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1年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2021年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来源:尚车旅游网
2021年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 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历经苦难与辉煌,中华民族始终有着“家国天下”的情怀。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从来都是我们民族,也是每个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正是人民生活翻天覆地巨变的历史。从上学就业到住房就医,尊严的保证、事业的成功、价值的实现,每个人向着梦想的不断努力,描绘出一个时代最为壮阔的梦想图景,更汇聚起一个国家最为持久的追梦力量。我们在实现国家梦想的征途上,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就有摧枯拉朽的磅礴的力量。

A . 梦寐以求 B . 翻天覆地 C . 汇聚 D . 摧枯拉朽

2. (2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从农产品的药物残留到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从对婴幼儿食品的强调到对保健品类别的管辖,刑法对食品种类的保护将更为全面。

B . 此次嫦娥三号着陆器上携带的极紫外月基天文望远镜、极紫外相机,巡视器上携带的测月雷达,都是世界月球探测史上的创举。

C . 教会学生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拥有见义勇为的意识虽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应告诉孩子要学会实施见义勇为的能力。

D . 高颐阙曾经在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中被仔细描摹,是当年中国营造学社历史上最后一次川康考察中的重大发现,也是每一个学习古建筑的人熟悉的留存至今的汉代建筑。

3. (2分) (2017高二上·广安期末) 下列各项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 今天,小王到我家做客,父亲也高兴地与我一同出来迎接,小王一见,问道:“这是家父?我点点头介绍:“这是令尊。”

第 1 页 共 15 页

B . 一位同学在主题班会上深情地说:“像孙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尽绵薄之力,对此我们深感荣幸。

C . 暑假,他独自一人背上一个简单的背包,就出门游历了。他仅靠一双腿,走遍了东南五省。回来后把这一路见闻诉诸文字,并请语文老师拜读。

D . 在小明的再三邀请下,我朗笑出声,对他拱拱手,说道:“那在下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8分)

4. (6分) (2016高三上·菏泽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知其白而守其黑:国画之美生根于中国文化 范曾

天籁、神韵、简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国画产生于中国文化之中。

中国文化很注重天人合一。这种特质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启智性。对中国绘画而言,中国文化的启智性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绘画不需要像西方文化那样严格的逻辑分析,而需要的是感悟力。一方面,要遵循自然之道,体会天地大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都有其自身之美、有它运行的目的,中国绘画就是要你去体会这种美、这种内在目的性,然后将其运用到笔墨中,表现出来,而不需要你问“这树长在这儿对不对”“这老鼠怎么比南瓜还大啊”……另一方面,天地大美只有通过感悟才能转化为人类的美感。明代“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一朵花在深山开放,你不知道它存在,可是当你看到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的颜色、形态就渐渐显现出来,它果然是个美艳的存在。

中国文人讲“气韵生动”,其中的“韵”并不是单纯的作诗时押韵的“韵”,意义更为丰富饱满,注重的是创作主体(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诗人)对于宇宙惯有的一个诗性的判断。天地大美自然而生,可是也需要画家对其有诗性的判断、有所感悟才会于人有意义。所以,当中国人的智慧和感悟在哲学上的体现用到绘画上来的时候,绘画就受益无穷了。老子哲学里有“知其白,守其黑”,说的是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也正是国画美之所在。笔墨加上宣纸就是黑和白,只有维持黑白间比例的平衡和谐才能守住国画的这种美。中国禅宗讲,“妙悟者不在多言”。王维在《山水诀》中将此视为对山水画的要求,其实,这是对整个中国绘画的要求——以少许胜多许,以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中国绘画就是“有无相生”之道的形象体现,笔墨的“有”和画面空白的“无”相互辉映才造就了国画之美。 元代山水画家倪瓒的画就非常注重黑白间的比例,比如他的《容膝斋图》,几棵小树,一个茅亭,朦胧的远山,

第 2 页 共 15 页

没有人物,没有动态。然而,你一看就能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一种天荒地老式的沉默和寂寞。

八大山人画的鸟,蜷曲着身子,寥寥几笔,把鸟的全部内在生命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画已经撇除了一切的繁文缛节、一切的矫揉造作和一切的事功媚俗,剩下的只有“士气”的符号,简捷清纯、精微广大、高明中庸。

