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of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SocialSciences),Vo.l11,No.4,Oct.2010
关于成长小说的几个问题
买琳燕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511483)
摘要:论述了成长小说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成长小说在英国、美
国、法国所掀起的创作热潮,探讨了成长小说的艰难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的形成,评述了与成长小说相关的一些问题,以期能为当前的成长小说研究提供些参考。关键词:成长小说;发生;发展;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79(2010)04-0446-04
SeveralProblemsabouttheBildungsroman
MAILin-yan
(GuangzhouPanyuPolytechnic,Guangzhou511483,China)
Abstract:Inthispaper,theauthorexpoundedthehistoryoftheBildungsroman.sdevelopmentcourses
inGermanyinthelate18thandearly19thcenturiesandanalyzedtheBildungsroman.screativeclimaxinEngland,AmericaandFrance,then,discusseditsharddevelopmentalhistoryandtheformationofthebasiccharacteristicsandcommentedonsomeproblemsabouttheBildungsroman,whichofferssomerefer-encesforthestudyinthisfield.Keywords:Bildungsroman;origin;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 成长小说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最重要的小说文类,甚至有评论家坦言,/1903年以来,每一位严肃作家的处女作几乎都是少年成长的故事0。但对于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诸如成长小说的定义、特征、判断标准等,评论界却一直没有达成共识,这便为成长小说的研究增添了很多麻烦。然而,成长小说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确立了它在文学发展史上的独立地位。但/凡是与-成长.有关的小说都是成长小说0的类似评论,显然是对它的发展和理论史缺乏了解所致。
[1]
过程。十七世纪,格里美豪森在5痴儿西木传6一书里,通过对一个农民孩子流浪生涯的生动描写,第一次涉及到了人的成长问题。与当时德国盛行的宫廷小说不同,它受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启发,并发展了十二和十三世纪宫廷史诗以一个人为中心的写作手法,开创了之后的成长小说的先河。虽然早在十六世纪威克拉姆在5孩子们的教训6中就已经涉及到了个人的成长问题,但5痴儿西木传6却首次围绕着主人公对成功追求的可能性等问题,发出了种种疑问。虽然个体与社会间的关系,并没有在这种流浪汉风格的叙事框架下获得集中演绎,虽然西木最终选择隐居的小说结局,也远离了成长小说主人公惯常的和谐入世理想,但作品
一
成长小说在德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产生和发展
收稿日期:2010-03-21
作者简介:买琳燕(1978-),女,河南焦作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的研究。 E-mai:llinyan2429@126.com
第4期 买琳燕:关于成长小说的几个问题
447
开始转向个体成长心理的内在化描写,还是为日后的成长小说写作,发挥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在同时代的作品里,5痴儿西木传6虽然是第一部着眼于主人公个体的成长心理写作,但其重心仍然是致力于展现主人公在外部世界里的历险过程。维兰德的自传体长篇小说5阿迦通的故事6则在借鉴5痴儿西木传6的基础上,把对个体成长心理的关注作为创作的重心。5阿迦通的故事6主要围绕着阿迦通的发展,尤其是从他热情狂放的青年时代到成熟智慧出现的过程展开,集中体现了阿迦通情感、性格和心理的内在变化。因此,对主人公心理成长的重视,在成长小说发展的早期,已成为一个重要特征表现了出来,并成为理解/成长0内涵的关键。但把成长小说带入文学批评视野的,则是十八世纪末歌德创作的5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6。
