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报
第9卷第1期
高职院校专业社团融合创业教育路径研究
曲小远,蔡萍萍,郑国良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6)
摘 要: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双创时代下,充分利用高职院校专业社团,促进专业社团与创业教育相融合,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创业能力。
关键词:专业社团;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高等学校扩张,使得我国人才培养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由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也实现了由国家“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的转变。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时代需要,我国高校开始学习借鉴国外创业教育经验,从课程开发、教育模式以及师资培育等多方面践行高校创业教育改革。高职院校区别于本科高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专业社团作为高校教育的第二课堂,与学科专业具有高度相关性,专业社团成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新路径。
73个社团,分别隶属于学术科技类、地方文化类、体育竞技类、文娱艺术类以及服务实践类。
学生专业社团是高校社团中较为特殊的一类。特指高校内一群有志于某一学科、专业或者某一研究方向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与兴趣自愿组织而成的学生群众性团体[1]。其组织形式以及活动内容呈现多样化,如:专业学科竞赛、实践兼职招聘、企业参观实习、职业技能培训、行业专业讲座、学习经验交流会以及专业知识沙龙等,其中讲座沙龙、竞赛类活动以及培训等是目前高校专业社团最主要的活动类型。作为高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在营造自主学习的社会环境,培养大学生专业运用能力、自主创业能力、融入社会能力以及再学习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专业社团具有专业性强、个体差异小的特点。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具有成员较多、个体差异大、教师指导覆盖面较小等缺陷,再加之班级教学受到教学目标、学习开放度等的限制,在拓展知识面,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等方面实效不足。而专业社团是依托于专业而产生的,其成员本身就对该专业的学习具有浓厚兴趣,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基础,目标一致,因此,专业活动以及知识拓展等方面具有共鸣。其次,实践应用性强。专业社团主要依托于学科
一、专业社团的内涵及特征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学生社团不断发展壮大,据调查统计,全国大部分高校有七成左右的学生参加了社团,社团类型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全校共
第一作者:曲小远(1989— ),女,山东邹平人,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园林与水利工程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创业教育与研究。资助项目:温州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WZSZ-201653);浙江省新苗计划(2015R426067)
70
第9卷第1期
竞赛、技能培训以及实践拓展等活动形式开展,将专业理论学习进行线下实践操作,比如,温州科技职业学院花卉协会依托花卉、园艺专业,开展插花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插花培训、组织学生参加省市级插花比赛等。第三,针对性强。专业教学或者班级教学针对整个专业的学生开展,教师指导覆盖面有限,但专业社团相对班级群体,其成员较少,且以实践类活动为主,因此,对学生技能培训针对性强。
二、专业社团是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
在我国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兴起并迅速发展,以1997年清华大学开展的创业计划大赛为起点,过去的20余年中,我国高校从课程开发、教育模式以及师资培育等多方面,进行创业教育改革。专业社团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载体,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专业社团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政府报告中,再次提到“把亿万人民的聪明才智调动起来,就一定能够迎来万众创新的新浪潮”。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体现在高等教育上即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首先,高职大学生未树立正确创新观念。美国高校将创业教育分为两种基本模式,即focusedmodel(聚焦式创业教育)和university-widemodel(广谱式创业教育)。而我国大多数高校采用university-widemodel,即广谱式创业教育(王占仁,2015),采用公共必修课以及公共选修课等方式,规定在校生必须修满1-2个创新学分方可毕业。但大多数学生将创新选修课视为获得毕业学分的途径,并未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主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其次,缺乏创新精神、创新意识。部分学生将读大学视为获得文凭,找到工作的桥梁。因此在大学期间对于学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以及创业教育课程采取回避的做法,不愿意加入其中,创新意识淡薄。专业社团则将成员看作为一个“导师+项目+团队”的集体活动,在导师的指导和带领下,
学报
创新与创业教育
不断督促成员参与创新活动。第三,创新创业能力有待加强。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多开设实训课程,采取实训周统一对专业学生进行专业集训,但是这种实践方式仅限于对专业知识的实际操作,而无法进行创新。而专业社团其自身具有创新性、实践性、兴趣性以及专业性的属性。在课堂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较多的对专业知识进行实践的机会。(二)专业社团有助于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生成性教育”,与大学的专业教育在教育目标、内容以及教育方式等方面具有重要区别。大学专业教育的细分及其培养目标的专一性最初来源于西方工业化时代,是“标准化、可复制、大批量生产、质量控制”等特征在教育领域的反应[3]。而创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内容以及教育方式则是在实践过程中,由参与主体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创业教育受高校的文化、教育、历史理念以及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特色的影响。专业社团的建立则有助于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首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和方法。创业教育除了将个体知识运用于实践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创新意识、思维和方法。专业社团就是在对社员进行专业指导的过程中,指导老师不断地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操作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其次,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创业教育的培训。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社团指导老师带领学生组建“导师+项目+团队”的创新团队。在进行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再学习再创造。
(三)专业社团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岗位胜任力
一般来说,创业活动起源于个体,遵循个体—社会—政府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但在现代创业型大学的构建中,变成了学校主导、政策鼓励的自上而下的校园文化行为,但学校从这一行为中得到社会利益,比如:就业率、创业率提高、生源增加等等。专业社团则在提高就业率、创业率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首先,专业社团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岗位认知能力。高职院校区别于本科院校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岗位一线的技术人员,因此要着重培养大学生对
71
创新与创业教育
