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西方是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占上风,不管什么文化,以表现个体,表现人为力量为重点,所以西方的各方面的大家名家很多。东方人到西方,往往会被西方文艺的形式所迷惑,在感官上容易受到刺激、震撼。
而东方则是自然主义比较明显,倾向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太重中表现个体。即使像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这些名著,成功的刻画了一些人物形象,但描写的也是群体,不像西方就一两个主角演到最后。建筑风格更是讲究依山傍水,不破环自然的美。音乐也是。而且中国的文艺创作很多都是群体创造,代代相传,不断加工修改,到最后都不知道作者是谁。所以中国的名家不像西方那样多。东方的文艺不太注重形式,最讲究神韵,讲究义理,只有静下心来仔细体会,才能感受到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至于说到原因,那要追根溯源,我个人认为是东西方文化形成的原因不同。
中国的文化基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时代,之前中国人很开放,很多元化,看看那个时候的刺客、公子、食客就知道那个时候的人是多么富于性格化。但后来争鸣的结果是形成了以儒家和道家的主要思想文化,就慢慢沉积成了现在的文化基调。 而西方的主流文化形成于资产主义形成的时期,那个时候就是鼓励个人功利,强调个人主义,所以形成了现在的这种形势
在中国的文化中,武侠文化是其中最受人追捧的一种文化。从古典传统的侠义文化演绎到如今的新武侠文化,武侠的精髓似乎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它就是“以武行侠”。而从武侠衍生出了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武侠文化,一个是江湖,另一个便是功夫(或称武术)。
“江湖”和“功夫”是两个不可忽视的词语,它们代表着武侠的两个最本质的特点。江湖是武侠的舞台,而功夫是武侠的道具。对“江湖”的最恰当解释是《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中任我行的那句话:“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这是一种提升了内涵的解释,而这确实我们理想中的江湖。而关于“功夫”,似乎并不好阐述,它和“武术”似乎是可以互换的对象。我想“功夫”和“武术”应该是一致的,泛指我们的中国武术的大杂烩,而国外对于中国武术也是“武术”和“功夫”并称。 “武术”这个词似乎慢慢成了一种官方语言,逐渐向体育方向靠拢。于是,大家更偏向于“功夫”。
中国功夫源远流长,其中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功夫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个人的道德修为,
这和西方社会的“骑士”精神并不完全一致。西方的“骑士”虽然也是一种个人行为,但是它们更侧重于荣誉,中国更看重思想境界。在这一点上,中国功夫是一种磨练个人意志,提高个人修为的手段。
当电影诞生后,中国的电影自然可以很方便的从功夫中提取素材,最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功夫片。这一点上香港电影是居功至伟。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好莱坞也看到了这块大蛋糕。他们多次邀请香港的武术指导去为他们的电影提供功夫支持,这其中以袁八爷最为有名。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中国的武侠电影开始影响欧美观众,《卧虎藏龙》的成功,是李安中西文化糅合的开始,他知道怎么去迎合西方的口味,同时有能保持中国特色。而好莱坞也终于坐不住了,他们在今年推出了一部影片来回馈中国的市场,那便是《功夫熊猫》。
功夫,还有熊猫,完全的中国元素。看《功夫熊猫》的过程是愉快的,但是看后也产生了许多的联想。他们用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来给我们演绎了一段熊猫成长史。不管《功夫熊猫》的故事在我们看来是那么的简单和直白,是那么的没有深度,但是它却那么的中国化。而我们中国特色的武侠文化,也终于被西方逐渐的了解并加以演绎。其实,这似乎并不是一种偶然,从《功夫之王》的片头开始,那些插画便是香港武侠电影一些巅峰之作的海报。对《功夫之王》的电影,我觉得应该完全有中国人来拍,可惜还是让西方人提前了一步。而这似乎暗示西方人已经开始用一种纯中国化的文化来占领我们的文化市场。这让我想起了那句“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社会里,曾经是相互陌生的两种文化在不断的冲突和借鉴。我们学习西方文化从“五四”运动后逐渐走向了一种高潮。我们试图从西方文化中找到富国强兵的道理,也确实我们曾学到了一点皮毛,但是这是不够的。等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又开始学习西方的企业文化,管理文化,而如今这些理论或多或少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同时,我们似乎把我们的传统国学给遗忘的差不多了。我们在学习别人的文化,同样西方人也在学习我们的文化。除了文学创作是文化的一种载体,而近几年电影也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通过电影这个符号,多少就看到我们自身的文化是多么的混乱。如何在不断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保持自我成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西方电影自然为了全球的经济利益而研究中国文化,而中国的电影制作者也为了能够得到西方的认可而不断的努力。而真正把中西文化糅合的很好的导演似乎并不多。吴宇森、李安、张艺谋等似乎走在了前面,但是后面又有多少人能跟上这种脚步?
