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给初中贫困学生多一份关爱 月猪猪

来源:尚车旅游网


给初中贫困学生多一份关爱

摘要:目前,社会各界对贫困学生的问题关注日益突出,特别是初中的贫困生,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背负着沉重的经济包袱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包袱,他们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在对贫困生实施物质扶贫的同时,必须关注其心理发展,实施精神扶贫,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促进形成健康的心理。这关系到他们的学习进步和健康成长。

关键词:贫困生 双重贫困 原因 应对措施

目前,社会各界对贫困学生的问题关注日益突出,特别是初中的贫困生,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背负着沉重的经济包袱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包袱,他们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在对贫困生实施物质扶贫的同时,必须关注其心理发展,实施精神扶贫,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促进形成健康的心理。这关系到他们的学习进步和健康成长。

一、贫困生双重贫困的调查报告

在我所任教的丹洲乡中学,学校坐落在丹洲乡楠木村,学生基本上都是本乡的人。丹洲乡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农业乡,该乡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不够发达格局;由于历史和地域因素的影响,本乡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大部分男劳力都是就近在城里务工,没有固定收入。我校贫困生比例较大,这一批贫困生的生活问题与思想工作,给班主任带来很大麻烦。我对本校76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以及结合政教处的贫困生花名册,发现共有159名学生家庭贫困。贫困情况各不相同,有的父母离异,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有的父亲残疾,仅靠母亲维持生计;有的母亲病重;有的父亲患病;有的父亲去世了母亲改嫁了,在母亲和爷爷奶奶之间两头跑。但在如此物质贫困的情况下,很多贫困生出现了物质和心理上的双重贫困。一组调查数据表明,在这159名贫困生中,50%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

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下意识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42.2%的贫困生性格很偏激,动不动就和别人发生争执;40%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受到打击,而只有10%的贫困生爱学习。

二、双重贫困的主观原因

凡此种种都皆是长期积累而酿成的心理问题,产生这种结果,有一些主观原因:

其一,有些学校发放的方式有问题,许多地方搞得过于张扬,在报纸上大写特写一番,甚至还会上镜,不太顾及贫困学生的面子和感受。许多同学认为贫困是一种耻辱,他们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家里贫困,使得许多同学的自尊心难以承受。

其二,在社会上存在“拜金主义”思潮的情况下,部分富裕学生对贫困学生存在严重的歧视。贫困生脆弱的自尊心及其敏感度,令人担忧。

其三,从贫困学生个体来看,贫困生的自卑心理主要源于家庭经济贫困。家庭环境好的同学,生活无忧,穿着好,还有零用钱,这使贫穷生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家境富裕的同学“阔绰”的消费使贫困生从羡慕逐渐走向心理失衡,对学习不感兴趣,并造成性格内向、感情闭锁。面对经济贫困、生活困难的现实,他们常常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于是选择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害怕与人尤其是害怕与非贫困生交往,少数贫困生甚至悲观失望,自鄙自弃。贫困生由于贫困而过分苛求自己,过分看重自身弱点和不足,担心自己被别人否定,生怕自己衣食简陋或行为不当会被人取笑,但同时又害怕独处。他们过分关注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对周围发生的事太多心、太敏感,总是往对自己不利的地方想,逐渐产生敌意、戒备、怀疑、抵制、偏见等不良心理。

三、在实施物质扶贫的同时,实施精神扶贫

贫困学生心理困扰的产生与其个体认知水平较低,生活经济压力过大,家长期望值过高,学业负担过重,社会文化的不良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对贫困生实施物质扶贫的同时,必须关注其心理发展,实施精神扶贫,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促进形成健康的心理。这关系到他们的学习进步和健康成长。贫困生究竟该怎样才能摆脱这个双重贫困呢?