十八世纪八十年代,歌德和席勒先后脱离狂飙突进运动,逐渐形成了有德国民族文学特色的/古典文学0观,即培养个性全面、完整、和谐发展的人。5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6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目标理想下创作出来的。5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6的主人公威廉是一个商人的儿子,这样的身份似乎注定了他约定俗成的生活。但威廉的失恋,加上从小对戏剧的痴迷,使他离家并投身于戏剧,作者赋予了小说一个意想不到的展开。威廉性格敏感、多思多虑,主动离家开始旅行,在旅程中不断经历友情、爱情等标志性挫折,性格在经历中不断完善,最终达到完整状态,和谐融入社会,这些都是成长小说在这个时段内的典型模式特征。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这种类型的小说便在德语文学作品中被大量演绎。凯勒的5绿衣亨利6与歌德塑造的范例最接近。主人公亨利就像威廉一样,挣扎在自己做演员还是当画家的艺术抱负之中,最终也超越了开始从事的艺术目标,从而展开了一段充满希望的新生活。因此,成长的跨越依然是通过/审美教育0来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5绿衣亨利6是一部灵魂发展史。从情节上来看,小说分为童年、青年、学画和返乡四个部分。从内容上看,亨利的精神发展经过了爱情、艺术、哲学,到脚踏实地做具体工作,为集体谋利益的过程。从实质上分析,亨利的追求史是从幻想世界到现实世界的过程,是从有神论到无神论的发展过程。在亨利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爱情一直使他内心纯洁高尚,艺术使他明确自己的人生航向,费尔巴哈哲学又帮助他认识了人生的意义。他本人则在此过程中,不断充实着,改变着,成长着,,
进入二十世纪,黑塞的小说5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6当之无愧地成成长小说典型。与以往作品不同,它讲述的是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这两位有着截然不同性格的年轻人相互影响和发展的故事。黑塞在此探讨的问题就是:感性与理性、哲学与艺术、圣境与尘世如何协调统一的问题。换言之,作者的目的是要把形式上的两个主人公经过一番汲取与融合,成为一体。
综上所述,传统意义上的成长小说是在德国/古典文学0观的背景下诞生的,带有很强的/审美教育0性,有着特定的时代特色和突出特征:以一个年轻人物为中心,并贯穿始终;以他生命的一个阶段(从懵懂到成熟)为表现舞台,重点描述在此期间的性格发展变化;以塑造/完整的人0为理想,人物性格处在不断的完善之中;以达到/处世和谐0的目的,多以融于社会或带有希望的积极乐观情绪作为结局。从这个意义上说,早期经典成长小说既充满了浪漫化的理想色彩,也弥漫了浓厚的人文主义创作气息。
二
成长小说创作在德国文学方兴未艾的同时,在英国、法国乃至美国,也掀起了创作的热潮。这种文学类型之所以在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发展到顶峰,与那个时期特有的发展速度及发展规模不无关系。可以说,维多利亚时代成就了英国的成长小说,成长小说则适应了那个特定时代的需求与发展,为那个时代的繁荣与发展绘制了一幅记忆的蓝图。那时的很多作家都集中于创作主人公从青少年发展到成年的历程作品,如查理#狄更斯的5大卫#科波菲尔6和5远大前程6,塞缪尔#巴特勒的/精神自传0体小说5众生之路6等。
英国把从德国成长小说那里继承过来的元素特征,加以放大和模式化处理。例如英国成长小说的主人公,除了明显都具有孤儿的身份特征之外,大部分都是/来自外省的年轻人0,来自伦敦之外的一些小城市甚至偏僻乡村。主人公的生长环境,已决定了他们性格上的单纯与质朴,同时也预示了他们到伦敦的另一个目的)))追求一个充满了期待与抱负的梦想。这些人原来可能拥有一个和睦的家庭,但物质条件不太宽裕;他们本人非常聪明,且[2]
448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1卷
缺少世俗的精明习气;他们受过一些基础教育,但头脑中对生活和现实的认识,又高于真实,不太符合实际;他们具有敏感的精神气质,以此来回应将