中国画的这种简结丰润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陶瓷上的绘画就有体现。猪纹陶钵属于河姆渡文化时期,但刻画在陶罐上的猪极富神韵。大量的留白、相当简单的细条,却将猪那种神情、动态刻画得栩栩如生,能引发你无尽的联想。

人面彩陶瓶属于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个作品反映的是远古先民的一种思考状态,你可以看出他在思考,你看他的眼睛里若有疑惑,可是这个疑惑又混混沌沌,让人感到没有答案而有所茫然。这个茫然体现出一个童稚的天真。还有,嘴边那个酒窝在那儿,像一个很憨厚的人,混沌、茫然、天真、憨厚、简朴。从这个简单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天籁、神韵、简朴。这就是我们文化的源头,这种对于艺术的感悟、对于“微言大义”的追求流传了几千年,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国画之中。

(1)

下列关于“知其白而守其黑”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知其白而守其黑”作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是老子哲学思想在中国绘画中的集中体现。 B . “知其白而守其黑”决定着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也影响着画家的国画创作,使国画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美。

C . “知其白而守其黑”与中国禅宗所说的“妙悟者不在多言”的道理相似,强调以最简练的笔墨或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D . 在中国绘画中,“黑”和“白”分别对应笔墨内容和域面的空白,画的美就是靠浓墨重彩与留白的反差表现出来的。

(2)

关于“中国绘画”的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天籁、神韵、简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当然也是中国绘画的源头。 B . 中国绘画遵循自然之道,通过笔墨来真实再现天地山川、草木虫鱼自身的美及其运行的目的。 C . 画家通过感悟天地大美,对其作出诗性判断,创作出的作品才有可能具备“气韵生动”的特点。

第 3 页 共 15 页

D . 中国绘画是“有无相生”之道的形象体现,注重以少许胜多许,用笔简洁却使画面丰润而富有神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国画家将自己的感悟融入绘画中,启发读者去感受、体会美。无须刻意追求美的自然真实性。

B . 王维在《山水诀》中把禅宗的“妙悟者不在多言”视为对山水画的要求,首倡了中国画“以少许胜多许”的绘画准则。

C . 八大山人寥寥几笔便将鸟的内在生命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创作就是国画中表现出符号化趋势的代表。 D . 仰韶文化时期人面彩陶瓶上的先民神情若有疑惑和茫然,形象地将五千年前远古时期先民的无知与天真展现出来。

5. (12分) (2017高三上·佛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戒猎 王族

加拿别克骑马向山谷深处走去。正是黄羊下山喝水的日子,狼在这时会跟踪黄羊而来,他要利用机会开始开春的第一次猎狼。

很快黄羊便成群出现,加拿别克趴在石头后一动不动,等待它们过去。加拿别克的目标是黄羊后面的狼。很快,五只狼出现了。加拿别克在一个射击点位瞄准了一只狼,他有信心一枪把它打死。只要打死一只狼,另外四只狼就会迅速逃走,他只需把打死的狼扛回村里。但他很快发现了一头比其他狼都高的大狼,它犹如王者,气宇轩昂。

加拿别克弃其他的狼于不顾,调转枪口向那狼中王者射击。子弹准确击中了它,但它却挣扎着逃跑了。加拿别克骑上马就追。他知道狼已经中弹,会因为奔跑而大量流血,而急促的追赶无疑会加速它的死亡。这些人能想到,但狼不懂。这就是猎人经常谈论的话题,猎人打猎不仅靠枪和子弹,还要靠智慧。有了智慧,才能确保猎物逃不出猎人的手掌。

山谷中,一只狼中王者和一人一马展开了“马拉松”。加拿别克在逼近,狼在逃跑,二者之间的距离在缩短。最后,当狼想爬上山坡时,终因体力不支滚了下来。加拿别克跳下马准备向它开枪,但它发出的一声哀鸣让他心头一颤,勾扳机的手犹豫了。他看见它口吐鲜血,一定是因为刚才奔跑让伤痛加剧,它的命不长了。这是他预谋的猎杀方案。一切似乎都在意料之中。

