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记
[课题]虎丘记 [课型]自读指导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与构思的方法。
3.把握文章的内脉,体味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鉴赏本文精彩的描写片断及语言运用的独特能力。 5.学习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1.疏通文章,把握文章内容。 2.鉴赏文章的精神片断和语言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对“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的理解。 [教学方法]
通过诵读、揣摩语句和课堂讨论来解决、消化重点、难点。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课文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洋机一句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你们去过苏州吗?不论你有没有去过,就让我们在明代著名
文学家袁宏道的导引下,一起去游览那“人间天堂”,去观赏那里的秀美风光,去老内领略那里的风俗人情吧。今天我们来学习袁宏道的《虎丘记》。 二、解题
1)请一名学生简介作者,然后教师作补充:是明代“公安派”的领袖,在明代文坛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文章清隽流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他年少能文,十五六岁结社城南,自为社长。他鄙视官场,不慕容利,性爱山水,漫游南北,为官不久,便退隐乡居。
2)简介背景。
明代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袁宏道任吴县县令,曾多次游览虎丘。两年后辞官,遍游江南,又故地重游,写下了一组文章,《虎丘记》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研习课文
1.理清思路。配音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疑难的词句,划出地点转换的词句。
(1)学生质疑,师生讨论疏通文言词句。
(2)学生回答,师生讨论并归纳地点转换的词句。 [投影]
苏州城——交衢间——千人石——山门——剑泉——文昌阁——平远堂旧址
教师小结:由此可知,这篇游记作者是以游踪为线索的,不过它不是以某一次具体的游赏为线索,而是综合了六次游虎丘的经历,从中加以提炼而成的概括性的线索。
2、重点研读,品味欣赏。思考并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文章重点写了哪个场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
[明确]文章重点写了月夜赛歌的场面。
(2)作者又是怎样逐层展开、加以细致描绘的?
(学生研读第2段,然后分小组讨论交流、回答,教师归纳) [明确]
这一段是全文记写的主体部分,作者有“布席之初”、“未几”、“已而”、“比至”等几个标志时间推移的词连带出一幅幅场景画面,整个过程有鲜明而自然的层次感。场面由喧闹而导向幽静,境界由单一的唱的描述到声、景、情的烘托渲染。
3、突破文章难点,深入品味。学生思考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文中两处描写月夜景色有何作用?
(2)文章写听众反应有何作用?怎样理解“壮士听而下泪”一句,请结合第4段谈谈你的想法。 师生讨论交流,然后教师小结。 [明确]
(1)a、交代时间推移;b、起到渲染烘托作用,似乎那月亮也懂得该去钟情怎样的对象。
(2)写听众的反应,写出了歌声的艺术效果,属侧面描写。“壮士听而下泪”一句,从侧面写出了歌声的艺术效果,又拓宽了文章的艺术境界。月夜横斜的深夜,一夫登场独唱,如果不是歌者唱得情真意切,任凭你有再高的技巧,也难以催人泪下。那么,歌者为何能唱得如此感人肺腑呢?联系第四段,正是由于官
吏对百姓横征暴敛,才使“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歌者的演唱之所以感人,在于他是用血与泪在控诉这黑暗的社会。连壮士听了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更何况作者呢?所以就有了下文作者的感慨,有了作者“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的誓言。
四.尝试背诵第2段,并抽查两三名学生。 五.[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如何进行细致描写,并通过揣摩,领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问题。希望同学们把学到的方法自觉地运用于今后的读写实践中。 六.[总结、扩展]
内容上的扩展,课外可复习、阅读袁宏道的其他作品,如《满井游记》、《西湖》。 语言上的归纳:
生字:高岩邃壑倾城阖户靓妆丽服栉比如鳞交衢瓦釜 重点实词:去错角陈属辈度实 活用词语:丘积云泻迟月觞客吏吴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
2.读《满井游记》、《西湖》等作品,写一篇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 虎丘记
无日无之倾城阖户靓妆丽服 游览盛况
分错如织中秋尤盛重茵累席置酒交衢 斗歌场面
虎丘景物剑泉→千倾云→文昌阁→平远堂 游览感受乌纱之横、皂隶之俗 教后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