[3]
要面对的铜臭味十足的世俗社会,,
如查理#狄更斯的5远大前程6以第一人称的自述方式,穿插着亲情、爱情和友情,讲述了主人公匹普从开始/远大前程0到梦想破灭,再到重新找回自我的故事。和英国大多数成长小说的结构一致,作者让主人公十一年后又回到了故事发生的起点。对比之下,物是人非,成熟后的主人公呈现给读者的,除了岁月带来的沧桑,还多了成长累积后的稳重。狄更斯对主人公成长的付出,显然还是给予了肯定:/夜雾散处,月华皎洁,静穆寥廓,再也看不见憧憧幽影,似乎预示着,我们再也
[4]
不会分离了。0所以,典型的英国成长小说意指外在世界对主人公身份确证的完成构成了威胁,突出外界的压迫,表达对现实的不满;而/歌德式成长小说0不是对庞杂现实做出妥协,而是强调主人公通过内部的自我完善进行主动适应。承袭了英国小说创作特征的美国成长小说,随着历史背景、社会文化思潮以及文学观念的变化,也在继承的基础上,派生出了更多的/演绎0,这也再次昭显了成长小说很强的生存适应能力。以美国一个特定时段内的三部成长小说为例,传统成长小说的结局,通常设置为主人公即使面对未知的未来,也依然带着自信迎接挑战,这与全文的内容、基调基本上保持一致,体现出了一种整体感。亨利#詹姆斯5一位女士的画像6就承袭了这种一致与衔接,却带着与传统成长小说浪漫氛围完全不同的格调,突出主人公面对现实的无奈情感,以及造成这种无奈的原因。托马斯#沃尔夫的5天使,望故乡6则是5一位女士的画像6与其后索尔#贝娄创作的5奥吉#马奇历险记6之间的一个过渡。5奥吉#马奇历险记6语言内容上的反讽与主题意义上的严肃之间存在巨大反差,为成长小说的表述开拓了一块巨大的展现空间,与现代派风格艺术进行了不露痕迹的融合。
因此,美国成长小说在对传统继承的前提下,又成时代特征、文风特征和民族特征的写照。在内容上、写作技巧上和文章基调上,都呈现出了对传统的突破与革新。
程,但一些基本特征却一直作为它标志性的构成而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也构成了成长小说判断的主要依据。
(1)从大方向的定位来看,成长小说是长篇小说体裁的一种变体。由于成长小说对人物的发展和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有极高的要求,因此大部分典型的成长小说都是长篇。这只是一般情况,并不构成判断成长小说的唯一标准。
(2)主人公方面,作者经常用聪明、敏感和善于思考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整部小说一个中心主人公,其性格具有变换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即处在/动态0的不断完善过程中,/大部分小说(以及小说的各种变体)只掌握定型的主人公形象0,成长小说主人公却是一个/变数0,但都是以主人公为中心。因此,主人公性格、心理的变化构成了小说的情节,时间成为主要元素进入了小说发展的内部。
(3)文本容纳的丰厚性。成长小说容纳的内涵往往非常丰富,包含着对人生、命运、信仰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多重问题的深度思考。这正回应了德国文学的传统特征,即把哲理性思考有机地融入到文学表述中,使小说在深度思考的同时具有普遍的意义。
(4)时间跨度上,成长小说往往是从主人公/心智0上的幼年时代写起,直至有成熟表征出现。按照巴赫金的/时间0观念,他把成长小说分成了五类:一是纯生理时间层面的成长小说,或简称为生理型成长小说;二是经验型成长小说或教育小说,以维兰德和维采尔的古典教育小说为代表;三是传记和自传型成长小说,如5大卫#科波菲尔6;第四类是训谕成长小说或者说是/教育学0成长小说,卢梭的5爱弥儿6是其中较为纯粹的一种;第五类是巴赫金最为推崇的/现实主义型成长小说0,/人的成长是在真实的历史时间中实现的,与历史时间的必然性、圆满性、它的未来、它的深刻的时空体性质紧紧结合在一起0。/成长0在此具有双重性)))主人公与世界一同成长,世界的成长能在主人公身上反映出来。
(5)成长小说既是在/成长0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又是建立在以歌德5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6为代表的文本自身的特殊性上的,所以在结构上既可能是按照/成长0的线性特征来展现,也可能是根据它的/问题型0特征呈现出循环的结构。对后一种结构特征而言,往往会对[5][5]
三
虽然成长小说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变化历第4期 买琳燕:关于成长小说的几个问题
449
