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丰县三小二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9课《古诗二首》教案 冀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古

新丰县三小二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9课《古诗二首》教案 冀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古

来源:尚车旅游网
19.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解释每个字:登,登这个字在《青蛙看海》这节课已经学过了。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 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 “鹰”,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一、初读古诗 整体感知

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 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 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 / 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楼(楼房)(高楼) 依(依靠)(依然) 尽(尽头)(尽力) 欲(欲望)(欲念) 登(登高)(攀登) 流(流泪)(流水)

1、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

2、检查生字 鹳雀楼一共三层。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如果你们读准 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

3、①现在看第一层:谁来读?“依尽 ”其中“尽”是平舌音。 4、②第二层我要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三个字了。 登楼 流

5、③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 最后抽查一下,随便从中挑几个字。 现在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个考验,你就能站在最高的一层楼上看到美丽的景色了。你想不想看?

6、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 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尽”“尺”的写法,强调两点的位置。 二、品读诗句

7、

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8、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问:白日指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依山尽是说太阳—-指名再说说这句诗绘的情景。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 连绵起伏的山 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 “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9、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读出气势。

10、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

11、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 引读—— 引:千里目指想怎样?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景色)这是因为——?让生试说。(登高才能望远) 引出—-所以中国就有一句俗语叫做:站得高,看得远。 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了一首美丽的诗,现在我们一起跟着王之涣的脚步一起来看下这首诗(播放歌曲) 多美丽的景色啊,白日、远山、黄河、组成了一幅壮美的景象,让我们也胸襟大开,想要登高远望,看到千里之外更开阔更高远的地方,真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呀!这首诗的最后两行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有人在作文中用到它,也有人把他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追求更高的理想。 今天老师也想把这首诗送给大家,当我们想要自己编的更优秀时,就对自己说一

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激励自己。

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我们也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鼓励\"自己。 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要更上一层楼 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欲穷千里目。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飞来峰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情景。

2.体会“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的不同寓意,感悟诗中蕴涵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涵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1。飞来峰的图片介绍。 2.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渲染气氛。

1。引言:同学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这文苑之中的一朵奇葩。我们以前学过北宋大诗人王安石的很多诗,现在就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来背一背.

2.师生共同背诵《泊船瓜洲》《春日》。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王安石的诗——《登飞来峰》。 4。读题,解题。 二、流资料,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飞来峰的图片.

师介绍: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今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景\"之一。

2.学生交流关于作者的资料。

师补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今宁波)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一年他正好三十岁。 三、解诗意,诵读体会。

〈一〉初读 1。自读。 2。指名读,正音。 3。齐读。 〈二〉.理解诗意

1.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塔很高. 闻说:听说。 畏:害怕. 遮:遮挡,遮住。 缘:因为、由于。

2.逐句理解,并把自己的理解说给同伴。 3指名说每句诗的意思,师生补充评议.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就能看见太阳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浮云遮挡住远望的眼睛,只因为我就站在了飞来峰的最高层。) <三〉、再读,整首理解,提出疑问。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生自由说诗意,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 3。指名说诗意,师生补充. 〈四>品读,体会诗的含义. 1.师范读,生闭目想象诗的意境。 2.生自读体会.

3.为什么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4。生自由发言。 5。师小结:

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只有站的高,才能看得远。 <五〉、诵读,表达情感。

1。师谈话: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时,当他登上塔顶,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憧憬与展望。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感情读出来。

2.学生练读。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指导。 4.齐读。

〈六>、练习背诵。(个人背,指名背,齐背。) 四.拓展延伸

1.作者以写山告诉世人深刻的人生哲理。提起山让我不得不想起中国的五岳,谁知道中国的五岳指的是哪几座山?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张华山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

2.有一个故事这样说:一对老夫妻有两个儿子,老大卖雨伞,老二卖太阳镜.因为两兄弟的生意与天气有很大的关系,老两口便时常为天气或喜或忧。每天起床,两位老人的第一件事便是开门望天,不管是晴是雨,总会引发他们各不相同的感叹.如果是晴天,老奶奶就唉声叹气:“今天大儿子的伞肯定卖不出去了,真是天不遂愿啊。”如果遇到下雨,她还是一筹莫展:“唉,老二的太阳镜今天又卖不掉了,真是倒霉啊.”老奶奶就这样天天担忧,日日犯愁,总是心情郁闷,没有一天快活。老爷爷却恰恰相反,对待天气总是另一种态度。天晴时,他欣喜万分,乐道:“好啊,老二的眼镜今天一定卖得好!\"下雨时,他依然满心欣喜:“好啊,老大的雨伞今天一定卖得多!”年年岁岁,老爷爷总是豁达乐观,快乐无比。

3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带来一首诗。 五.生字指导

“缘\"是三拼音节,“峰、鸡、鸣\"都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左窄右宽,特别注意“寻”的写法和笔顺。 六.总结

学生谈收获。

7 妈妈睡了

第1课时

基础训练营

一、我给生字选读音.

二、小蜻蜓找妈妈。(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妈妈太累了,真该好好儿睡一觉.

