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十九世纪以来中国最杰出的十位武术家

十九世纪以来中国最杰出的十位武术家

来源:尚车旅游网


十九世纪以来中国最杰出的十位武术家 文/童旭东

编者:童旭东先生心目中这十位最杰出的武术家,不知是否会被所有的读者认可,因为每一位读者的判断标准,也许是不同的。而编者之所以乐意向读者介绍这篇文章,恰恰是因为童先生判断武术家是否“杰出”的标准,同我们以往评论武术人物的文章相比,感情色彩少了,学术气氛浓了。童先生的做法值得关注。中华传统武学的历史,是历代武术人一步一步创造出来的。当我们摒弃门派的狭隘,透过诸如“发人于丈外”之类的表象,以理性的思维,切切实实地考察前人和今人,到底为中华武学的发展做了些什么的时候,我们的视野就会更开阔,目光就会更深邃,结论也将更客观,更理性。

全文较长,分上下两期刊出。

顺便提及,当今各个行当风行评选各种各样的“十佳”,而此文的这个标题,则绝非追风,不过偶合而已。其实,传统武术的历史上,有造诣者何止十位、百位呢?当然,成果有大小,造诣有高低,有人“最杰出”,有人比较“杰出”,有人则根本算不上“杰出”,但只要是为构建传统武学大厦做过有益的工作,哪怕仅仅添加了一砖一瓦,这一砖一瓦,不是也都具有其不容忽视的历史与学术的价值么?

自十九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武术经历了高峰、低谷和转折。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的武术家群体和杰出的代表人物。并形成了形意、八卦、太极三大拳系,以及以这三大拳系为基础的道艺武学体系。同时也形成了以八极、披挂为基础,融会多门技艺的通备武学体系,以及把传统武术与现代拳击和现代击剑相结合的现代散打艺术。产生了董海川、李能然、杨露蝉、武禹襄、孙禄堂等影响深远的、划时代的武学巨擘,也产生了像马凤图、朱国福、孙存周、郑怀贤、李小龙等在文化剧烈冲突、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勇于实践、富有创见、成就斐然的杰出武术家。本文试图通过介绍这十位武术家的成就,反映出十九世纪以来武术文化的大致风貌和走向。

一、董海川(1797~1882)

1

董海川先生的最大贡献首先在于他在道士转天尊的基础上,创立了以转掌为基础的全新的技击技术形态,即八卦掌,为古典军旅武艺的升华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古典军旅武艺是以冷兵器阵战武艺为主体,故戚继光认为拳脚于战阵无大用。但是随着火器在军事上的普遍运用,冷兵器在阵战中的技术,逐渐失去其效用而被淘汰。冷兵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于单兵混战。因此对于作为器械基本功的拳脚技艺有了更高要求。在董海川时代这种现象已经凸现,因此在客观上也促使董海川一代人对传统的军旅武艺进行改造和演变以适应时代的客观需要,由此八卦掌应运而生。八卦掌当时作为一种全新的技击技术不仅在一对一的单兵步战厮杀中能够发挥效用,而且在以一对众的混战中尤能发挥奇效。董海川本人就有以一对多人战而胜之的记录。第二代的程廷华、尹福、梁振甫等人也有以一对十数人甚至数十人的传闻。第三代的孙禄堂更有孤身迎战上百人,战而胜之的记录。因此八卦掌的出现,在技击技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就技击技术本身而言,在董海川先生之前,技击技术的运动形态都是以直线进退为基本运动形式,自董海川先生的八卦掌始,才使人们认识到转圈也是技击的基本运动形式之一,并具有独到的劲力及其技击功效。八卦掌所具有的独到劲力就是后来被孙禄堂先生提炼并总结出的钢丝盘球劲,有如表条的钢丝盘紧后突然松开的劲力状态。八卦掌也因此成为至今为止最为流行的几大主要传统武术流派之一。此外,董海川先生具有宏阔的武学见识,他以八卦掌的基本转掌为基础,要求他的学生吸收各门各派的技术特点,他的学生尹福、程廷华、李存义等都是以八卦掌为基础结合进自己原有的武技的成功典范。董海川先生创立、传播了一大武术流派,而且成功地找到了以转圈为基本运动方式的有效的技击形态。极大地发展了技击技术。堪称十九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武术家之一。

二、杨露蝉(1799~1872)