第 4 页 共 15 页

狼又嚎叫一声,他的心又一颤。大狼悲惨的叫声,如果换作人,一定是血泪飞溅的那一刻才能发出的。生的希望如火苗熄灭,死的深渊已张开大口。它已没有挣扎逃跑的力气,只是望着他。加拿别克看见它眼里布满痛苦,那是一种经过较量、挣扎之后屈服的痛苦。死亡之神正在移动看不见的手指,紧紧扼住它的喉咙,狼无法挣扎,无法逃脱。加拿别克下不了手,蹲在它身旁看着它抽搐。

加拿别克看见它的眼中滚出了泪水,他的心一颤,勾扳机的手松开了。它是狼中王者,但恐惧让它身上的光彩骤减,并且把悲哀迅速放大。所有生命在死亡面前都是脆弱的,谁又能从深不见底的死亡黑洞中爬出?加拿别克有些悲哀,他不想看见这样的死亡尤其是在死亡边缘的挣扎和绝望。看见了这样的场景,便犹如自己正在经历死之一样,让他感到不祥。

他不打算要它的命了。天很热,他抱来一些野草将它盖住,以起到降温的作用,也让它缓解伤痛。如果它命好,或许可躲过这一劫。

一个多小时后,他掀开野草,发现血已在狼的唇角结成黑色痂块,它的呼吸也十分微弱,但那双眼睛却睁得更大了,里面是放大的绝望和恐惧。他在它跟前走动,它的眼神随之移动,似乎希望他帮助自己从死亡中挣脱出来。但死亡的绳索已死死将它捆绑,它无望再活下去。

加拿别克估计,它还得受两天左右的折磨才能死去。一个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晚上会有熊出现,一旦发现它便会扑上来用大掌拍打一番。那样的话,它在死亡的最后一刻又会遭受屈辱。即使没有熊的出现,它在两天里的慢慢等死又是多么痛苦!

加拿别克产生了一个念头。他不再犹豫,将枪口对准狼的头部,转过脸勾动了扳机。枪响过后,狼一动不动躺在那里。它的痛苦终结,生命终结。

加拿别克从此戒猎。

(摘选自《百花园》2017年第1期)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的开头单刀直入,寥寥数语,就直接交代了故事的主要对象以及事件缘由,有助于读者快速进入文本,语言比较简捷、平实。

B . 小说中的加拿别克,对狼的生活习性了如指掌,善于选取猎杀的时机,他追逐猎物讲求策略,是一个塑造得非常成功的猎人形象。

C . 在与加拿别克的较量中,大狼虽然处于下风,命运被加拿别克牢牢控制在手中,但是即使面对死亡,它也

第 5 页 共 15 页

保持着王者应有的威严。

D . 在猎杀的过程中,猎手与大狼的关系逐渐产生了变化,加拿别克的选择“转过脸勾动了扳机”,把情节推向高潮,也深化了主题。

(2) 联系文本,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对下面句子进行赏析。

加拿别克有些悲哀,他不想看见这样的死亡,尤其是在死亡边缘的挣扎和绝望。看见了这样的场景,便犹如自己正在经历死亡一样,让他感到不祥。

(3) 小说以“加拿别克从此戒猎”为结尾,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处理的作用。 6. (10分) (2017高三上·新余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现在的校园贷“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迅速”,导致的是“信息审核不严、高服务费、高违约金”问题,而大学生年轻冲动,虚荣心强,金融知识匮乏,防范意识薄弱,这些因素持续堆积,乱象就不可避免了。教育部、银监会等部委曾多次发文提示校园贷风险,多地地方金融局也下发配套细则。令人遗憾的是,在百般呵护下,一些大学生依旧没能逃脱非法校园贷的“魔爪”。这从客观上证明了大学生的借贷需求旺盛,只有为大学生提供渠道畅通、手续便捷、利率合理的金融借贷服务,让校园贷在法治化市场化的轨道上运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才能真正得到保障。

对于“校园贷”问题,除了加强监管,更要精准打击,必须及时补上漏洞,严格区分合法借贷与金融诈骗,对某些打着校园贷的幌子给大学生“挖坑”的借贷平台,该取缔要取缔,该重罚要重罚,不能手软。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遇制校园贷乱象的蔓延,并保障其健康、良性的成长。此外,大学生也要不断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同时少些虚荣心,避免过度透支消费。