西方人能够把武侠这个很复杂的事情学的像模像样,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而我们如何来应对这种文化的冲突,这也是我们应该不断反思的一个地方。网上有人抵制《功夫熊猫》,但是中国的文化如果不能强大,这种抵制的声音是微弱的。看看全国的票房收入,就知道这片子是很吸引人的。而人都有好奇心,越抵制就越想看,这种抵制似乎起了相反的作用。
吴宇森曾拍过一部很美国化的战争电影《风语者》,但是票房不佳。而中国什么时候也拍一部纯美国式的电影送给他们。
当熊猫第一次看到无字卷轴的时候,还是处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层面,所以看到无字的卷轴,第一反应就是这什么也没有;而当熊猫在他的鸭子老爸(熊猫的老爸为什么是鸭子?搞不懂)告诉他“最大的秘密就是没有秘密”的时候,一直被困扰的熊猫“悟”了。正所谓十年修行,不及一朝悟道,熊猫突然发现卷轴上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有他自己的影子,有他的勇气,有他的实力,还有他成为龙战士的梦想。这时候,熊猫到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他也就凭借着这个境界,和豹子战斗。但豹子是强大的,熊猫终究不是对手,一翻激烈的战斗,最终被豹子抢去了卷轴。当豹子也为无字卷轴所困惑的时候,我们傻呼呼的熊猫还告诉豹子“没有秘密就是卷轴的秘密”。就在熊猫出言指点的一刹那,他老人家突然又“悟”了,达到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他真正理解了“没有秘密就是最大的秘密”这句话,卷轴上反应出来的,既是“无”,也是“他”,他就是无,他就是山,他就是水,他就是天空,他就是大地,他就是“道”。这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境界。达到这个境界的熊猫是无敌的,因为他就是天地,而天地,是没有人能够对抗的,所以可怜的反派BOSS豹子老兄就这样黯然离场了~~
武侠文化是中国唯一为世界贡献的流行文化,这对于一个文明古国来说是种悲哀,但对于曾被西方现代文明压制了100多年的中国来说又不能不算是
一种幸运。我们上世纪有很多经典的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这对武侠文化的普及和发扬光大极有好处;但是,很多人认为《功夫熊猫》是美国人在帮中国宣扬武侠文化,我却觉得恰好反了。自己本土的文化,只有通过自己的手才能发扬光大,它到了别人的手里,只能是其他文明发扬光大的嫁衣。
《功夫熊猫》一片,正是揭示了中国的文化是怎样作为外包装结合西方内核从而成为一种文化产品,在全球流行和卖座的。
什么是中国文化的外包装呢?就是影片的中国式背景、建筑、音乐、五种拳法、龙图腾、鞭炮、面条、包子,当然也包括用熊猫作主角和用功夫做卖点的设定本身。而什么是西方的内核呢?就是在故事中英雄诞生、成长和加冕过程所体现出的、完全西方化的价值观。
