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发〔2012〕13号
中共**县委 **县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
茶产业是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充分发挥我县茶叶资源优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加快茶产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 我县产茶历史悠久,是安徽省重点产茶县之一。近年来,全县上下坚定不移地打生态牌,走绿色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 1 -
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产业化体系基本健全。全县共建设茶叶基地6.8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占26%,无公害、绿色、有机茶“三品”认证率达100%,培育国家、省、市龙头企业6家,建成皖南最大的茶叶综合交易市场,创建“**香芽”地域品牌及“天方”、“雾里青”等企业名牌,茶产业综合产值达3.1亿元,先后被认定为全国无公害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县、绿色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
但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县茶产业经营管理水平仍比较低,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不高,综合带动能力较弱,富硒的资源优势、蕴藏的经济价值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加快茶产业发展,对于促进结构调整、增加茶农收入、壮大生态经济、建设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县上下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抢抓政策优势,加大扶持力度,挖掘资源潜力,增强产业实力,全面提升我县茶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2. 指导思想。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企业参与、高效推进”的思路,坚持以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以发展名优茶、有机茶和精制红茶为重点,以增强综合生产力、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实施“整园提质、整形提香、整牌提效”工程,推进茶产业“与旅游业结合、与农民收入倍增结合”,促进茶产业
- 2 -
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效益化发展。
3. 主要目标。从2012年开始,实施加快茶产业发展工程,力争到2016年,全县新建和改种换植良种茶园累计7500亩,茶园总面积稳定在7万亩左右,培育亩均产值达1万元的高效茶园1.5万亩;实现茶叶一产产值3.5亿元、综合产值10亿元;全县茶农年人均茶叶收入达5000元,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全省名优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重要生产基地。
三、主要任务
4. 加快高效茶园建设。实施整园提质工程,加快高效茶园建设。扩建高标准茶园,每年在高塝田、缓坡地等新建标准化茶园1000亩,改种换植“一老、二稀、三分散”茶园500亩;实施低产茶园改造,应用深施有机肥和深沟吊槽等技术,配套建设园间机耕路、茶园梯坝等基础设施,每年连片规模化改造低产茶园3000亩。推广先进实用机械,延长茶叶采摘期,每年培育高产机采园3000亩。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扶持茶叶生产大户和合作社规模化经营。
5. 推进茶标准化生产。实施整形提香工程,加强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硒茶”(香芽类、毛峰类)、“**香芽”、 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茶厂清洁化建设等技术规范,健全茶叶种植、采摘、加工、包装、贮运各环节地方标准,申报安徽省地方标准。鼓励茶农按照标准合理采摘,引导加工企业、合作社统一制作工
- 3 -
艺和生产技术流程,每年组织一次“茶王赛”,对获奖产品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宣传推介。加强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支持县茶业协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茶认证,引导茶叶加工企业开展食品生产许可证(QS)、出口茶叶卫生备案认证,加强茶叶质量安全检测,构建“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市场有监管、经营有主体”的茶叶标准化生产格局。
6. 加强茶叶品牌建设。实施整牌提效工程,构建茶叶品牌发展、推介、保护和利用运行机制。加强地理标志认证、保护和利用,支持县茶业协会申报“**硒茶”地理标志和证明商标,制定“**硒茶”、“**香芽”品牌管理规则,着力打造“**硒茶”(香芽类、毛峰类)地域品牌。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引导企业增强品牌保护意识,鼓励争创知名、著名、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支持 “天方”、“雾里青”等企业品牌做大做强。创新“安徽·**”茶叶节活动方式,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品牌推介活动,扩大茶叶品牌效应,提升我县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7.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领办茶业合作社,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运行模式,推进龙头企业与中小茶企、茶叶协会、茶叶合作社合作,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茶叶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为重点,引导茶企通过引资、
- 4 -
兼并、参股、上市等形式重组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培育结构合理、带动力强的优势企业群体。鼓励茶叶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建设清洁化厂房,购置自动化设备,提高茶叶机械化生产及保鲜仓贮能力,每年新建年加工能力20吨以上标准化茶厂5个。
8.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支持**茶城后续建设,健全市场交易机制,完善市场服务功能,加强与外地市场合作,组建市场联盟。在规模茶区选择适宜地点,规划建设茶青(鲜叶)交易市场,改善交易环境,方便茶农交易。支持各类经营主体,以“**硒茶”为主导品牌,在县外发展代理商、连锁店、专营店等营销实体。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鼓励茶行业组织和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茶叶信息网络,发展电子商务、配送、直销、邮购等新型流通业态。支持茶叶外销企业发展,增强企业外贸营销及自营出口能力,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9. 推进茶旅融合发展。围绕实施“旅游兴县”战略,推进茶产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丰富发展业态,延伸茶产业链。挖掘整理**茶典故、茶诗词、茶山歌、茶传说,将其编入旅游景区导游词,组建茶艺表演队,扩大对“**硒茶”的宣传;拍摄茶影视剧,编创茶文艺作品,开发茶工艺品,形成**地方茶文化商品优势。在牯牛降、仙寓山、蓬莱仙洞、怪潭、秋浦河等旅游景区,建立茶生态旅游区,开发集采茶、制茶、品茶、购茶和茶艺表演等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游、风情体验游等产品。每年建设茶叶旅游
- 5 -
示范合作社3个、示范户30家。
10. 提高科技兴茶水平。加强与茶叶科研院校及高新企业合作,加快推进茶叶物联网、加工自动化、茶叶功能性产品开发、地方优势良种繁育等新技术应用。加强茶叶技术队伍建设,开展面向茶农、茶叶经纪人、茶企技术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的技术骨干。加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引进农业科技服务人才,健全绩效考评机制,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保障措施
1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具体名单另文印发),负责全县茶产业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组织实施,协调解决茶产业发展中的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委,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各乡镇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制定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切实承担起加快茶产业发展责任。
12. 加大支持力度。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2012年至2016年,县财政每年整合500万元,用于扶持良种茶园发展、低效茶园改造、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标准化茶厂建设、“**硒茶”品牌建设、茶“三品”认证和食品生产许可证(QS)认证、茶旅游示范合作社和茶旅游区创建、茶叶科技培训等。县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协调,制定茶产业专项基金管理办法,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统筹推进茶产业发展。
- 6 -
13. 健全服务机制。建立茶产业资源普查机制,设立茶产业资源档案,为茶产业发展决策提供依据。建立茶产业联动服务机制,发改委、农委、水务局、扶贫办、财政局等部门要围绕茶产业发展积极编报项目,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工商局、卫生局、质监局、商务局等部门要加强品牌管理,加强监督检查,规范市场秩序;税务、金融部门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积极为茶企融资、茶农投资提供服务;宣传、文化等部门要充分挖掘茶产业文化内涵,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建立茶产业发展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县委、县政府每年组织对茶产业发展先进集体与个人评比表彰。
- 7 -
报:市委、市政府。 抄:市农委。
发:各乡镇党委、政府,牯牛降风景区管委会,县直、驻石各单位。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年7月6日印发
- 8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