了.

2。他们都觉.

得自己的猜测是对的。

3.妈妈在哄.

我睡觉的时候,自己先睡着了.

4。妈妈告诉我不要跟着别人起哄.三、加一加,变新字,并组词.

共 才 +口 +门

0 / 22

十 口

佥 冗 +月 +氵 半 工

四、词语搭配我最棒。 明亮的 脸 沙沙的 妈妈

红润的 头发 紧紧地 响声 弯弯的 眉毛 微微地 闭着

细软的 眼睛 慈祥的 笑着 五、补充句子我最棒。

1。睡梦中的妈妈 2.她真该 3.我们的老师 第2课时

培优练兵场 六、课文片段阅读

妈妈的呼吸那么(深沉 沉重),又那么(均匀 匀称).她细软的头发粘在微微渗出汗珠儿的额头上。窗外,小鸟儿在唱着歌,风在树叶间(刮 散步),发出(嗖嗖 沙沙)的响声 ,可是妈妈全听不到。她干了好多活儿,累了,乏了,她真该好好儿睡一觉了。

1 / 22

1。在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并打上“∨\"

2。从哪一点可以看出妈妈累了呢?请把答案摘抄在横线上。

3.从这段话中你能体会出作者对妈妈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七、我是阅读小能手.

妈妈疼爱小强。小强不喜欢吃鱼时,妈妈就慈爱地说:“鱼肉最有营养,猪肉也比不上.”小强见妈妈吃鱼头,天真地问妈妈:“妈妈,鱼肉有营养,您为什么不吃,而吃鱼头呢?”妈妈说:“妈妈喜欢吃鱼头。”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小强长成大人了,妈妈也老了。小强一边把鱼头夹给年迈的妈妈,一边说:“妈妈喜欢吃鱼头,我从小就知道。”鱼肉放在了自己盘子里。妈妈看着鱼头,心里暗暗地反思:溺爱不是疼爱!小强见妈妈不吃只是坐着看他,奇怪地问妈妈:“妈妈,您怎么不吃?”妈妈无奈地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天下妈妈都是一样的,为了让孩子多吃,自己却不舍得吃一口!”小强这才真正懂得、体会到:母爱是人世间最无私、最仁慈、最伟大的爱!同时深深地反思起自己对母亲的行为.

从此,小强特别孝敬妈妈:好吃的先给妈妈,下班陪妈妈聊天,天热给妈妈扇风驱蚊,天冷给妈妈买来保暖衣服…… 1.照样子,写句子。

例:海浪打在脚上。(哗啦哗啦地) 海浪哗啦哗啦地打在脚上。 ⑴妈妈疼爱小强。(特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妈妈说:“妈妈喜欢吃鱼头。”(温和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的妈妈也说爱吃鱼头,你认为妈妈是真的喜欢吃鱼头吗?为什么呢?

3。你觉得小强终于懂得了什么?从文中找找答案,用“____\"画出来。

2 / 22

谢谢观看

相信梦想是价值的源泉,相信眼光决定未来的一切,相信成功的信念比成功本身更重要,相信人生有挫折没有失败,相信生命的质量来自决不妥协的信念。

3 / 22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体会、亲近大自然。培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由读而感,由感而发,模仿诗歌的形式,说说写写。 教材分析,内容重、难点分析

根据“语标”二年级阅读的目标要求,我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定为: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由感而发,真情表露。

这是一首儿童诗,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好遐想,详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这首诗由第一节领启,一步一步铺陈孩子的遐想,于遐想中又透出对融于大自然的向往和心灵的美好,读来合情合理,易于引发学生的共鸣,教师应从整体出发,适时点拨,启发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教师不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采用多种方法诱导学生把自己对诗句的感受读出来,发自内心,溢于言表。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

遵循媒体教学设计整体优化的原则,围绕教学目标,努力构建知识向能力迁移的动态系统。本课使用的媒体:计算机动画软件(图片展示)、投影片(出示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内容)、网上音乐下载(配乐活动)。

通过在网上的搜集与查寻,我有选择性地将有关图片与音乐下载,并以投影片的形式,在教学中适时运用,声形并茂地呈现于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其中,学的自主、有效。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件显示“夏天小姐姐\"的形象及有关已学生词,问:“你认识吗?会读吗?谁来试试?”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二、精读训练. 1.指导读第一节a

0 / 22

(课件显示第一节内容)指名读;b 引导学生读出“热情”;c

指名试读“想变点儿什么?”(板书:变点儿什么);d 齐读第一节。

过渡:变什么呢?你想好了吗?这个小朋友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自读2到5节,整体感知。) 2。指导读第二节:

a。“我先想变什么?”指名读出文中诗句(板书:雨滴、小鱼)。

b.让学生回忆,想像“透明的雨滴”是什么样的,“雨滴”落在“一片绿叶\"上是什么样子。 c.(课件显示图)学生欣赏“雨滴绿叶”图,想一想,透明的雨滴睡在绿叶上心里会怎么想?再指名说说.