我们注意到,熊猫阿宝本是一个很普通的小人物,虽然出于意外地成为了神龙大侠的候选人,但他的确是在一个选举仪式上产生的。也就是说,虽然命中注定他将成为英雄,但在诞生的过程上也要尽显规则的平等。这是西方的一个经典悖论逻辑,崇尚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英雄,但英雄往往又是命中注定的。获得第8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的《料理鼠王》也有类似的一笔:虽然故事的眼是“每个人都能做料理”,但我们还是看到,这只有着出神入化厨艺的小老鼠不是老鼠家族中随便的一只,而是最具有味觉天赋的一只。那么,到底它的成功是其资质所至,还是影片所鼓吹的大家都可以做料理的精神所至呢?中国古典武侠就没有这种鼓吹平等与公平的观念,在中国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他们往往因为血缘的关系一开始就是被内定的。徐良和
白云瑞如果不是身为大五义徐庆和白玉堂的儿子,根本就不会有名师来传授他们武艺,这是《三侠五义》的一条潜规则,也是中国古代很多武侠小说中共通的潜规则。
我们还注意到,熊猫阿宝在成长过程中,片中最强的龟仙人有个仙逝的情节,这是个典型的俄狄浦斯情节,即“父权的退位”。龟仙人在完成了他引导者的作用之后,就消失不在了,从而给英雄以真正的成长空间。事实上,同样的情节在很多美国动画片中都可以见到,比如在《狮子王》中,如果辛巴的父亲不去世,那么辛巴是永远无法超越其父完成登基典礼的。在中国传统故事中这种设定却是很少见的,中国故事中的最强者要么是最终要战胜的反派,要么是个世外高人,他的境界远高于其他任何人,无须退位。说到底,这是因为中国武侠文化也有浓厚的等级观念,最高级别的、最厉害的角色要么是革命的对象,要么是能统领和驾驭一切的权力象征;而在西方,当一个新的能力者出现的时候,旧的能力者是没有理由老占着坑不动的。当然,中国很多现代武侠小说中也逐渐借鉴了这种俄狄浦斯情节,不过这种超越父权的故事设定是希腊神话中的经典范式。
阿宝的英雄加冕仪式是通过战胜残豹来完成的,这种纯粹正义与纯粹邪恶的二元对立以及正义一方极富责任感的最终胜利是美国侠的精髓,但这绝不是中国侠的精髓,中国侠的精髓是仁、义、忠、孝等观念。换句话说,人民或者老百姓对中国侠士的崇拜和认同是源于其道德的高尚,而绝不是像《功夫熊猫》中所展示的那样,是拜倒在其超强的实力面前。唯实力至上论,这是《功夫熊猫》最西方的一面;把与能力相匹配的解救苍生的责任感当做是一
种道德,这是西方人的想法,而这与中国人传统的道德观有很大出入——比如阿宝违抗父命去学习武术,这种自由主义与遵从父命行事的东方孝道就是大相违背的;然而这种自由主义的观点恰恰是中国青年所乐于接受的。
其实,整个故事中还有不少值得玩味的细节,也都尽显西方情结。譬如阿宝的老爸对于商品经济的崇尚,他无时无刻不想着怎样把生意做大,甚至要把面条卖到招选神龙大侠的盛会上去。还有龟仙人在桃树下教导阿宝的那段情节,也用到了一个典故:最开始阿宝只是满嘴塞满了桃子,但当龟仙人点拨了他的心智离开以后,他坐在桃树下,这时一个桃子掉到他手上——这寓意着他茅塞顿开和有了惊人的心灵启示,因为牛顿当时就是这样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最后阿宝从一片烟雾中走出来,头顶上戴着一个锅,这也是一个经典游戏《魔兽争霸》中熊猫的造型。而且关押残豹的监狱也让人看不到任何中国的痕迹——中国也有用洞穴困住人的故事设计,不过中国的洞穴一般是向山里横向发展的,很少有向地下纵向发展的,《功夫熊猫》里的那个监狱更像是十八层地狱。
总之,如果说《功夫熊猫》展现了中国元素,我是毫无疑义的;但这些中国元素真的只是包裹在那些西方价值观外的一层糖衣而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