(来源:《经济参考报》) 材料二:数据分析

今年2月,南京公安部门就大学生使用校园网贷情况进行了一次约3000名大学生参与的网上问卷调查。 大学生每月开销多少钱? 1000元以下5% 1000-2000元39%

第 6 页 共 15 页

2000-3000元47% 3000元以上9% 校园贷的前被用来干啥? 投资、创业 37% 旅游、休闲 44% 学习费用及用品26% 买奢侈品、化妆品、衣饰等12% 其他消费 3% (注多选) 材料三:

园贷乱象触目惊心,如何解决?答案是打开校园贷的“正门”。

据报道,日前建行和中行向市场推出其校园贷产品。其中建行的“金蜜蜂校园快贷”年利率5.6%,授信额度在1000元到5万元;中行的“中银E贷路校园贷”最高贷款金额800元,不含任何手续费。

野蛮生长的校园贷平台不会自律规范,即使靠制度约束和形成常态化的风险监控,短时间内也难以奏效。更重要的是,校园虽是小社会,但也成为“大江湖”,尤其大学校园汇聚了最庞大、最前卫的年轻消费群体,他们也掌握了更便捷的信息化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讲,规范的信贷平台已成为大学校园的必需品。

正规金融机构推出的校园贷产品,也缓解了校方和家庭的压力。“正规军”进军校园贷,除了强化了大学生们的信用意识,还降低了校园消费的风险。此前那些野蛮生长的校园贷平台,几乎全都是采取诱惑的方式,几乎没有任何审批就让大学生们掉入毂中。

(来源:中评网) 材料四: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进入校园分期市场。不少平台无法满足监管层的要求,在政策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权衡营业状况后,选择主动清盘停业,由于这部分平台待收较小,容易完成清算,主动停业或许是平台良好退出的不错选择。“校园贷”本质上只是一种金融工具,具备其应有的工具价值。如果接受“校园贷”服务的对象能够挖掘其价值,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观,“校园贷”是利大于弊的。

第 7 页 共 15 页

网贷之家首席研究员马骏认为,校园贷市场肯定不会消失,因为需求存在,近段时间出台的政策也并非一刀切,而是建议校园贷平台更加规范。对于校园贷平台适合转型的方向,马骏认为,可以随着毕业生的发展轨迹进行转型,比如目标客户为刚毕业没多久的学生、刚刚进入职场的新人,这样也能有效地控制平台成本。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校园贷可以帮助大学生创业、助学、理财,但要防止不良借贷平台诱导学生陷入“高利贷”陷阱。 B . 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这两大银行推出的校园贷产品,具有利率适度、授信额度适中的特点。

C . 材料二显示,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近半数学生月开销在两千至三千元之间,月开销一千元以下的占比最少。

D . 大学校园汇聚了最庞大、最前卫的年轻消费群体,他们掌握了更便捷的信息化技术,所以校园贷不会消失,也难以规范。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 当代大学生年轻冲动,虚荣心强,思想前卫,金融知识匮乏,防范意识薄弱,因此很容易掉进部分校园贷平台的火坑。

B . “校园贷”本质上是一种金融工具,如果平台规范,受贷者能够合理利用,“校园贷”是利大于弊的。 C . 从材料二中的数据分析来看,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校园贷的钱被用来旅游、休闲的最多,用于学习费用及用品的只有约四分之一。

D . 部分平台无法满足监管层的要求,在政策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主动停业才是平台良好退出的最好选择。 E . 现在的校园贷“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迅速”,都采取诱惑的方式,没有任何审批就让大学生们掉入彀中。

(3) 根据材料内容,说说如何解决校园贷乱象问题。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 (11分) (2019高二上·贺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字云英,武帝第二子也。幼聪敏,武帝为赣县时,与裴后不谐,遣人船送后还都,已登路,子良时年小,在庭前不悦。帝谓曰:“汝何不读书?”子良曰:“娘今何处?何用读书?”帝异之,即召后还县。

第 8 页 共 15 页

子良敦义爱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先卒,赐其妻米百斛 , 蠲一人,给其薪苏。郡阁下有虞翻旧床,罢任还,乃致以归。后于西邸起古斋,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