1、学校应引导贫困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引导贫富不同的同学平等相处。学校可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形式针对性地进行传统道德教育、典型案例教育,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我。经常性地开展主题活动也是帮助这些“双困生”打开心扉的好办法。例如近年来,我们学校在全校开展了“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爱心助学”捐款活动,在物质上给予这些贫困生帮助。还在贫困生中开展了“受助者助人”、“爱心传递”等活动。号召他们帮助自己周围的困难对象,组织他们到社会福利院做些公益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帮助贫困生认识到,自己已经得到资助,但还有一些与自己一样困难甚至比自己更困难的人没有得到资助,让他们通过公益活动在奉献社会中升华自己。同时学校还应注意选拔贫困生的优秀代表,抓典型,树榜样,设立贫困学生奖励项目,表彰勤工助学先进个人,营造“贫寒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学生更光荣”的氛围,使贫困学生认识到,坚韧的品质是用任何金钱也买不来的。穷,不是自身的弱点,也不是缺点。一个人要成才不仅要在文化知识、科学技术上成才,同时更要成为人格健全、富于理想、勇于创新的人才。贫困不是过错,富裕也不是高人一等的理由,一个人只要努力向上,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贫困生思想观念转变了,就会勇敢积极地面对人生现实,把贫穷化成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2、实施隐性资助。出台一些关爱贫困学生的制度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让贫困生体面、尊严地接受大家的关爱。这就需要帮扶关爱的艺术。在发放

扶贫助学款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像我们学校在今年三月份就组织了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还组织了爱心助学捐款,共捐款额4140.7元,还将捐款通过慰问的方式秘密送到非常贫困的学生家中。还可以组织这些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将扶贫款变为劳动报酬。有些地方举办大规模的“向贫困生献爱心”活动,请媒体参与,还将救助和减免学杂费的情况张榜公布,结果却伤害了贫困生的自尊心,导致贫困生产生深深的自卑,适得其反。当前已经开始尝试隐性物质资助,如学校每学期给贫困生补助10个作业本,老师通过隐蔽的途径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后,通过给学生餐卡充值、代缴学费等方式给学生予以资助。这种方式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帮助。

3、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引导贫困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心态,健全其人格。针对贫困生共同出现的问题,学校乃至社会可以开展专业的团体心理辅导,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会使他们之间形成真诚倾诉、相互支持的氛围,有利于他们共同良性发展。鼓励有特殊问题的贫困生寻求专业的个体咨询,以帮助他们尽早走出心理困惑。心理辅导在引导他们积极心态的同时,也有利于他们锻炼沟通、交往能力,从而形成更为健全的人格。生活心理辅导,可以改变贫困生的生活态度,改变贫困生的认知方式,使他们不把贫困当耻辱。敢于正视贫困及生活现实,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形成明确的生活学习目标和理想追求,先成人,后成才。把贫困当作是对自己的磨难,是人生难得的经历。能正确对待并想办法克服困难,战胜困难。提高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主动意识,着力培养他们对社会、集体、家庭、个人的责任意识、责任行为习惯。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人际关系,使之达成目标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融合,使他们学会积极与人交往,善于正确与人交往。自我意识辅导,激发贫困生的自尊心和做人的尊严,使他们认识到贫穷不是谁的错,要正视贫困,抬起头来走路,实现自我肯定,人穷志不穷,依靠自己的精神力量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完善自我,充分发挥他们在自身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创造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形成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心理品质。成就动机辅导,进行榜样教育 ,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习热情和潜能,在体验成功中增强信心,并引导贫困学生进行合理的成败归因,消除贫困因素对学习

生活的负面影响,确立适度动机,根据量力性、渐进性原则,制定出近期及长远目标。

爱心助学、扶贫帮困的本意是最大限度地彰显人性的“善”,传播人道主义光芒 。贫困生们迫切需要经济上的援助,但是他们更需要人们的理解和尊重。在解除贫困生经济上后顾之忧的同时,给他们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空间和生活环境,捐资助学定会显示出不凡的意义来。让我们一起来呼吁:给贫困学生多一份关爱吧!不仅是物质上的关爱,还是精神上的关爱。

参考文献:

1、《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 张 玲 等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农村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 武汉新洲区第四中学课题组 《教育新探索》

3、《中国德育问题》 陈桂生 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