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课例DianxingkeLi———《毫米的认识》教学案例【教学内容】画出你认为的1毫米的长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然后同桌交流,说说“为什么这22页。么画?”(展示作品,分享想法【教学过程】生:1毫米比1厘米短。一、新旧对接,引发需要生:1厘米里面有101.复习旧知。1小段就是1毫米。师:我们学会了测量,认识2.建立表象。了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师:大家画对了吗?去直尺1米、1厘米有多长?能比划一下上找找1毫米吧!吗?(学生比划,教师验证)生:直尺上每一小格的长2.引入新课。度就是1毫米。(课件展示师:练习纸上有一条线,请师:你还能在直尺上找到在上面画出1厘米的长度。其他的1毫米吗?师:你画得准吗?生活中常生:能。(同桌活动)会出现像这样“比1厘米多一师:1小格长度是1毫米。点、少一点”的情况。这时就需那么,7小格有多长?5小格呢?要用到比厘米小的长度单生:7小格是7个1毫米,位———毫米。这节课,我们就来即7毫米。5小格就是5认识毫米。(板书课题)3.丰富表象。【思考:由于学生对长度单师:除了直尺上,我们还能位有一定的认识并具一定的量在哪里找到1毫米?小组合作,感,因此本课从“动手画1厘米”在学具袋里找一找“1毫米”入手,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生:1分硬币的厚度是1在思维冲突中引出“毫米”,完善师:怎么验证呢?其对长度单位的总体认识。整个生:用尺子量。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真实起点,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激发其学习的内在需要。】毫米”。请把1分硬币放在拇指二、自主探求,建构表象和食指之间,手指不动。然后把(一)体验“1毫米有多长”硬币轻轻地抽出来,拇指和食指1.估计表象。间就留下一条细缝。这条细缝的14师:1毫米究竟有多长?请高度大约就是1毫米。你在刚才画出的1厘米长度中师:继续找,还有哪些物体甘霖(一)的厚度或长度也是1毫米呢?生:校徽厚度约是1毫米。)师: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生:比一比。校徽与1分硬币一样厚,所以也是1毫米。师:还有吗?生:水彩笔盖子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生:小棒的宽度约是1毫米。师:是吗?请用尺子量一量。(学生动手操作)4.内化表象。师: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毫米有多长”。【思考:上面的课堂活动,层次清晰,梯度合理。先“动手试画1毫米”,再“借尺比划1毫米”,接着“开放寻找1毫米”,最后“闭眼想象1毫米”。这个过程,有利于学生循序深化理解、逐层建构表象,进而为熟悉量感定基基础。】。(二)研究“毫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1.引出关系。师:我们来一次“眼力大挑战”。不测量,请你估计“1元硬币”“多米诺骨牌”的厚度。先把结果记下来,再用直尺验证。生:1元硬币的厚度约2毫米。(验证无误)生:多米诺骨牌的厚度约小段,)毫米。。毫米“1.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DianxingkeLi典型课例6毫米。生:我觉得是8毫米。师:你是怎么估计多米诺骨牌的厚度的?生:多米诺骨牌的厚度约战”为形式载体,支持学生“引出关系”“发现关系”“运用关系”。同时,丰富了学生“先估计,后测量”的活动经验,并切实发展了量感。】师:第三幅图,大家能看懂吗?生:水面的高度是22毫米。(教师简述“降雨量”相关知识)2.猜一猜,说一说。的今天早晨,我背着书包走进宽6(米)为4个1元硬币,所以我估计是8毫米。师:请你上台用直尺验证。(学生演示)多米诺骨牌的厚度确实是8毫米。再叠一个1分硬币,就是9毫米。再叠一个呢?生:10毫米。生:也就是1厘米。2.发现关系。师:大家觉得1厘米中有几个1毫米?在尺子上数一数,并同桌交流。仔细看一看,哪条刻度线最长?生:整厘米的刻度线最长。师:对,这是为了读数方便。这段长度既可以用1厘米表示,也可以用10毫米表示。所以1厘米=10毫米。3.运用关系。师:2厘米等于几毫米?30毫米是几厘米?45毫米呢?生:2厘米是20毫米;30毫米是3厘米;45毫米就是4厘米5毫米。师:看来毫米和厘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再来一次“眼力大挑战”,请你估计这个立方体(图略)的高度,把它记录下来。生:15毫米。师:15毫米也可以怎么说?生:1厘米5毫米。师:同桌合作用直尺验证。【思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让学生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让学生体验建构数学知识的全过程。对于“1厘米=10毫米”这一进率关系的教学,课堂活动以多次“眼力大挑三、梳理总结,内化认知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毫米”。你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用毫米作单位了吗?生:测量很短的物体。生:测量不到1厘米或比整厘米超出一点的东西。师:不错,那怎么给已经学过的三个长度单位从大到小排队呢?生:“米”最大,“厘米”其次,“毫米”最小。师:它们的等量关系是?生: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师:真棒!你觉得这三个长度单位之间会不会有其它新的长度单位了呢?生:会不会在“米”和“厘米”之间还有单位?师:对,“米”和“厘米”之间的确藏着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下节课我们就重点去认识它。【思考:课堂小结环节,既重视了“知识个体”,又关注了,有利于夯实学生的新知理解,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四、巩固拓展,提升思维1.看一看,填一填。师:第二幅图明明对着,为什么不是3厘米呢?生:钉子的头不是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减去开头的5毫米。教室,拿出长21(厘米)3(毫米)的文具盒和厚9(毫米)的语文书,放在高8(分米)的课桌上,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师:你能帮小精灵在数学日记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吗?(学生逐个口答)师:最后一个括号里填“分米”,咱们都还没学过“分米”,你是怎么想的?生:我觉得对一张课桌来说,8毫米、8厘米都太矮了,8米又太高了。师:很会思考。究竟“分米”是个怎样的长度单位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思考:虽然只设计了两个层次的课堂练习,但已充分兼顾了“基础”与“变式”、“已知”与“、数学”与“生活”。在此过程中,既有“熟能生巧”的巩固,又有“登高望远”的生长。】【课后反思】小学阶段的“测量”教学,并非单纯的单位认识与技能训练,而是一个引领学生通过“感量”、形成“量感”的数学化过程。基于这样的观念,本课把握验”的基本原则,变“学数学”为“思数学”“用数学”,在此过程中,既充分凸显了基于“感量”、培养“量感”的核心取向,同时又帮助学生逐步积累起“长度单位”学习的相关活动经验,实现“学会这个知识”与的目标双赢。(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上虞区梁湖镇中心小学)责任编辑胡洁15“学科体系”“未知”“聚焦量感培养,丰富活动经“做数学”.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会学这类知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