护措施” :①屏蔽辐射源:利用屏 蔽材料对电磁波进行反射和吸收,让能透过屏蔽体的电 作物,但禁止建造居民住宅及人群经常活动的一切公共 设施。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强度分级标准见表l。 表1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强度分级标准 波长 单位 一容许场强 级(安全区) 二级(中间区) <10 <25 磁辐射强度大幅度衰减,从而减少对人体的损害。②吸 收防护:利用某些物质构成电磁波的吸收部件,可以分 为谐振吸收部件和匹配性吸收部件。③射频接地:将屏 蔽体或屏蔽部件内由于感应生成的射频电流迅速导人大 地,使屏蔽体不致成为二次辐射源,从而提高屏蔽效 率。④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针对工业强电磁辐射,一 方面需要以严格的设计指标规范产生电磁波的工业设备 产品,尽量减少电磁辐射外漏情况,为防护电磁辐射提 供良好条件。另外~方面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实行区域 控制,工业隔离布局,使电磁辐射源远离居民区。 长、中、短波 V/m 超短波 微波 V/m  ̄W/em <5 <10 <l2 <40 按主要波段场强;若各波段 混合 V/m 场强分散,则按复合场强加 权确定 3电磁辐射的危害 电磁辐射危害人体的机理可以分为热效应、非热效 应和累积效应 。 参考文献: [1]褚圣麟.原子放射物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79 (1)热效应:是指当人体处在电磁场中时,人体中 的极性分子(如水分子)在电场的作用下有一定的取向 [2]赵玉峰环境电磁工程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2 性,带正电的一端朝向负极,带负电一端朝向正极。如 果电场迅速交替改变方向,极性分子也随着迅速运动, [3]徐鹏,张建春.电磁辐射污染对人的危害与防护[J] 中国个体防护装备, 2001(5):17—20 [4]秋生环保. 电磁污染及其防护【J]大众用电,2002(2):32—33 就会产生摩擦作用并以热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交变频率 [5]李雅轩,袁秀英,刘南平.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及预防[J] 工业安全与 [6]王剑,陈强,杨起俊[8]林慧婵,等c9]徐鹏,张建春[10]蔡宏道电磁辐射污染及防治【j] 山东环境,2000(1):42 高时,产生的热来不及散失,会引起机体温度上升,表 现出热效应。电磁振荡频率越高,体内分子的取向作用 越剧烈,热效应表现地就越突出 J。 [7]石伟力 电磁辐射的危害及其防护探析[J]环保与节能,2012,8. 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与防治[J]科协论坛,2007.6 电磁辐射污染对人的危害与防护[J] 中国个体防护装备, (2)非热效应:人体的器官和组织中都存在微弱的 电磁场,一旦受到外界电磁场的干扰,处于平衡状态的 2001(5):17—20. 环境污染与卫生检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67 on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CHENG Fang (Zibo Radiation Environment and Hazardous Wast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Center,Shah Dang,Zi Bo 255030) Abstract:This paper has carried on the classiifcation to electromagnetic waves and distinguished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and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The related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and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were introduced.The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pollution were proposed. Keywords:electromagnetic wave;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counter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