/成熟后的发现是什么0等问题进行一系列的追问。而线性结构往往呈现出的是一种内容为/线0结尾,是/省略号0的模式。从这点看,小说是直线型的向前(有积极意义的)推动式结构,这也是传统成长小说经常采用的一种模式,即作为/前小说0的/成长小说0)))/主人公不是向命运屈服,而是作好准备以便与命运对抗,,到了成长小说结尾时,主人公才武装起来准备投入人生的战斗,准备在他自己未来的小说中生活下去,,结局只是临时性的,小说的结尾正是主人公生活的开端0。这一点既可以说明传统成长小说的结局设置特征,也部分地说明为什么有那么多续篇出现,5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6之后有5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6,
5天使,望故乡6之后有5时间
与河流6等。如果从小说起止点的比较来看,成长小说在结构上又表现出了螺旋型的特征:这只是人物一个阶段的完成,新的轮回(不是重复)又即将开始。所以,整体来看,成长小说呈现出了一个双线型、向上式的螺旋结构。
然而,了解了成长小说的特征并不等同于解决了成长小说的判断问题,二者还有细微的差别。但毋庸置疑,成长小说的特征为成长小说的判断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参考依据。因此,在对成长小说的特征有了一定认识的前提下,成长小说的判断问题也可以在此简单概括为/主角而非视角、时空转换和心智变化0三个要求。
第一,主角而非视角。成长小说叙述的是主人公的成长,而非叙述者的视角成长(如曹文轩的5红瓦6)。具体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关于/一个人0的成长和主人公所处的主体地位,且具有贯穿的连续性。5纳齐斯与歌尔德蒙6也是两个主人公,但作者其实强调的是这两个人的一体性,因此不能单独从字面意思来谈/一个人0,而要从文本的精神实质和主旨目的来判断。
第二,时空转换。由于时间指导理念的变化,小说已经从传统的日常时间过渡到了现代的心理时间写法,因此小说中并不一定按/顺序0进行,但空间的转换却是必需的,并主要体现为环境的移动与变化。一方面这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也为主人公的/时代参与0制造了机会。此外,成长小说中的时间还有特定的限制性,即叙述
[6]
的时段要求。按照现代小说的表现手法,时间能够压缩,但在成长小说里却不能任意拉长。它只是主人公人生过程的/前阶段0,并不是所有的人生成长故事,这也是它与传记体小说的区别之一。第三,关于心智变化的要求。心智的变化包含有对精神、心理和人格气质等方面的要求,为向上的发展趋势,主人公的情感和理智经过成长历练,最后或融入主流,或融入潮流,但却都应该有/上行0的趋势。
综上所述,成长小说经历了一个漫长且极具争议的发展阶段。如果从主题和内容侧重点的角度,或许该尝试着从这个视角对成长小说作一个限定性和判断性的界定:成长小说,是描述作为线索及主角的一个人物,在成长和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积极适应社会以达到人物性格、心智和世界观、人生观等诸多方面与社会(这里的/社会0是置于历史高度考察下的/社会0,其本身带有浪漫、进化、或者说发展的期待)和谐共生局面的小说类型。由此看来,现在很多被冠以/成长小说0的作品,如果严格界定,只能说包含了成长小说的一些基本元素、具有成长小说的一些特点,或者说是成长主题小说、成长的小说,但并不是成长小说。参考文献:
[1] 莫里斯#毕比.象牙塔与圣泉[M]//朱虹.青年
艺术家自画像.乔志高,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87:3.
[2]
LIONELTRILLING.TheLiberalImagination[M].NewYork:TheVikingPress,Inc.1957:58.
[3] BUCKLEY,JEROMEHAMILTON.
SeasonofYouth:
TheBildungsromanfromDickenstoGolding[M].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74:13.
[4] 查理#狄更斯.远大前程[M].罗志野,译.上
海:译林出版社,
2002.
[5] 巴赫金.教育小说及其在现实主义历史中的意义
[M]//巴赫金.小说理论.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6] 弗朗西斯#约斯特.德、英、法诸国的教育小说
[M]//弗朗西斯#约斯特.比较文学导论.廖鸿钧,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8:175.
[责任编辑 王晓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