杨露蝉先生在武术领域里的杰出贡献是大大发展了技击技术中的用柔技术。杨露蝉先生从陈家沟陈长兴先生那里学到以缠丝劲为基础的陈式拳(当时尚未冠以太极拳之名),但当时陈式拳还是以刚劲为著,即使到了陈发科时,还被杨敬先生称誉为“特刚强”。杨露蝉先生的成就是在以刚劲为著的缠丝劲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以柔劲为特征的粘黏劲,增加了以轻柔舒缓为特征的、系统的练习听劲与感应的训练方法,强调并凸现出听劲及其感应的重要作用,并建立了相应的技术体系,发展了技击技术中的一项重要的能力。在拳

2

劲的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可以说在杨露蝉先生以前,练习听劲与感应的技术尚不系统和普及,杨露蝉先生的这一贡献不仅对以后的太极拳的技术走向与风格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还对八卦掌、形意拳、通背拳等其他重要武术流派的技术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为以后武术的健身功能的开发建立了重要的技术基础。此后由杨露蝉之孙杨澄甫先生定型的杨式太极拳业已成为中国目前最普及的武术健身形式,追根寻源,杨露蝉先生的巨大的武术贡献将名垂史册,无愧为十九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武术家之一。

三、李能然(1806~10)

李能然先生在武术领域里的重大贡献首先在于发展了技击技术简约的特质。李能然从心意拳十大形中提炼出形意拳的五行拳,将技击技术的简约与实效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其次,李能然将五行生克原理引入到技击技术的训练中,从而把对拳法招式的研究深入到对拳劲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为此后拳技的研究朝着合理性与精确性发展,建立了重要的参考模式。李能然将拳术技术高度提炼的结果,是使人们对技击规律的认识产生重大发展,使人们在继承拳法研究的传统上,更重视对拳劲的研究。通过对拳劲的研究与提炼,使技击技术由繁至简。从而使人们对技击运动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李能然与董海川一样培育了一批杰出的武术家,如郭云深、刘奇兰、车毅斋、宋世荣等。他的学生们的出色成就和声望足以证明李能然先生对技击技术的卓越贡献。李能然先生称得上是十九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武术家之一。

四、武禹襄(1812~1880)

武禹襄先生的重大武学贡献首先体现在他对太极拳理论所做的奠基工作。尤其是他对身法的总结和对心、意、气及精神在技击中作用的阐述,不仅对后来的太极拳理论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而且对于其他拳派的理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武禹襄先生与其长兄武澄清、仲兄武汝清及外甥李亦畲等写了大量意境深邃、脍炙人口的拳论,开知识分子研究太极拳艺术的先河,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太极拳学派,丰富了拳学理论的宝库。武氏的太极拳理论的重要特色就是源于实践、重于实践、用于实践。清初学者颜习斋先生(1635~1740)曾在武禹襄的家乡广平府境内主讲漳南书院,其“实行实习”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术思想,对武禹襄等人影响颇巨,他们常择青壮好技者相搏,以验其术,偶有所得,随即记录,精心

3

筛选,汇集成篇。因此他们的理论对于后来的太极拳的发展影响颇大。武禹襄兄弟三人及其外甥李亦畲等堪称是十九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太极拳理论家群体。

五、孙禄堂(1860~1933)

孙禄堂先生在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身数十年卓绝的研究与实践,全面升华了武学的品质,揭示了技击艺术的基本规律,创立了拳与道合的武学体系,形成了这门以体用兼备为特征、以完备良知良能为目的的道艺武学。孙禄堂的道艺武学不仅是对董海川、李能然、杨露蝉、武禹襄等人及其主要传人的学术成就的全面总结、提炼、升华,而且研究、参考的范围含盖了十数家武术门类、数百种拳械以及儒释道诸家学说,首次历史性地完成了把技击从一种搏斗技能升华为一门将传统哲学思想——形之于拳术的体用兼备的修身实学(见孙禄堂五部武学专著),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结构。因此孙氏道艺武学体系不仅是对前人武学成就的全面总结与升华,而且成为东方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的验证体系。其巨大的文化价值难以估量(见梁漱溟全集第七卷)。孙禄堂武学的主要贡献有如下五个方面:

1、在武学思想方面:在继承前人“拳既是道”的武学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拳与道合的武学体系,率先提出拳学修习的目的在于修身育德,完备人的良知良能。

