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清热调血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清热调血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来源:尚车旅游网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186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6 年 7月 B 第 4 卷第 20 期Jul. B 2016 Vol. 4 No. 20

清热调血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刘志超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摘要】目的 观察中药清热调血汤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方法 对本院2015~2016年间妇科门诊慢性盆腔炎的患者,经中医辨证、四诊合参后,以清热调血汤为主方加减化裁进行治疗。结果 痊愈12例,显效9例,好转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24%。结论 清热调血汤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

【关键词】清热调血汤;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7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20.186.02DOI:10.16282/j.cnki.cn11-9336/r.2016.20.153

慢性盆腔炎,是女性盆腔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慢性炎症性病变[1]。是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临床多见于已婚或有性生活史者。中医古籍无此病之名,认为其属于“腹痛”范畴,根据其临床特点,将之分散于“带下病”、“妇人腹痛”、“经病疼痛”、“热入血室”、“癥瘕”、“不孕”等病证中。究其病因,复杂多变,也有部分是因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虚弱,病程迁延所致。因该病致病菌繁杂多样,常可导致病情迁延,反复发作,难以治愈,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日久更可造成慢性盆腔痛、异位妊娠和不孕等。西医学常常针对致病菌予以抗生素治疗,本非溯本求源之举,故收效甚微。笔者运用中药清热调血汤加减治疗本院妇科门诊慢性盆腔炎患者42例,收效颇佳,今记述如下。

仁,延胡索,莪术,香附。

1.3.2 随证加减

腹痛重者加炒蒲黄、五灵脂、没药;带下量多味臭秽者加椿根皮、黄柏、茵陈、土茯苓;腹胀满加厚朴、枳实;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者加地榆炭、荆芥炭、侧柏炭;乏力甚兼食少者加黄芪、焦山楂、鸡内金;盆腔局部形成脓肿者加红藤、败酱草、白芷;腰骶酸痛者加杜仲、续断、桑寄生;有包块者加皂角刺、三棱、莪术。

1.3.3 服用方法

水煎服,1剂/d,分早、中、晚3次口服。非月经期:非经期服用,月经期停止。月经期:月经来潮起开始服药至经血结束。连续用药3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

2 结 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痊愈:症状及局部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B超显示盆腔积液消失,输卵管恢复正常,子宫回声均匀,盆腔包块消失。显效:症状及局部体征基本消失,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B超回声示盆腔积液减少2/3,输卵管有所好转,包块缩小或完全消失。好转:上述3项指标均有改善但不够明显。无效:病情无明显改善或有所加重。

2.2 治疗结果42例患者,痊愈12例,显效9例,好转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2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5月来自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妇科门诊诊疗的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9~44岁,平均年龄31.5岁。未婚者12例,已婚者30例,有性生活史者38例。病程3~18个月。临症多见:下腹及腰骶部疼痛,行经前后加重,伴或不伴有月经不调症状,带下量多,多色黄粘稠有异味。全身症状可见精神疲惫,乏力体弱,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妇科学》[1]制定:①病史:既往有急性盆腔炎、阴道炎、节育及妇科手术感染史,或不洁性生活史。②临床表现:下腹部疼痛,痛连腰骶,可伴有低热起伏,易疲劳,劳则复发,带下增多,月经不调甚至不孕。③检查:妇检子宫触压痛,活动受限,宫体一侧或两侧附件增厚、压痛,甚至触及炎性肿块。盆腔B超、子宫输卵管造影及腹腔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1.3 方法1.3.1 基本方法:以清热调血汤为主方,按非月经期与月经期分别给予加减入药。清热调血汤基本方组成: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延胡索,莪术,香附。

非月经期组方:牡丹皮,黄柏,生地,当归,川芎,延胡索,香附,公英,连翘。

月经期组方:牡丹皮,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

3 讨 论

祖国医学对慢性盆腔炎无专门论述,其主要症状为腹痛,病位在冲任、胞宫,经前、经期血海历经“盛-满-溢”之变化,经络气血循行急剧,经后血海空虚,为“正虚之时”。且经行前后气血下注冲任,血室开而不阖,此时若感受寒湿热毒等邪气,必当“正先受之,其气必虚”。外邪与气血相搏结,阻碍气机血运,不通而痛,结块成癥,妨害受孕,而成慢性盆腔疼痛、盆腔包块、不孕等证。笔者选用中药清热调血汤为主方治疗本病,正合“化湿清热,理气活血”之意。非月经期,血海类似缓潮期,气血以和顺为主,此时以丹皮、黄柏为主,可清热凉血祛瘀兼化下焦湿热;生地、当归清热凉血、补血活血为辅,使血行和顺而不乏源;加川芎、延胡索、香附等理气之品取其以气行血、以气导湿之意;公英助黄柏化湿解毒;连翘

