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石雕是指用石头作为雕刻材料制作而成的石像、图案等具有肯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抱负的艺术。常用的石材有花岗石、大理石、青石、砂石等,石材质量坚硬耐风化,是大型纪念性雕塑的主要材料。
府城村关帝庙位于泽州县城北金村镇府城村,它坐落在村东的青岗上,系由上、下、外、中、前院组成的一组浩大建筑,占地数十亩。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戏台、关帝殿、三义殿。西侧建筑有廊庑、钟鼓楼、僧楼。正殿为关帝殿,面阔三间,进深八椽,单檐悬山顶。石雕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装饰构件也体现了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
二、关帝庙石雕考察记录
(一)晋城府城关帝庙(三进院正殿)关帝殿
府城关帝庙的正殿为关帝圣君殿,建于明清时期,何时始建没有具体记载。
关帝圣君殿正殿门前四个龙柱,柱高6米,石柱雕刻手法属深雕和透雕,上边饰木雕游龙雀替,柱础使用完整的石雕狮子,中间为盘驻于石柱上的龙和形体各异的仙人上缀朵朵祥云。很多地方石雕龙
1
身脱离柱体,形成透雕,四根滚龙柱构图形式统一但不失细节上的区分。每根柱子上缠围着两条盘龙,龙的整个身驱及头、爪、尾比例适中,鳞片细腻,龙发、龙须飘逸奋飞,龙眼传神,尾部扭动自然潇洒。其刀法刚劲有力,雕刻形姿玲珑剔透,巨龙环柱缠绕,成翻江倒海,水浪滔天之势。这种柱子属于立体性雕刻,全国只有三处,山东的孔府庙、运城的关帝庙,再一个就是晋城府城关帝庙,三处中无论哪一处都没有晋城府城关帝庙这个柱子雕刻得深,立体性雕得深,难度要大一些。依据庙内文物佐证,关帝圣君门前从西往东其次根盘龙柱的狮身上,镌有大篆庆元,行草乙卯仲秋、楷书石仙,小篆廷美之印的款识,示明此庙创建于宋庆元年(1195年),距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二)晋城府城关帝庙(四进院正殿)三义殿
四进院正殿为三义圣殿,供奉着“桃园三结义”的主角人物,前廊下的人物石雕柱是关帝庙石雕艺术精华。
最东面柱子上雕刻的是“郭子仪子婿拜寿”的场景片段,柱上书“七子八婿,皆显贵朝廷”。郭子仪位于整幅构图的正上方中心位置,神态祥和,端坐正视前方,四周上方环绕一圈他的儿女,构图呈环绕式,突出中心仆人公的形象,强调主体。下方依次是官员、女眷、士兵、家丁、童子、乐手等环绕柱子呈之字形分布,姿势各异,表情丰富,整幅构图布满着喜庆气氛。其次根石柱上人物更加丰富,涉及的故事更多。有立于城墙内的人物,左边分别是持月牙板斧的瓦岗寨寨主程咬金和徐茂公,往右边有惯用杀手锏的秦琼,城墙下方有手拿梅花枪骑马奋战的罗成、尉迟敬德等,人物下方还雕有房屋等表示环境
2
的物件。程咬金和秦琼浓眉深目、薄唇大耳,衣纹刻画有力,表情夸张生动;(罗成头像与尉迟敬德面部已损毁)形象写实生动,人物环绕柱子分布,有动态的美感;徐茂公人物形象造型精确 精炼,衣纹流畅,刀法洗练。从第三根柱子上可以看到,其表现方式呈环绕式,孔子端坐正中心,神态生动写实,头顶上方撑有一把芭蕉扇,突出人物主体地位,仆人公坐前石台采纳线刻的手法,简洁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形象。地面雕有花卉纹饰。最西面的石雕柱,雕刻着盛唐时期山东寿张县百岁老人张公艺九世同堂和治家有方的故事。柱子上内容描述的是皇帝夫妇访问时看到的大家庭的和谐生活、张公艺献百忍图这一片段。第四根人物柱上,多是展现大唐时期臣子报效国家、百姓和谐治家的伦理文化。即使到了现代化的今日,这种齐家治国的常理仍让我们非常受用。
三、关帝庙石雕建筑讨论 (一)纹饰造型
体现关帝庙艺术特色之一的是关帝庙石雕的浮雕纹饰造型。 1.动物纹饰造型
关帝庙的动物纹饰丰富。 (1)狮子纹
狮子纹饰一般处于关帝庙柱础石的四角处,狮子在民间有辟邪的作用。 (2)龙纹
龙呈缠绕状,整个龙纹呈“s”形,龙在中国古代是祥瑞之物,
3
是古代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其柱身多雕刻升龙图案,其龙由云海中回旋而升,表达的是腾云飞天,纵横宇内的意念和愿景。 (3)其他纹饰
有部分动物纹饰处于柱础座的四角处或四周,采纳高浮雕的手法。几乎接近于立体的圆雕,背靠着基座,在建筑上能造成明显的体感效果。狮子头呈倒梯子形,身子整体感觉圆润,严格地遵循着“方圆互寓”的造型规律。前者呈正前方站立状态,后者为侧身靠基座站立状态,动物形象整体呈圆形和方形,只有四条腿镂空立着,体现了造型“圆中寓方”“方中寓圆'的规律。有的狮子头部刻画生动,眼大,鼻孔、耳朵外张,卷云眉中夹着三条抬头纹,口张开,神态凶神恶煞,体现一种狞厉之美。 2.人物纹饰造型