2、武学理论方面创立了以中国传统生理科学为基础的武学三大基本理论。首次将拳劲与生理规律结合一体。即:

1)先后天八卦相合的内劲生成理论。

2)明、暗、化三步功夫的内劲进阶理论。

3)刚球、皮球、钢丝盘球三种劲性的内劲完备理论。

3、在技术体系方面:创立了以中和为宗旨、以内劲为核心、以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为基础、融

4

通百家的技术体系。

4、在武学的功能方面,揭示出了拳术“能体万物而不遗”以及文武一理互补兼融的、哲武一体相互印证的体育本质。

5、在武学实践方面,孙禄堂先生以自身卓绝的技击实践、无匹的战绩以及出神入化的技击造诣、崇高的道德修养和切实的教学成果,印证了中国武学的至高境界,证明了孙氏道艺武学的正确与完备。此外还造就了一批影响深远的杰出武术家如孙存周、朱国福、郑怀贤、李玉琳。孙禄堂先生堪称是中国十九世纪以来,二百年来武学成就最大、造诣最杰出的武学巨擘。

(续上期)

六、马凤图(1888~1973)

关于马凤图先生对中国武学所做的贡献,以其幼子马明达先生的介绍最为详尽,以下内容基本摘自马明达先生的《文通武备的武学大家》一文。

马凤图先生毕业于北洋师范学院,是清末民初武术家群体中少有的具有大学学历的知识分子。他阅历丰富、识见明敏、学深勤思、博闻强记,于武术寄志最专。马凤图先生的武学成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创建武术机构,推动武术的体育化进程。在1909年陈公哲先生于上海创建“精武会”不久,1911年马凤图与叶云表等发起成立“中华武士会”,与陈公哲的“精武会”一南一北成为当时国内最有影响的汇综多个武术流派的两大武术组织。为推动武术的体育化做出了贡献。

2、倡导和推动武术交流。马凤图先生是戚继光的“各家拳法兼而习之”这一思想的汲汲实践者和倡导者。不仅他本人融会了披挂、八极、翻子、戳脚、螳螂九手、鞭杆等多种武艺,取得了令人睹目的成就,而且在他的推动下,影响了后来的一批武术家的成长。

5

3、建构通备武学体系。马凤图先生坚持“融通兼备”的武术思想,对通备拳不断加以宏阔和熔铸,从而在理论与技术上形成了一个综合性质的完整体系,这就是通备武学。这个体系继承了明清以来许多古典兵器技法的精粹,融合长拳与短打两类拳法为一体,创造出以“刚柔相济、长短兼容”为理论指导的“通备劲”,形成“气势雄峻,身法矫健,劲力通透,打手洗练”的通备拳风格。马凤图先生无愧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具代表的武术家之一。

七、朱国福(11~1968)

自鸦片战争之后,经过太平天国、甲午战争、庚子之乱等来自内外的动荡与冲击,使国人不仅认识到西方在技术上的优势,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对西方的一切包括文化,由惊恐畏惧转而为崇拜,随着运动“孔家店”的口号,国内一批知识分子阶层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达到了一个高峰。因此这一时期的武术群体对建立在传统哲学基础上的道艺武学体系,或因为文化根基所限而不能明其所以,或由于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而怀疑甚至全盘否定,使中国武学在到达道艺武学这一至高成就后,竟然绝顶临风,难有知音。孙禄堂先生曾感慨当时的武术家群体中对自己的道艺武学“能解者,百人中无一二人。”这是在时代大更迭与文化大冲击过程中之大势使然,非学术价值本身所能左右。到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西方的体育思想与体育内容已大量涌入国内,作为中国技击术的武术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西方技击术的拳击、劈剑以及作为日本技击术的柔术、剑道。外来文化的强劲冲击,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传统武学的研究方向。朱国福先生作为一名中国传统武术家并没有对来自西洋和东洋的技击术采取全面排斥或全盘接受的简单态度,而是致力于探索使中国传统技击术与西洋和东洋的技击术有机结合的工作。朱国福先生是中国历史上把中国传统武技与西方拳击相结合,并取得显著成效的第一人。