[作者简介] 刘志超(1978-),女,汉族,吉林四平人,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妇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2016 年 7月 B 第 4 卷第 20 期Jul. B 2016 Vol. 4 No. 20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187

温针灸结合动态手法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

韩 燕,吴金萍

(山丹县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甘肃 张掖 734100)

【摘要】目的 探讨温针灸联合动态手法对肩周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肩周炎患者80例进行为期三个疗程的治疗,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使用温针灸联合动态手法的治疗方式,而对照组只采用温针灸的治疗方式,比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结果 实验组对肩周炎患者的疗效与治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针灸联合动态手法对肩周炎治疗有很好的疗效,在临床治疗方面应当得到大力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温针灸;动态手法;肩周炎

【中图分类号】R24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20.187.02

DOI:10.16282/j.cnki.cn11-9336/r.2016.20.1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系指肩关节囊及关节周围软组织因劳损、退变、分寒湿侵袭等因素所致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功能障碍、肌肉萎缩为主要特征。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年龄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故有“五十肩”、“肩凝症”、“肩关节粘连”、“冻结肩”之称[1]。本病的中医病因病理:肩关节周围炎的发病原因与年龄、气候环境、劳损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病变有关。人到中年以后,形体气血渐衰,骨节疏弛,复感风寒湿邪,致使肩部气血凝滞,筋失濡养,筋脉拘急发为本病。本病的西医病因病理:肩关节活动范围大,关节灵活,活动频繁,关节囊薄弱,参与肩部活动的肌肉、韧带、滑液囊多,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摩擦、挤压和牵扯,而致非特异性炎症或退变;肩部的急慢性劳损,可造成关节周围韧带、肌腱、关节囊广泛充血、渗出、水肿、增厚、粘连,导致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临近组织的病变,也是引起肩关节粘连的一个因素。如果治疗不及时、有效,那么肩关节功能活动就将会受到很大,甚至引起肩关节周围粘连、肌肉萎缩。此病初期为炎症期,肩关节呈现剧烈疼痛,功能障碍以主动活动受限明显,而被动活动则不明显为主。粘连期由于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广泛粘连导致活动功能障碍,此期疼痛明显减轻,而关节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肌肉萎缩期由于粘连日久,因关节功能障碍出现废用性肌萎缩,尤以三角肌、冈上肌萎缩明显,萎缩的程度与病程时间的长短有关。临床上通常给予药物治疗,但效果不够确切,本院从2014年起结合温针灸联合动态手法对肩周炎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显著,此次研究选择本院收治的肩周炎患者

80例开展实验,并对研究结果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肩周炎患者80例进行治疗,将其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临床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临床一般资料情况对比(n)

组别

男女

平均年龄(岁)51±350±4

最短病程(周)

43

最长病程(年)

86

平均病程(月)8.9±3.18.5±2.9

实验组2516对照组2813

1.2 方法

实验组使用温针灸联合动态手法的治疗方式,而对照组只采用温针灸的治疗方式,具体为:首先,温针灸。治疗原则:散寒通络、活血止痛,病人取侧卧位,且患肩充分暴露。取患侧肩内陵、肩井、肩髃、肩贞、臂臑、天宗、秉风、肩中俞、曲池、手三里等穴,用0.45 mm× 28 mm型号的毫针,采取指压进针法进针,将针迅速刺入皮下,施以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在上述各穴的针柄刺上小段(大概1 cm)艾条,离皮肤距离在3 cm左右,每处穴位灸2~3针,1次/d。在治疗过程中用硬纸板覆盖穴位皮肤,以防烫伤局部皮肤,嘱患者以温热感为度;其次,动态手法。经过温针灸治疗后,让病人休息20 min左右再做动态推拿。患者采取座位,医者立于患者身后,嘱患者主

解毒散结以防瘀热凝而结块。全方使湿化热消瘀散,气血自能和顺而行。经期气血急注冲任,易发拥堵之象,故血以下行为顺。此时以丹皮、当归为主,清热凉血、化瘀和血;加养血敛肝之白芍以使肝气畅达;红花、桃仁、莪术破血逐瘀散结使血行通畅;川芎、延胡索、香附理气行滞以引血行。全方使热凝血滞之瘀块散而通行,自无“不通则痛”之虞。两方相配合,使内外邪之湿热瘀得解,正之

虚得复,病之本去除,诸症自消!

参考文献

[1] [2]

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17-32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2.

本文编辑:刘欣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