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题(本大题共5小题 )
1.欲用伏安法测定一段阻值约为5Ω左右的金属导线的电阻,要求测量结果尽量准确,现备有以下器材:
A.电池组(3V,内阻1Ω)B.电流表(0~3A,内阻0.0125Ω)
C.电流表(0~0.6A,内阻0.125Ω)D.电压表(0~3V,内阻3kΩ)
E.电压表(0~15V,内阻15kΩ)F.滑动变阻器(0~20Ω,额定电流1A) G.滑动变阻器(0~2000Ω,额定电流0.3A) H.开关、导线 (1)上述器材中应选用的是 ;(填写各器材的字母代号)
(2)为使通过待测金属导线的电流能在0~0.5A范围内改变请按要求在图1方框内画出测量待测金属导线的电阻Rx的原理电路图.
(3)设实验中,电流表、电压表的某组示数如图所2示,图示中I= A,U= V.实验测得的金属导线
电阻值比真实值 (填“偏大”、“偏小”或“相同”)
(4)某学生用螺旋测微器在测定某一金属丝的直径时,测得的结果如图3所示,则该金属丝的直径d= ___ mm.另一位学生用游标尺上标有20等分刻度的游标卡尺测一工件的长度,测得的结果如图4所示,则该工件的长度L= mm.
2.(1)(6分)某同学测定一金属杆的长度和直径,示数如图甲、乙所示,则该金属杆的长度和直径分别为 cm
和 mm.
(2)(12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伏安法测定某一电池组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原理如图甲所示,其中,虚线框
内为用灵敏电流计○G改装的电流表○A,○V为标准电压表,E为待测电池组,S为开关,R为滑动变阻器,R0是标称值为4.0Ω的定值电阻。
①已知灵敏电流计○G的满偏电流Ig=100μA、内阻rg=2.0kΩ,若要改装后的电流表满偏电流为200mA,应并联一只 (保留一位小数)的定值电阻R1;
②根据图甲,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连接成完整电路;
③某次实验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测量次数 1 2 3 4 5 6 7 8 电压表V读数U/V 5.26 5.16 5.04 4.94 4.83 4.71 4.59 4.46 改装表A读数I/mA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该小组借鉴“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计算加速度的方法(逐差法),计算出电池组的内阻r= Ω(保留两位小数);为减小偶然误差,逐差法在数据处理方面体现出的主要优点是 。
④该小组在前面实验的基础上,为探究图甲电路中各元器件的实际阻值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用一已知电动势和内阻的标准电池组通过上述方法多次测量后发现:电动势的测量值与已知值几乎相同,但内阻的测量值总是偏大。若测量过程无误,则内阻测量值总是偏大的原因是 。(填选项前的字母) A.电压表内阻的影响 B.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偏小 C.R1的实际阻值比计算值偏小 D.R0的实际阻值比标称值偏大
3.(1)某照明电路出现故障,其电路如图1所示,该电路用标称值12V的蓄电池为电源,导线及其接触完好。维修人
员使用已调好的多用表直流50V挡检测故障。他将黑表笔接在c点,用红表笔分别探测电路的a、b点。 ①断开开关,红表笔接a点时多用表指示如图2所示,读数为 V,说明 正常(选填:蓄电池、保险丝、开关、小灯)。
②红表笔接b点,断开开关时,表针不偏转,闭合开关后,多用表指示仍然和图2相同,可判断发生故障的器件是 。(选填:蓄电池、保险丝、开关、小灯) 保险丝 a ≌ b 开关 蓄电池 小灯 c 图1
图2
(2)为了研究人们用绳索跨越山谷过程中绳索拉力的变化规律,同学们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他们将不可伸长轻绳的两端通过测力计(不计质量及长度)固定在相距为D的两立柱上,固定点分别为P和Q,P低于Q,绳长为L(L>PQ)。
D Q P C 图3
他们首先在绳上距离P点10cm处(标记为C)系上质量为m的重物(不滑动),由测力计读出绳PC、QC的拉力大小TP、TQ。随后,改变重物悬挂点C的位置,每次将P到C的距离增加10cm,并读出测力计的示数,最后得到TP、TQ与绳长的关系曲线如题6图4所示。由实验可知:
①曲线Ⅱ中拉力最大时,C与P点的距离为 cm,该曲线为 (选填:TP或TQ)的曲线。
②在重物从P移到Q的整个过程中,受到最大拉力的是 (选填:P或Q)点所在的立柱。 ③曲线Ⅰ、Ⅱ相交处,可读出绳的拉力为T0= N,它与L、D、m和重力加速度g的关系 为T0= 。
T/N 5.0 Ⅰ 4.0 3.0 图4
2.0 Ⅱ 1.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PC(cm)
4.某同学用电压表、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等常规器材研究标有额定电压为3.8 V字样(额定功率字迹不清)的小灯泡的
伏安特性,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次数 1 2 3 4 5 6 U/V 0.20 0.50 1.00 2.20 3.00 3.80 I/A 0.100 0.124 0.160 0.238 0.278 0.310 请你根据上表数据:
(1)在如图所示虚线框中画出实验电路图。
(2)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中,选取适当的标度,画出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3)实验中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从零变化到额定电压的过程中,小灯泡的最大电阻约为 Ω(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5.欲用伏安法测定一段阻值约为5左右的金属导线的电阻,要求测量结果尽量准确,现备有以下器材:
A.电池组(3V,内阻1) B.电流表(0~3A,内阻0.0125) C.电流表(0~0.6A,内阻0.125) D.电压表(0~3V,内阻3k) E.电压表(0~15V,内阻15k) F.滑动变阻器(0~20,额定电流1A)
G.滑动变阻器(0~2 000,额定电流0.3A) H.开关、导线
(1)上述器材中电流表应选用 ,电压表应选用 ,滑动变阻器应选用 (填写各器材的字母代号)
(2)为使通过待测金属导线的电流能在0~0.5A范围内改变,请按要求在方框里画出测量待测金属导线的电阻的原理电路图.