朱国福作为国术馆的教务处,一方面积极打破门户之见,联合武术界同道努力梳理中国各派武术的技术特点、风格与效用,另一方面率先积极借鉴和引进西方技击训练的先进的器具和方法。由国术馆牵头首次编写出融会多个传统武术门类的国术初级、中级统一教材,另外在国术馆内开设拳击和劈剑课程,并组建以提高实战效果为宗旨的技击队,由其三弟朱国祯和二弟朱国禄分别担任正副队长,强调体能训练和实战练习的作用。在朱国福的积极探索与带动下,技击运动由自卫实战逐渐向竞技体育的

6

方向分化、发展。可以说,朱国福先生堪称是现代散打运动之父,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具影响的武术家之一。

八、孙存周(13~1963)

孙存周先生对武学的重大贡献表现在在时代大更迭、文化大冲突的时期,以深厚的学养、卓绝的见识和精深的武学造诣以及广泛的实践活动,在固守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和道艺武学体系精髓的同时,也积极借鉴现代科学的研究和教学方法,为道艺武学体系注入了时代精神。在解决如何使建立在传统哲学基础上的道艺武学体系与现代科学相接轨方面做出了奠基性的工作,其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从道艺武学中凝练出中国武术精神,提出武术锻炼首先在于培养中国武术精神,这就是正气凛然、诚中形外、从容中道、自强不息、圆融通达的中国武术精神。倡导通过武术的锻炼旨在提升生命的品质,培养人的自信心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培养“文能素手发科,武能舍身临阵”的气概和能力,进而有助于铸造民族精神。

2、全面继承了孙禄堂先生“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建构了具有自然、简明、圆融、致用、中庸五大显着特征的极具实践性的教学体系。这就是以自然为特征的修拳思想,以简明为特征的修习方法,以圆融为特征的技术结构,以实效为特征的训练方式,以中庸为特征的价值标准和以文武合艺修身育德为宗旨的武学理念。

3、将道艺武学体系与现代科学方法相结合,在继承道艺武学技术标准的基础上,整理出技术——教学——效果的“三三结构”。这是由技术、教学、效果三个层次上的三大环节组成的三个闭合环构成的技术进步与创新体系:

1)由研究、教学、实战三个环节构成的技术闭合环。要求研究、教学、实战三个环节的内容要相互呼应,形成一体。

2)由质量、强度、恢复三个环节构成的训练闭合环。要求大强度、高质量、全恢复的关系是强度要大,

7

但要以高质量为前提,以全恢复为保障。

3)由感应、劲力、打法三个环节构成的效果闭合环。要求感应、劲力、打法三个环节要相互统一,要求三者要在一个瞬间通过一个技术动作来完成。孙存周先生在时代大更迭与文化大冲突的时期,在顽强守成的同时又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勇于创造,继往开来,取得杰出的武学成就,继承并发展了道艺武学在传播、教学、训练、实践上的理念与方法。孙存周先生堪称是二十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武术家之一。

九、郑怀贤(17~1981)

郑怀贤先生对武学领域里的突出贡献首先体现在他系统地拓展了传统武术的医疗功能。1955年后,由于国家体育主管部门开展反真功夫运动和批判“惟技击论”,因此,研究技击术及其教学已无相应的环境。于是郑怀贤把研究的重点转到开拓武术的医疗保健的功能方面,取得令人睹目的成就。1958年,郑怀贤创建了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亲自担任院长,先后达23年。1960年,郑怀贤又创办了运动保健系和运动医学研究室,担任主任。他把传统武术的点穴熔铸在中医骨伤科的治疗方法中,取得了突出的治疗效果,人称“骨伤圣手”,疗效如神。他还创造了“指针经穴按摩”,并摸索出55个新穴位。并经过不断实践与总结,上升为理论。代表作有《正骨学》、《伤科诊疗》、《伤科按摩》、《武术套路编制原则》,共130多万字,曾获1978年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国拳术家精通骨伤科者不少,但是只有郑怀贤先生是将传统武术中的骨伤医治方法发展为一门在理论与技术上具有综合性质的完整的医疗体系,成为一门具有独到疗效的学科。

郑怀贤先生不仅在拓展传统武术的医疗功能方面做出了极为重要贡献,而且自身武功阅历丰富,勇于实践,见识高卓,技艺超群,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武技风格,特点为:气势从容,劲力深透,身法灵捷,打法精确,将一招制敌与游斗走控结合为一体。把沾、闪、走、透、跌、拿的技艺发挥到很高的水平。在武技训练上也总结出一套自己独到的训练体系。他以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为骨架,融会戳脚、翻子、八极、劈剑、大等技艺,熔铸为一个训练体系。形成无中生有、刚柔相济、长短兼备、动静如一的劲力结构。郑怀贤先生以高尚的武德修养、对武学医疗功能的开拓与发展和对武术训练体系的熔铸与探索,确

