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 0月第1卷第1 9期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治及疗效分析 胡云芝 冯陆 河南省焦作市人民医院儿科,河南焦作454002 [摘要】目的探讨4,JL手足口病的临床诊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儿科2010年4~8月收治的 70例HFMD患JL rl ̄床诊治及疗效资料。结果70例患儿经诊治,预后良好,46例轻症患儿7 d内治愈出院,伴有并发症 者治疗7~14 d后治愈m院。本组患者未发现后遗症,无死亡病例。结论4,JI,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须坚持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加强早期干预和患儿病情观察,是降低HFMD患儿危重症死亡率及致残率的关键。 【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诊治;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1)19—55—02 表1 70例HFMD患儿典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资料 小儿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指由 柯萨奇A16型、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临床 特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腔部位疱疹,个别患儿可能诱发肺水 肿、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由于该病 的病原体可通过患者、隐性感染者的唾液以飞沫形式传播,或 经手或被污染物品感染,因此婴幼儿普遍易感,易在短时间内 现聚集性疫情I・I,2010年我国手足口病即爆发19万例,死亡 94例。鉴于该病病程发展迅速、死 率高,加强临床观察与治 疗分析也就成为防控、治疗该病症的重要措施。现同顾分析笔 者所在医院儿科20l0年4~8月收治的70例HFMD患儿的 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4~8月收治70例小儿手足口病 患儿,男39例,女31例,年龄30 d~4岁,平均(3.1±0.6)岁, 所有患儿均经《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确诊。 1.2临床表现 甘露醇针0.5~1.0 g/(kg・d)作静脉注射,4~8 h/次,并限 制人量及输液速度,注意维持电解质平衡。有血压、循环改变 时选用米力农、多巴胺及多岂酚丁胺。病情进展迅速者,可予 甲强龙15~20 mg/(kg・d)大剂量冲击治疗,并可静脉注射 人血免疫球蛋白,总量2 g/kg,2~5 d内分次给予。如病情继 急性起病,发热,手、足、臀部等部位伴有疱疹或斑丘疹,疱 疹直径约2~4 mm,无痛痒症状,呈灰白色,1周左右后消散; 口腔黏膜处 现散在疱疹,疱疹破溃后 现浅表溃疡、灰白色 糜烂面,直径约2~3 mm,1周左右愈合消散,期间患儿有明显 痛感,且流涎、进食困难。部分患儿还伴有恶心、呕吐、精神食 欲不振、流涕等症状。 1.3研究方法 续加重,}H现肺水肿、肺fn血时,及时清除气管内分泌物,保持 呼吸道通畅、吸氧,及时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 1.5疗效判定标准 本组70例HFMD患儿均参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 根据卫生部驻阜阳手足口病防治々家组相关标准制汀。 显效:患儿体温48 h内恢复正常,皮疹明显消退,口腔溃疡有 所好转,不流涎,可正常进食、活动;有效:72 h内患儿体温恢 复正常,仅余少许皮疹、疱疹存在,口腔溃疡部分减少,整体状 态好转,可正常进食、运动;无效:治疗4 d后仍存在发热、流涎 症状,皮疹有增多迹象,El腔黏膜充m、溃烂,疑似合并有细菌 感染。 1.6统计学处理 年版》制定临床诊疗方案,对患儿基本信息、临床症状及体征、 实验室检查(含病原学送检和血细胞学检查)、并发症等作详细 观察与记录。见表1。 1 4治疗方法 ①一般治疗:患JLM腔内疱疹较多者给予由生理盐水10 mL、 利巴韦林针0.1 g和2%利多卡因针5 mL配制的混合液喷口腔, 或西瓜霜喷剂外用3次/d,或将复合维生素B片碾碎涂抹于口 腔部位用以缓解患儿疼痛。患儿诊疗期内应保证卧床休息时 间,饮食须清淡易消化。②药物治疗:利巴韦林针、痰热清、水 溶性维生素针等静脉输液治疗;合并细菌感染者选择合适抗 生素抗感染治疗;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时积极控制颅高压,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一般资料以( 士s)表示;符合正 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数据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利用 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方法)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检 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CHINA MEDICINE AND PHARMACY十目医药斜晕55 2o11年10月第1卷第1 9期 2结果 本组患者临床资料及检查数据显示,小儿手足口病典型临 床表现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疱疹最为常见,与其他临床表现相 促使血糖在短期内增高131,血压升高,白细胞释放增多。同时 呼吸节律会随之产生一定变化,叹息样呼吸就属于其中的典型 表现之一。胸部X线影像呈以肺门为中心向肺野延伸的云雾 状阴影,或表现为双肺斑片状,肺门两侧呈蝴蝶状阴影,并随病 比存在统计学意义(尸<0.05),且临床观察发现该病症所发皮 疹多为米粒至黄豆大小,疱液较少并呈混浊状,疹间皮肤无痒 痛感,皮疹消退后未发现色素沉着。