人物纹在关帝庙石雕柱上体现最多,全部集中于石雕柱上,人物详细形象夸张,形象鲜亮生动,动态感十足。
雕刻均采纳高浮雕的手法,在详细形象的基础上运用简化、概括、提炼、夸张的造型手法,使其形象更加鲜亮深刻。 (二)构图
关帝庙石雕大多构图主要是运用自由式构图,画面伸展自由,不拘一格,疏密有致。对称式构图较少,但很有特点。 1.对称式构图
这种构图方式具有中国古典艺术的传统特色,它的结构特点是“同形等量”,即以中轴线将画面做成完全的对称。关帝庙现存的柱础
4
石有部分是呈对称式构图,有圭角处雕兽面纹,是以鼻梁为中心线,突出兽面造型狞厉恐怖、神奇威慑的感觉。有兀凳式底座,饰有祥云纹,为以祥云纹和底座左右对称式构图,对称工整,体现一种沉稳美。 2.自由式构图
关帝庙石雕大多构图主要是运用自由式构图,画面伸展自由,不拘一格,疏密有致,以不对称的敏捷构图烘托出形象的动感,使花卉、植物的长势更具有生活性,人物更具生动性、形象性。人物与建筑物城墙之间表现出疏密对比,人物构图饱满紧凑,城墙环绕柱子横向分布,简洁大方,城墙的简与人物的繁形成剧烈的对比。石雕柱用围绕式构图,突出仆人公形象,更加生动、形象、不呆板,周边多饰以建筑栏杆、台阶、植物等装饰,使主体与衬景紧密呼应,相得益彰,使整个画面呈现出饱满、无序、活泼的美。 (三)石雕雕刻手法
关帝庙石雕雕刻手法共有五种,多为多种相互混合使用,以此增加作品的艺术效果和品位。 1.高浮雕
关帝庙石雕柱大都采纳高浮雕手法,盘龙柱甚至采纳的透雕手法。高浮雕由于起位较高、较厚,形体压缩程度较小,因此其空间构造和塑造特征更接近于圆雕,甚至部分局部处理完全采纳圆雕的处理方式。高浮雕的柱础石整体上华美,空间深度感强,具有视觉冲击力。有的人物部分采纳高浮雕手法,使得雕刻主体凹凸感剧烈,在光线作用下,形象更加生动、有力。
5
2.浅浮雕
浅浮雕起位较低,形体压缩较大,平面感较强,更大程度地接近于绘画形式。它主要不是靠实体性空间来营造空间效果,而更多地利用绘画的描绘手法或透视、错觉等处理方式来造成较抽象的压缩空间,这有利于加强浮雕适合于载体的依附性。在关帝庙中多用于石雕柱上人物或者动物的细部刻画,如衣饰、花纹等。 3.减地平雕
减地平雕(指凸起的浮雕面,或减凹的“地”均为平面)表现图案细腻、优美、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把原有的地平面减去,减去的部分有雕凿痕迹,呈凹凸的肌理效果,与光滑的部分相映成趣,使主体造型更加突出而富有生气。 4.线刻
线刻图案呈现精细、优雅、精致的艺术效果。采纳的是阴线刻,龙的形象雕刻生动,栩栩如生,细部刻画得精细、遒劲,简练的线条将龙身和龙须刻画得惟妙惟肖,阴线刻线条灵动,则给人以飘逸流畅的美感。城墙采纳的也是阴线刻,城墙刻画简洁,呈现出一种整齐古朴的美感。 四、结语
艺术是时代精神的物化形态,随着时代精神的转变而变化,始终体现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石雕作为传统建筑(居所、祠堂、陵墓等)的装饰构件或独立作品,如同一面镜子,忠实地反映着社会文化与地域审美工艺的面貌,体现着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审美趣味与抱
6
负。关帝庙石雕不仅体现了我国北方民居古建筑文化特色,也是明清时期人文精神、审美趣味的缩影。
从关帝庙石雕的雕刻全貌上看,关帝庙石雕柱础石,有着简洁、单纯、明朗之特色,给人以粗犷、稚拙的视觉美感;石雕柱整体精致、细腻、纯熟而富丽堂皇,给人以饱满、高雅的视觉美感。从纹饰构图上看,呈现出饱满完整的章法布局,既有变化而又紧密统一,形式结构显示出运动性、节奏感,尤其是自由式构图,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感;在形象塑造上,具有民俗生活的勃勃生气,采纳简化和繁缛、夸张与变形相结合的手法,擅长抓住主要特征并加以强化,使造型特征突出,深刻地表现出形象内在的气质和情感;多种雕刻手法的综合运用,拓展了视觉空间艺术的表现力。关帝庙石雕在造型与雕刻上,将民间建筑工艺装饰中所追求的“情、理、艺、趣、神”融为一体。既质朴、凝重,又流畅、飘逸,形成屋宇和人们心灵的“共同中坚”。
通过对明清时期山西晋城关帝庙的考查分析发觉,一切艺术的审美价值不仅取决于视觉的形式因素,最根本的还在于这种形式因素所依托的深刻的精神内涵。考察讨论关帝庙石雕的艺术形式和石雕所依托的深刻精神内涵是讨论和继承它的意义之所在。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