8

立了他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武术家之一。

十、李小龙(1940~1973)

李小龙武技形成的年代正是武术运动受左倾思想统治的年代。1955年后,的武术运动受到左倾政治的影响,自上而下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真功夫运动,批判“惟技击论”,将对抗性武术从国家正式比赛中全部剔除。进而参考西方自由体操的模式,推出以长拳为核心的体操化、杂技化、舞蹈化的武术套路体系,其统治武术的发展达三十年之久。尤其是中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完全是毁灭性的,许多珍贵的传统武术资料毁于一旦,一批身怀真实造诣的老拳师被折磨致死。而这一时期,海外的武术虽然受到西方现代体育的冲击,以及受到拳师、拳种、资料、人才等传统武术资源匮乏的制约,但一些思想自由、见识卓越、勇于实践又寄志于武术的人士,在努力寻找前人踪迹的同时也积极实践,努力探索武学的真谛。李小龙先生就是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一位。他一方面大量收集、努力学习前人的武学著作和资料,另一方面他也通过自己积极的实践不断去理解前人的武学思想,力图为中国武术找回离失已久的真谛。他所创立的截拳道,就是他实践与探索的结果。

李小龙在武术向技击实效回归方面,实践尤多,探索尤深,他不仅研究中国诸多传统武术,也研究国外的各类搏击术,包括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的武术以及拳击、自由搏击等。他倡导摈弃固定的招式,继承了中国传统武术中“空而不空”的武学思想,强调空静的作用和动作的突然性、实效性,以及追求劲力品质的训练和博采众长的实践,体现了他对武术真谛追求的良苦用心。尽管从武学学术的层面上讲,李小龙先生对武学的认识并没有超越前人的成就,甚至在对技击运动规律的探索方面尚不及前人揭示、总结的全面与深刻。但是在当中国武术运动全面走入“沙漠化”的时期,正是李小龙的这些武学思想和他的武学实践以及他的功夫电影犹如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不仅使人们再次看到中国武术的希望,而且整整影响了一代人。尤其是他的功夫电影不仅让国人对于传统武术的认识为之一振,更使中国功夫开始走向世界,影响遍及东南亚、日本并波及欧美,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后的武术向传统武术的本体上回归。因此李小龙先生对已经异化的中国武术如何再次找回其真谛以及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宣传方面都做了弥足珍贵的贡献。李小龙先生堪称是二十世纪中国在海外最有影响的武术家的代表。

9

以上介绍的十位武术家是十九世纪以来在中国武学领域里的各个阶段上成就最杰出的十位代表人物。此外象陈公哲、张之江、李景林等人,也对武术文化的推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孙禄堂著《形意拳学》1915年出版;

2、孙禄堂著《八卦拳学》1916年出版;

3、孙禄堂著《太极拳学》1919年出版;

4、孙禄堂著《拳意述真》1923年出版;

5、孙禄堂著《八卦剑学》1927年出版;

6、国术馆出版的《国术周刊》合钉本(1929~1935);

7、《国术声》1936年出版;

8、《江苏省国术馆十八年年刊》1930年出版;

9、《江苏省国术馆十九年年刊》1931年出版;

10、《体育月刊》(1933年~1935年);

11、《国术统一月刊》1934年出版;

10

12、《国术史》李影尘著1933年出版;

13、《国技论略》徐哲东著1928年出版;

14、《国技论丛》向恺然等编1923年出版;

15、《国术月刊》天津道德武学社1935年出版;16、《求是月刊》田镇峰编(1934~1936);

17、《纪效新书》戚继光撰,范中义校译;

18、《手臂录》吴殳撰,逸文出版有限公司;

19、《太极拳考信录》徐震撰;

20、《董海川与八卦掌》康戈武等编著;

21、《太极拳全书》顾留馨等编;

22、《武学探真》马明达著;

23、《武学大师孙存周先生110周年纪念册》;

24、周剑南先生谈郑怀贤;

25、吴兴与先生谈郑怀贤;

11

26、张烈先生访谈录;

27、《李小龙传》;

28、《精武会五十年》陈公哲著;

29、《张之江传》。

)12

(摘自《武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