实验室检查典型表现为白 细胞计数升高15例(21.4%),心肌酶谱异常53例(75.7%),其 巾白细胞升高主要为巾性粒细胞升高,心肌酶谱异常以肌酸激 酶同T酶升高为主、肝功异常则以丙氨酸转氨酶升高为主。 70例患儿经诊治,预后良好,46例轻症患儿7 d内治愈 院, 现并发症患儿治疗7~14 d后治愈 院。本组患儿未发 现后遗症,无死 病例。 程发展恶化至充血性肺不张。在临床诊断时,医师必须充分综 合各项临床检查资料,对发生下列情况尤其需要提高警惕:①发 病年龄段越小,产生重症病例的几率越高,1岁左右患儿是手足 口病感染及危害最为严重的年龄段141。②皮疹症状不明显:手、 足、臀部均未 现明显疱疹症状,色暗红,不典型。③体温持续 39—40 ̄C,高热不退,患儿服用口服退热药物后体温暂时下降, 旋即复升。④患儿呕吐、易惊、抽搐、肢体抖动或无力,精神萎 靡不振或神情淡漠,呼吸及心率增快。⑤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升 高, 糖偏高,m压偏高或偏低,胸片提示肺炎改变。 总之,南于HFMD感染者多属学龄前儿童,危害性极强, 冈此对于住院患儿的临床诊疗必须做到无缝隙观察疾病演 变和床头交制度,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 早治疗,对危重病例须及时救治,对于提高手足口病的治愈 3讨论 手足口病是南柯萨奇A16病毒或柯萨奇A5、A10、肠道71 型病毒引发的m疹性传染病 ,其特征表现为传染性强、传播 途径多、传播速度快,密集人群中的接触都可使病毒经患者或 隐性感染者、尤症状病毒携带者飞速传播。通常该病多发下校 同、幼儿同、 : 等人口密集 域,对5岁以下婴幼儿的发育和 健康安全会构成严重威胁。 3 1 小儿手足口病的典型临床症状 率,降低危重症死亡率及致残率都具有显著意义 。同时,医 院应采取预检分诊制度,防范HFMD发生交叉感染产生不必 要的危害16。1.. 本研究对II,)L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与治疗分析显示,小儿 手足口病患儿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及手、足、口腔疱 疹(100%)。其临床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①3岁及以下年 龄段为高发年龄段;②发热和皮疹是HFMD病症的主要临床 [参考文献】 II1邱燕,赵晓丽.手足13病的研究及诊断与治疗lJ1.中围妇幼保健,2008,23 (5):5233—5234 表现,发热多以巾低度发热为主,呈离心性分布的皮疹经玫瑰 红色斑丘疹转为疱疹后,其直径约2~4 mm,如粟粒至米粒大 小,皮疹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皮疹、疱疹愈后不会遗留瘢痕或 【2】董宗祈.肠道病毒7l型感染手足VI病的防治IJI.国际儿科学杂志,2008, 35(4):295. 3蔡丽君,许红梅.手足r1病的流行趋势[J1.儿科药学杂志,2008,14(3) 64—66 发生色素沉着;③手足口病有无典型临床表现与性别不存在关 联,受年龄影响明显,通常成人感染者无典型症状,仅有少部分 患者表现为发热、咽痛及胃肠炎,并发症情况极少发生,因此病 【4]孟祥杰,祝军伟.检查}14,手足口病91例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分析【J1. L海预防(医学杂志),2008,20(12):630—631. 毒感染后的发病受机体免疫功能影响更为明显。 3.2重症手足13'病患儿的诊断依据 【5]张喜荣,魏换成,樊万虎.联合川药治疗200例手足r1病的临床观察【.11. 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09,30(2):96. I6】吕秀梅,张洪军.浅谈手足口病患儿的消毒隔离与治疗l JIl巾外医学研究, 2011,9(13):151. 由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手足口病通常病情变化突 然,迁延病程很可能导致脑炎、脑脊髓膜炎、肺水肿等诸多严重 病症,致死原凶为神经源性肺水肿、重症脑十脑炎,故早期诊 断、 期干预,对于挽救重症患儿 得异常重要。重症病例,患 [7】崔彦勇.阿昔洛韦治疗/J,3L手足r_1病临床疗效分析『J1.中国当代医药, 2010,17(29):51. 儿南于应激增强,交感神经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儿茶酚胺分泌 (收稿日期:2011—08—01) 第七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正式启动 2011年9月23日,第七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一屑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首 都医科大学肿瘤学系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院长封同生教授主持会议,第七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中国抗癌 协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周际抗癌联盟常务理事郝希山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 世纪坛医院周保利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王晓民教授,北京市卫生局于鲁明副到会并致辞,同时出席会议的还 有中华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顾晋教授,中国抗癌协会秘书长张广超教授,首都医 科大学肿瘤学系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支修益教授。 郝希山教授向国内外各学术组织、医疗机构、部门、合作单位及新闻媒体发布了2012年9月6日至9日第七届中国肿 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将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的喜讯。 56,I,mit ̄辱苄晕CHINA MEDICINE AND PHARM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