d。“小鱼”在“清凌凌”的小河中游动又是什么样子?让学生读读、说说,教师适时点拨. e.(课件显示动画)学生欣赏“小鱼水中游”,想像、体会鱼儿的心情。

f.“你也想快乐地游一游吗?”(课件播放音乐)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有序地、快乐地做“鱼儿游”的动作。

g.进一步启发学生想像,启发激活学生内心世界,说说自己心里的想法。“当你看到这些,你会怎么想呀?”学生交流,指名说说。

h.指名读第二节,生评,再指名读;表演读(自由地加上动作). 过渡:一转眼,我又想变了,变成什么呢? 3.指导读第三节:

a。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想像,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的样子,仿佛听到蝈蝈欢快地歌唱. b.“如果你也是一只蝴蝶,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发挥想像,让学生说自己所想,指读文中有关诗句(板书:蝴蝶)。

c。(课件显示图象)学生欣赏画面,理解“穿梭”,交流感受。

d. “你见过蝈蝈吗?它怎么唱歌?”让学生说一说,学一学。(板书:蝈蝈)

(课件显示:蝈蝈唱歌图)“猜猜,我变成蝈蝈会唱些什么歌?\"学生说歌名,唱一唱,体验快乐。

1 / 22

e。指名表演,读——齐读.

过渡:夏天的夜晚也是如此迷人,夜空更是令人向往! 4.指导读第四节:

a。“看到这样的夜空,你最想做什么?\"让学生遐想夜空,说想法。 b。轻声自读诗句(投影显示有关诗句)(板书:星空、新月)。

c。根据板书作一小结,让学生把前面两节连起来再读一读。“想变的东西太多了,如果你是这位小朋友,你还想变什么?”让学生自由与同学说说.

d.“我最后想变什么?”学生自读诗歌,得到答案(板书:荷叶)。 理解“真想\指名读出“非常想”的感觉(指读再齐读)。

e.“你有何问题想问这位小朋友?\"激活学生的思维,问一问,想一想。 过渡:我为什么真想变成荷叶呢?你见过荷叶吗?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所见——课件显示荷叶图) 5。指导读第五节:

a。让学生欣赏荷叶图,说说荷叶的样子。读读诗句,体会诗中比喻的贴切,感受荷叶的惹人喜爱。

b。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我喜欢它,除了它可爱,还有其它原因吗?让学生自读以下诗句,想想,小组讨论交流。

c。指名读第5节,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启发学生体会:荷叶不仅自己美丽可爱,还能给别人带来欢乐。

d.“它还能给谁带来快乐?”(投影出示:来了,在荷叶.)学生口头说说。 e.再读第5节。

6.小结,齐读全诗,感受美好心愿,体会快乐心情。 三、延伸活动(说说,写写)。

1。“夏天来了,你想变成什么?”(课件显示说话要求)让学生按诗中的句式进行说话。(自由说--指名说)。

2。把所说的写在白纸上,再配上美丽的画,让学生完成自己的一首小诗,可在小组中互相传阅、交流,或投影显示。

四、总结,渗透环保教育。

2 / 22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多么快乐!可是,许多河流中再也见不到嬉戏的鱼儿,有些地方再也听不到鸟儿的歌声,你知道为什么?(让学生说一说,适时显示,环境被破坏的图片)我们该怎么做?(学生讨论交流)相信我们每个小朋友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3 / 22

双休提升练习(七)

1.连一连,组成词,再读一读。

2.读拼音,写词语.

xiráén n 闲 人 hxiǎào nɡ 好 像

xwīàn ɡ 希望

cxūīn 粗心 zhuǎìo 最好 dlǎéi 打雷

0 / 22

3。连一连。

1。连词成句(填序号)。

①走去 ②朝野蔷薇花 ③萨沙 ③②①

2.读句子,用“√”选择正确的读音。 天空(kōn kònɡ)中飘着朵朵白云。 他们来到林中的一片空(kōnɡ kòn)地上。 你谁也保护不了(liǎ le),不就是最弱小的吗? 现在你是强者了(liǎo )!

3.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写一句话。

母亲和孩子们坐在草地上聊天,父亲在旁边聚精会神地看书。 ....小明在家里聚精会神地画画。

萨沙朝野蔷薇花加娇嫩纤弱.萨沙

〚导学号621240〛

。大雨已经打掉了蔷薇花的两片花瓣,花儿无力地低垂着头,显得更雨衣,轻轻地

粉红的蔷薇花上,

道:“妈妈,现在我还是最

弱小的吗?\"

“哦,现在你是强者了!”妈妈微笑着回答。 1。短文有(两)个自然段。

2。用“ ”画出妈妈说的话。

3。用“△”在文中标出表示萨沙动作的词语. 4。选择填空(填序号)。

短文主要写了萨沙能够保护比自己还A的蔷薇花,说明自己是B了。 A。弱小 B。强者

1 / 22

雨是从云中降落的水滴。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冷变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组成了云,它们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形成了雨。雨水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淡水资源,植物也要靠雨露的滋润而茁壮成长. 填空。

(雨水)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淡水资源。

2 / 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