武帝即位,封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都督。永明二年,为护军将军,兼司徒。四年,进号车骑将军。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善立胜事,夏月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

武帝不豫 , 诏子良甲仗入延昌殿侍医药。子良日夜在殿内,太孙间日入参。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武帝俄项而苏,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子良素仁厚,不乐时务,乃推萧鸾。诏云:“事无大小,悉与鸾参怀。”子良所志也。太孙少养于子良妃袁氏,甚著慈爱,既惧前不得立,自此深忌子良。

子良又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 , 其劝人为善,未尝厌倦,以此终致盛名。进位大傅,增班剑为三十人,本官如故,解侍中。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遣人视,见淮中鱼无算,皆浮出水上向城门。寻薨,年三十五。

(《南史·萧子良传》,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B . 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C . 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D . 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百斛”,泛指多斛。斛,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容量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B . “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多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即“太子”。

C . “友悌”,与朋友相友爱。“申之以孝悌之义”,即把孝顺父母、朋友友爱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D . “不豫”,“豫”为安和之喻,“不豫”就是不舒服,文中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 9 页 共 15 页

A . 萧子良孝顺有加。母亲裴后因与武帝不和睦被送还,年幼的萧子良心中不悦,废书不读,这触动了武帝,他便召回了裴后。

B . 萧子良重义好古。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他死后,黹子良善待他的妻子。萧子良还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

C . 萧子良礼遇贤士。夏天客人到了,子良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宣扬文教。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作品,子良也让人撰录。

D . 萧子良深受信任。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在遗诏中让子良辅政,可惜子良志不在此,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②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己变服,物议疑立子良。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8. (10分) (2016高一上·龙海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 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时间变化与情感?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5分)

9. (5分) (2017·大庆模拟)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第 10 页 共 15 页

(1)

杜甫在《登高》中以写景抒怀,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

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用“角声满天秋色里”和“________”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渲染了紧张肃杀的氛围,刻画出了战地的悲壮场面。

(3)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这与荀子在《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词句所表达的看法是一致的。

六、 语言表达 (共2题;共8分)

10. (3分) (2016·吉林模拟)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前段时间热播电视剧《虎妈猫爸》和BBC播出的一部关于中国老师到英国“支教”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来适应中国教育吗?》引起了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广泛讨论。将中国基础教育与西方国家相比,人们普遍看法是,中国教育是________,“学多悟少”;而西方国家的教育是________,“学少悟多”。对此观点,笔者对数百名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调查,72%的人表示赞同。另有2.47%的人认为,中国人在基础教育上的投入与价值的收获并不成正比,而西方国家的教育________。

11. (5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有新字。年度汉字评选,是使用汉字地区的一项评选活动,多见于中国与日本。各地民众根据一年内发生的国内国际大事,选定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能够反映全年焦点的汉字;它能真实再现民意和舆情,表达民众的诉求和期望。回顾即将逝去的2014年,请你推荐一个年度汉字,并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来说明你的推荐理由。

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 (2017高三上·宁夏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地名是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现在国内许多城市散布着“洋地名”,创意英国、香榭丽舍、挪威森林、金色维也纳、阿拉丁花园、波西米亚花园、戛纳风情街、米兰阳光、普罗旺斯阳光花园、荷兰水乡、塞纳河畔、温哥华广场,“曼哈顿”“泰晤士”扎堆,“维也纳” “地中海”层出不穷,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甚至调侃道:“想在一下午逛遍巴黎和威尼斯吗?可以,如果你在中国。”

第 11 页 共 15 页

近十年来,这一现象风靡全国。有人认为,这些“洋地名”代表着高品位、国际化;也有人认为,这是价值取向变化的反映,是本土文化的不自信,是居住文化的大缺憾……

对这种现象,你有何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 12 页 共 15 页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1、

2-1、

3-1、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8分)

4-1、

4-2、

4-3、

5-1、 5-2

5-3

6-1、

6-2、6-3

第 13 页 共 15 页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1、

7-2、

7-3、 7-4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8-1、8-2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5分)

9-1、9-2、

9-3、

六、 语言表达 (共2题;共8分)

第 14 页 共 15 页

10-1、

11-1、

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2-1

第 15 页 共 15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