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朗诵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诗歌的教学尤为困难。原其根本,可得出如下结论:其一,孔子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可知诗歌乃为文人骚客抒情言志之载体,其言语之精炼,境界之宏阔,本已使一般人难以窥其大略;其二,“快餐文化”的泛滥、物欲对精神高地的侵略,大大消解了人们的阅读审美旨趣,而诗歌贵为高雅之文学,诚为精神贵族之独享;其三,传统的“说文解字”式教学肢解了诗歌本身所蕴藏的美。有鉴于此,笔者多年来教学诗歌时,始终把朗诵放到了诗歌教学的第一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就心得行诸文字,以便同道共享。
1朗诵可让学生感知诗歌语言之美
任何文学样式,其实也只是文字的艺术,诗歌则是文字艺术的精髓。学生学习诗歌首先接触的便是文字。即使是最优美的文字组合,当其还未变成有声语言时,之于学生来说所谓的美感其实是不存在的,这一点在诗歌中尤为显著。
如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如若只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断难从心里喜欢。而如若在宁谧的夜晚,皓月当空,这首诗歌幻化成了有声语言,从远方飘来,虽不能使经纶事务者息心,但定然也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美国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认为,引领学生感知语言魅力的最好方法莫过于指导学生朗读。其实单纯的朗读并不能最大化地让学生感知是诗歌语言的魅力,必须要上升到朗诵的层面,辅之必备的条件,如背景音乐的选择,特定情境的再现等等,在此基础上还必须让学生放下功利的学习心理。我在教学戴望舒的《雨巷》一文时,首先告知学生的是此首诗歌在考试中绝然不会出现。学生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后,并开始播放预先准备好的音乐,让学生在略微忧伤的音乐声中各自轻声地朗读。一遍结束后,大多数学生并不能真正感受到此首诗的语言文字之美。随后,我便让学生聆听较为优秀的朗诵者的声音。略显忧伤的音乐,美丽精致的图片,恰当美妙的朗诵声……此情此景,大多数学生的情感神经都被触动了。虽不能言其美妙之所在,而学生定然得到了审美的愉悦。
教学需循序渐进,学生能获得美德感受,教学便成功了一半。这为接下来的引领学生入境悟理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相反,学生如若不能首先得到美得享受,教师便教之以理论知识,把知己从教科书上记来的所谓美的感受强加给学生,不仅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更有甚者,是剥夺了学生自由审美的权利。
2朗诵可让学生入诗歌之境
凡诗歌皆有境界。王国维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可见,诗歌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读者解诗,需入乎诗歌之境。而在许多的教学案例中,老师只是单纯讲解诗境,学生虽听得入神,结果却是不明所以,
入境更无从说起。
引导学生入诗歌之境,需营造氛围。我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之前,便收集了许多康桥的美丽图片,制成幻灯,并准备了合适的音乐。上课之初,先让学生在音乐中观看图片,次而听经典朗诵,随之让学生模仿朗诵,并力求达到一定的水平,如是再三,已然用去了半个课时,而学生收获颇丰。在朗诵过程中,学生接触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意象。从云彩到金柳,从青荇到夏虫,从柔波到星辉……众多意象交汇成立一副美丽多姿,和谐优美的画面。然而,当学生读到“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时,一种莫名的失落,一种别离的忧伤便于无意间爬进了学生的心理。此情此景,加之学生在预习时所了解的诗人的经历和此诗的写作背景,学生已然进入了诗人所精心营造的诗境中。老师适宜的点拨,便可收到奇效。
3朗诵可让学生悟诗歌之理
凡读诗,必悟理,这是学习的终极归属。所谓悟诗歌之理,即为理解诗歌的思想之美,体悟诗歌情感之美。学生对一首诗的思想、情感的把握,必须要建立在学生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情感阅历上。而学生的人生经历和情感阅历是十分有限的,要求学生直接领悟诗歌的思想,体会诗歌情感显然不太现实。为此,唯朗诵方可更奏效。
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朱自清先生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 学生因朗诵而对文章有了理解和领悟。朗诵可触动学生的想象神经,在朗诵《雨巷》中,学生体会到了戴望舒的苦闷与彷徨;在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感知了离别时和谐的忧伤;在朗诵普希金的《致大海》时体验到普希金那自由奔放积极奋进的思想感情。学生在朗诵中的推理想象已然触及到了诗歌的思想内涵,这要要远比教师的“说文解字”有意义的多。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从陶渊明到郭沫若,名家辈出,宛若天空星辰,璀璨而夺目。而课本中所载的仅为麟角凤毛。教学诗歌也无定法,笔者之信笔乱陈仅为个人不成熟的感悟,能否适用四海或未可知,敬望有道之人批评指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