其岗位的认知,提高岗位适应性,从而使得毕业之后能迅速的融入到工作岗位中。专业社团的部门设定就是按照企业运作进行,社员在社团活动中间接地领悟岗位运作特征。其次,专业社团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岗位专业能力。大学生在工作之后表现为岗位素养欠缺,专业技能不扎实、岗位创新能力不足。专业社团能够在活动的开展中不断地增强社团的进取心,鼓励他们在社团运作工程中,不断的总结实践经验,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第三,专业社团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岗位执行力。根据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但却无法熟练地运用到岗位任务的执行当中[4]。专业社团的培训通常采取“以赛代训”、实践兼职等模式,因此,成员执行力较强。
三、高职院校依托专业社团融合创业教育的
策略
Hills(希尔斯)论述创业教育的内涵时,提出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选择的意识[5]”,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意识以及创业思维等创业综合素质,加强专业社团与创业教育的融合,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何促进专业社团与创业教育的融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专业老师以及创业导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
首先,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鼓励专业教师参与社团指导。专业社团不同于普通的高校社团,是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上衍生出的社团组织,因此需要配备相关专业指导老师,才能在活动过程中,从专业角度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将指导社团纳入教师职称等考核机制,且规定必须连续不间断指导社团一年以上,则给与社团指导分。其次,聘请相关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专业社团兼职老师。Cox(考克斯)认为“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有效途径是给学生提供创业活动机会或者实际经验,同时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创业者[6]”。聘请与专业社团专业对口的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导师,在指导社团活动的同时,能够通
72
学报
第9卷第1期
过讲述自身工作经验,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第三,聘请创业导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双创时代下,为进一步完善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浙江省进行创业导师培训计划,为高校培训创业导师,完善高校创业导师师资队伍建设。部分高校虽然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但教师本身并无创业经历,也未接受过系统的创业培训,因此,在指导学生方面亦缺乏经验,创业导师的出现则弥补了高校创业教育指导老师的空缺。
(二)完善专业社团校企互动机制,提高大学生岗位胜任力
所谓的创业型社会是一个有着广泛参与和遍地机遇的系统,它能够保护人们的政治自由和经济自由。支持创业的不应只是高校、政府,还有许多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都必须营造一种创业文化[7],因此,企业要主动参与到高校创业教育中。首先,以专业为依托,促进专业社团中的校企互动机制。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将在企业参观实训作为专业社团的课程安排之一,促进专业社团与职业相融合,提高学生主体与行业产业的双向吸引力。将职业认知、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特征等要素融入到社团活动和建设中,实现社团与企业的互动与对接。其次,依托专业社团组织企业顶岗实习,提高大学生岗位胜任力。岗位胜任力即人们完成某一特定的职业或工作时,所应具备的素质或者能力的总和[8]。根据Spencer夫妇提出的冰山模型,岗位胜任力包括:知识、技能、社会角色(显性因素)以及个人品质、岗位动机、价值观以及自我认知(隐性因素),日常的专业教学只能完成知识传播以及技能培训等,而有秩序的组织顶岗实习,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岗位胜任力,为培养岗位创业者打下良好的基础。(三)以专业社团为依托,培养创新能力,孵化创业团队
首先,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正如现代化专家英格尔斯所说,“那些先进的现代制度要获得成功,取得预期效果,必须充分运用他们的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无论哪个国家,只有它的人民从心理、态度和行为上,都能与各种现代化式的经济发展同步前进、相互配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得以实现[9]”。双创时代下,创新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品质,大学生作
第9卷第1期
学报
创新与创业教育
为时代建设者,国家的现代化有赖于大学生的现代化。其次,依托专业社团,孵化创业团队。要明确专业社团定位,当前很多社团为吸引社员加入,盲目迎合学生兴趣,忽略了自身专业性、个性化、兴趣化的专业定位,学校要加强对专业社团的监管,将拓展专业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孵化创业团队作为专业社团的定位目标,在日常的课程安排以及培训过程中,以赛代训,加强对成
员的指导和引领。
2016年在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双创时代”下,“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亟需工匠精神。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工匠”的重要输出基地,更要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推进创业教育与专业社团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郭永邦.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社团建设的定位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9(9):59-60.
[2] 唐景莉,刘志敏. 守正创新:回归大学的根本 ——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J].中国高等教 育,2015(7).
[3] 黄兆信.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60-68. [4] 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经研究[D].浙江大学,2012(6):3-8.
[5] Hills,G.E.(1998).Variations in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an empirical study of an evolving field[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3(1):109-122.
[6] Cox,L.W.(1996).The goals and impact of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entrepreneur career development[J].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is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onference,Arnhem.
[7] [美]卡尔·J·施拉姆.著;王莉,李英译.创业力[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4.
[8] 黄兆信,张中秋,谈丹.创业教育:大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24-28. [9] [美]阿力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4-7.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Entrepreneur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in th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
QU Xiao-yuan, CAI Ping-ping, ZHENG Guo-liang
(Wen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nzhou, Zhejiang 325006)
Abstract: The goa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o train skilled talents with high quality. In the age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we make full use of the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o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entrepreneurship, the pioneering consciousness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Key words: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 entrepreneur education
(责任编校:任密密)
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