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国家主权意识;大学生 一、“纲要”课程的性质及意义 (一)“纲要”课程的性质
国家根据时代变化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加强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应运而生。《意见》对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纲要”课便是依据《意见》的核心要求而设立,通过探讨百年来中华儿女在面对外有列强凌辱、内有阶级压迫的残酷时代背景下发生的重大事件,利用纵向的时间脉络为广大青年学子梳理了一条中华民族由弱到强、由衰落到复兴的历史线索。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纲要”课虽然是一门讲授历史的课程,然而该课程是出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目的而设立的,因此该门课程不能简单停留在历史知识梳理讲授层面上,而是要透过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揭示近代中国在面临多条路线抉择的时候为何只能选择新民主主义道路,为何选择代表工人阶级的中国党领导。要通过类似的问题,深入挖掘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通过生动的事件和人物将国家主权意识传递给青年学子,使青年学生学习优秀的民族精神,提高思想理论修养,树立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二)“纲要”课程的意义
“纲要”课是新时期国家针对国际国内新形势而设立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其他三门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与其他三门课相比“纲要”课具有独特的地位及意义。
二、主权意识的内涵 (一)主权意识的内涵
国家主权思想的诞生源于混乱动荡的欧洲中世纪时期,长期无序战争使得人们有了建立统一国家来保护个人生命财产安全的诉求,18年《威斯特伐里亚和约》的签订便是这种诉求的最终结果。合约确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确立了关于国家主权的最为本质的核心原则,这便是至今都被世界普遍认同的国家主权平等和主权
互不侵犯原则。1934年生效的蒙得维的亚《国家权利和义务公约》又对构成现代民族国家的四要素(居民、领土、、主权)进行了界定,从四要素可以看出,每一个民族国家都必须拥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权,正是由于拥有国家主权,国家才能自主地按照本民族的意志进行各种活动。
通过上述的相关定义可以看到,主权是民族国家存在的最为核心的要素。因此可以说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相应的主权,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作为一个现代国家的所有权利和存在的基础,也即国家灭亡。国家必须通过种种行为去维护自身主权,也即谋求国家利益,只有国家利益最大化才能不断地满足本国公民生存和生活的基本需要,才能实现民族的繁荣和富强。而国家利益的实现必须以国家主权完整为前提,失去主权的国家,也就失去了维护生存与自主权利的能力,失去了维护本国相应利益的能力,也意味着这个国家不再存在。 三、基于“纲要”课程教学大学生主权意识教育意义 (一)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维护国家主权的意识
在新时期,虽然和平与发展将是世界发展趋势,但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外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中国的破坏活动,国家的领土主权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问题,如中日问题、南海问题、中印边界问题等问题是现实存在且今后仍将是困扰国家以及人民安全的重大问题。因此,维护国家主权依旧是中国的核心利益。现实的问题为“纲要”课的讲授提供了实时的案例,可以将青年学生积极调动起来,了解国家大事,关心国家命运。通过“纲要”课能够使青年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主权不完整的国家所遭受到的屈辱,能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能够树立国家主权意识,自觉的以实际行动去维护国家主权,对任何有损国家主权的行为做斗争。 (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近现代史饱含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展示了无数仁人志士的传统和优良品德,向青年学子充分展示出在民族危亡时刻,无论性别、年龄、阶级、信仰,爱国的信念都是相同的。国家主权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爱国主义的教育,爱国是主权意识培养的目的,只有在爱国这样崇高的目标指引下,主权意识的培养才能朝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国家利益的实现需要爱国主义精神的付出,需要所有人一往无前的贡献,因此,只有靠着坚定的爱国主义信仰才能够树立主权意识。主权国家包含居民、领土、、主权四个构成要素,爱国便是爱这个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的每一寸领土、热爱拥护的领导、维护国家的主权,可以说主权意识的教育能够使广大青年学子承担起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保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责任。
(三)能够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
国防建设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没有强大的国防作为后盾,就没有和平稳定的内外环境去发展经济、建设国家。在任何时期都应该加强国防建设,而作为未来栋梁的青年学生就必须有着良好的国防意识。我国早就通过《国防教育法》将国防教育纳入法律保障,其中第二条规定:“国防教育是建设
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法律的规定,青年学生在踏入校园第一天便开始接受的军训,就是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国防教育更多的是通过相应的课程讲授国防知识,培养青年学生的国防意识。通过“纲要”课渗透国家主权意识,正是高校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方式。结合近代史课程中的相关历史事件进行讲授,对比早期中国由于国防意识缺乏而造成的众多惨剧,更能够使广大学生树立起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意识和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统一等观念。 (四)促进大学生自觉维护民族统一
进入新世纪以来,不断陷入内战的诸多国家无不是被主义所害,国家陷入动荡,人民生活艰难困苦。只有统一的主权国家才有能力去保护本国人民,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的统一,是所有公民的共同责任。每个人都有维护国家领土不被分割的责任。因此,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和主权的统一,也是主权意识的具体表现。当前国内形势严峻,众多的民族势力不断制造恐怖活动,诸如势力、势力、势力等都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国内稳定的因素。进行主权意识教育,可以充分揭露地区主义势力和国外势力勾结,试图破坏国家领土统一的本质。透过近代史中众多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忽视人民诉求、危害祖国统一的势力的下场,可以让全体学生明确主义的严重威胁;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强化民族的统一意识,激发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意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