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新教材第八册第六课《牧歌》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将学过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运用到新的音乐学习中,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了解各民族音乐的特点,加深对祖国音乐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意识,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的核心内容就是强调学生的“学”——学习者要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感受、体验等方式,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他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课以歌曲为载体,学生为教学主体,引领学生在感悟、体验中学习歌曲。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牧歌》不但是一首歌曲,更是一种声乐体裁。本课我没有更多地介绍欧洲的牧歌,而是把精力放在了中国牧歌的特点介绍上。我以歌曲为载体,通过聆听、演唱、听辨、比较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歌曲中的长音表现出的悠长曲调;抛物线式的旋律进行(一个乐句或乐节的高点常常位于中部)以及大跳音程是形成蒙古族民歌开阔、稳健、骠悍性格的重要特点,另外宫调式的运用,这些都是最具长调特点的元素。
(二)学生情况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接触过蒙古族民歌,但是以舞蹈和表演唱的形式出现的。在教学中老师并
1 / 12
没有让学生过多的关注蒙古族音乐的特点以及调性特点。随着学生年龄以及音乐知识积累的增长,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从“牧歌”题材、蒙古族长调特点以及民族五声调式出发,从演唱、欣赏入手,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牧歌”这一音乐体裁来源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感受长调民歌的音乐特点,从而了解蒙古族音乐的三个特点,让学生的认知逐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本课教学通过由浅入深的教学环节设置,教师引领学生通过欣赏、比较、判断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牧歌“的音乐体裁以及无伴奏合唱的演唱形式,采用演唱、感受、对比欣赏加深对感受蒙古族长调的特点的理解,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完成歌曲的学习。
(四)技术准备
将歌曲图形谱、范唱、以及用打谱软件和绘图工具制作成的乐谱,用PPT软件制作成课件,使音乐、图片、乐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直观、简单的呈现形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清晰明了。
(五)学前教学状况、问题及其对策
学生曾经通过舞蹈和表演唱的形式接触过蒙古族风格的乐曲,但只注重于演唱和舞蹈的形式,并没有让学生过多的关注蒙古族音乐的特点。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从“牧歌”题材、蒙古族长调特点以及民族五声调式出发,从演唱、欣赏入手,让学生了解中国“牧歌”的起源,感受长调民歌的音乐特点,从而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三、教学目标设计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唱歌曲,了解蒙古族长调音乐的特点,加深对祖国音乐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意识。
2 / 12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歌曲为切入点,从演唱、欣赏入手,通过演唱、对比欣赏、讨论、分析判断等手段,让学生了解中国“牧歌”的起源,感受长调民歌的音乐特点,从而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感受蒙古族长调的音乐特点——民族调式、大跳音程、悠长的旋律、自由的节奏特点。2、体会“7”对刻画音乐形象,抒发情感的作用。
3、感受“无伴奏合唱”传达出的安静中孕育波澜壮阔的意境。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xx“牧歌”和无伴奏合唱的小知识。 教学难点:
感受蒙古族长调的音乐特点
五、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教学流程图 (二)教学过程: 唱旋律 【阶段目标:
3 / 12
能够看着图形谱演唱歌曲旋律】 【设计意图:
将发声训练与歌曲旋律学习有机的结合,为后面的歌曲教学做好铺垫】 1、看着xx手势构唱音程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视唱旋律做准备】 方法:
学生看着教师出示的xx手势构唱音程 3 5;7 3;5 1;26;61;3 1 2、视唱旋律
1)看着图形谱视唱旋律 【设计意图: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旋律的演唱做准备】 方法:
学生观察老师所指的音高,进行视唱(每个音一拍) 要求:
速度要慢,让学生看着图谱因高的变化,尽量将唱名唱准
4 / 12
2)在图形谱上标记出旋律,指图演唱 【设计意图:
降低试谱教学的难度,为后面歌曲学习做好铺垫】 要求:
按照节拍演唱旋律,在学生演唱的过程中,教师注意用手势提示学生的呼吸。 xx
【阶段目标:
熟悉歌曲,区分歌曲的两个乐句,为演唱、分析歌曲做好铺垫】 1、欣赏歌曲范唱 思考:
这首歌曲是哪个民族的?用一个词语表达歌曲带给你的感受。 2、复听范唱,从题目入手,理解歌曲 1)思考:
你怎样理解“牧歌”这个题目 预设:
学生能够说出字面意思——放牧时人们唱的歌 歌曲的意境——美丽的,描绘放牧情景的风景画
5 / 12
2)介绍“牧歌”这一题材的来历
公元7世纪,蒙古族先祖跨出额尔古纳河流域,迁徙至蒙古高原。在这里,他们基本放弃了原有的狩猎生产方式,改为以畜牧业劳动为主的生产形式,随之产生了反映游牧生活的牧歌题材。蒙古族民歌的主要题材有:
狩猎歌、牧歌、赞歌、礼俗歌、叙事歌、儿歌等 3、听老xx唱 要求:
区分歌曲的两个乐句 唱歌曲 【阶段目标:
演唱歌曲,感受xx长调的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谱例与歌词的演唱,感受内蒙古长调的特点,感受“7”在歌曲中的作用,用正确的呼吸演唱歌曲】
1、看谱例演唱歌曲旋律 【设计意图:
通过旋律的演唱,感受xx长调的特点】 1)演唱歌曲旋律
6 / 12
要求:
注意音准以及换气的位置 2)感受旋律特点 思考:
看图形谱表示两个乐句的旋律线,感受旋律的进行的特点。 讨论:
旋律的特点——抛物线——弧线——先高后低——大跳音程 长音的运用——优美、抒情、悠长、高亢 节奏的特点——舒展、悠长
3)从音乐特点和风格上分类为xx调和短调 介绍:
介绍蒙古族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 长调:
曲调悠长、节奏自由、篇幅较长,带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短调:
曲调紧凑,节奏正气、篇幅短小
4)判断学生判断本首歌曲具有长调的特点
7 / 12
可以对比欣赏一首短调歌曲《草原赞歌》 2、演唱歌词 【设计意图:
通过歌词的演唱,感受歌曲刻画的音乐形象,加深对内蒙古长调特点的理解,用正确的呼吸演唱歌曲】
1)演唱歌曲 要求:
注意将音符时值唱满,提示换气的位置,用急吸缓呼、缓吸缓呼的气息演唱歌曲。 2)感受音乐形象: xx:
旋律上行——音区较高——以“5”为中心上下回旋,旋律做波浪形进行——高高的天空、洁白的云彩——渐强
下句:
旋律下行——音区降低(下方五度模进)——以“1”为主音——旋律低回婉转——草原上的群群羊儿——渐弱
旋律进行给人弱起的感觉,使旋律更流畅,更具流动性 3)用自然的力度变化表现歌曲 3、讲解调式,感受“7”的作用
8 / 12
【设计意图:
了解蒙古族音乐常用的调式,通过比较的方式,感受“7”在歌曲中的作用。】 1)思考:
五声调式一般由哪几个音组成,本首歌曲都用了哪些唱名 本首歌曲采用宫调式 2)判断:
带“7”的六声调式,是不是民族调式 3)感受“7”在歌曲中的作用 方法:
将歌曲中两处出现“7”的地方,将唱名换成“6”或者“5”唱一唱,比较感受的不同,说说运用“7”的好处。
音色:
更明亮、悠扬——长调特点 音调:
高亢,上扬符合蒙古族人民豪爽的性格 形象:
和歌词“天空上”结合的更紧密; 情感:
9 / 12
更热烈
更加突出蒙古族长调的特点:
曲调悠长、节奏自由、持续的长音、四度、五度大跳音程的运用。 4、演唱歌曲 对比欣赏 【阶段目标:
感受两种演唱形式的音响美,了解无伴奏合唱的小知识】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欣赏,感受歌曲意境】 1、对比欣赏 方法:
聆听有伴奏演唱和无伴奏演唱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 2、比较
相同的旋律、节奏,由于演唱方式的不同,带给人们的感受却有所不同有伴奏形式: 悠闲、自然、xx的风景画 无伴奏形式: xxxx孕育着波澜壮阔
10 / 12
3、介绍无伴奏合唱 4、再次演唱歌曲
5、查阅xx“牧歌”题材的资料
六、教学效果评价设计(问卷形式)
1、《牧歌》是()民族的歌曲。 A 藏族B 傣族C蒙古族 2、《牧歌》属于()。 A长调B短调
3、xx“牧歌”是一种()。 A 声乐体裁B 演唱形式 4、你能背唱歌曲吗? A 能B 不能
5、蒙古族长调的特点是()。
A 曲调悠长B节奏自由C 采用大跳音程
6、“无伴奏合唱”这种声乐演唱形式起源于()。 Axx蒙古族Bxx的教堂
七、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11 / 12
1、教学环节的设置由浅入深,层层递近,不论是旋律、歌词的演唱,还是不同 方式的欣赏都为感受蒙古族长调的特点做好铺垫,使难点的解决水到渠成。 2、图形谱的使用是本课设计的另一个特点。在“唱旋律”的过程中,图形谱的
使用降低了视唱的难度。而在“唱歌曲”的环节中,图形谱的使用,将长调音乐特点很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12 /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