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比的应用说课

比的应用说课

来源:尚车旅游网
在合作中建构 在探究中提升

——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说课稿

今天我执教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49 页例2《比的应用》,主要就是按比例分配问题。按比例分配是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方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也有利于加强知识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正反比例知识埋下伏笔。解决按比例分配一类的问题方法很多,但教材主要介绍了根据比把比转化成分数,然后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解决按比分配这一类的问题,力求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在全面铺开“生本教育”的今天,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导思想。因此,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我制定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在自主探究学习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 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尝试、合作、协调精神,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3)情感方面: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能尝试着从不同角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是: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难点则定位为: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具有典型的特征,理解并掌握了这种特征,就能正确地运用这一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把什么数量按什么比进行分配,则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因此将其作为难点。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结合我校正在实施的“426”自主学习模式,以小组学习为载体,主要采用“演示指导——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达成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

对于按比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 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体悟和经验, 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 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目的是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

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相对固定的规范的方法模式。教师则努力去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讨新知识。本课主要通过小组合作在自主预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自主评价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教师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和活跃的情趣,贴近学生的思维调动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学会比较、分析、归纳、综合,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方法。

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我结合“426”自主学习模式,把整节课分成了六个步骤去推进。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自主预习。 新课标提出:通过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所以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情景: ⑴、梅花小学五年级有30名同学,其中男生18人,女生12人,然后用一系列问题解决总人数、男生和女生三个量之间的关系。⑵、按比分配蕴含一系列数学问题,但浓度配比应该是一系列问题中的难题,但编者却就选定了用浓度配比作为这一系列问题的突破口,可谓用心良苦。为此,我在自主预习部分,就专门针对这个问题设置了一个课前指导,让学生通过实地动手勾兑糖水,去真正领悟什么叫浓度配比问题。然后教师就抓住预习交流,很自然的导入新课。这个环节的设置,一方面为新课的学习降低了理解难度,同时还体现了“先学后教、不学不教”的改革理念。这样使学生意识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到生活经验数学化与数学经验生活化,体现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观察认识自然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真谛与乐趣。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为分散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

第二个环节:情景交融,展示目标。教学目标是师生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归宿。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反馈矫正等教学环节,都是为了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有激励功能,对学生的思维具有导向功能。因此,课堂上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正是目标教学的特色之一。基于以上认识,这也就解释了“426”自主学习模式选择目标展示的最基本出发点。这节课教师在引入新课后,就专门安排时间让

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且在新课结束后还引导学生对照目标进行检查,突出目标教学的重要地位。

第三环节:学练合一,自主探究。1、提出关于配制稀释液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稀释液”的意思。2、出示例2,在情境中理解按比例分配。接下来用学案引导学生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这道题配制的是什么?按照什么标准来配制? 重点思考讨论:从 1:4 这个比中,你能知道什么?接下来鼓励小组合作尝试多种方法解答,重点理解按各部分所占总量的比转化成分数来理解安比分配的方法。3、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结构特点?怎样解答这样的应用题?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第四环节:广开言路,自主交流。合作交流其实也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这种教学行为具有平等民主性、互促互补性、全员参与性,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是教师为了配合学生的学习,而不断去引发教学活动的过程,而学生又不断地来反馈以教学活动,来满足自身学习需求的学习过程。真正发挥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老师和学生的教学相长,互相的促进。只有当老师和学生真正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让学生产生安全感,才能跟老师有真正的互动。它的本质就是相互的尊重,特别是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如果真的老师和学生互动起来,其实就已经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本节课教师就真正实现了这一转变,把课堂的主动权充分交给了学生,整节课,学生的交流师积极主动而有效。

第五环节:多层训练,展示效果。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我设计的练习题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新旧知识融合恰当,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本节课我再练习的设计上是这样处理的:开课之前我针对梅花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数设计了一道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信息来源广泛,同时也通过系列问题让学生复习了关于分数和比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在合作探究,建立模型之后我又结合知识点设计了这样一组三种不同层次的训练检测题:1、基础练习:教材49页做一做;2、提高练习: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的比是5:4:3,问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这个问题既是按比分配的典型例子,又是一个由一组比向两组比渐进的特例,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也巩固了所学知识。 3、拓展练习。一块菜地的面积是1000平方米,其中2/5种西红柿,剩下的按5:1的面积比种茄子和黄瓜,

三种蔬菜的面积的比是( ):( ):(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我至所以设计这么一道题用以拓展延伸,在某种意义上说: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

第六环节:巩固归纳,自主评价。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十分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这显然与新课程所要求的课堂教学价值观不相符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幼儿的发展,教师的教应该为幼儿的学服务,教师教的效果要体现为幼儿学的效果。所以,我们首先应该转变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思路,从“以教论学”到“以学论教”。关注幼儿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除了关注他们的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以外,还应关注他们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孩子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幼儿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幼儿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既关注教师的行为,也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幼儿的学习,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使幼儿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幼儿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幼儿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以此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学”的价值。本节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上主要依托小组评价,弱化个人评价,目的是更加彰显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但小组内学习标兵的评选也是为了更好的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羊五小学 望必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