xx万卷作业卷(三十九)答案解析
一、实验题 1. 考点: 专题: 分析: 测量值偏小,选项D正确。
3.【答案】(1)①11.5V(11.2.V~11.8V之间的值均可),蓄电池;②小灯。
(2)①60,TP;②Q;③4.30,
伏安法测电阻.. 实验题. (1)用伏安法测定电阻的原理是电阻定义式R=.根据电源的电动势,选择电压表的量程.由电源的电动势与测电阻的大约值,估算电流的最大值,选择电流表的量程.根据待测电阻与变阻器总阻值的大小,选择变阻器的规格. (2)根据两电表内阻与待测电阻的大小关键,选择电流表的内接法或外接法. (3)电流表的量程是0.6A,最小分度是0.02A,电压表的量程是3V,最小分度是0.1V. (4)螺旋测微器的读数方法是固定刻度读数加上可动刻度读数,在读可动刻度读数时需估读. 解析(1)①由题图2可知,直流50V挡的最小分度为lV,故按“十分之一”估读法可知读数应为11.5V左右。由于测得的电压基本等于蓄电池电动势的标称值,说明a、c两点与电源之间是通路,只能是此电路之外的保险丝、开关、小灯中出现了断路故障,但故障的具体位置不能确定。②同理可知,两表笔
接c、b时测得结果仍等于电源电动势,说明多用表、开关、保险丝、蓄电池形成了一闭合回路,故只能是与多用表并联的小灯发生了断路故障。
(2)①由题图4可读出,Ⅱ中拉力最大时,c与p点的距离为60 cm。此时以C点为研究对象,如图所示,竖直方向,水平方向。当时,,即,若C点左移即减小,则增大,减小,减小,增大,,即,故Ⅱ为的曲线,Ⅰ为的曲线。 解答: (1)必选器材有:A、H.电池组的电动势是3V,电压表的量程选3V,即选择电压表D.由题,金属导线的电阻约为5Ω左右,则通过导线的电流最大值约Imax==0.6A.故电流表选C.变阻器F的电阻大于待测电阻,可选择该变阻器作为即流器. 故答案为:A、C、D、F、H; (2)由题得,=600,而=40,则>,则采用电流表外接法,可减小误差.故电路图如图: vRA2XR。EK (3)电流表的读数为I=0.48A,电压表的读数为U=2.20V.由于电压表的分流电流测量值偏大,根据欧姆定律则电阻测量值偏小; (4)螺旋测微器的固定刻度读数为3mm.可动刻度读数为0.01×20.5mm=0.205mm,所以最终读数为3.205mm; 游标卡尺的读数为:50mm+3×=50.15mm 故答案为:(1)ACDFH; (2)如图;(3)0.48; 2. 20; 小;(4)3.205; 50. 15. 点评: 本题是伏安法测量电阻,从实验原理出发选择器材、设计电路、连接实物图等等,都是实验的基本技能,要加强培训,提高能力. 2.【答案】(1)①60.10 4.20
【解析】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1mm,所以读数时需要估读,根据图甲可知,金属杆的长度为:60.10mm;游标卡尺是不需要估读的,此卡尺为分度值是0.02mm,所以金属杆的直径为4mm+10×0.02mm=4.20mm. 【答案】(2)① 1.0 ②参见下图 ③ 1.66 充分利用已测得数据 ④CD 【解析】(1)改装电流表扩大量程 =1.0Ω
(2)对照电路图,逐个回路连接即可,如图所示
U5-U1U6-U2U7-U3U8-U(3)r=II+++45-1I6-I2I7-I3I8-I44=1.66Ω
这样做的优点可以利用每一组数据
(4)电压表的读数等于路端电压,所以电压表内阻对测量结果没有影响,选项A错误;滑动变阻器用来改变路端电压,对测量结果没有影响,选项B错误;若R1的实际阻值偏小,则电流表的实际量程偏大,电流表的读数比实际值偏小,电池组的内阻测量值偏大,选项C正确;R0的实际阻值偏大时,电池组的实际内阻比
②由题图4可知图线I对应的极值最大,故受到最大拉力的是Q点所在的立柱。 ③曲线I、Ⅱ相交处,可读出绳的拉力 为4.30 N。 此时满足关系:
解得:
4.【答案】(1) 如下图所示 (2)
(3) 12.3 5.【答案】(1)C、D、F
(2)见右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